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拆電影|1973年《刺馬》揭批吃人的封建禮教原來才是張徹的本意

作者:米克看電影

文/米克 圖/豆瓣

拆電影|1973年《刺馬》揭批吃人的封建禮教原來才是張徹的本意
拆電影|1973年《刺馬》揭批吃人的封建禮教原來才是張徹的本意

我看的是116分鐘的。

英文名是血兄弟們(親兄弟們),兄弟們之間互相殘殺,這個标題和故事主題内容更貼近。

彩色十寬銀幕

⊙服裝、布景、道具(清朝晚期,太平天國)

拆電影|1973年《刺馬》揭批吃人的封建禮教原來才是張徹的本意

服裝比較粗,比如馬任兩江總督後的官服明顯大一号,像穿着件大一号的雨衣,馬的兩撇胡子也有點應付。群演的兵服像紙糊的一樣,沒有質感。考慮到邵氏的性格,這都不計較了。

說他粗,但也有細的地方。比如不同場景裡,主角們的服裝還是按戲劇内容安排的,留意一下,對入戲還是很有幫助的。這個是導演的功勞。

外景還是邵氏清水灣片廠後山那一畝三分地,多看幾部邵氏武俠片,你都能背下來那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

影棚内搭的景倒是有模有樣的。這是當年李翰祥的功勞。

⊙武打設計:劉家良十唐佳

劉家良設計的南拳對打,很有風格,有勁,是本片亮點之一。

拆電影|1973年《刺馬》揭批吃人的封建禮教原來才是張徹的本意
拆電影|1973年《刺馬》揭批吃人的封建禮教原來才是張徹的本意

⊙編劇:張徹十倪匡

叙事政策:公堂審案的倒叙方式(張汶祥的回憶口述,大案紀實風格,實際并不以張主觀回憶來叙事,而是采用上帝視角。 )。“求真”。使分散的事件,有一個集中的結構,能發出去,也能收回來。

⊙全片分段

公堂

山野相遇

5:11一14:11(9分)

草屋結義

14:11一16:07(I分56秒)

11分鐘

①回公堂

三人攻取山寨

16:44一20:44(4分)

黃與米對話

20:44一21:53(I分)

米看馬操練

21:53一22:20(30秒)

黃與張偷約下山,米看到。

22:20一23:55(I分35秒)

兩人下山

23:55一24:18

馬練兵殺人立威

24:18一27:32(3分)

花園手帕 米與馬

27:32一29:40(2分)

兩人市集買首飾遇官兵

29:40一30:31(1分)

兩人樹林遇伏,馬救援。

30:31一33:46(3分)

三人逃出包圍,馬受傷回山寨。

33:31一34:14一35:09

18分鐘

②回公堂

池塘邊換藥,米與馬擁抱。

35:55一39:15(3分)

馬入迷

39:15一40:11(I分)

破廟辭行

40:11一43:27(3分)

7分鐘

③回公堂

上山一讀信一下山一見不到馬

44:12一44:40一47:04一47:50一50:27(6分)

大營三人見面+衆人換勇服

50:27一54:08(4分)

行軍一打仗一攻城一凱旋

54:08一56:00一56:44一59:16一59:51(6分)

16分鐘

④回公堂

一馬府米接信一三人回府見米一馬書房畫池塘一馬米書房相會一妓船張勸黃不成回府一馬米床會一張書房發現米钗一張發現米出馬室一馬書房聽讒言定計殺黃一馬書房招黃黃中計一馬書房與米說心聲一張驿站聽黃被算計一張趕上黃勸不聽一張趕到馬書房與馬對證,米勸張,驚聞黃将被馬陷殺,馬說心聲一六小殺黃一書房張馬對打,米傷心離開,張逃走一米與馬絕裂

1:00:58一1:01:42一1:03:13一1:04:13一1:05:50一1:07:42一1:10:21一1:11:13一1:12:00一1:14:24一1:15:46一1:16:00一1:17:12一1:20:45一1:23:52一1:28:39一1:30:38一1:33:00

32分

⑤回公堂

(埋線兩小)

校場刺馬

爬鬥一憶山寨弟兄(疊印)一馬出場一張跳鬥刺馬一張與群兵打鬥一馬與張對打一(埋線兩小)

1:35:10一1:36:35一1:37:21一1:38:50一1:39:39一1:40:39一1:46:39

12分鐘

⑥回公堂,倒叙結束。

用刑一後堂曾國藩書信一張公堂會兩小

1:47:00一1:49:22一1:50:22一1:51:58

5分鐘

米小樓觀張被刑一主觀疊印米的記憶一定格“兩小”

1:52:00一1:56:00

4分鐘

⊙為什麼埋“兩小”這條付線?

