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亞馬遜與沃爾瑪,誰能代表零售行業的未來?

作者:嘯瞰風雲

亞馬遜和沃爾瑪之間的較量,堪稱商業宇宙裡的神仙打架。

一個是全球最大的零售企業,世界500強之首。

一個是全球最大的電商平台和科技巨頭,号稱要颠覆傳統零售行業。

當亞馬遜橫掃天下的時候,很多人預測沃爾瑪會倒下。

亞馬遜也明确以沃爾瑪為對标,俨然以屠龍少年自居。

然而這麼多年過去,沃爾瑪仍舊穩居世界第一的寶座,每年的營收和利潤還在緩慢地往上爬。

與之相比,亞馬遜的表現卻讓人心驚肉跳。雖然2022财年,亞馬遜實作了9%的營收增長,但27億美元的淨虧損,也為它創下了史上最差業績。

當然,這并非厚此薄彼。

畢竟巨人之間的博弈,不是看誰把誰踩在腳下。

而是誰能代言所處的時代,抓住人心這個最大的紅利。

亞馬遜與沃爾瑪,誰能代表零售行業的未來?

1

零售的本質是成本遊戲。

拼規模,拼效率,拼價格,能夠熬到最後的,都是把效率玩到極緻的高手。

沃爾瑪無疑是佼佼者中的佼佼者,誕生六十多年來,沃爾瑪能夠幹翻一衆老牌勁旅,隻因把那句著名的口号——“天天低價”貫徹到底。

要做到這一點絕非易事,首先得比同行更早獲得上帝視角。

沃爾瑪很久以前就意識到了大資料的價值,上世紀80年起就開發了自己的IT與衛星系統,使上千家門店實作了快速溝通。

進入90年代,沃爾瑪為供應商搭建了一個網際網路的零售資料交流平台,可直接把沃爾瑪采集到的銷售資料和供應商對接,使他們遠在千裡之外,就能及時了解産品的銷售情況。

後來沃爾瑪還與IBM合作開發了全球區塊鍊網絡,能将商品的來源、日期、儲存溫度、物流條件等等采集到資料庫中。

如今的沃爾瑪已經能在産品缺貨借助AI幫顧客選擇替代品,如果顧客對替代品不滿意,沃爾瑪還會自動優化算法,以比對出符合顧客需求的商品。

以上這些隻是冰山一角,但足以讓沃爾瑪與科技巨頭相媲美。

亞馬遜與沃爾瑪,誰能代表零售行業的未來?

後來被各大電商奉為圭臬的東西,大資料、物聯網、人工智能、影像識别,都被沃爾瑪玩了個遍。

但沃爾瑪能成為成本殺手,還在于強大的采購能力。

它充分利用自身的規模優勢,以中央集中采購控制進貨成本,通過大批量采購獲得極強的壓價能力,連可口可樂和柯達這樣的國際巨頭,也必須給它巨大的價格優惠。

沃爾瑪的另一大殺手锏是買斷進貨,并在固定時間結算貸款,也就是說,即使廠家的商品賣不出去,沃爾瑪照樣不退貨,滞銷和積壓的風險自己來扛。

沃爾瑪有這樣的底氣,除了有規模和聲譽打底,還因為它和廠家共享了它的資訊系統。

隻有當廠家知道我的貨賣得好不好,什麼時候滞銷,什麼時候要補貨,才能避免庫存積壓的風險。

是以沃爾瑪實際上是用數字化降低了庫存波動,實作了與供應商的雙赢。

沃爾瑪也是以和商家結成了利益共同體,寶潔、可口可樂這樣的工業巨頭,都會心甘情願與沃爾瑪結盟。

這個共同體保證了沃爾瑪的成本領先,并換來供應商對它的依賴。

不過沃爾瑪并未滿足于此。

低毛利的生意,比的是更快、更省、更卷。

那麼利潤從哪兒來,靠卷是卷不出來的。

要跳出這個陷阱,就得向高處突圍。

哪裡是高處?

高品質,高毛利,高消費。滿足這“三高”條件的,唯有山姆會員店。

如果說沃爾瑪關注的核心,是如何在成本上領先對手,那麼山姆關注的核心,則是如何在選品上領先于它的會員使用者。

亞馬遜與沃爾瑪,誰能代表零售行業的未來?

