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屯留区王庄村运用“千万工程”引领乡村“万千蝶变”

作者:黄河新闻网长治频道

宜居宜业幸福至,和美乡村在身边。走进屯留区上村镇王庄村,整洁宽敞的乡间小道,错落有致的庭院小景,图书馆、群众舞台、文化墙、便民服务室、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一应俱全;兴旺家园里,日光温室大棚、沼气综合处理站、民俗农苑等特色产业方兴未艾,农文旅一体融合发展遍地开花……

近年来,王庄村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立足村情实际,延伸产业链条,以沼气为基础,着力发展“上联养殖、下联种植、中联清洁能源”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并由此衍生出“生态+”“文化+”“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村内产业得到不断发展、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人居环境明显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不断加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聚焦特色优势强产业

坚持以业为基是“千万工程”的重要经验。

2018年,王庄村因地制宜建成了2千立方米的可腐烂垃圾沼气综合处理站,采用“分散式收集、集中化处理、综合化利用”模式,对全镇20个村、10个大型养殖场及散养户畜禽粪便、庄稼秸秆、厕所污水、生活污水以及生活垃圾进行处理,日处理能力达200立方米,年产沼气约45万立方米。

为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2020年,王庄村规划建设4万立方米的沼气综合处理站,分三期完成。其中,一期1万立方米沼气站及配套设施已于2020年底建成,二期5千立方米沼气站于2023年投入使用。目前,沼气站规模达1.7万立方米,可以满足全村炊事用气和200户村民冬季取暖需求。

“在项目前期稳定有效运行的基础上,我们探索实现沼气产业经济效益最大化。这不仅是对农村人居环境的深度治理,更是在打造与有机循环农业深化融合的基础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王庄村党支部书记董建民告诉记者。

依托沼气站,王庄村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高标准建成水肥一体化蔬菜温室大棚18座,种植种类近10种;养殖大棚5座,每座可容纳生猪1300头,年出栏可达20000头。在村集体带动下,村内群众建设6座养殖大棚进行生猪代养,2023年代养生猪5000余头。董建民介绍,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带动了群众参与,解决了群众务工就业问题,促进农民增收。

聚焦农旅融合延业态

做足“农业+”文章,聚焦研学、休闲、田园主题,串珠成链打造半小时近郊乡村旅游圈,形成浓厚的人气、商气,实现农村面貌欣欣向荣、农民收入步步攀高。如今的王庄村,正实现着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动变体验的华丽转身。

占地近8亩的文化项目——“农苑”民俗文化园,包含传统农艺展示园、非物质文化陈列馆、民俗文化园、农家院落民俗4个区域。“农苑”秉承返璞归真、追本溯源和传承农耕文明、展示生活变迁的理念,将农耕文化、时代变化、农副产品与农事体验、科普教育、国史教育、文化娱乐结合起来,着力打造长治最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园。

今年“五一”,民俗文化园再次迎来众多周边游客,还有很多研学团队加入其中。孩子们在这里探究植物生长的条件,学习播种、耕种的方法,感受农耕劳作的全过程,体验收获的快乐。通过将研学与乡村生态农业、民俗文化产业、休闲旅游产业等有机结合,王庄村还配套推出一批农事生产、节气物候、自然课堂、健康养生等科普教程,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不仅如此,王庄村还致力于实现优质特色农产品地产地销、就地加工,发展乡味食堂、风味小吃、特色食品,培育精品农家菜,热情当好“店小二”。“目前,‘农苑’日接待能力达到100多人,村里还有8家便民超市,初步形成了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接待中心,先后带动40多名村民就业。”市委政研室驻村第一书记李慧强说。

2023年,王庄村集体资产总额近50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20000元。王庄村正以高质量文旅融合发展带动乡村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乡韵浓起来,不断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聚焦基础提升惠民生  

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牵肠挂肚的问题。近年来,王庄村在基础设施建设、医疗等领域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推出了一系列温暖人心的举措,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通过多方筹资,王庄村扩建装修了学校、幼儿园,改造了危厕,设立了图书馆、便民服务室、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修建一座高标准群众舞台和“九龙壁”文化墙,建起了两个单元24户的群众集资楼及两座形象村门;全村硬化路面5万余平方米,在大街小巷安装路灯800余盏,种植花草植被3000余平方米;村里建立了环境卫生保持长效管护机制,围绕交通沿线、村庄街巷、农户庭院、田间地头四个重点区域开展了彻底整治,有效提高村民生产生活便利度、居住环境舒适度。

“我们不断畅通民意表达机制,以民主方式遴选的‘急难愁盼’项目并列为优先建设,将基础设施改善做到村民的急需上、心坎上,并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与促进村民增收结合起来,充分照顾大家的感受,提高村民满意度。”董建民介绍说。

展望未来,更美的乡村画卷徐徐铺展,处处是生机和希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道路越走越宽。(来源:长治日报 韦婧、田彦君)

编辑:宋思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