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美人魚》:選角黑人演員,然後回避真正的種族和權力問題

特約作者:依菲

編輯:雅婷

從公布選角開始便高舉着“種族平等”的2023年版《小美人魚》,最近終于上映了。自2019年至今的争議與期待,讓女主角哈莉·貝利承受的種種壓力,終究淪為一場無稽的政治作秀鬧劇。相比于1989年的動畫版原作,這部真人(真魚?)版電影的失敗是方方面面的。

《小美人魚》:選角黑人演員,然後回避真正的種族和權力問題

卡通片裡奇幻又活潑的美感,在這部電影裡完全喪失了。明明是真人版電影,卻又使用了大量CG技術;明明使用了那麼多CG技術,卻又用得如此粗糙,讓整個海底世界看起來像缺乏布景和道具的兒童寫真攝影棚。明明是海底,卻沒有幾條魚。那發光的、宏偉的金色海底城堡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光線昏暗、低飽和度的水下。川頓國王與七個人魚女兒的第一次聚會,在動畫裡本是一次歌舞升平的王國場景,在電影裡則像是在海底客廳裡一次毫無意義的普通家庭晚餐。

《小美人魚》:選角黑人演員,然後回避真正的種族和權力問題

高清技術把鲨魚追逐比目魚的那場戲還原得像個實打實的驚悚片,卻無法還原出30年前的動畫裡那炫目缤紛的魔法。在動畫裡,海底女巫烏蘇拉一邊扭動,一邊唱歌,一邊扔出她那些作為煉藥素材的瓶瓶罐罐,那張需要愛麗兒簽署的發着金光的合同,她那雙烏綠色的煙霧手取出愛麗兒的聲音,然後睜大發紅的眼睛念誦咒語,在瘋狂的笑聲裡将愛麗兒變成人類……這些狂歡又驚悚的場景,曾經令童年的我看得目瞪口呆,至今也難以忘懷。

《小美人魚》:選角黑人演員,然後回避真正的種族和權力問題
《小美人魚》:選角黑人演員,然後回避真正的種族和權力問題

然而真人版的烏蘇拉失去了當初的油滑、老練與狡詐,而僅僅是一個橫眉瞪眼的霸道反派,幾乎把所有詭計都全盤道出,更令人懷疑愛麗兒究竟為什麼已經聽到她說那些不幸的靈魂“pathetic”之後(原版動畫在說這句台詞時,是捂着嘴對兩條電鳗說而不讓愛麗兒聽到),還會選擇相信她。

《小美人魚》:選角黑人演員,然後回避真正的種族和權力問題

實際上,烏蘇拉已經是影片裡比較亮眼的部分了。因為對其它角色來說,即使鏡頭已經在怼臉拍攝,演員們仍然缺乏演技,帶來的是所有人物性格的僵硬與扁平。川頓不再有國王的那份悠然與威嚴,而成了一個總是皺着眉頭的老父親: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我的女兒愛得深沉。

更嚴重的是,粗制濫造的CG完全毀掉了愛麗兒的動物朋友們,原本胖乎乎的小比目魚,現在是一條不會眨眼的普通的魚;塞巴斯汀完全失去了作為一位“憂心老臣”和“音樂總指揮”的自信與資曆感,而隻是一個呆滞的螃蟹;那位自稱“人類專家”的海鷗朋友,出場方式居然是潛進水裡,在愛麗兒和比目魚的面前吃掉了另一條魚(真的不會給比目魚留下心理陰影麼?),在另一場戲裡,海鷗叼着螃蟹往鏡頭飛來,近距離看見它玻璃球般的眼珠甚至有些可怕——這就是這部片子特效技術的完成度。

《小美人魚》:選角黑人演員,然後回避真正的種族和權力問題
《小美人魚》:選角黑人演員,然後回避真正的種族和權力問題

既然特效和演技都沒有亮點,全片隻好過度依賴說台詞(包括歌曲的歌詞)來推進故事。當愛麗兒失去聲音後,一方面對演員的演技提出了挑戰,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呈現愛麗兒來到人類世界的困境,無法說話本身也代表着“失去identity”“無法表達真實的自己”“不同文化間的語言障礙”等議題。然而在這部電影裡,這些問題都不存在了,因為導演讓失聲的愛麗兒仍然在心裡大聲歌唱,本質上“唱”與“不能唱”的差別已經沒有了意義,畢竟這得是一部歌舞片。

