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农村互助养老的“白果经验”推广亟待“破冰”

作者:逐浪新闻

逐浪新闻记者:杨均 黄光源

通讯员:赵嵩

视频加载中...

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白果乡,经过10多年的持续探索实践,当地建立起蜂巢状的三级互助养老体系,包括1个老年服务中心、5个老年协会、22个老年之家,惠及该乡超2千多位老人。尽管如此,这个惠及乡民的养老模式仍旧只停留在本土本乡,至今未能在全市全州乃至全省予以推广。随着老龄化还在不断加剧,一个普惠、灵活且成本较低的乡村养老服务模式——互助养老亟待被看见。

农村互助养老的“白果经验”推广亟待“破冰”

白果乡位于湖北恩施市西南部,山高路远,地少物薄,是典型的边远乡村。这里绝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老人成为主要留守人群。2010年,见天坝村一位老人去世两天后,才在家中被人发现。紧接着,中秋节,另一位独居老人不堪孤独在家中离世。两位“空巢”老人的不幸,深深刺痛了被乡民们亲切称为“斗书记”的张必斗的心。

农村互助养老的“白果经验”推广亟待“破冰”

张必斗:我是2008年退休的,回来我看到农村的老年人,子女都在外头去务工去了,家里没有哪个照顾那些老年人,就萌发起成立一个老年协会,你帮我我帮你,生产上帮助啊,生活上帮助啊,情感上互相照应,发展一个农村的“互助式养老”。

农村互助养老的“白果经验”推广亟待“破冰”

白果乡国土面积334平方公里,山大人稀,村民居住分散,老年协会难以覆盖所有老人。退休前曾经担任多个村的支书的张必斗与各协会商议后,决定以小组或地理小区域为单位,成立互助养老组织的基层单元——“老年之家”,“家长”同样由热心、有能力的低龄老人担任。2014年9月,首个“老年之家”在两河口村秀水塘小组建立,两河口老年协会初始会员杨冬梅自告奋勇,担任“家长”,结对帮扶高龄老人,成员迅速发展到10多人。2021年,“家长”的接力棒传到她今年53岁的儿媳妇、养路工人杨春桃手中。

农村互助养老的“白果经验”推广亟待“破冰”

杨春桃:2021年吧,接我婆婆的班,她年事已高了嘛,80几了,她也从事老年工作10几年了,在她干不动的时候,推荐我接她这个班,我也很乐意地接受了这份工作。不管在生活方面,或者说劳动方面,都一一地去帮助他们,(让)在家的留守老人老有所依。

老支书张必斗从萌发成立互助养老机构的设想之初,就开始动员一些有能力的低龄老人,结对帮扶一些失能独居的高龄老人,把有一定经济能力、组织能力、公益热情和文艺技能的老党员、老干部及乡贤能人组织起来,发挥余热。张必斗说,抓住这一心理,他成功动员了18位老人,其中包含5名退休教师、3名退休干部,平均年龄只有65岁,结对帮扶了村里30多名高龄老人。

农村互助养老的“白果经验”推广亟待“破冰”

乡村低龄健康老人有潜力,是资源,他们去照料需要帮助的老人,能感受到“被需要”和自己的价值。华中师范大学社会福利研究中心主任梅志罡教授认为,要实现供需两端的真正链接,还需要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赋予实施帮助的人合适的身份或角色,这个角色就是“助老员”。

农村互助养老的“白果经验”推广亟待“破冰”

梅志罡:“就在乡村养老的过程中间,我们要充分利用乡村的资源去做好养老的工作,那么乡村的低龄健康老人就是一种资源,因为这种老人他也有能力,如果让他们去照顾有需要的老人,那么这些老人,本身会获得一种被需要的感觉,能够实现他们的价值。那么这样一来,帮助别人的老人实现了老有所为,被帮助的老人则实现了老有所依,这样,我们就实现了供需两端得平衡,让供需两端也有效得到链接。

事实上来讲,乡村互助养老它是扎根于我们中国传统农村的邻里互助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网络资源,它充分利用乡村低龄健康老人的闲置时间和资源,低成本地实现了互帮互助。这样的一个做法,让乡村独居老人的子女、邻居、朋友和社会工作者让他们都能够发挥社会化服务功能,这样的做法我认为是一个低成本、有效的做法,所以这个做法应该说是值得肯定的。”

农村互助养老的“白果经验”推广亟待“破冰”

