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類永遠戰勝不了細菌?醫生辟謠:當你喝牛奶時,你要感謝巴斯德

你喝過經過巴氏殺菌的牛奶嗎?

曾幾何時,科學家和普通居民都知道牛奶會變質,在很長一段時間内變成酸牛奶。

但科學家們知道的更多,他們在酸奶中發現了酵母細胞或細菌,可以使事情變酸。

事實上,無論是牛奶變酸還是啤酒變質,甚至是水果中發現的酒精,這些都是酵母細胞和細菌的功勞。

人類永遠戰勝不了細菌?醫生辟謠:當你喝牛奶時,你要感謝巴斯德

但當時技術有限,很多人認為這些微生物是食物變質的結果,也就是因為食物變質,是以微生物産生的。

康複治療

這并不是真正的科學,但當時隻是一個主流觀點。

當觀察到的微生物首次與這些食物的變質有關時,出現了一種新的理論,稱為"活力理論"。

然而,這種學術主義往往被認為是錯誤的,甚至有人說這樣的學說使科學倒退了50年。

漩渦的中心是巴斯德。

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是一位生活在1821年至1895年的法國人,既是微生物學家,也是著名的化學家。

人類永遠戰勝不了細菌?醫生辟謠:當你喝牛奶時,你要感謝巴斯德

當時,他提出了一個問題:

如果發酵來自細菌,它來自哪裡?

故事可以追溯到1854年9月,當時巴斯德是一名化學總監,對酒精行業有着濃厚的興趣。

而酒精生産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那就是發酵。

在研究發酵過程時,巴斯德發現發酵液含有比酵母小得多的球體。

培養這些球狀體後,它們慢慢變成酵母。

酒精和二氧化碳是在酵母繁殖過程中産生的,這是酵母分解糖的後果。

整個過程根本不需要氧氣,可以在沒有氧氣的情況下完成。

人類永遠戰勝不了細菌?醫生辟謠:當你喝牛奶時,你要感謝巴斯德

是以發酵不會引起細菌的産生,而是細菌在自身的生長過程中導緻發酵。

為了驗證他的猜測,巴斯德做了很多實驗,在19世紀60年代,他的研究脫穎而出。

從那時起,他發現将液體加熱到55攝氏度可以殺死液體中的所有微生物。

之後,滅菌後的牛奶在儲存和運輸過程中都不會長時間變質。

他通過一系列實驗證明了細菌在發酵中的重要作用。

如果細菌被消除,就不會發酵。

在1856年至1860年間,發酵的性質仍處于探索階段,當時他已經提出微生物代謝活動是發酵的基礎,這是一種新的理論。

1857年,他發表了一篇關于發酵的文章《乳酸發酵記錄》,長期以來一直被視為微生物組,被學術界公認為經典論文。

人類永遠戰勝不了細菌?醫生辟謠:當你喝牛奶時,你要感謝巴斯德

這也打開了一扇通往微生物組的大門,讓無數學者紛紛湧現出自己的想法,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已經深邃一寸。

當然,今天這個實驗已經不是實驗,而是一種非常成熟的技術,已經過修改,廣泛用于牛奶等食品的儲存和運輸。

如果你去超市買牛奶,很可能會用這種方法,稱為巴氏殺菌。

事實上,巴氏殺菌是利用許多病原體的耐熱特性,在适當的溫度和保溫時間内,這些耐熱細菌被徹底殺死。

一般來說,細菌最合适的生長溫度是28C-37C。

但是,如果将液體加熱到68至70°C,并保持30分鐘,則可以有效地殺死一般細菌。

人類永遠戰勝不了細菌?醫生辟謠:當你喝牛奶時,你要感謝巴斯德

但是有一些細菌在這麼高的溫度下還能繼續生存,卻沒想到巴氏殺菌和法寶,那就是急劇降溫。

在保持高溫30分鐘後,通常需要将液體快速冷卻至4至5°C。

這種熱和冷的戲劇性變化可以殺死其他相關的細菌。

但巴氏殺菌真的是殺菌嗎?

顯然不是,如果你想殺死所有的細菌并達到醫療消毒标準,你需要更嚴格的措施。

目前,按照目前的技術,巴氏殺菌後,雖然保留了少量的耐熱細菌或細菌孢子,但這些細菌的數量相對較少,不會在短時間内發展而使食物變質。

是以,隻要巴氏殺菌後的牛奶仍置于4°C的環境中,也可以儲存3~10天,不能超過16天。

下次喝牛奶和啤酒時,你會記得巴斯德的故事嗎?

"頭條健康"博士點選超能力集團 smh.com.au smh.com.au #微生物#

人類永遠戰勝不了細菌?醫生辟謠:當你喝牛奶時,你要感謝巴斯德

雞蛋過敏比牛奶更常見。醫生:然後吃,身體習慣了

八年來,對53,000名女性進行了調查,發現喝牛奶會增加患乳腺癌的風險。

把11個人放在一碗牛肉湯裡是細菌感染嗎?醫生:沒那麼簡單

醫生的謠言:肚子上喝牛奶?"乳糖不耐症"不健康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