如何領先?山姆會根據行業趨勢和資料輔助,根據使用者的特點篩選商品,讓每件商品都具有引流能力。

而且在山姆會員店裡,超過40%都是自有品牌,提供包括牛排、鳕魚、三文魚、瑞士卷這種日常生活中相對低頻的消費品。

此外,山姆對産品品質也是嚴格把控,為了制作高品質的法國牛角面包,山姆可以花三年時間在全球尋找合适的黃油與冷凍面團,然後用冷凍技術在第一時間運往國内。

沃爾瑪做加法,依靠規模和價格普惠大衆。山姆做減法,用最具競争力的超級單品取悅中産。

即便如此,如果以一輛購物車的商品計算,山姆會員店的零售價格依然比同一商圈内的同級别對手低8%。

2022年,山姆會員店會員收入增長8%,全球會員數量達到曆史新高,還實作了213.99億美元的淨銷售額。

沃爾瑪再次用實力證明了對錢包的掌控力。

2

上世紀90年代是沃爾瑪的全球擴張期。與此同時,另一股改變世界的力量正在悄然醞釀。

1992年,三十出頭的傑夫·貝佐斯在一家基金交易公司擔任副總裁,那時的他已經察覺到了電子商務的大趨勢。

能看到這個大趨勢的人不在少數,貝佐斯比他們厲害的地方在于——他發現了更本質的東西。

貝佐斯認為,電商在未來最大的價值,其實不在于商品本身,網上能買到的東西,實體店都買得到,差別無非是價格與便利性。

亞馬遜與沃爾瑪,誰能代表零售行業的未來?

那究竟是什麼?貝佐斯的答案是資料。

對于貝佐斯而言,資料本身就是使用者,因為它與成交量強關聯。你掌握的資料越豐富,你對使用者需求的把握就越精準,當你知道他們需要什麼,他們就會對你産生依賴。依賴你的使用者越多,成交量就越大。

是以當貝佐斯創辦亞馬遜之後,他着手開發了推薦引擎,亞馬遜超過40%的商品是通過推薦引擎推給使用者的,即從傳統的“人找貨”,變成亞馬遜的“貨找人”。

為了確定自己的産品最便宜,亞馬遜每隔5分鐘就會掃描所有競争對手的商品價格。如果它發現同樣的商品,在供應商網站上賣得更便宜,亞馬遜就會調高運送該商品的物流成本。也就是說,供應商休想靠亞馬遜的流量多賺一分錢。

對大資料的極端信仰,是亞馬遜成為全世界“最以客戶為中心”的公司的前提。

在此基礎上,貝佐斯提出了著名的“增長飛輪”,以更低的價格吸引更多使用者,更多的使用者帶來更多銷量,更多銷量吸引更多賣家,更多的賣家支付更多傭金,亞馬遜再用這筆傭金投入到自建物流和伺服器等基礎設施建設中,以此循環往複,不斷增強。

反映到具體層面,就是亞馬遜對物流體系和雲計算的高投入,這也導緻了亞馬遜在發展初期大把燒錢,直到2017年,也就是亞馬遜成立23年後才實作盈利。

另外,憑借電子商務産生的海量交易,亞馬遜獲得了源源不斷的現金流,由于交易量巨大,亞馬遜就能享受較長的賬期,等于從供應商那裡獲得了一段時間的無息貸款,證明了它在流量世界裡的話語權。

想讓如此複雜的商業機器成功運作,需要極其強悍的資料能力,高強度的資本投入,以及持續的自由現金流。

幸運的是,亞馬遜在這三個方面都表現搶眼,這也是它為何連年虧損,卻依然能得到投資人青睐的關鍵原因。

亞馬遜與沃爾瑪,誰能代表零售行業的未來?

亞馬遜的商業帝國由三大闆塊組成:會員服務、第三方賣家平台,以及雲服務。

會員服務包含的範圍極其廣泛,不僅包括購物,還包含電視、電影、音樂、圖書等等,是亞馬遜吸引使用者的流量入口。

第三方賣家平台顧名思義,主要服務于平台上的商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雲服務,它的功能是給大小企業提供雲服務,簡單地說,就是讓别的企業把IT系統建立在亞馬遜雲服務體系上,亞馬遜收取服務費。

很多人覺得亞馬遜是一家2C的電商企業,但真正讓亞馬遜實作盈利的,卻是2B的雲服務業務。在亞馬遜雲服務的使用者中,不乏西門子、通用電氣這樣的超級客戶。

光是亞馬遜實作盈利的2017年,大部分淨利潤都是由雲服務提供的。

除了電子商務和雲服務,亞馬遜還賣硬體,比如大家熟悉的智能音箱和kindle閱讀器。

亞馬遜與沃爾瑪,誰能代表零售行業的未來?

