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農村互助養老的“白果經驗”推廣亟待“破冰”

作者:逐浪新聞

逐浪新聞記者:楊均 黃光源

通訊員:趙嵩

視訊加載中...

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白果鄉,經過10多年的持續探索實踐,當地建立起蜂巢狀的三級互助養老體系,包括1個老年服務中心、5個老年協會、22個老年之家,惠及該鄉超2千多位老人。盡管如此,這個惠及鄉民的養老模式仍舊隻停留在本土本鄉,至今未能在全市全州乃至全省予以推廣。随着老齡化還在不斷加劇,一個普惠、靈活且成本較低的鄉村養老服務模式——互助養老亟待被看見。

農村互助養老的“白果經驗”推廣亟待“破冰”

白果鄉位于湖北恩施市西南部,山高路遠,地少物薄,是典型的邊遠鄉村。這裡絕大多數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老人成為主要留守人群。2010年,見天壩村一位老人去世兩天後,才在家中被人發現。緊接着,中秋節,另一位獨居老人不堪孤獨在家中離世。兩位“空巢”老人的不幸,深深刺痛了被鄉民們親切稱為“鬥書記”的張必鬥的心。

農村互助養老的“白果經驗”推廣亟待“破冰”

張必鬥:我是2008年退休的,回來我看到農村的老年人,子女都在外頭去務工去了,家裡沒有哪個照顧那些老年人,就萌發起成立一個老年協會,你幫我我幫你,生産上幫助啊,生活上幫助啊,情感上互相照應,發展一個農村的“互助式養老”。

農村互助養老的“白果經驗”推廣亟待“破冰”

白果鄉國土面積334平方公裡,山大人稀,村民居住分散,老年協會難以覆寫所有老人。退休前曾經擔任多個村的支書的張必鬥與各協會商議後,決定以小組或地理小區域為機關,成立互助養老組織的基層單元——“老年之家”,“家長”同樣由熱心、有能力的低齡老人擔任。2014年9月,首個“老年之家”在兩河口村秀水塘小組建立,兩河口老年協會初始會員楊冬梅自告奮勇,擔任“家長”,結對幫扶高齡老人,成員迅速發展到10多人。2021年,“家長”的接力棒傳到她今年53歲的兒媳婦、養路勞工楊春桃手中。

農村互助養老的“白果經驗”推廣亟待“破冰”

楊春桃:2021年吧,接我婆婆的班,她年事已高了嘛,80幾了,她也從事老年工作10幾年了,在她幹不動的時候,推薦我接她這個班,我也很樂意地接受了這份工作。不管在生活方面,或者說勞動方面,都一一地去幫助他們,(讓)在家的留守老人老有所依。

老支書張必鬥從萌發成立互助養老機構的設想之初,就開始動員一些有能力的低齡老人,結對幫扶一些失能獨居的高齡老人,把有一定經濟能力、組織能力、公益熱情和文藝技能的老黨員、老幹部及鄉賢能人組織起來,發揮餘熱。張必鬥說,抓住這一心理,他成功動員了18位老人,其中包含5名退休教師、3名退休幹部,平均年齡隻有65歲,結對幫扶了村裡30多名高齡老人。

農村互助養老的“白果經驗”推廣亟待“破冰”

鄉村低齡健康老人有潛力,是資源,他們去照料需要幫助的老人,能感受到“被需要”和自己的價值。華中師範大學社會福利研究中心主任梅志罡教授認為,要實作供需兩端的真正連結,還需要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就是賦予實施幫助的人合适的身份或角色,這個角色就是“助老員”。

農村互助養老的“白果經驗”推廣亟待“破冰”

梅志罡:“就在鄉村養老的過程中間,我們要充分利用鄉村的資源去做好養老的工作,那麼鄉村的低齡健康老人就是一種資源,因為這種老人他也有能力,如果讓他們去照顧有需要的老人,那麼這些老人,本身會獲得一種被需要的感覺,能夠實作他們的價值。那麼這樣一來,幫助别人的老人實作了老有所為,被幫助的老人則實作了老有所依,這樣,我們就實作了供需兩端得平衡,讓供需兩端也有效得到連結。

事實上來講,鄉村互助養老它是紮根于我們中國傳統農村的鄰裡互助的傳統文化和傳統網絡資源,它充分利用鄉村低齡健康老人的閑置時間和資源,低成本地實作了互幫互助。這樣的一個做法,讓鄉村獨居老人的子女、鄰居、朋友和社會工作者讓他們都能夠發揮社會化服務功能,這樣的做法我認為是一個低成本、有效的做法,是以這個做法應該說是值得肯定的。”

農村互助養老的“白果經驗”推廣亟待“破冰”

姚明華,白果鄉獸醫院退休幹部,現任老年協會的養蜂協會會長。2019年,有着養蜂、釀蜜手藝的他,把一技之長無償教授給其他老人,原本自給自足的農家蜂蜜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産品,也讓“空巢”變身“蜂巢”。

