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3億超重者,需要中國菌

作者:虎嗅APP
3億超重者,需要中國菌

題圖|視覺中國

一個驚人的發現:你的健康,并不掌握在你手裡,而是由腸道菌群來決定的。

頂級期刊《Science》釋出的一項研究顯示,腸道細菌能與大腦之間發生直接對話,神經元可以感覺某些細菌産物(神經遞質),并相應地調整食欲和體溫控制。研究者通過動物實驗證明,你吃太多,并不僅僅是你喜歡甜食或油脂,而是腸道菌群發出了信号。

腸道菌群通過神經遞質與大腦有着複雜的“雙向交流”系統,被稱之為人體的第二大腦,近年來“腦-腸軸”已成為醫學研究的重點方向。諸如糖尿病、阿爾茨海默症、抑郁症等疾病,均被不同研究證明與腸道菌群有關,尤其是超重和肥胖症人群的體重管理問題。

3億超重者,需要中國菌

事實上,中國已經是世界上肥胖人口最多的國家,而且這一數字還在不斷增長中。

來自國家衛健委的資料顯示,大陸18歲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别為34.3%、16.4%。據預測,到2030年大陸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可達65.3%。

夏天将至,“三月四月不減肥、五月六月徒傷悲”的老話又開始被不少人挂在嘴邊。比起外在的身材焦慮和内在的自我厭惡,肥胖帶來的後果中,更令人擔憂的是健康問題——醫學研究表明,肥胖症與200多種疾病的患病風險增加有關。

今天是520,我們想通過體重管理這件事情,來聊聊如何更好地愛自己。

你可能一直用錯了減肥方式

雖然不想承認,但是對于成年人而言,沒有為減肥拼過命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社交媒體上不斷走紅的白人飯、酸奶碗、輕斷食,和那被奉為“減肥神藥”,讓無數人趨之若鹜的司美格魯肽,無一不在彰顯着人們對于肥胖和身材管理的焦慮。

大多數人減肥,都遵循着“調好嘴、邁開腿”這個樸實無華的道理。對減肥者而言,熱量是被嚴格控制的,每一次的攝入都被精确到克,仿佛吃進去的不再是食物而是敵人。運動也不能少,從入門的八段錦、跑步到高強度的健身操、CrossFit,花樣繁多。

除此之外,還有液斷、生酮飲食、酵素減肥,更有甚者催吐、切胃等等,每過一陣子就有新的減肥方法在網絡上走紅。

但如果你減過肥,很快就會發現這些方法似乎都是昙花一現。超低熱量的飲食模式容易引發副作用,出現疲勞、便秘、惡心等症狀,過度戒斷碳水也會引起情緒和嚴重的健康問題。

至于運動,大概走路去地鐵站更實際一些。大多數上班族休息時間都覺得不夠,更别提堅持運動了。況且,對于有真實減肥需求的大基數肥胖者而言,不正規且追求速度的“減肥訓練營”不斷爆出悲劇發生,私下自己運動還可能導緻方法不當損傷膝蓋和關節。

藥物這種直接又“輕松”的方法,似乎成了減重者的救星。2022年,馬斯克以一己之力讓藥劑司美格魯肽賣斷了貨,口服版上市後,有大批人通過黃牛、代購等方式自行購買。

3億超重者,需要中國菌

然而,該藥物僅被準許作為降糖處方藥用于長期體重管理。恰恰相反,超适應症濫用藥物給健康帶來的風險可能會遠超于肥胖本身——4月初,浙江一位女性為減肥私自注射1mg司美格魯肽,直接被送醫搶救。

在一條減肥困擾的文章底下,一位使用者戲稱,“減肥、增高、祛痘,人類世界三大未解之謎”。是的,在漫長的一生中,誰又沒吃過減肥的苦呢?

