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資訊系統項目管理師》之一:基礎知識

資訊系統:(Information System,IS),泛指收集、存儲、處理和傳播各種資訊的具有完整功能的集合體;

現代的資訊系統總是指以計算機為資訊處理工具、以網絡為資訊傳輸手段的資訊系統。

資訊系統的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電子資料處理階段

該階段着眼于減輕人們在計算方面的勞動強度,如計算工資、統計賬目等,屬于電子資料處理業務(EDP),隻是對企業單項業務進行處理,較少涉及管理内容;

第二階段:事物處理階段

計算機應用發展到對企業的局部事物的管理,形成了所謂事務處理系統,(Transaction Process System,TPS),如财會管理、銷售管理、物資管理、生産管理等;

第三階段:管理資訊系統階段

由于人們所說的資訊系統大多指支援各部門和機構管理決策的資訊系統,是以資訊系統又稱為"管理資訊系統",(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

管理資訊系統是用系統思想建立起來的,以計算機為基本資訊處理手段,以現代通訊裝置為基本傳輸工具,且能為管理決策提供資訊服務的人機系統。即 管理資訊系統是由人和計算機等組成的,能進行管理資訊的收集、傳輸、存儲、加工、維護和使用的系統。

在MIS階段,資訊系統形成了對企業全局性的、整體性的計算機應用。MIS強調以企業管理系統為背景,以基層業務系統為基礎,強調企業各業務系統間的資訊聯系,以完成企業總體任務為目标,它能提供企業各級上司從事管理需要的資訊,但其收集資訊的範圍還更多的側重于企業内部。

第四階段:決策支援系統階段

目前,計算機資訊系統已經從管理資訊系統發展成更強調支援企業高層決策的決策支援系統(Decision Support System,DSS),即決策支援系統階段;

企業資訊系統的目标為:借助于自動化和網際網路技術,綜合企業的經營、管理、決策和服務于一體,以求達到企業與系統的效率、效能和效益的統一,使計算機和網際網路技術在企業管理和服務中能發揮更顯著的作用。

資訊系統的四個發展階段是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關系,也就是在某一個企業中,以上四個階段的資訊系統可能同時都存在,也可能存在其中的一種、兩種、或者三種。更進階的是幾種資訊系統互相融合成一體,如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業-資源-計劃)、SRM(Suppli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供應商管理系統)等。

資訊系統的分類:

1、以資料環境分類:世界資訊系統大師詹姆斯.馬丁的分類

第一類資料環境:資料檔案,沒有使用資料庫管理系統,由系統分析師和程式員分散的設計各種資料檔案,相對容易實作,可維護性差;

第二類資料環境:應用資料庫,分散的資料庫為分散的應用而設計、随應用的擴充,應用資料庫的個數及每個資料庫中的資料量也急劇增加,也是難于維護;

第三類資料環境:主題資料庫(Subject Data Bases),所建立的一些資料庫與具體的應用有很大的獨立性,資料經過設計、其存儲結構與使用它的存儲過程都是獨立的。各種面向業務主題的資料,通過一些共享資料庫被聯系和展現出來,其特點是:經過嚴格的資料分析,建立應用模型,雖然開發設計花費時間較長,但其後維護費用很低,并能使使用者直接與這些資料庫互動使用資料。但如果管理不善,也會蛻變為前面兩類資料環境;

第四類資料環境:資訊檢索系統(Information Retrieval Systems),一些資料庫被設計的能保證資訊檢索和快速查詢的需要,而不是大量的事務管理,軟體設計中要采用轉換檔案、倒排表、或輔關鍵字查詢技術,新的字段可随時動态的加入到資料結構中,有良好的最終使用者查詢和報告生成軟體工具。該環境的特點:比傳統的資料庫有更大的靈活性和動态可變性,一般應該與第三類資料環境共存,支援綜合資訊服務和決策系統;

