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腳生江南,名實未相浮。绛囊因入貢,銀杏貴中州。——宋·歐陽修《和聖俞李侯家鴨腳子》
歐陽修詩中的“鴨腳”,可不是鴨子的腳。鴨腳,是銀杏樹最初的名字,因其“葉似鴨掌,因名鴨腳”。直到它成為宋廷貢品才改名為“銀杏”,而它的果實“因其形似小杏而核色白也”故名白果。
原生江南,葉似鴨掌,因名鴨腳。宋初始入貢,改呼銀杏,因其形似小杏而核色白也。今名白果。——《本草綱目》
生吃、炒菜、熬粥、炖湯,你的食譜裡有沒有白果呢?飲食裡的中藥,今天介紹銀杏和白果。
1.白果
白果,銀杏的種子,除了用來做菜,它還是一味中藥。成熟後的白果除去肉質外種皮,洗淨,稍蒸或略煮後,烘幹即可入藥。
白果平喘祛痰、抑菌抗炎的同時,對腦缺血、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有一定的治療作用。此外,白果還有抗過敏、抗衰老、抗寄生蟲、抗惡性良性腫瘤的作用。
中藥白果味甘、苦、澀,性平;有毒。歸肺、腎經。有斂肺定喘、收澀止帶、縮尿的功效。
銀杏宋初始著名,……其氣薄味厚,性澀而收,色白屬金。故能入肺經,益肺氣,定喘嗽,縮小便。生搗能浣油膩,則其去痰濁之功,……然食多則收令太過,令人氣壅胪脹昏頓。——《本草綱目》
白果味澀收斂,善于斂肺定喘,且有一定化痰之功,為治哮喘痰嗽之常用藥。治療喘咳由風寒引發,且見惡寒發熱,常與麻黃、甘草同用,如鴨掌散(《攝生衆妙方》);若外感風寒而内有蘊熱之喘咳痰黃,常與麻黃、黃芩、桑白皮等同用,如定喘湯(《攝生衆妙方》);若肺熱燥咳,喘悶無痰,常配伍天冬、麥冬、款冬花等養陰、潤肺藥;若肺腎兩虛之喘咳,呼多吸少,常配伍五味子、核桃仁等藥,以補腎納氣、斂肺平喘。
同時,白果能除濕洩濁,收澀止帶,固精縮尿止遺。如治下元虛衰,帶脈失約之帶下色清質稀,常配伍蓮子、山藥等以健脾益腎止帶;若脾虛夾濕熱下注,帶下色黃腥臭,常配伍芡實、山藥、黃柏等,以健脾化濕、清熱止帶,如易黃湯(《傅青主女科》)。治小便白濁,常與草、益智仁等同用,以厘清别濁。治腎氣不固而夢遺滑精,或小便頻數,遺尿,可單用或與熟地黃、山茱萸、覆盆子等補腎固澀藥同用。
白果内服用量過大,易緻中毒,生品毒性更大,而以綠色胚芽最毒。中毒後表現為嘔吐,腹痛腹瀉,發熱,煩躁不安,驚厥或神志呆鈍,呼吸困難,發绀,昏迷,瞳孔對光反應遲鈍或消失。是以,白果入藥,不可多用,小兒尤當注意。
2.銀杏葉
銀杏的葉子也可入藥,不過《本草綱目》中并沒有記載。銀杏葉在當今臨床醫學中的廣泛應用,得益于現代醫藥提純加工技術的不斷進步。
銀杏葉性味甘、苦、澀,平;歸心、肺經。功能活血化瘀,通絡止痛,斂肺平喘,化濁降脂。适用于瘀血阻絡,胸痹心痛,中風偏癱,肺虛咳喘,高脂血症。
到了秋天,見到銀杏樹時,除了拍照和欣賞,撿一些葉子回家泡茶也是不錯的,不過銀杏葉畢竟是藥材,食用前應該咨詢專業人士,切記有實邪者忌用銀杏葉。#夏日生活打卡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