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24年,校園外賣創業者的取舍

作者:虎嗅APP
2024年,校園外賣創業者的取舍

作者:孫淩(全職從事大學生工作十年,曾任美團外賣、智聯招聘、貝殼找房、京東零售的大學生業務負責人),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在2020~2022年的三年時間裡,以高校為代表的區域市場裡,湧現出了一批本地化的外賣平台。

在高校市場裡,更有垂直品類的外賣平台湧現,比如水果外賣業務,通過建構私域使用者池,以及送貨到寝的配送服務,在人數一萬人以上的高校即可獲得盈利,進行了多校複制。

但随着2023年高校大門的打開,大部分本地外賣平台的單量反而出現萎縮,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學生的生活費固定,但擁有了更多的消費場景。

目前外賣從業者面臨兩個選擇,繼續獨立營運,還是擁抱大平台。

一、平台的補貼政策

以水果業務舉例,學校大門打開後,當學生把一部分生活費花到校外場景,購買水果的開銷就明顯降低,畢竟這對于大部分學生而言,并非剛需,業務自然出現萎縮。

同時,随着美團外賣、餓了麼的一系列紅包補貼,這讓本地化的外賣平台很難抵抗,包括美團拼好飯這樣的新産品,将價格打到幾塊錢,更是雪上加霜。

大學生對于價格的敏感,我想從業者都有感觸,至于産品的使用者體驗、UI界面等等,均不是核心決策因素,脫離産品,以群接龍的形式,都可滿足下單需求。

2014年,我曾在大學期間測試過外賣業務,購置第三方系統以及列印機,配置給商家。

由于外賣業務本就剛需、盈利,于是最初就是抽成的模式,而配送也是商家自閉環,學生團隊的優勢則是通過校園線上媒體的流量,進行獲客、導流。

但随着當年五六月份,美團外賣大力進入武漢市場,餓了麼後續同時進行紅包補貼大戰,這讓小平台沒有了存活空間。許多人已沒有了印象,當年阿裡、百度也曾入局,推出過口碑外賣、百度外賣項目。

那時外賣創業者最好的結果,就是賣給大平台,幾個大平台在拼單量,以獲得更好的融資和估值,非常追求速度,于是也有一些本地化的平台高價賣身,獲得第一桶金。

換句話說,當年外賣剛興起的時候,最終誰能成為新的巨頭,一切待定未知。但如今局面大不相同,當大平台啟動補貼,影響無疑巨大,不少本地的外賣平台訂單已下降80%。

二、校園外賣,配送為王

在校園裡,我們依然看到有本地化的校園外賣平台存活,而存在即有理。

一個背景為,對于美團、餓了麼而言,校園外賣業務的利潤很微薄,定向的大額紅包補貼在這幾年也幾乎停滞,尤其是美團外賣,而對于商家的扣點,也多次上熱搜。

外賣業務,核心壁壘在于商家供給和配送能力,而在高校市場裡,商家供給通常為周邊的一條商業街,BD起來較為容易,競争點則主要聚焦在配送上。

本地團隊通常具備一定配送能力,可以配送入校,乃至配送到寝室。

一定不要輕視,在校園場景裡,配送到寝室和配送到樓下,對于使用者體感的差異。

我2016年在美團外賣總部任職的時候,就有部分高校禁止外賣配送入校,而美團的應對政策為放棄,當時幾乎不會進行專門的校企BD工作。一直到現在,2024年,尤其是下沉區域,美團大概還有700~800所高校,缺乏進校配送能力。

對于從事外賣業務的學生團隊,從依托外賣組建配送團隊,再開展跑腿業務,如代拿快遞、列印、零食等,則是後話了。

2016年,我就曾帶團隊選擇了兩個蜂窩,進行跑腿業務測試,驗證這個方向是可行的。但在管理上,更傾向于加盟形式,因為學生的配送團隊,随機性太大,而一校一策的關系維護,需要營運商足夠精細,才能有一定利潤空間。

我在很多本地外賣項目上看到的共性,是配送人員幾乎都用的非在校大學生,即使用大學生,也隻是承擔分段配送裡的其中一段。

三、從業者的核心壁壘

我們繼續推演,校園外賣從業者的核心壁壘,到底是什麼?

一方面,當然是進校能力,這依靠于關系資源;另一方面則是營運配送能力。

我聊得再直接點,關系維護得再好,最終還是要落在“錢”上,而隻有營運能力的提升,才能獲得更好的利潤,進而拿出足夠的費用,進行關系維護。

是以,校園外賣業務的核心壁壘,在我看來還是配送能力的差異,展現在配送一單成本0.1元的差距上。

這就完全需要踐行,我在2020年提出的“一校一策”,根據每個學校的商家、宿舍分布,設定不同的配送模式,以實作運力效率的最大化。

我寫出來的這些,不過是紙上談兵,寥寥幾行,真的做起來可并不容易,涉及配送團隊管理的一系列政策。

而面臨大平台的補貼重新開機,我給的政策也很中庸:盡快地擁抱平台,成為配送服務商,同時保留自己的平台,尤其是進行私域使用者沉澱。

如某外賣平台,針對下沉市場,給出了三條合作路徑:

1. 進校關系+配送+供給;

2. 進校關系+配送;

3. 組建學生團隊的配送體系。

這三條路徑,優先選擇第一個。

正如校園私董彭偉分享的,配送代理已經被驗證了沒有前途,配送雖然是無冕之王,但純配送很被動,除非把配送、平台、商家聯盟,至少做兩個,才可能有主動權。

四、外賣的延伸業務

在聊校園外賣的延伸業務之前,我需要特别提醒新入場的校園創業者,一定要做當下就賺錢的事,延伸業務僅是錦上添花。

此前在資本的泡沫下,大量創業者都進入同一個坑裡,那就是先做流量,後續再考慮盈利,但大學生市場,本來就存在極強的周期性。

一方面,每年伴随着畢業,會出現使用者的更新,另一方面,由于寒暑假期的影響,學生一年有3~4個月的時間不在校内,是以,變現這件事,刻不容緩。

此外,通過外賣業務,确實很好積累私域使用者池,但私域流量除了低成本使用外,還有一個特性,那就是流量屬性固定。

我舉一個例子,本文開頭提到的校園水果業務,伴随訂單量的下滑,這個項目團隊開啟了洗鞋業務,複用現有的配送體系。

但在私域轉化的時候,出單量卻極少,學生很難在一個水果群裡下單洗鞋,即使群名從“水果群”已更名為“水果洗鞋群”。

是以,延伸業務最好還是基于自身的核心能力,那就是配送能力,進行相關嘗試,乃至通過訂單情況的分析,自己進行一些産品的供給,如零食、輕食類目。

從我操盤大公司業務的角度來看,校園市場有個極為頭疼的點,就是難複制,看似3000所高校,标準化的(高校樣本)擺在這裡,但無法實作一通百通。

不過這又何嘗不是創新者、小公司的機會呢?當大平台拼命想标準化的時候,我就卷個性化的服務,不斷以情緒價值作為護城河。

對于大學生外賣業務,需抓住自己的核心能力,與大平台之間并非為純競争,相反可以進行一定協作。

作者:孫淩(全職從事大學生工作十年,曾任美團外賣、智聯招聘、貝殼找房、京東零售的大學生業務負責人)

本内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 [email protected]

正在改變與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