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與王牌項目經理之間,隻隔着這個習慣

《PMBOK指南》不僅講解項目管理知識,而且蘊含着很多做事的原則。這些原則不僅是PMP考試時解題的鑰匙,也是項目經理在日常工作中應該具備或應該讓自己具備的一種習慣。

本文與大家分享其中一個原則——閉環思維。

什麼是閉環思維

對于閉環思維,大多數人已經不陌生了。我們最常用到的展現閉環思維的話就是: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這代表一個人很靠譜。

如果你仔細看,會發現其實“有交代”“有着落”和“有回音”說的是同一件事,就是有回報。回報給誰?回報給最初那個交給你任務的人。

是以閉環最重要的是要閉合,如果不閉合的話就不是環,而是弧。

怎麼才算閉合了?就是要找那個最初的原點,或者你可以叫初心。

是以,在日常工作中,最展現閉環的就是,當上司交給你一個任務之後,你非常高效、高品質地完成了。這樣很棒!可這樣算閉環麼?當然不算!閉環是要找那個原點,原點是什麼?就是給你任務的人,你的上司,然後這個環才能閉合了。

可是找到原點之後回報什麼呢?當然是回報結果。而結果至少包含了三部分内容:任務本身完成的情況,遺留的問題或待決事項,下一步行動計劃。

當找到原點之後,你要把這些資訊回報回去,這個環就閉合上了。

是以回報就是要走一圈,找最初那個原點,然後把結果資訊和計劃/預期進行對齊(想象雙手合十的造型)。

為什麼要将閉環思維融入血液

這裡是關鍵!

李善友老師在混沌大學講刻意練習的時候,提到一個高手的訓練模型(見圖1)。

你與王牌項目經理之間,隻隔着這個習慣

圖1 高手的訓練模型

圖1包含了三部分:模型、練習和回報。

模型,就是方法論,也可以簡單了解成做事情的政策、計劃。

練習,就是執行這個方法論,執行這個計劃。

回報,就是将執行的結果和預期進行對比。

為什麼要對比?因為你隻有對比之後才能發現偏差,發現偏差之後才能改進方法/模型/計劃,這樣的不斷循環就是我們常說的持續改進。

是以閉環最大的價值,是實作持續改進,并且隻有閉環了才有可能實作持續改進。而這裡面最關鍵的一步,就是回報。

回報的形式有多種,剛才舉的例子隻是最常見的一種,就是一個人對另外一個人的資訊回報。回報其實可以是你對别人,也可以是自己對自己,還可以是人對機器。

比如,你想了一個程式去做一個模組化,最後程式跑完之後會有一個結果,這個結果會告訴你模型好不好、對不對,這就是人機回報。

對于項目經理而言,如果想持續改進,就要将閉環思維的習慣融入血液裡,事事、處處進行刻意練習。

《PMBOK指南》展現閉環思維的幾個場景

在《PMBOK指南》中,有以下四個知識場景蘊含了閉環思維的原則。

品質管理:PDCA循環

對于PDCA,很多人可能都聽過,它就是著名的戴明環。

雖然PDCA被放到了品質管理過程的工具裡面,但是你幾乎可以用這個模型來了解整個《PMBOK指南》的知識。

下面以品質管理這一章來舉例子,看看閉環思維是怎麼運作的。

第一,P。品質管理要制訂管理計劃,管理計劃不僅要定義方法,就是怎麼做這個品質管理,還要定義标準,就是什麼樣的品質算是合格的。标準是什麼?就是對結果的預期。

就好像老闆交給你個任務,其實對結果是有預期的、有标準的。老闆如果沒說,你就要問他,不然最後不知道怎麼死的。

第二,D。你要按照這個計劃來執行。當然不是項目經理來執行,是所有參與項目的人都要執行。不僅是項目團隊,還有第三方機構,為啥?往下看。

第三,C。産品做出來要檢查對吧?階段可傳遞成果出來了要檢查。怎麼檢查?對照标準檢查。

當然具體的方法有很多,如控制圖這個工具,是檢查過程的穩定性的,在生産制造項目中運用得比較多。它設定一個均值,再上下設定控制門檻值,然後就看控制點落在什麼位置。

如果有一個點落在了控制線以外,或者有七個連續的點落在均值的一邊,不管是上邊還是下邊,那就是失控了。

還有核查表。核查表就是一項項對照标準看有多少缺陷,IT人員就是測試看漏洞(Bug),然後用一個柱狀圖表現出來。

注意,這裡檢查的結果,無論是用控制圖還是核查表,其實就是在給你回報這個計劃的執行情況如何,是否需要執行下一步修正措施。

那說到這裡,我們就不能不提到品質審計這個概念了。

品質審計通常都是由第三方審計人員完成的,可能是公司内部,也可能來自外部。

審計審什麼?就是看看整個品質管理的過程做得是否合規,哪裡好,哪裡不好。好的就要變成知識經驗記錄下來,然後變成組織過程資産,補充進知識庫;不好的就要變成經驗教訓,也要記錄下來,變成組織過程資産。是以,審計也是通過檢查進行回報。

是以,審計是好事,不要聽到審計就驚吓,雖然我剛上班的時候是這樣的反應。

第四,A。檢查完了,審計完了,總不免要有一些需要優化調整的地方。如果檢查或者審計出來發現有偏差,但産品沒有缺陷,那就是糾正措施;如果檢查出來發現産品有缺陷,程式有Bug,那就要采取補救措施。