不能說話不再困擾愛麗兒的另一個原因,是她完全忘記了自己變成人類之後要做什麼。她不能再讓王子愛上她了,也不能在沒有口頭同意的情況下讓王子親吻自己,更重要的是擁有愛情不應該是一條當代美人魚的動機——雖然在原作裡,愛麗兒不得不這麼做以償還魔法的代價,因為讓王子愛上她是烏蘇拉為了陷害川頓國王而故意設定的不可能任務(mission impossible)。 

《小美人魚》:選角黑人演員,然後回避真正的種族和權力問題

在原作的劇情裡,愛麗兒處境的荒誕與可悲之處是很明顯的,她為了融入另一種文化需要付出重大代價,包括與烏蘇拉這樣的“黑中介”換“臨時簽證”,包括犧牲她的母語、她的聲音、她的真實表達,包括遠離海洋與家人;而結婚,尤其是與王子這樣的人結婚,是她作為一個女性外族人能夠獲得“陸地綠卡”的必備條件。這原本就是一個清醒又痛苦的種族故事,直到今天也能看見它的映射,而真人版的《小美人魚》裡增加的設定是,烏蘇拉讓愛麗兒直接“失憶”了, 她忘記了三天之内沒有得到真愛之吻就會淪為烏蘇拉的奴隸,這一改變不僅讓愛麗兒在陸地上的行為沒有了重點,為了成為另一文化的一員而要付出的妥協與痛苦也都沒有了被探讨的空間。新版的愛麗兒仿佛隻是來到人類社會度個假。

《小美人魚》:選角黑人演員,然後回避真正的種族和權力問題

公主早已經不再是真正的公主。看看這個愛麗兒,她沒有任何特别之處,連唱歌也不是她的天賦了。曾經那個“最美貌、擁有最動聽嗓音”的川頓國王小女兒,全片沒有再提過她擁有美貌(動畫裡烏蘇拉暗示過愛麗兒沒有聲音後,可以靠美麗的臉孔去吸引王子,而在真人版裡這些台詞都已删除),也沒有暗示過她的歌聲有多麼動聽,原本愛麗兒的個人特長成了人魚的種族技能:“塞壬之歌”——難道編劇們沒有考慮過原初“塞壬”故事裡的邪惡暗示,與本作的核心有多麼不搭麼?如果說愛麗兒救了王子之後的唱歌,僅僅是在發揮“塞壬歌聲”中蠱惑人心的天賦,那麼是否被救之後的王子也不是真的愛上了愛麗兒,而僅僅是如同尤利西斯和船員那樣,被誘惑了呢?

同時,王子也不再是真正的王子。王子是被收養的,是以王子不具備任何血緣上的優越性,不是一個真正的“王子”了,是以你無法說愛麗兒為什麼不能嫁給人類平民,而隻愛上王子?在2023年的最新電影裡,這個男人可以同時是平民又是王子了。迪士尼成功地“既要又要”了。

《小美人魚》:選角黑人演員,然後回避真正的種族和權力問題

似乎,艾力克王子與愛麗兒公主的故事試圖說明:兩個普通人也可以發光,也可以相愛,然而他們隻是恰好出生或被領養在了皇室家庭。是以,這部電影期待着觀衆的認可,畢竟他們好像是在讓每個不是公主的女孩和不是王子的男孩,無論膚色種族階級,都可以從中共情,從中“看見自己”。

實際上卻并非如此。種族與權力,在這部影片裡都不再是值得探讨的問題。畢竟,影片已經以足夠曆史虛無主義的方式,通過對各種細節與設定“換皮”,達成了“種族大和平”:說英語的黑人皇後,可以收養一個白人王子;川頓國王隻有一個妻子,卻生出了七個人種的女兒;海底大聯歡音樂會時叫不出幾條魚,但在結尾卻突然出現了許許多多不同人種與膚色的人魚,鏡頭平等地掃過每一條人魚,他們臉上的微笑代表了每個大洲與種族的人們一直都和諧地生活在一起。我從未見過如此政治正确的地球人類一家親的影片結局。

