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産品經理進階:小 IPD 開發流程

作者:人人都是産品經理
采用IPD開發流程,在初期能把各種工作問題識别出來并扼殺在搖籃中。本篇文章作者将簡單叙述一個小IPD的開發流程,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産品經理進階:小 IPD 開發流程

之前的内容談到過三星的 PLC 流程。

這裡再簡單說明一下。

PLC 的全稱是指全社商品開發标準流程。PLC 流程将開發過程分成了 4 個階段。

跟 IBM、華為 6 個階段的 IPD 流程相比。

三星将開發和驗證階段合并為開發 (development)階段。将釋出和生命周期階段合并為生産(production)階段。

大家可以看下面這張圖:

産品經理進階:小 IPD 開發流程

關于 PLC 流程的具體内容這裡就不再詳細解釋了,大家可以自行搜尋學習。

今天主要來看看華為在使用的産品開發流程是什麼樣的。

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小 IPD 流程。這裡的小 IPD 特指 IPD 體系中的産品開發側的流程。

先來主要看看小 IPD 開發流程的價值,以及對企業效率提升方面的意義。

産品經理進階:小 IPD 開發流程

在具體講解小 IPD 之前,先來看看 IPD 體系在整個企業流程體系中的位置。

其中,IPD 流程是要把産品做出來;當然了,這裡的做出來不僅僅是指開發。還包括對需求的擷取、市場方向的選擇、産品定位、項目管理等等這些内容。

LTC 流程和 MTL 流程則是直接貼近市場的。

他們是多打“糧食”、打好“糧食”的最重要的流程。

而 ITR 是指從問題到解決,屬于售後服務體系的一個流程。

硬體産品一定會涉及供應鍊的管理,這個時候就需要 ISC 流程的支援。

另外還包括內建财經服務 IFS 流程,戰略制定流程等等。

一般來說,在導入 IPD 體系的時候,多數公司通常都會從小 IPD 開始。

主要是因為研發側是比較容易出成果的,有沒有效果也非常直覺。

正常來講,從立項到産品開發、再到産品上市。

這個流程都做完之後,很多項目、平台就已經可以正常跑起來了。大家都可以直覺看到實踐的結果。

華為是于 1999 年初與 IBM 合作啟動 IPD 項目的。

當時,IBM 首先對華為研發現狀進行了一個全方位的掃描。并對一些低複雜度的項目做了深入的分析,分析結果就表明華為的平均開發周期是 74 周。

後來經過 4 年的努力,到 2003 年,華為該類項目的平均研發周期下降到了 48 周。其中下降幅度高達 35%。

最終結果帶來了兩個層面的降低:

  1. 一個是産品開發周期的降低,就是從 74 周降到了 48 周;
  2. 另外一個産品的故障率,缺陷率的降低,從 17% 最多 1.3%。

其實采用 IPD 流程後,對産品開發最大的改變是在前期各領域組成了跨部門團隊。

這樣就會帶來一個好處:項目啟動後各部門同步充分介入,各司其職開展本領域工作。并且把各種問題在早期就識别出來并扼殺在搖籃中,共同為産品成功上市負責。

雖然這樣做會增加前期的時間和投入。但“想好了再做”縮短了開發、驗證和釋出階段的時間。進而從整體上降低了産品開發周期。

産品經理進階:小 IPD 開發流程

其實每一家公司都是從小公司成長起來的。

一般來說,小公司一上來就開始搞開發、編代碼。

華為也是這麼走過來的,前面階段花的時間比較少。

但是在計劃階段之後的開發、驗證階段花了很長時間。這樣做的問題是一旦你花費大量資源去做了之後,結果發現不能滿足需求。

客戶說不行,那你就要回來再改。如果改完了之後還是不行,那就要繼續修改,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是以說,想清楚了再幹可以最終節省大量的成本。

這裡的成本就包括實體成本和時間上的成本。

專欄作家

衛朋,公衆号:産品人衛朋,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專欄作家。關注智能硬體領域,擅長市場分析、産品設計開發、生産管理等,喜歡閱讀和爬山。

本文原創釋出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定。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平台僅提供資訊存儲空間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