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典舞不等同于“古代舞” 荷花獎獲獎作品憑何取勝?

作者:華輿
古典舞不等同于“古代舞” 荷花獎獲獎作品憑何取勝?

▲《駿馬圖》劇照。(本文圖檔均由中國舞蹈家協會提供)

古典舞不等同于“古代舞” 荷花獎獲獎作品憑何取勝?

▲《散樂圖》劇照。

古典舞不等同于“古代舞” 荷花獎獲獎作品憑何取勝?

▲《覺》劇照。

平衡車、學步車、滑闆車、扭扭車……這真的是“荷花獎”古典舞評獎現場嗎?沒錯,這正是今年入圍第十三屆中國舞蹈“荷花獎”古典舞終評之群舞作品《門神》中的表演。這部古典舞以民間藝術年畫中的“門神畫”為靈感,讓畫中的人和物“穿越”到現代“守護”百姓,在奪人眼球的同時也備受争議:這還是曾經陽春白雪、行雲流水的古典舞嗎?

近年來,《唐宮夜宴》《隻此青綠》等作品火爆出圈,“國潮”熱下,中國古典舞逐漸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作為展示國家和民族精神的“文化名片”,中國古典舞如何“突圍”、持續出圈?或許,人們可以從本屆中國舞蹈“荷花獎”古典舞評獎中找到答案。

根植傳統、各顯神通

中國傳統文化撲面而來

近日,第十三屆中國舞蹈“荷花獎”古典舞評獎活動在遼甯省沈陽市舉行。在47個入圍終評的作品中,北京舞蹈學院選送的《駿馬圖》、沈陽音樂學院舞蹈學院選送的《散樂圖》、北京舞蹈學院選送的《覺》,得分排名前三。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本屆中國舞蹈“荷花獎”古典舞評獎作品,讓觀衆深深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浪潮,冰冷的文物也仿佛“活”了起來。群舞《散樂圖》以壁畫《散樂圖》為創作基底,在琵琶、笙等民族樂器的伴奏下,身着窄袖、寬幅衣裝的“遼代舞者”翩翩起舞,樂舞交融、動靜結合,為觀衆再現“遼代散樂”的神韻;群舞《歸義》以敦煌莫高窟第156窟壁畫《張議潮統軍出行圖》為藍本,展現歸義軍勇往直前、維護國家統一的氣概與精神;群舞《簪花仕女》取材周昉名畫《簪花仕女圖》,重制唐代女子精緻的生活場景;《紅山玉龍謠》以紅山文化重要代表文物——“紅山玉龍”為背景,将龍的精神娓娓道來,讓文物穿越千年,與觀衆相見。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本次評獎活動中,編導們從古代神話、古典美學、曆史人物、古典詩詞等不同視角,進行大膽探索與嘗試。有展現神話意蘊的《東遊》《雨後》等作品;有讓曆史人物躍然台上的《易安醉》《年年雪裡》等作品;有借詞抒情,在古詩詞中無限遐想的《橘頌》《富春》等作品;還有《一川青水》《淡妝濃抹總相宜》等展現東方傳統美學意境的作品。它們将中華文化的根脈融于中國古典舞藝術的表達之中,賦予作品濃郁的文化氣韻。

在評獎期間召開的研讨會上,北京舞蹈學院創意學院黨總支書記兼常務副院長張雲峰提到“根性文化”的重要性。他表示,在當代語境下,創作者若沒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層浸潤,其作品又怎會彰顯出中華民族博大精深、一脈相承的傳統文化深刻的美學價值?

主體意識、當代建構

中國精氣神舞向未來

根植傳統,并不意味着被傳統所限,古典舞不等同于“古代舞”。“專注傳統精神是最重要的,但不是亦步亦趨地拿傳統精神來填充現在的空間。”中國舞蹈家協會理事、一級編導高成明表示,在傳統素材、題材面前,還有遵循藝術本身的規律這一條路。

以武循舞,獨舞作品《覺》在一招一式、一呼一吸之間重返古典舞審美原點,其身體的表達超越“司空見慣”的古典舞動勢,在吸收後現代身體語言表達的基礎上,于限制中求突破,在困惑掙紮中勇敢向前,展現了當代舞者的藝術追求。

群舞《駿馬圖》以徐悲鴻的系列“奔馬”圖為創作靈感,以“馬”的形象刻畫人性的本真和樸實,通過獨特的身體诠釋和傳統再造的方式,展現出舞蹈的人民性與時代性。作品以堅毅承載柔情,道盡中華民族曾經的苦難與不屈之志,展現了中國人的氣節。

中國舞蹈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羅斌表示,本屆入圍作品在題材上大膽探索與創新,跳脫出以往深宮怨婦等古代人物的“藩籬”,對現實題材、革命曆史題材進行了深度發掘。不僅有《南泥灣》《那年花開》等弘揚革命精神、展現革命曆史的作品,《無問》《不染》等探尋人生境意的作品;還有《蹴鞠巾帼》《拳掌形意間》等以民間傳統技藝為素材的作品,《宅茲中國》《鉛華·滿壁》《龍鳳儀》等展現厚重民族文化底蘊的作品。

“在評獎作品中感受到從古代、古典到主體創造多元發展态勢的轉變。”北京舞蹈學院研究所學生部主任蘇娅表示,中國古典舞應從“以古為據”的認知定式中努力突圍,探尋如何做好中國話語的世界性表達。

專家評委認為,此次評獎活動展現了中國古典舞乃至整個舞蹈界當代文化建設的态勢,是中國古典舞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一次較為成功的探索。“當然,我們目前在深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還有很大空間,應立足傳統、拓寬視野,遵循中國古典舞自身的藝術規律,以飽含真情的創作,為人民和時代起舞。”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員茅慧表示。(完)

作者/孟夢 王湘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