封面新聞記者 周翼 徐湘東 李慶 羅石芊
川流中國
作為中國第一大河長江的上遊,金沙江下遊烏東德、白鶴灘、溪洛渡、向家壩四座電站,與三峽和葛洲壩電站,共同構成了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
金沙江水從這裡“逆流”上山
地處川滇交界金沙江畔的四川攀枝花,雖靠着金沙江,但受地理條件和氣候影響,部分區域呈現出“旱澇并存、旱澇急轉、北澇南旱”的狀态。例如,在攀枝花市仁和區平地鎮,礙于金沙江峽谷數百米高的垂直落差,隻能“水在山下流,人在山上愁”。
今年4月,金沙江大峽谷太陽能提水泵站開始修建,揚程突破1000米,裝機功率單站突破1000千瓦,成為亞洲高差最大的引水工程,讓金沙江水“飛流直上三千尺”。
8月24日,該項目現場負責人張永躍告訴封面新聞記者,項目預計将在9月10日左右實作通水,為山上千畝土地“解渴”。
上遊行
01
向金沙江“要”水
山下的水“倒流”上山
迤沙拉村,位于攀枝花市仁和區平地鎮,是四川最南端的村落之一,與雲南隻隔着一條金沙江。
攀枝花市仁和區平地鎮的金沙江峽谷
迤沙拉在彜語中意為“水漏下去的地方”,臨江而居,卻隻能望水而興歎。這裡年平均降水量780毫米,蒸發量卻高達2400毫米,村内無天然河流來水,屬嚴重資源性缺水地區。
近年來,受幹旱天氣影響,灌區用水沖突加劇,迤沙拉村的蔬菜種植面積已經減少一半,每年冬、春及初夏因旱撂荒耕地近2000畝。
7月底的迤沙拉,塔拉鲊水庫已完全幹涸,庫底的泥土滿是裂口。據一名村幹部介紹,該水庫總庫容有20.4萬立方米,從去年12月就一直處于幹涸狀态,雨季時能蓄水到一半多,雨季過後能堅持兩到三個月,“這裡的水主要是用于生産,村裡的生活用水主要依靠深井。”
如何為土地“解渴”?村民把目光望向山腳下的金沙江。
金沙江邊一個叫做迤布苦的地方,一座綜合水泵站闆房即将完工,旁邊鋪設着數百塊太陽能闆,不遠處立着一個5G信号基站,一根厚14毫米的管道從水泵站延伸到單軌列車旁,經過一個顯示着約10兆帕的壓力計,開始沿着山坡向上。
引水上山的管道
坡度超過50度的山坡上,軌道、藍色管道和白色PE管并排,隔一段距離一個水泥墩柱。這段坡道長度1200米,高差達638米,最陡坡度56度。
太陽能提供動力,每天800多立方米的金沙江水,将順着鋼管逆流而上,再通過5個分水口,送到迤沙拉村的田間地頭。
02
填補國内空白
成亞洲高差最大引水工程
張永躍第一次來到這片山坡時,眼前是一片荒涼,“當時是旱季,山上全是石頭,幾棵樹和草是一片黃色,挖七、八米泥土都是幹的,就是缺水。”
今年4月,金沙江大峽谷太陽能提水泵站項目啟動。沒有現成的水力模型,沒有現成的機組裝備,如何在陡坡峭壁間架起輸水線,是這項工程最難攻克的技術難題。
金沙江邊,引水管道和太陽能水泵站的位置,可見該項目難度之大
“首先在陡坡上鋪管道。”張永躍說,“人都站不穩,還要運材料、澆築砼、焊接鋼管,難度極大。”無縫鋼管最重可以達到750斤,人工運不上去,于是創造性地采用單軌車運輸,上下兩個方向同時進行。
“當時采購單軌車時,對方說已經是最大功率,結果買回來還是不夠。”輾轉對方,張永躍終于找到了滿足要求的單軌車,将鋼管運送到半山坡,勞工拉着保險繩,斜站在山坡上澆築砼、焊接鋼管,為防止引燃坡上幹草,每個施工點需配備4個滅火器。
山上打好的混凝土,沿着白色PE管順流而下,築起混凝土墩柱,確定鋼管穩定。
揚程突破1000米,山下管道要承受的壓力超過10兆帕。“沒有現成的管道能用,我們的管道都是定制的。”據張永躍介紹,每一截鋼管長6米,重700多斤,“人工運不上去,我們在施工中創造性地采用單軌車運輸,上下兩個方向同時進行。”
