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屯留區王莊村運用“千萬工程”引領鄉村“萬千蝶變”

作者:黃河新聞網長治頻道

宜居宜業幸福至,和美鄉村在身邊。走進屯留區上村鎮王莊村,整潔寬敞的鄉間小道,錯落有緻的庭院小景,圖書館、群衆舞台、文化牆、便民服務室、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一應俱全;興旺家園裡,日光溫室大棚、沼氣綜合處理站、民俗農苑等特色産業方興未艾,農文旅一體融合發展遍地開花……

近年來,王莊村深入學習“千萬工程”經驗,立足村情實際,延伸産業鍊條,以沼氣為基礎,着力發展“上聯養殖、下聯種植、中聯清潔能源”的循環經濟産業鍊,并由此衍生出“生态+”“文化+”“旅遊+”等新産業新業态,村内産業得到不斷發展、基礎設施明顯改善、人居環境明顯提升、基層治理水準不斷加強,群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增強。

聚焦特色優勢強産業

堅持以業為基是“千萬工程”的重要經驗。

2018年,王莊村因地制宜建成了2千立方米的可腐爛垃圾沼氣綜合處理站,采用“分散式收集、集中化處理、綜合化利用”模式,對全鎮20個村、10個大型養殖場及散養戶畜禽糞便、莊稼稭稈、廁所污水、生活污水以及生活垃圾進行處理,日處理能力達200立方米,年産沼氣約45萬立方米。

為進一步壯大村集體經濟,2020年,王莊村規劃建設4萬立方米的沼氣綜合處理站,分三期完成。其中,一期1萬立方米沼氣站及配套設施已于2020年底建成,二期5千立方米沼氣站于2023年投入使用。目前,沼氣站規模達1.7萬立方米,可以滿足全村炊事用氣和200戶村民冬季取暖需求。

“在項目前期穩定有效運作的基礎上,我們探索實作沼氣産業經濟效益最大化。這不僅是對農村人居環境的深度治理,更是在打造與有機循環農業深化融合的基礎上,對生态環境的保護與修複。”王莊村黨支部書記董建民告訴記者。

依托沼氣站,王莊村不斷調整農業産業結構,高标準建成水肥一體化蔬菜溫室大棚18座,種植種類近10種;養殖大棚5座,每座可容納生豬1300頭,年出欄可達20000頭。在村集體帶動下,村内群衆建設6座養殖大棚進行生豬代養,2023年代養生豬5000餘頭。董建民介紹,村集體經濟發展有效帶動了群衆參與,解決了群衆務工就業問題,促進農民增收。

聚焦農旅融合延業态

做足“農業+”文章,聚焦研學、休閑、田園主題,串珠成鍊打造半小時近郊鄉村旅遊圈,形成濃厚的人氣、商氣,實作農村面貌欣欣向榮、農民收入步步攀高。如今的王莊村,正實作着田園變公園、農房變客房、勞動變體驗的華麗轉身。

占地近8畝的文化項目——“農苑”民俗文化園,包含傳統農藝展示園、非物質文化陳列館、民俗文化園、農家院落民俗4個區域。“農苑”秉承返璞歸真、追本溯源和傳承農耕文明、展示生活變遷的理念,将農耕文化、時代變化、農副産品與農事體驗、科普教育、國史教育、文化娛樂結合起來,着力打造長治最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園。

今年“五一”,民俗文化園再次迎來衆多周邊遊客,還有很多研學團隊加入其中。孩子們在這裡探究植物生長的條件,學習播種、耕種的方法,感受農耕勞作的全過程,體驗收獲的快樂。通過将研學與鄉村生态農業、民俗文化産業、休閑旅遊産業等有機結合,王莊村還配套推出一批農事生産、節氣物候、自然課堂、健康養生等科普教程,走出了一條頗具特色的文旅融合發展之路。

不僅如此,王莊村還緻力于實作優質特色農産品地産地銷、就地加工,發展鄉味食堂、風味小吃、特色食品,培育精品農家菜,熱情當好“店小二”。“目前,‘農苑’日接待能力達到100多人,村裡還有8家便民超市,初步形成了集吃、住、行、遊、購、娛于一體的接待中心,先後帶動40多名村民就業。”市委政研室駐村第一書記李慧強說。

2023年,王莊村集體資産總額近5000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00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20000元。王莊村正以高品質文旅融合發展帶動鄉村生态美起來、環境靓起來、鄉韻濃起來,不斷推動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 

聚焦基礎提升惠民生  

統籌推進經濟發展和民生保障,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群衆急難愁盼、牽腸挂肚的問題。近年來,王莊村在基礎設施建設、醫療等領域持續增進民生福祉,推出了一系列溫暖人心的舉措,不斷提升群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通過多方籌資,王莊村擴建裝修了學校、幼稚園,改造了危廁,設立了圖書館、便民服務室、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修建一座高标準群衆舞台和“九龍壁”文化牆,建起了兩個單元24戶的群衆集資樓及兩座形象村門;全村硬化路面5萬餘平方米,在大街小巷安裝路燈800餘盞,種植花草植被3000餘平方米;村裡建立了環境衛生保持長效管護機制,圍繞交通沿線、村莊街巷、農戶庭院、田間地頭四個重點區域開展了徹底整治,有效提高村民生産生活便利度、居住環境舒适度。

“我們不斷暢通民意表達機制,以民主方式遴選的‘急難愁盼’項目并列為優先建設,将基礎設施改善做到村民的急需上、心坎上,并把基礎設施建設和管護與促進村民增收結合起來,充分照顧大家的感受,提高村民滿意度。”董建民介紹說。

展望未來,更美的鄉村畫卷徐徐鋪展,處處是生機和希望,産業興旺、生态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道路越走越寬。(來源:長治日報 韋婧、田彥君)

編輯:宋思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