有沒有一種可能,減肥方法也會“水土不服”?随着社會發展,人們的飲食在改變,工作壓力、作息、抽煙喝酒等因素都會影響身體狀況和肥胖。人們的情況不同,卻采取了相似的簡單粗暴的減肥方式。

“3天瘦六斤”“5天瘦八斤”,人們的注意力被社交網絡上曬出來的數字所吸引,減掉的是什麼?後果會怎樣?能維持多久?沒人能說清楚。

人們減肥是為了追求健康,但在減肥的過程中卻又往往容易忽略健康。打着愛自己旗号,卻做着傷害自己的事情。

肥胖的未解之謎,答案日漸浮現

數字隻是表象,從根源入手才能找到問題解決的方法。

2013年,《自然》上一篇重要文章首次大樣本分析肥胖人群的腸道菌群特征,發現腸道細菌豐富度低的人,其特點是整體肥胖、胰島素抵抗和血脂異常以及發炎表型更明顯。這表明根據腸道菌群的多樣性特征,可以較為明顯區分胖瘦。

2014年,美國學者Athena Aktipis及多位研究者們,翻閱了1981年至2013年發表的120份關于腸道菌群的文章,得出了一項令人震驚的結論:我們體内的腸道菌群在很大一部分決定了我們的食物偏好,菌群會選擇性地操縱宿主的進食行為,以增加其生存能力。

簡單來說,當你的飲食習慣固定時,腸道菌群也形成穩定的生态,某些喜歡碳水化合物或油脂的菌群會越來越多,進而使得你對這類食物越渴望。在腸道菌群的相關研究中,已經發現許多與人體“易胖”或“易瘦”相關的菌。

也就是說,減肥并不隻是減掉數字那麼簡單,那些經曆過肥胖的人即便減肥成功,也可能因為腸道内菌群生态紊亂而再次回到超重狀态。

這些可喜的研究發現給現代肥胖防治提供了方向。腸道微生态失衡會引起肥胖,反之,通過調節腸道菌群,人們有可能預防和改善超重及肥胖問題。

臨床實驗證明了這一點。對于産後女性而言,補充鼠李糖乳酪杆菌、嗜酸乳杆菌和幹酪乳杆菌能降低中心性肥胖發生率。幹預後,産後女性體品質降低12.01%、體脂率降低18.72%、BMI降低了10.00%。

醫學研究的發現,推動着益生菌減肥市場的發展。這一領域的佼佼者華大營養專注人體共生菌研究已有16年時間,其中一款減重益生菌産品在全球銷量已經累計超過1億袋。

5月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第四屆全國體重管理學術會順利召開。為了滿足健康減重的消費趨勢,會上,華大營養正式宣布将其減重産品線更新為獨立品牌“鏡脂TM”。

3億超重者,需要中國菌

不同于傳統減肥産品,鏡脂TM并不依賴單一的節食或産品幹預,而是依托于華大集團和華大營養的多年積澱,深入剖析體重管理痛點,深究肥胖的個體原因。在基因組學和人體共生微生物學的基礎上,為使用者提供了一套涵蓋“多組學檢測、多元産品幹預、個性化營養服務”的全方位體重管理方案。

中國菌,可能更适合中國人

在減肥這件事上,人們存在的誤區不少。此前,歐美是肥胖高發大國,人們減肥也更信任國外的方法和産品,比如,前陣子時興的白人飯、司美格魯肽等。

然而,不同的飲食方式會形成不同的腸道菌群生态,美國肥胖人群和中國肥胖人群的腸道菌群并不相同。這意味着,在益生菌防治肥胖這條路上,中國菌,可能才更适合中國人。

華大營養基于10萬例使用者研究,擁有儲藏量超5萬株的人體共生菌庫,在基因和代謝研究這件事情上,屬于領軍企業。醫學研究為我們指明了一種更加科學健康的減重方式,鏡脂TM的體重管理方案則讓人們看到了“精準、安全、可持續”地實作體重管理和肥胖防治的可能。

何為精準?即能抓住根源,高效解決問題。

減肥者最在意效果,鏡脂TM以腸道菌群穩态為切入點,從緻病機理入手調節肥胖人群的腸道菌群,相當于在傳統減肥手段的層層迷霧中直達問題關鍵。

這隻是第一步,人體腸道的細菌種類有一千多種,不同生活和飲食習慣的人菌群不同,對其腸道微生态來說,有效菌株也會不同。

為了找出适合國人的有效菌株,華大營養通過對菌株進行全基因組測序,從基因層面了解菌株,并根據微生物學功能初篩,進行緻病機理、毒力因子、互作關系等對比,進而篩選出針對體重管理的靶向菌。