《小美人魚》:選角黑人演員,然後回避真正的種族和權力問題

譬如,電影的新設定是,川頓國王不信任人類是因為王後曾經被人類殺死。而面對殺死過自己母親的人類,愛麗兒隻是輕巧地說出“隻是一個人殺的,跟别的人沒有關系”,就欣然地接受了人類世界。這個故事不敢深入痛苦和仇恨的肌理,去找到一個真正的反思與超越之道,而隻是通過輕巧的話語,否認了問題的存在,否認了過去可以對自己有任何影響。最後,人類與人魚的和解也顯得毫無意義。

《小美人魚》:選角黑人演員,然後回避真正的種族和權力問題

迪士尼如何解釋《小美人魚》的時代精神?答案是girl power。一個女孩,要自己所要,追求自己所追求,要獨自完成所有的壯舉。真人版電影對高潮戲的另一改編,是讓愛麗兒而非艾力克殺死烏蘇拉。且不說一條無法站立的人魚,是如何能像長期航行的王子那樣,突然間便懂得如何操作一條大船;從愛情的意義上講,當愛麗兒做完了所有事,王子對愛麗兒的回報與關愛,又到底要從何看出?在打倒烏蘇拉之前,愛麗兒已經兩次救過王子的命(包括片頭的海難,以及烏蘇拉使用法杖時愛麗兒沖上去讓烏蘇拉打偏),使得烏蘇拉要針對性地報複愛麗兒。如果王子沒有把自己欠愛麗兒的那條命救回來,證明了自己的能力與真愛,解決了一個川頓國王和其它人魚都未能解決的問題,他又如何在片尾打動川頓國王,并且改變國王對人類的成見呢?這樣一種“女孩獨自完成一切”的所謂girl power并不先鋒或新潮,許多人早已探讨過它的不合理之處了,它反而會增添女孩肩上的重負與隔離。

是以,這部片子到底在做什麼?迪士尼真的需要以這種方式自證“種族多元化”“審美多元化”嗎?早在真人版之前,迪士尼已經有阿拉伯王國的茉莉公主、有中國的花木蘭、有《風中奇緣》的印第安公主……孩子們從未因為她們不是金發碧眼的長相,而對她們心懷偏見。迪士尼的公主們,僅僅從膚色上講,也早已實作了“多元化”。是以,迪士尼選用哈莉·貝利的理由,完全站不住腳。

《小美人魚》:選角黑人演員,然後回避真正的種族和權力問題

他們明明可以從原汁原味的的黑人本土文化中,創造一個全新的、真正的非西方的公主,來承載這個時代的女性力量叙事,卻偏要在原著上“換皮”。當我們看完了這部敷衍之作,再結合一系列以“黑人”為關鍵詞的宣傳手段,我們看到制片方的選擇是,把女主角的膚色與長相推到聚光燈下,靠被罵出圈斂财,以多元化的名義糟蹋迪士尼珍貴的經典IP。

迪士尼曾經最擅長講好一個故事,如今則為了種種口号不斷“改正”劇本,又巧妙地為觀衆設定了陷阱——然而實際上,無論用什麼種族和外型的女郎來飾演愛麗兒,觀衆同樣會不買賬。少數族裔需要的是被真正的看見,需要的是一個真正屬于他們的文化、困境與勇氣的故事,我們完全不介意看到一個梳着髒辮、唱着R&B、敢于反抗的新時代黑人公主,而非把一個典型的西方故事施舍給幾位黑人演員來扮演的敷衍交差。

導演過《芝加哥》《藝伎回憶錄》《加勒比海盜》等優秀影片的羅伯·馬歇爾,在這部影片裡的各種完成度卻如此堪憂,似乎連導演也放棄了這部電影和它必然引發的鬧劇。 我們都能看出來,迪士尼一邊打出“童年濾鏡”牌,一邊懶于做出類似《沉睡魔咒》那樣的創新改革,而僅僅在選角上制造熱點,靠黑紅增加票房與話題度。實際上,對新版愛麗兒最不尊重的,對種族議題最不尊重的,反而是迪士尼自己。

關于作者:依菲是一名有文學與社會學背景的自由寫作者,關注領域包括且不限于文學評論、文化研究、教育平等、性别權利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