姚明华,白果乡兽医院退休干部,现任老年协会的养蜂协会会长。2019年,有着养蜂、酿蜜手艺的他,把一技之长无偿教授给其他老人,原本自给自足的农家蜂蜜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产品,也让“空巢”变身“蜂巢”。

姚明华:“我们(会员)的年龄结构就是最高的85岁,最年轻的也是60岁。我们通过成立(养蜂)协会以后,蜂蜜就能够卖出去变成钱。通过这些年的实践,收入也增加了,最多的收入有两万多,也做到了老有所养,也给子女减轻了负担,我们也带动了周边的农户。”

今年60岁的油竹坪村姜家坡老年之家“家长”胡光英,也是油竹坪村老年协会文艺队长。2018年当地成立老年之家之后,她结对10几户留守老人,排练节目,送戏下乡,还为结对老人买鞋子,洗衣服。

农村互助养老的“白果经验”推广亟待“破冰”

胡光英:“我是一位舞蹈队的队长,我带领她们一起排练了很多舞蹈,我们还给那些乡下的老年人,他们不能走路出来看热闹的,我们就把舞蹈送到他们家门口,那些老年人对我们都是拍手叫好,高兴得不得了。”

目前,湖北恩施白果乡在片区6个村各自然湾组发展了22个“老年之家”,构建起“老年服务中心+老年协会+老年之家”乡、村、组三级互助养老体系。

即便如此,这种普惠、灵活且成本较低的乡村养老模式,仍旧不能全效覆盖整个地区,对全市全州及更大范围农村地区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性别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夏增民表示,变老不是问题,它是一个生命的历程,未富先老才是真正的问题,既没钱也没人照顾,而且真正有刚需的地方正是经济困难的区域,加之各种必要条件的缺失,也就造成了“白果经验”这种农村互助养老模式亟待推广却又步履蹒跚的困局。

农村互助养老的“白果经验”推广亟待“破冰”

夏增民:虽然目前民政部门已经对3%最需要支持的老年群体养老予以兜底,但是,还有97%的老年人群体没有被覆盖到,其中乡村留守老人群体更是难以获得社区层面的公益性幸福,而且从社会建设的角度来看,目前人际互信、良好互动的乡土社会难以形成;再从公益视角出发,农村也欠缺公益执行体系,县域社会服务机构、社工站都处于新兴阶段,碎片化的项目多,关注儿童的项目多,关注养老的很缺乏。

那么农村需要的是什么?是既普惠又能因地制宜、而且成本较低的养老服务模式。现在呢,恩施这个“白果模式”实质上就是互助养老,具有形式灵活、成本较低的特点,而且也有推广的潜力;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在这个模式里,养老人才的培养和建设是关键。多元筹资是有序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且呢,规范标准化和评估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这一切,应该是我们乡土社会社会建设的目标。互助养老在传承乡土文化的同时,实现了邻里守望、互帮互助的文明乡风,使得乡村治理更有温度,同时在公益事业中有效激发村民参与服务的积极性,也激发了乡村治理的活力和热度。

2022年2023年间,武汉大学社会学院调研团队曾到湖北恩施白果乡开展了深度田野调查,并完成调研报告《空巢变蜂巢: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互助养老路径》。报告得出结论:老年协会是一种“低成本、高福利”的互助养老模式——每年每人交纳100—200元的会费不算多,但可满足会员情感及生产生活等多方面互助需求,享受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以及得到发挥余热带来的价值认同等多重“福利”,形成很强的内在激励机制,充分体现了“内生性”。这一农村互助养老的“白果经验”,应该得到更广泛更深度地关注和推广。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社会学院副教授夏柱智:

农村互助养老的“白果经验”推广亟待“破冰”

夏柱智:“白果经验”是典型的中国式农村养老的有益经验。它发展和扎根于乡土社会,立足村社主体,所用资源主要来源于村社内部,是一种典型的“村社养老”实践模式,它的最可贵之处是将老人视为宝贵的资源而非养老负担。

它的发起者是一部分有能力的低龄老党员、老干部等,通过建立互助组织,把“空巢”老人编织进“蜂巢”状三级互助网络之中。这种结构,把农村老年人从孤独的“空巢”生活中解救出来,实现了养老生活的社会化、集体化,并赋予老年人自我管理、自我建设、自我服务的空间和能力,充分调动起老年人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激发了互助组织体系的内生动力。它同时满足了低龄老年人自我精神文化需求和高龄老人日常照料需求,真正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等目标。

“白果经验”为当地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提供了有效解决路径,并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形成了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对于解决现阶段大陆农村养老问题具有重要启发意义与推广价值。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