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順豐“無中生有”

作者:虎嗅APP
順豐“無中生有”

作者|Eastland

頭圖|電影《華爾街之狼》

根據順豐控股(SZ:002352)于2024年3月27日釋出的《2023年年度報告》:财年營收2584億,同比下降3.4%;歸母淨利潤82.3億,同比增長33.4%。

另據2024年4月30日釋出的《2024年一季度報告》:季度營收654.3億,同比增長7%;歸母淨利潤19.1億,同比增長11.1%。

從席卷全行業的價格戰中抽身後,順豐營收增速放緩,盈利能力逐年恢複,但未來業績的走勢仍不明朗。

“順豐溢價”保住了

1)“順豐溢價”

2014年,順豐業務量16.1億件、均價23.6元/件。這一年,全國快遞總業務量140億件、均價14.7元/件。概括起來就是:收費比行業均價高六成(溢價率為61.2%),市場佔有率超過一成(市場佔有率為11.5%)。

随後幾年,快遞行業價格單邊下降,順豐沒有參與“内卷”。到2018年,順豐票均收入23.1元/件,溢價率高達93.7%,但市場佔有率跌至7.63%。

2019年,順豐價格略有松動,但仍保持在高位(21.9元/件),溢價率達85.9%、市場佔有率7.61%。

2020年,順豐終于低下高貴的頭,開始“以價換量”。

但在2021年溢價率跌至64.3%後,順豐疑似放棄“以價換量”,單票收入逆勢上漲。2023年溢價率重返75.7%。

順豐“無中生有”

順豐以直營模式起家,成本天然地高于加盟模式,價格再怎麼降仍然遠高于行業平均水準。

順豐也曾嘗試加盟模式,營運主體是“豐網資訊技術”。2023年5月,順豐以11.83億出售豐網100%股權,意味着回歸高價提供高品質服務的“主航道”。

2)放棄執念

2023年,全國快遞業務量達1320.7億件,同比增長19.4%;業務收入1.2萬億,同比增長14.3%;均價9.14元/件(2022年均價9.56元/件)。

快遞業務中:異地快遞1153.6億件,同比增長20.5%;同城快遞136.4億件,同比增長6.6%;國際/港澳台快遞30.7億件,同比增長52%。

中通、韻達、圓通、申通、極兔、順豐六家(不包括京東物流),業務量合計1150億件,總市場佔有率達87.1%。

中通、申通、圓通、極兔四家,市場佔有率都有所增長——中通業務量突破300億件,市場佔有率22.9%;圓通業務量達212億件、市場佔有率16.1%;申通業務量175億、市場佔有率13.3%;極兔業務量153億、市場佔有率11.6%;

韻達、順豐市場佔有率下滑——韻達業務量189億、市場佔有率14.3%,丢失1.6個百分點;順豐業務量119億件、市場佔有率9%,丢失1個百分點。

順豐“無中生有”

失去溢價,順豐将泯然衆人;市場佔有率過低,則行業地位堪憂。

雖說兩個都要保,但順豐對“10%市場佔有率”似乎并無執念。

“無中生有”的利潤

1)“神奇“的毛利潤率

以2015年為基準——票均收入23.8元/件,速運業務毛利潤率19.9%,每單賺4.7元。

2016年-2019年,票均收入降幅不超過8%,毛利潤率降幅不到3個百分點;

2020年開始以價換量,票均收入較2015年下降25.4%,但速運業務毛利潤率仍達16.4%;

2023年票均收入較2015年的跌幅達32.6%,速運業務毛利潤率為12.7%。

順豐“無中生有”

順豐的神奇之處在于:2023年較2015年每單少賺7.8元,卻沒有“送一單賠一單”,而是“無中生有“地賺到2.1元。

2)績優股本色未改

藍色折線代表毛利潤(率)、彩色堆疊柱代表費用(率),藍色淹沒彩色才能獲得經營利潤。

價格戰前的2018年,順豐毛利潤163億、毛利潤率17.9%;銷售、行政、研發三項費用總額為112億,總費用率12.1%;

價格戰中的2021年,毛利潤停滞,利潤率跌至12.2%;三項費用合計200億、總費用率9.7%;

2022年,毛利潤恢複增長。

2023年再度下跌至331億,毛利潤率12.8%;三項費用合計176億、總費用率8.9%;

順豐“無中生有”

2018年,順豐毛利潤率比總費用率高5.6個百分點;2021年兩者差距僅剩2.7個百分點;2023年,重新拉大到4個百分點。

盡管參與價格戰,順豐沒有失去績優股的風範——藍色“高高在上”,可以像攜程那樣号稱“血液裡流淌着盈利的基因”。

3)成本結構變遷

将營業成本、銷售費用、管理費用、研發費用等按性質分類,排在第三位的是外包成本(人力外包、運力外包)、運輸成本和職工薪酬。

2023年,此三類支出合計占營收的65.6%,較2018年低10.7個百分點。

  • 外包是降本增效的利器

2018年,外包成本400億,占營收的44%;