“小流量高揚程大功率光儲技術,填補了國内空白。”據四川省機械研究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省天府科技領軍人才廖功磊介紹,該系統彙聚四川、江蘇、天津、安徽四省市光伏泵機企業共同研發,實作兩項“超千”,即太陽能光儲泵站超過1000米揚程、超過1000千瓦裝機,同時成就了亞洲高差最大的引水工程。
03
挑戰高溫和落石
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很多人覺得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回憶起建設過程,張永躍既後怕又自豪,除了技術上的難,還有技工環境的苦與險。
連接配接山上村子和山下取水口的,是一條寬3米的土坯路,石子遍地,上方的大石頭看着搖搖欲墜,下方是數百米的山坡。“每天要跑這條路,我車輪胎都報廢了6對。”而最讓張永躍擔心的,還是施工安全。
引水管道起點
“下雨天和夜間是禁止施工的。”張永躍說,因為山上不時會有落石,山下的工地沒有電,也沒有飲用水,晚上勞工不允許住在工地上,每天需要給山下的勞工送食物和水,前段時間出現過一次下雨滑坡,幸好沒出事,“為了這個項目,這輩子沒吃過這麼多苦。”
除了危險的施工環境,當地的高溫天氣,對勞工來說也是不小的挑戰。
今年5月的攀枝花,連續出現40℃以上高溫天氣,金沙江邊更是酷熱。“那段時間衣服就沒幹過。”張永躍拉起袖子,手臂上有一條明顯的“分界線”。
為什麼一定要完成這項工程?張永躍初到迤沙拉看到的一幕,讓他找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那時候已經幹旱了一段時間,村子裡的幾個山坪塘已經全幹涸了,政府用車送來飲用水,村民排隊去接水保障生活。”張永躍說,吃的水都不夠,更别說生産用水了,“那一刻,我覺得自己做的事,吃的苦都值了,聊起這個工程,我覺得很自豪。”
04
陽光“換”水
三結合項目打造“攀枝花的都江堰”
整個金沙江大峽谷太陽能提水泵站項目總投資2800多萬元,太陽能每日發電1100多千瓦,保障提水泵站日均提水量800多立方米,年供水量31.24萬立方米,從金沙江引水後,當地“眼望着金沙江水流過卻不能用”的曆史從此被改寫。
引水上山的管道
據迤沙拉村黨總支書記毛建桦估計,迤沙拉村5個村民小組的生産用水困難将得到解決,同時新增耕地灌面720畝,改善耕地灌面400畝,新增林地灌溉500畝,人均年增收約3600元,迤沙拉村年增收将達到800萬元以上。
攀枝花市水利局副局長孫廣海也算了一筆賬:采用太陽能光儲泵站提水,預期水價約每立方米2元,比采用傳統機電泵站提水的方式節省近半,如果按照25年的使用年限計算,将節省用水成本1000多萬元。
以“光伏+儲能”為動力源,是攀枝花綜合開發利用金沙江過程中尋找的一條新路。正是在這條路上,被稱為攀枝花“一号工程”的“灌區工程+抽水蓄能+新能源開發”三結合項目應運而生。
據攀枝花市水利局總工程師徐顯德介紹,這個有着“攀枝花的都江堰”之稱的超級工程,目前正在加緊推進。其包括金沙江幹熱河谷攀枝花灌區工程、仁和抽水蓄能電站和新能源開發三個部分,工程覆寫範圍1600平方公裡。建成後,預計年供水量超1.3億立方米,涉及攀枝花市20%以上國土空間,覆寫全市70%以上人口,覆寫區域貢獻全市70%以上GDP。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