不管是糾正措施,還是補救措施,都不是提前預設的工作,而是新增的工作,可能增加成本,就需要通過提出變更請求來完成,是以管理品質和控制品質過程都會輸出變更請求。

你如果對标後發現隻是偏差,通常需要采取糾正措施進行糾偏,可能還需要對品質管理計劃的内容進行一些變更。對照上面李善友老師說的,就是調整模型和套路。

如果是産品問題或結果問題,你就要采取補救措施修Bug。修Bug需要花費額外的成本,這又涉及另外一個概念——品質成本。由于是自己檢查出來的缺陷,是以這屬于内部失敗成本。

最後,回到閉環思維,在品質管理這個知識場景裡面,你發現其實一直都在幹這幾件事。PMP考試也基本上圍繞這些點設定一些場景,然後問你下一步怎麼辦。掌握這個原則後,你就可以很快定位考點,找到正解。

問題解決

項目不可避免會出現各種問題,上面講到的品質問題就是其中的一種。《PMBOK指南》對于問題解決有一個通用的标準程式,即識别問題、定義問題、收集資訊、分析根本原因、确定解決方案、檢查解決效果。

“麥肯錫解決問題七步法”與《PMBOK指南》的問題解決程式是類似的,但是我認為後者更符合閉環思維,因為前者最後一步隻做到“方案的表達”,而後者的最後一步是“檢查解決效果”。

閉環的價值在于可以驅動持續改進,而持續改進的動力來自對結果的偏差分析,然後才會調整模型/方法/套路/計劃,重新開機新的循環。

問題解決的這個閉環是PMP特别愛考的一個考點,其實針對的就是項目經理經常出現的一個錯誤:遇到問題馬上行動。

這個常見錯誤意味着,問題比較緊急的時候,項目經理常常會慌神。但如果目标是真正解決問題,就繞不開分析問題的步驟,分析問題的目的是找到問題的根本原因。隻有根本原因被解決掉,問題才可能被解決掉。

是以,在面對問題的時候,項目經理必須要有閉環思維,確定結果被驗證是有效的,否則問題就一直在問題日志裡處于敞口的狀态,而并未被關閉。

變更管理

項目裡唯一的不變就是變,是以變更管理也是《PMBOK指南》裡特别重要的一個知識領域,涉及的考題也特别多,幾乎所有計劃、基準都可能會在過程中因為各種原因進行調整。但是萬變不離其宗的是,變更管理流程是固定的(見圖2)。

你與王牌項目經理之間,隻隔着這個習慣

圖2 變更管理流程

變更管理的審批原則其實很簡單,就是看這個變更是否會影響基準,如果不影響就是項目經理批,如果影響基準就是變更控制委員會(Change Control Board,CCB)批。

展現閉環思維的是最後四步。在變更被準許之後,項目經理需要按準許結果對項目管理計劃相關内容進行修改。但是還沒有完,項目經理要通知所有相關方。

為什麼要通知?因為項目管理計劃最初是相關方認可的,現在還要針對修改的部分再獲得其認可。然後,項目團隊就可以按照更新後的項目管理計劃執行工作了。

但是事情依然沒有完。

最後一步,和問題解決一樣,項目經理需要确認變更的實施情況。這裡需要确認的是兩件事:一是有沒有做,二是效果怎麼樣。

前面講品質管理的時候提到了品質審計,其審計内容之一就是對實施的品質變更效果進行确認,以確定是有效的。

是以,整個過程也是閉環的。

從PMP考試的角度看,圖2的每個環節都可以出考題。如果考點是變更管理相關内容,考生隻要記住變更審批的原則和這個閉環的流程,基本上都所向披靡。

但不幸的是,PMP的考題是越來越刁鑽,經常打着變更管理的幌子考相關方參與、沖突管理這些知識,是以大家還是要發揚中國人的聰明才智,認真審題。

溝通管理

《PMBOK指南》提供了3種溝通方法,分别是拉式溝通、推式溝通、互動溝通。

并非所有資訊都需要回報的閉環,有些資訊并沒有固定的閱聽人。如項目知識庫裡的一些資訊,就是讓大家根據自己的需要主動擷取參考的,是以這屬于拉式溝通的範例。

有一些資訊,從相關方溝通需求的角度看,他隻需要定期擷取一些項目報告就可以,也不需要回報,這屬于推式溝通。

但是,人們期待解決問題、達成共識,或讨論什麼問題,就必然需要互動溝通。相比較起來,互動溝通的成本比較高,但是價值也很高。

從PMP考試的角度,這部分的内容通常會圍繞一些場景問需要用什麼方式,或者使用的是什麼溝通方法,考生容易解答。

比較複雜的考法是,溝通管理和相關方參與問題揉在一起。

從邏輯上來說,通常是項目經理先完成相關方分析,制訂相關方參與計劃之後,才有溝通管理計劃,因為選擇什麼樣的溝通方式需要基于相關方的需求和期望來判斷。另外,溝通管理隻是解決相關方參與問題的一種方式。

最重要的閉環

講到這裡,相信大家已經對閉環思維在《PMBOK指南》中的展現有了更深的了解。

剛才說的所有閉環都是項目執行過程中的閉環,對于項目經理來說,還有一個最重要但容易被忽略的閉環,即項目本身的價值閉環。

《PMBOK指南》提到,所有項目的發起都需要基于有效的商業論證,是以項目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實作商業收益的手段。

是以,《PMBOK指南》從第7版開始,越來越強調對項目的收益驗證和價值實作,而不僅僅是産品、服務的傳遞,項目經理的責任邊界也開始擴充。

需要項目管理資料合集的同學可留言

你與王牌項目經理之間,隻隔着這個習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