但亞馬遜并不靠硬體賺錢,而是靠硬體裡的軟體和服務。

亞馬遜是賣書起家的,在版權、流量以及評論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加上亞馬遜在資料方面的雄厚實力,能夠更有效地洞察使用者所需。

亞馬遜同時還坐擁龐大的流量與客戶,這些資源和能力為亞馬遜吸引到了一大批内容生産上,建構起一個龐大的生态。

即便如此,亞馬遜的硬體業務依舊是虧錢的。

有專家指出,亞馬遜每賣出一台硬體就得虧兩美元。

而且智能硬體市場競争激烈,蘋果、谷歌等巨頭紛紛下場,亞馬遜和他們相比沒有明顯的優勢。

亞馬遜有着傑出的研發能力與複雜的商業模式,數字化是支撐起這一切的根本。

資料是亞馬遜最寶貴的資源,某種程度上,亞馬遜所做的,就是将自己的資料能力不斷變現,從零售、雲服務到硬體,對各行各業進行數字化改造。

這也是讓沃爾瑪懼怕的。

3

自從電商誕生的第一天起,沃爾瑪就感受到了強大的壓迫感。

早在1999年,也就是貝佐斯創立亞馬遜五年後,沃爾瑪便開啟了網上銷售。

2006年,沃爾瑪以33億美元收購了當時的電商明星jet.com,從此有了自己的電商品牌。

之後,沃爾瑪相繼收購了戶外用品電商網站 MooseJaw、複古時尚電商網站 Madcloth、男裝電商網站 Bonobos。

遺憾的是,這些收購并沒有為沃爾瑪帶來流量,在交了幾十億美元的學費之後,沃爾瑪目前的線上份額仍隻占總銷售額的4%。

更令沃爾瑪膽寒的是,亞馬遜也開始了線下布局。

2017年6月,亞馬遜宣布以137億美元收購美國食品零售巨頭全食超市。業界普遍認為,貝佐斯收購的不僅是全食超市這個品牌,更是其生鮮雜貨的産業鍊。

亞馬遜與沃爾瑪,誰能代表零售行業的未來?

2018年,亞馬遜又推出了全新的無人超市Amazon Go,隻要在APP上和亞馬遜賬号綁定,進店掃碼購物,當你從貨架上拿起一件商品,傳感器就會幫你自動加入購物車,離店時還能從亞馬遜賬戶自動扣款,實作即拿即走。

不少專家驚呼,實體店終于被網際網路颠覆了,沃爾瑪的末日到了!

沃爾瑪也趕緊出招,同年推出了自己的無人商店。

可無論沃爾瑪怎麼折騰,在全球排名前十的科技企業亞馬遜面前,它依舊不是對手。

大資料、雲計算、雲儲存、人工智能,沃爾瑪雖然也有能力做好,可在亞馬遜面前還是小巫見大巫。

而亞馬遜在倉儲、物流、配送等方面,也并不比沃爾瑪遜色。

如此說來,亞馬遜對于沃爾瑪,的确是降維打擊。

但真的是這樣嗎?

時至今日,美國線上零售占整體的比重僅為15%。

在美國,每年有超過95%的消費者會在沃爾瑪購物,大約90%的美國人居住在沃爾瑪門店10公裡半徑之内。

沃爾瑪的優勢不僅展現在規模上,更展現在效率上。

人們通常覺得,以亞馬遜為代表的科技電商,效率比傳統線下門店更高。

亞馬遜與沃爾瑪,誰能代表零售行業的未來?

其實這是個錯覺,先看采購環節。

沃爾瑪受實體空間的限制,對廠家必須采取大批量采購,這就有利于向供應商壓低價格,實作更大的優惠。

而電商因為沒有陳列空間,商品數量要遠大于實體店。當然,有人會覺得這是電商的優勢,但這客觀上也帶來一個後果:電商不得不小批量采購許多長尾商品,這顯然不利于壓價。

沃爾瑪的SKU隻有亞馬遜的1/3,但每個品種的銷售額與采購量卻是亞馬遜的6倍。就這點而言,在大多數商品上,沃爾瑪比亞馬遜更有價格優勢。

沃爾瑪相較亞馬遜的第二個優勢,是分揀環節。由于是大批量采購,貨品可以整箱打包、裝車,再送往各個門店的倉庫,整個過程沒有太多的分岔。

而電商則不同,雖然亞馬遜也有發達的物流系統,但因為商品高度分散且多樣化,而且是送往個人消費者,最後隻能靠大量的人工分揀并運輸。

當年亞馬遜也曾以沃爾瑪為師,試圖打造能與沃爾瑪相媲美的物流體系,為此還專門從沃爾瑪挖人。但結果卻發現,沃爾瑪的物流體系并不适合分散的私人訂單,亞馬遜最終放棄了模仿。