以“鏡脂益生菌壓片糖果(活菌型)”為例,其包含了華大專研的格氏乳杆菌TF08-1、鼠李糖乳酪杆菌OF44、動物雙歧杆菌乳亞種BGI-N3、植物乳植杆菌BGI-N6等六株“減負菌”,以及複配添加了海藻粉、柑橘纖維粉等四種活力植萃。

相關研究資料表明,該益生菌産品的核心專利成分格氏乳杆菌TF08-1(專利号:ZL201811514219.8),具有預防和/或治療代謝性疾病的作用,其膽固醇去除效率高達84.4%(見參考文獻8),适合有體重管理需求的國人長期食用。

3億超重者,需要中國菌

目前,鏡脂TM已經擷取了多項專利,形成了不同的産品體系,來針對使用者不同原因導緻的體重問題。其包括益生菌壓片糖果“鏡脂·輕”、适合餐前食用的美藤果肽壓片糖果“鏡脂·阻”、多元營養簡餐“鏡脂·纖”以及綠咖啡黑生姜固體飲料“鏡脂·燃等。

此外,鏡脂TM還推出了21天Slimfit輕體計劃,運用“檢測+幹預+服務”的新型健康管理模式,即通過健康風險評估問卷和專項基因檢測來精準分析個體肥胖的内在原因,進而有針對性地制定飲食和運動方案并比對幹預産品,幫助使用者實作精準、有效地減重。

3億超重者,需要中國菌

安全的含義自不用說,減肥産品五花八門,但其副作用往往也很明顯,長期使用反而易損害健康。鏡脂TM的系列産品先後經過體外驗證、動物實驗及人群測試,且要經過菌株配方和産品穩定性驗證後,才能到達消費者的手裡。

可持續性也是必要的。34歲的李昊經曆過很多次的減肥,節食、鍛煉、吃藥他都曾嘗試過,沒有一項能堅持下來,反複折騰後體重的數字還是停留在了200斤。去年他開始嘗試鏡脂TM的體重管理方案,搭配飲食、鍛煉和相關産品,用幾個月的時間減掉了60斤,并在接下來的一年中都沒有反彈。

可持續性依賴的是菌群調節能力,更與鏡脂TM将産品日常化分不開關系,壓片狀的産品設計,讓減重者可以随餐食用,更加友善,才能更易堅持。

在第四屆全國體重管理學術會議上,不少臨床醫學專家認為,鏡脂TM提倡的“精準、安全、可持續”的體重管理理念,不僅是目前健康管理的重要趨勢,也是未來健康管理的關鍵方向。

寫在最後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遭受着以瘦為美的錯誤理念,這讓“胖”的概念變得狹窄,也掩蓋了肥胖給人們健康帶來的真實傷害和困擾。當人們越來越重視健康,越來越強調接納自我,超重和肥胖所帶來的問題才被真正看見。

每一位超重者,或者說,每一個追求健康的個體,都在減肥這條路上反複走了太多的彎路。他們付出了常人所不能想象的艱辛,畢竟美食、享樂是人的天性,而他們卻不得不逆本性而行。

科技和醫學的目的,是為了幫助我們更好地生活。正确認識肥胖并采用正确的減重方法,吃好每一餐,或許能讓減肥這件事情不再那麼痛苦,這才是切實的愛自己,也是體重管理品牌的價值所在。

主要參考資料:

1、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 年)

2、中國超重/肥胖醫學營養治療指南(2021)

3、Bacterial sensing via neuronal Nod2 regulates appetite and body temperature.Science

4、Is eating behavior manipulated by the gastrointestinal microbiota? Evolutionary pressures and potential mechanisms.BioEssays

5、Prevalence of obesity and associated complications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real-world study in 15.8 million adults. DIABETES OBESITY AND METABOLISM

6、 Effects of 8 weeks pregnancy pilates exercise and probiotics combined treatment on postnatal women’s gut-microbiota, body composition, blood lipids, obesity hormones, inflammatory indicators. The Korean Appl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7、 Aging and sex hormones in males. Virulence

8、Probiotic characteristics of Lactobacillus gasseri TF08-1: A cholesterol-lowering bacterium, isolated from human gut.Enzyme and Microbial Technology

本内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 [email protected]

正在改變與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