2、以應用層次分類:戰略級、戰術級、操作級、事務級;

戰略級:所有者和使用者是企業的最高管理層,例如現代企業的董事會和經理班子;

戰術級:中層經理及其管理部門;

操作級:服務型企業的業務部門;

事務級:企業的管理業務人員;

資訊系統的生命周期:

1、系統規劃階段:

也稱資訊系統的産生階段、資訊系統的概念階段或者需求分析階段,該階段分為兩個過程:一是概念的産生,根據企業經營管理的需要,提出建設資訊系統的初步想法;二是需求分析過程,即對企業資訊系統的需求進行深入調研和分析,并形成 需求分析報告;

2、開發階段:資訊系統生命周期中最重要和最關鍵的階段。該階段又可分為五個階段,即總體規劃、系統分析、系統設計、系統實施和系統驗收;

總體規劃階段:其基礎為需求分析,其作用包括:指明資訊系統在企業經營戰略中的作用和地位、指導資訊系統的開發、優化配置和利用各種資源、通過規劃過程規範企業的業務流程;一個完整的總體規劃應該包括資訊系統的開發目标、資訊系統的總體架構、資訊系統的組織結構和管理流程、資訊系統的實施計劃、資訊系統的技術規範等;

系統分析階段:目标是為系統設計階段提供系統的邏輯模型。以企業的業務流程分析為基礎,規劃即将建設的資訊系統的基本架構、它是企業的管理流程和資訊流程的交彙點;系統分析的主要内容應包括組織結構及功能分析、業務流程分析、資料和資料流程分析、系統初步方案等;

系統設計階段:根據系統分析的結果,設計出資訊系統的實施方案。系統設計的主要内容包括系統架構設計、資料庫設計、處理流程設計、功能子產品設計、安全控制方案設計系統組織和隊伍設計、系統管理流程設計等;

系統實施階段:系統實施階段是将設計階段的結果在計算機和網絡上具體實作,也就是将設計文本變成能在計算機上運作的軟體系統,由于系統實施階段是對以前的全部工作的檢驗,該階段使用者的參與非常重要、該階段以後,使用者就應逐漸變為系統的主導地位;

系統驗收階段:實施階段結束以後,系統就要進入試運作,通過試運作,系統性能的優劣、是否做到了使用者友好等問題都會暴露在使用者面前,這時就進入了系統驗收階段;

3、運作與維護階段:當資訊系統通過驗收,正式移交給使用者之後,系統就進入了運作與維護階段、長時間的運作是檢驗系統品質的試金石。系統維護是保障系統正式運作的不可或缺的工作,在軟體工程中,把維護分為4種類型,即排錯性維護、适應性維護、完善性維護、預防性維護;

4、更新階段:資訊系統的消亡階段,因為計算機技術和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十分迅速,新的技術、新的産品不斷湧現、同時由于企業處于瞬息萬變的市場競争環境中,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的資訊系統經常會不可避免的遇到系統更新改造、功能擴充,甚至是報廢重建的情況,對此,企業在資訊系統建設的初期就要注意系統的更新條件和時機、以及由此而花費的成本;

資訊系統的建設原則:

1、高層人員介入原則:一個資訊系統的建設目标總是為企業的總體目标服務的,而真正能夠了解企業目标的人必然是那些企業高層管理人員,隻有他們才能夠知道企業究竟需要什麼樣的資訊系統,也隻有他們才知道企業多大的投入是值得的,由于這點是身處某一部門的管理人員、或者是技術人員所無法做到的,是以,資訊系統從概念到運作都必須有企業高層人員介入、當然,這裡的”介入“有其特定的含義:可以是直接參加、也可以是決策或指導,還可以是在政治、經濟、人事等方面的支援;企業首席資訊官(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CIO):相當于副總裁的進階職位,負責公司資訊化的工作,主持制定公司資訊規劃、政策、标準,并對全公司的資訊資源進行管理控制的公司行政官員;