還有就是商品觸達的問題,在這一點上,沃爾瑪和亞馬遜不分伯仲。實體店吸引顧客自行前來,需要支付租金和人員服務費,電商則得依靠物流體系和快遞小哥,人工費用也不低。

而對于生鮮這樣的高毛利商品,需要顧客來現場親自挑選,實體店比線上的優勢更為明顯。

其實沃爾瑪相比亞馬遜還有個優勢,它構成了沃爾瑪真正的護城河。

這條護城河就是——美國的社群文化。

4

零售業在美國有着百年曆史,對于沃爾瑪這樣的企業而言,它已經和美國人的生活方式高度融合。

沃爾瑪誕生于小城鎮,這與其創始人山姆·沃爾頓的氣質高度吻合:質樸、實在、甚至有點鄉巴佬的味道。

小鎮老百姓是沃爾瑪“天天低價”政策最早的受惠者,他們從沃爾瑪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生活有了充實感。

超過一半的美國人居住在郊區、小城鎮和鄉下,對他們而言,去沃爾瑪購物,就相當于一次鄰裡社交,有點像咱們中國農村趕集一樣。

在購物中,顧客可以互相交流,分享八卦,遇見熟人打個招呼,唠唠家常。

對美國人而言,沃爾瑪已經是一家國民超市。當你把離家不遠的沃爾瑪當成了家的一部分,沃爾瑪已經和你的生活,你腳下的土壤融為一體。

但亞馬遜還做不到。

首先從氣質上,亞馬遜就和沃爾瑪相差甚遠。

沃爾瑪創始人山姆沃爾頓來自小鎮,而亞馬遜的創始人貝佐斯,則是來自華爾街的金融精英。

亞馬遜與沃爾瑪,誰能代表零售行業的未來?

在貝佐斯的麾下,有着一大批來自華爾街和矽谷的弄潮兒,他們身懷絕技,氣吞萬裡,為亞馬遜鍛造了數字化這枚大殺器。

但數字化帶來的效率革命,并不能通吃一切。

被亞馬遜收購的全食超市,并沒有颠覆生鮮雜貨零售,亞馬遜在這條賽道上始終不溫不火,正如盒馬也沒能幹掉國内的大小菜市場一樣。

無人超市也沒成多大氣候,它們更像是亞馬遜的試驗品和擺設。

作為雇主,亞馬遜更是聲名狼藉。

強制加班在亞馬遜屢見不鮮,很多人一周工作80多個小時,離職員工在網上痛罵亞馬遜已成家常便飯。

曾有人前往英國亞馬遜公司倉庫暗訪,發現這裡到處是攝像頭與傳感器,記錄着勞工每分鐘的勞動,以便于提高效率,把員工當作機器人看待。

亞馬遜與沃爾瑪,誰能代表零售行業的未來?

就連當地老百姓對亞馬遜的評價也很負面。在亞馬遜總部所在地西雅圖,因為大量高薪員工的到來,老百姓抱怨亞馬遜提高了當地的房價和消費,讓窮人更窮了。

和沃爾瑪相比,亞馬遜的精英色彩更為濃厚,它光芒萬丈,咄咄逼人,其一舉一動,都被奉為業界标杆。

但正因為頭頂巨大的光環,很多人誇大了亞馬遜的影響力,更高估了它對傳統業态的颠覆能力。

亞馬遜是一家偉大的企業。貝佐斯經常被問到一個問題:未來十年,會有什麼變化?而貝佐斯更關心的是:未來十年,什麼是不變的。

貝佐斯覺得第二個問題比第一個更重要,企業要把戰略建立在不變的事物上。

有意思的是,今天的沃爾瑪反而比亞馬遜更接近不變的本質。

零售不隻是效率和成本效益,不光是多快好省,零售的“不變”,還在于這是一門熟人的生意。

是建立鄰裡間的信任,是拉近人與人的距離,讓社群和城市充滿煙火氣。

智慧與溫度雙向賦能,這才是零售行業存在的終極價值。

沃爾瑪已經用半個多世紀的實踐證明了這一點,而亞馬遜仍在探索的路上。

亞馬遜與沃爾瑪,誰能代表零售行業的未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