姚明華:“我們(會員)的年齡結構就是最高的85歲,最年輕的也是60歲。我們通過成立(養蜂)協會以後,蜂蜜就能夠賣出去變成錢。通過這些年的實踐,收入也增加了,最多的收入有兩萬多,也做到了老有所養,也給子女減輕了負擔,我們也帶動了周邊的農戶。”

今年60歲的油竹坪村姜家坡老年之家“家長”胡光英,也是油竹坪村老年協會文藝隊長。2018年當地成立老年之家之後,她結對10幾戶留守老人,排練節目,送戲下鄉,還為結對老人買鞋子,洗衣服。

農村互助養老的“白果經驗”推廣亟待“破冰”

胡光英:“我是一位舞蹈隊的隊長,我帶領她們一起排練了很多舞蹈,我們還給那些鄉下的老年人,他們不能走路出來看熱鬧的,我們就把舞蹈送到他們家門口,那些老年人對我們都是拍手叫好,高興得不得了。”

目前,湖北恩施白果鄉在片區6個村各自然灣組發展了22個“老年之家”,建構起“老年服務中心+老年協會+老年之家”鄉、村、組三級互助養老體系。

即便如此,這種普惠、靈活且成本較低的鄉村養老模式,仍舊不能全效覆寫整個地區,對全市全州及更大範圍農村地區輻射帶動作用不明顯。

華中科技大學社會性别研究中心副主任、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夏增民表示,變老不是問題,它是一個生命的曆程,未富先老才是真正的問題,既沒錢也沒人照顧,而且真正有剛需的地方正是經濟困難的區域,加之各種必要條件的缺失,也就造成了“白果經驗”這種農村互助養老模式亟待推廣卻又步履蹒跚的困局。

農村互助養老的“白果經驗”推廣亟待“破冰”

夏增民:雖然目前民政部門已經對3%最需要支援的老年群體養老予以兜底,但是,還有97%的老年人群體沒有被覆寫到,其中鄉村留守老人群體更是難以獲得社群層面的公益性幸福,而且從社會建設的角度來看,目前人際互信、良好互動的鄉土社會難以形成;再從公益視角出發,農村也欠缺公益執行體系,縣域社會服務機構、社工站都處于新興階段,碎片化的項目多,關注兒童的項目多,關注養老的很缺乏。

那麼農村需要的是什麼?是既普惠又能因地制宜、而且成本較低的養老服務模式。現在呢,恩施這個“白果模式”實質上就是互助養老,具有形式靈活、成本較低的特點,而且也有推廣的潛力;但是我們也要注意到,在這個模式裡,養老人才的培養和建設是關鍵。多元籌資是有序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而且呢,規範标準化和評估是可持續發展的保障,這一切,應該是我們鄉土社會社會建設的目标。互助養老在傳承鄉土文化的同時,實作了鄰裡守望、互幫互助的文明鄉風,使得鄉村治理更有溫度,同時在公益事業中有效激發村民參與服務的積極性,也激發了鄉村治理的活力和熱度。

2022年2023年間,武漢大學社會學院調研團隊曾到湖北恩施白果鄉開展了深度田野調查,并完成調研報告《空巢變蜂巢:積極應對農村人口老齡化的互助養老路徑》。報告得出結論:老年協會是一種“低成本、高福利”的互助養老模式——每年每人交納100—200元的會費不算多,但可滿足會員情感及生産生活等多方面互助需求,享受豐富精神文化生活,以及得到發揮餘熱帶來的價值認同等多重“福利”,形成很強的内在激勵機制,充分展現了“内生性”。這一農村互助養老的“白果經驗”,應該得到更廣泛更深度地關注和推廣。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社會學院副教授夏柱智:

農村互助養老的“白果經驗”推廣亟待“破冰”

夏柱智:“白果經驗”是典型的中國式農村養老的有益經驗。它發展和紮根于鄉土社會,立足村社主體,所用資源主要來源于村社内部,是一種典型的“村社養老”實踐模式,它的最可貴之處是将老人視為寶貴的資源而非養老負擔。

它的發起者是一部分有能力的低齡老黨員、老幹部等,通過建立互助組織,把“空巢”老人編織進“蜂巢”狀三級互助網絡之中。這種結構,把農村老年人從孤獨的“空巢”生活中解救出來,實作了養老生活的社會化、集體化,并賦予老年人自我管理、自我建設、自我服務的空間和能力,充分調動起老年人的主體性和積極性,激發了互助組織體系的内生動力。它同時滿足了低齡老年人自我精神文化需求和高齡老人日常照料需求,真正實作老有所學、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等目标。

“白果經驗”為當地應對農村人口老齡化提供了有效解決路徑,并與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形成了人口老齡化背景下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對于解決現階段大陸農村養老問題具有重要啟發意義與推廣價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