2、使用者參與開發原則:使用者有其特定的範圍(包括使用者機關上司,更重要的使用者或者核心使用者是資訊系統的使用者)、使用者應當參與全過程的開發、使用者應當深入參與系統開發(參與開發的使用者人員,既要以甲方代表身份出現,又應成為真正的系統開發人員,與其他開發人員融為一體)。

3、自頂向下規劃原則:自頂向下規劃的一個主要目标是達到資訊的一緻性,同時,自頂向下規劃原則還包括另外一個方面,那就是這種規劃絕不能取代資訊系統的詳細設計。必須鼓勵資訊系統各子系統的設計者在總體規劃的指導下,進行有創造性的設計。

4、工程化原則:保證軟體的可靠性

5、其他原則:創新性原則(展現資訊系統的先進性)、整體性原則(展現資訊系統的完整性)、發展性原則(展現資訊系統的超前性)、經濟性原則(展現資訊系統的實用性);

資訊系統規劃方法:資訊系統建設之前,統一規劃,避免”資訊孤島“現象,常用的系統規劃方法包括以下幾種方法:

1、企業系統規劃方法:(Business System Planning,BSP),常用工具 UC矩陣(U/C矩陣是用來表達過程與資料兩者之間的關系。矩陣中的行表示資料類,清單示過程,并以字母U(Use)和C(Create)來表示過程對資料類的使用和産生);

2、戰略資料規劃方法:主要要點有 資料環境對于資訊系統至關重要、建設主題資料庫是資訊系統開發的中心任務、圍繞主題資料庫搞好應用軟體開發;

3、資訊工程方法:所謂工程化,就是指有一套成熟的、規範的工程方法、技術、标準、程式和規範,使得開發工作擺脫随意性和多變性,其目标是資訊系統的開發走上智能化、程式化和自動化的道路;

4、關鍵成功因素法:(Critical Success Factors,CSF),通過對CSF的識别,找出實作目标所需要的關鍵資訊集合,進而确定系統開發的優先次序;

5、戰略集合轉化法:(Strategy Set Transformation,SST),該方法将企業戰略看成是一個”資訊集合“,包括使命、目标、戰略和其他系統屬性;

6、CSF/SST/BSP 關系:CSF方法能夠抓住主要沖突,使目标的識别突出重點,但一般最有利的是确定管理目标上;SST方法反映了各種人的要求,而且給出了按這種要求的分層,然後轉化為資訊系統目标的結構化方法,它能保證目标比較全面,疏漏較少,但它在突出重點方面不如CSF;BSP方法雖然也首先強調目标,但它沒有明顯的目标引出過程,企業目标到系統目标的轉化是通過對PO矩陣、RD矩陣(Requirement Development 需求跟蹤)、UC矩陣等的分析得到的,識别企業過程是BSP方法的中心;在資訊系統戰略規劃的實踐中,往往将三種方法結合,統稱為CSB方法:先用CSF方法确定企業目标、然後用SST方法補充完善企業目标,并将這些目标轉化為資訊系統目标,用BSP方法校核兩個目标,并确定資訊系統結構;

資訊系統開發方法:

1、結構化方法

特點:開發目标清晰、工作階段程式化、開發文檔規範化、設計方法結構化

2、快速原型法

适用于使用者需求模糊、結構性比較差的資訊系統的開發;

3、面向對象的方法

利用面向對象的資訊模組化概念,如實體、關系、屬性等,同時運用封裝、繼承、多态等機制來構造模拟現實系統的方法。傳統的結構化設計方法的基本點是面向過程,系統被分解為若幹個過程。而面向對象的方法采用構造模型的觀點,在系統的開發過程中,各個步驟的共同目标是建造一個問題域的模型。在面向對象的設計中,初始元素是對象,然後将具有共同特征的對象歸納成類,組織類之間的等級關系,構造類庫。在應用時,在類庫中選擇相應的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