拆電影|1973年《刺馬》揭批吃人的封建禮教原來才是張徹的本意
拆電影|1973年《刺馬》揭批吃人的封建禮教原來才是張徹的本意

馬後這兩位,就是兩個小人,簡稱“兩小”。

本片在人物設計中,弱化了傳統上馬的反角性質(奸與淫),實際想讓觀衆對馬産生同情感,進而産生悲劇氣氛。

這樣設計,破壞了戲劇上正反對立的平衡感,說白了,沒有壞人了,戲劇沖突就無法建立了。

于是就加了“兩小”這條線。把原馬反角身上的奸邪性移位于兩小。進而維持故事的平衡。

感覺這條線應該加,但弱了,重量不足,反而使全片節奏有點亂,最後看得人一頭霧水的。

這個是編劇的問題。

⊙馬的人物設計(狄龍)

拆電影|1973年《刺馬》揭批吃人的封建禮教原來才是張徹的本意
拆電影|1973年《刺馬》揭批吃人的封建禮教原來才是張徹的本意

馬是改動原典的人物設定了,可惜張徹加倪匡一起并沒有超越人家平江不肖生。

馬由壞變好,是本片的改動,一個令人同情的壞人。結果這一改,後邊又沒有配套的東西跟上,整個故事的架子就塌了。導緻姜大衛的張汶祥戲份完全虛化了,一點使不上勁。

⊙黃的人物設計(陳觀泰)

拆電影|1973年《刺馬》揭批吃人的封建禮教原來才是張徹的本意

黃縱者,貪色而放縱也。

在人設上,是個小号的馬,是馬的襯角。追求功名利祿上與馬相同,但鼠目寸光,貪酒好色。與1949年版刺馬的老三施星标糊塗蟲的人設類似。

⊙米的人物設計(井莉)

拆電影|1973年《刺馬》揭批吃人的封建禮教原來才是張徹的本意
拆電影|1973年《刺馬》揭批吃人的封建禮教原來才是張徹的本意
拆電影|1973年《刺馬》揭批吃人的封建禮教原來才是張徹的本意

米蘭者,迷亂也,迷情亂倫。

這個人物設計的比較完整,是全片比較亮眼的地方之一。原典小說裡,馬是被淫邪所害,進而犯下罪惡,被義士殺死。小說主旨一載道教化世人之謂也,存天理,滅人欲。這個米蘭是按原典小說的精神設計的。色欲迷人,亂倫害人,三人被殺,皆禍于此。米蘭最後的結局大機率是出家了。

⊙張的人物設計(姜大衛)

拆電影|1973年《刺馬》揭批吃人的封建禮教原來才是張徹的本意
拆電影|1973年《刺馬》揭批吃人的封建禮教原來才是張徹的本意
拆電影|1973年《刺馬》揭批吃人的封建禮教原來才是張徹的本意

張是電影裡設計失誤的角色,這個角色沒有内心沖突,沒有行為動力,即不好色,也不貪權。

前文對其和黃的兄弟情沒有鋪墊,倒是一再暗示黃對他可能勾引自己老婆懷有介心。

這一來,後邊他為給黃報仇,刺馬,投案被剮,就讓人一頭霧水。

這麼個爛角色,難怪姜大衛演的不知所謂。

⊙電影的主題思想一反封建禮教

本片肯定是和舊刺馬有不同的主旨,人物和氣氛都不同。但由于劇編的水準有點問題,想看明白不太容易。隻能猜猜看了。

首先可以明确的一點,這是個悲劇,馬、張、黃都死于非命,米則心死。而“兩小”這類奸小之徒,卻志得意滿(最後的定格畫面)。

電影用了大篇幅來講米和馬之間的愛情,很細膩的風格,很有說服力,兩人之間是比較純潔的男女之愛。

那馬為什麼一直回避米的愛情?因為這是為封建禮教所不容的(亂倫),馬要實作自己的抱負,就得接受封建禮教的限制。而馬爬的越高,這種限制就越緊,反而馬對米的愛欲就越強烈,逃得越遠愛的越深。這就是馬人物性格的沖突性和複雜性。悲劇性也是由此而來。

米對愛情是比較單純的,喜歡就喜歡,不和道禮教為何物。這電影就是讓她知道什麼是封建禮教的,黃、馬、張,一個比一個慘,讓米最後變成了魯迅筆下的祥林嫂。哀莫大于心死。最後段落裡,導演用非常多的筆墨,來表現米的精神狀态一心死。米的痛苦,觀衆是完全能感覺到的。

張本希望在堂上用馬殺兄偷嫂的事實為自己辨護,自己的行為是維護封建禮教的義舉(有自比武松的意思)。張是懂點政治的。可惜段位低點,不知自己已觸犯了更大的禮教—以下犯上。這是由最後曾國藩的親筆信點明的,民殺官,殺官等于造反,弟殺兄,這比亂倫可要罪重。是以,張最後結局最慘,光死不行,是封建社會最重的刑—淩遲。

是以,本片主旨是反封建的,揭示了禮教對人身心的雙重迫害。這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精神。張徹和倪匡是不是看過魯迅的書不得而之,張徹1924年生人,倪匡1935年生人,都是江浙一帶人,大概多少都受魯迅影響點。

這電影如果和魯迅的小說比如《狂人日記》《祥林嫂》等反封建題材的一起比較一下,會很有啟發。魯迅在民國文化裡那是有一号的。

總的來說,這是張徹很用心的一部電影,文本挺複雜,值得多看幾遍。

2024年4月26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