2020年,外包成本大幅提高到819億,占營收的53.2%;其中,人力外包547億,運力外包272億;

2021年,外包成本突破1000億,占營收的51.9%;其中,人力外包715億,運力外包360億;

2022年,外包成本增至1160億,占營收的比例大幅回落至43.4%;其中,人力外包778億,運力外包382億;

2023年,外包成本1270億,占營收的49.2%;其中,人力外包886億,運力外包384億;

九年前(2015年),順豐外包成本79.1億,僅占營收的20%;2016年成功借殼上市,外包成本占營收的比例跳漲至36.5%;2017年外包成本283億,占營收的39.8%……到2023年,累積增長十幾倍!

若非如此,順豐恐已失去盈利能力。

  • 職工薪酬

2017年,順豐有領薪員工13.64萬,總薪酬163億,人均年薪約12萬元。

2020年,順豐業務量較2017年增長167%,但領薪員勞工數下降了10.9%;一線操作類人員更是從2017的10.2萬降至2020年的6.6萬,降幅達36%。

與2017年相比,2020年順豐人均處理包裹數提高了3倍!除技術進步、管理水準提高外,2020年順豐首次年人力外包支出達547億!

截至2023年末,順豐領薪員工15.3萬(一線操作類8.7萬)、薪酬支出318億,人均年薪約20萬。

2018年,薪酬成本占營收的21.9%;2023年降至12.3%,相差9.7個百分點。

順豐始終沒有大規模采用勞務派遣這種用工方式,而采用“更先進”的“人力外包”:前者是用人方、派遣方及勞動者間的三方合作;後者是發包方與承包方間的合作,用人機關與勞動者無直接法律關系。

  • 運輸成本

運輸成本包括陸運、鐵運、空運、海運及末端收派件成本。

2018年,順豐運輸成本94億,占營收的10.3%;

2021年,順豐運輸成本大幅提高到349億,占營收的16.8%;

2022年,順豐運輸成本686億,占營收的25.7%;

2023年,順豐運輸成本降至446億,占營收的17.5%;

順豐“無中生有”

截至2023年末,順豐擁有10萬輛幹支線貨車及10萬輛末端收派件車,全年處理近120億件包裹;

2023年,順豐全球航空發貨總量達210萬噸(其中國際發貨55萬噸)。

2023年,順豐鐵運、海運發貨量分别為250萬噸,126萬标準集裝箱。

内卷是全方位的。除了價格,還要卷時效、客戶滿意度,這些都由龐大、高效的運輸能力保障,運輸成本是順豐最硬核的支出,這方面的錢不能省。

穩定賺錢的業務隻有一個

1)營收構成

“物流及貨代“收入占順豐總營收的比例接近100%(2023年為97.2%)。

時效快遞是順豐的王牌業務,面向個人、企業、商家提供時效性強的高品牌門到門寄遞服務。2023年此項業務營收達1155億,同比增長9.2%;

經濟快遞面向電商,提供有品質保障的高成本效益服務。電商賣家對價格高度敏感,服務此類客戶不是順豐的長項。2021年經濟快遞營收254億,同比增長21.9%;2022年營收增速降至0.5%;2023年,經濟快遞營收250.5億,同比下降2%(主要原因是剝離了采取加盟模式的豐網)。

快運/冷運均為To B業務,提供大件配送、批量運輸、生鮮/藥品運輸等服務。2023年,快運/冷營運收434億,同比增長18.8%;

供應鍊及國際業務主要服務于制造企業、跨境電商,2022年營收達879億,同比增長124%;2023年營收跌破600億,同比下降31.7%。

同城急送面向餐飲門店、零售/電商商家、個人/企業提供即時配送服務,與美團有很大交集。2023年收入72.5億,同比增長12.6%。

順豐“無中生有”

開展的業務雖多,能穩定賺錢的業務卻隻有一項。

2)分部業績

2023年,速運及大件分部總營收1868億(抵消分部間交易),淨利潤84.5億(同比增長54.6%)、利潤率4.5%;

2023年,同城急送業務首次虧損,淨利潤5060萬、利潤率0.7%;

2022年,速運及大件業務淨利潤達19.5億;2023年營收暴跌,淨虧損5.3億。

順豐“無中生有”

2023年,供應鍊業務由盈轉虧,同城急送扭虧為盈,都無法确認可以穩定賺錢。

*以上分析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順豐“無中生有”

你對目前的投資市場有哪些疑惑?

正在改變與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