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懷民:“按照我的哲學觀點,大模型就是工具,技術僅僅隻是手段而已。但大模型不是一次性鑄就的,這是一個和人類的進步持續同步進行的過程。”
·香港科技大學首席副校長郭毅可:“聰明的我們應該用我們創造的智能機器去培養更聰明的人,這樣他們就能創造更聰明的智能機器。這是一個健康的循環,也是人類的進步,我們沒有理由悲觀。”
7月8日,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教育論壇上,多位計算機科學、大資料領域的學者以“引領學習變革,智創教育未來”為主題,全方面探讨人工智能對教育變革和人才培養的影響。
“大語言模型是支撐智能教育的最新技術手段,值得持續的關注,但我們在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人類的主體性。”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防科技大學教授王懷民在主旨報告中表示。
香港科技大學首席副校長、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郭毅可也強調了人工智能對教育的根本性影響,“聰明的我們應該用我們創造的智能機器去培養更聰明的人,這樣他們就能創造更聰明的智能機器。這是一個健康的循環,也是人類的進步,我們沒有理由悲觀。”
大模型更能鍛煉學生的批判思維
王懷民指出,人類教育能力的提升,來自于人類激發、彙聚群體智能的手段和水準的提升。“一個人類可接受的高品質模型從哪裡來?它首先是從人類群體産生的高品質資料中産生。而智能教育能夠成為大模型持續成長、最終演化為高品質的人類回報資料的來源。”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防科技大學教授王懷民7月8日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教育論壇上發表主旨演講。
王懷民還認為,當人類在今天看到大模型進步的時候,不應該忽略和忘記群體智能在大模型建構過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按照我的哲學觀點,大模型就是工具,技術僅僅隻是手段而已。但大模型不是一次性鑄就的,這是一個和人類的進步持續同步進行的過程。”
大語言模型對于智能教育的發展也具有多重意義。一方面,大語言模型可能成為“好老師”的智能助手。王懷民表示,好的教師能夠基于大模型回報資料的品質來給出“人類的判斷”,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為這個判斷會再次回報到人類的研究空間,進而對大模型形成一個基于人類回報資料的再調整。到了下一次的詢問,已調整的模型有可能生成一個讓老師感到滿意、甚至有啟發的新答案,而優化的答案可以将高品質的回報用于老師的教學活動。”
此外,好的大語言模型也可能成為“好學生”的智能助手。王懷民談到,當學生處于入門階段時,大模型可以回報出與學生水準相當的結論,并進一步幫助教師來判斷學生對相關問題了解的程度。“教師如何判斷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态?我們通常會看學生的提問、對于系統回報的了解和反應,而大模型的回報可以幫助老師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态,是以它是一個非常好的工具。”
在王懷民看來,大模型更能鍛煉學生的批判思維,對已經存在的知識狀态提出質疑。“随着學生提出深層次的問題,大模型可以幫助老師判斷學生在學習上的進步。而學生的這些資料又可能成為高品質的資料,再重新用于訓練高品質的模型。”王懷民從教育的角度進一步指出,大模型是一個值得擁抱和關注的最新技術。“如果學生能夠對大模型的回報提出質疑,這将是我們培養學生又一個有效的工具。”
但王懷民也強調,大語言模型是彙聚人類群體智能的最新技術成果,而不是唯一的技術成果。“大模型是目前支撐智能教育的最新技術,它的影響和潛力還在持續展現。我們仍需關注人機協作持續學習、成長演化的規律,以及大模型與人類共同進步的技術體系建構。”
香港科技大學率先擁抱人工智能
郭毅可表示,作為世界一流的理工科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将ChatGPT全面運用于教學,是香港首所為學生與教職人員提供ChatGPT的高校。“我們學校建立了自己的ChatGPT,希望進一步分析它對于教育的影響,進而改變我們的大學教育。”對于人工智能時代下大學教育的目标,郭毅可希望未來“能夠真正做好下一代的人工智能系統,将學生培養成和人工智能共同學習的新的一代。”
香港科技大學首席副校長、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郭毅可7月8日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教育論壇上發表主旨演講。
郭毅可還認為,人類教育與機器教育具有兩極性。“人類教育的順序,是先從幼兒時期培養常識和好奇心,再到青少年時期塑造價值觀,緊接着系統學習數學、實體、地理、曆史等學科、接受間接知識,最後到社會上經驗、自我學習。”
但機器的學習流程和人類教育截然相反。“機器首先将人類所有的資料放入系統,學習不同領域的模型,例如醫學和實體。再走一步,機器需要知道對與錯,進而開始學習價值觀,并得到人類的回報。最後機器才進行嘗試,這和人類教育的步驟完全倒過來。”郭毅可認為,這是人類在百萬年裡用有限的能量學習,而生成式AI在幾百天裡消耗大量能量進行學習的原因。“是以我們認為,有必要将ChatGPT更好地應用到教學中。”
郭毅可在論壇中還分享了ChatGPT在應用中對于學生的幫助。“我們首先讓ChatGPT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作為助手更好地幫助學生、甚至是教師和研究團隊,積累更多有益的經驗。同時,我們希望ChatGPT作為一個智能輔導系統,能夠讓學生更好地實作個性化學習。”
此外,郭毅可表示,人工智能在未來的教育中具有創造性應用,人類從知識的消費者轉變為共同創造者,而學生也需要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探索者。“當你學習的時候,你并不知道你學習的終極目的,因為你的目的在于探索。而現在機器起到探索的作用,作為人類的你來進行對原有知識的懷疑。是以,我們目前在拓展性學習這一方向進行努力,這也是最為重要的方向。”
郭毅可在演講的結尾提出具有哲學性的觀點,“在一個人工智能賦能的世界裡,我們首先需要記住humanity(人性),并且一定要将value(價值觀)放在第一位。因為人類判斷人工智能是否正确的終極标準是‘人’這一概念,而人與機器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