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好萊塢為什麼越來越多黑公主?

好萊塢為什麼越來越多黑公主?

不久前,由美國黑人演員哈利·貝利主演的《小美人魚》上映,因為的确不太好看,在中國隻拿下2600萬票房。

結果美國人不樂意了,說中國人種族歧視。圈内師老師看了一下票房,除了美國人自嗨,這部電影在全球的成績都不咋地,怎麼就單單給中國觀衆扣這麼大頂帽子?

好萊塢為什麼越來越多黑公主?

讓黑人來演美人魚,早在官宣的時候,就連美國的黑人老哥都吐槽,要是真有心尊重種族多樣性,幹嘛不為黑人設計一些新角色?可好萊塢偏偏就喜歡揣着明白裝糊塗,現在不光是美人魚,白雪公主、埃及豔後,還有灰姑娘的教母,都變成黑人了。

好萊塢為什麼要把本來是白人的角色換成黑人呢?大家肯定都能想到“政治正确”,畢竟在美國現在的輿論環境下,不迎合很容易被說是種族歧視,明天就被抵制了。

但如果你翻開美國電影的百年曆史,就會發現好萊塢絕對不是因為政治因素而被逼無奈的。表面上看是藝術創作讓位于政治,實際上卻是電影創作者在經曆了漫長的博弈後,輸給了利益至上的大财團。

網上吐槽《小美人魚》政治正确過度的内容有很多了,圈内師老師今天更想為大家分析一下,黑雪公主們的出現,為什麼是好萊塢商業體系下,利益最大化的一個選擇。

⬇️【好萊塢為什麼越來越多黑公主?】⬇️

美人魚為何“變黑”?

好萊塢大片“黑化”,是因為尊重黑人嗎?

師老師不否認,随着平權運動的發展,黑人在美國得到的尊重越來越多,但是大家要知道,好萊塢作為衆多影視公司的基地,本質上是一個利益至上的名利場,賺不到錢的事情,精明的美國資本家們是不會下這麼大功夫的。

越來越多黑人成為電影的主角,有兩個和錢相關的原因。

首先,對于好萊塢來說,票房已經沒那麼重要了,放棄點票房換名聲是為了更大的生意。

《小美人魚》制作成本2.5億美元,十幾億人民币,全球票房才5億美元,按照美國大片票房得達到成本三四倍才能回本的經驗看,似乎是賠了。

但是拍《小美人魚》的迪士尼早就不是一家電影公司了,看看它的财報:電影收入隻占迪士尼營收的2成,剩下8成則來自衍生品、主題樂園和媒體網絡。在票房上虧的錢,完全可以通過其他方面彌補回來。

好萊塢為什麼越來越多黑公主?

别看《小美人魚》被很多地方的人狂噴,可在美國卻一片叫好,很多人盛贊迪士尼是家良心企業。一通操作下來,麥當勞等品牌都搶着和《小美人魚》搞聯名,而黑人又是美國最愛看電視的族裔,對迪士尼的好感度拉滿,說不定就瘋狂續費付費電視然後跑去樂園消費了。

你以為迪士尼血虧,一算賬才發現人家是在放長線釣大魚。

實際上,很多我們熟知的好萊塢電影公司,比如華納、環球、派拉蒙,都和迪士尼一樣,早就不是單純的電影公司了,而是綜合傳媒公司,或者是某個傳媒娛樂财團下的一部分,對于它們背後的巨頭來說,電影屬于是錦上添花的生意,票房大爆當然是最理想的,但重心已經是盡可能做大電影之外的其他生意了。

越來越多黑人成為好萊塢電影主角的第二個原因,則和美國人口結構的變化有關。

在美國,未來更有消費潛力的是有色人種,而不是白人。最近十年,美國白人人口在不斷減少,如今占比已經創下曆史新低,而18歲以下的美國人中,有色人種早就占到了一半以上。往遠了看,今後非裔和拉丁裔才是美國的主要人種,好萊塢當然得早點開始争取他們。

好萊塢為什麼越來越多黑公主?

這也是為什麼,這兩年很多好萊塢大片的主角,都已經不是白人了,比如最近的《變形金剛》《蜘蛛俠》《閃電俠》,都很“默契”地選了拉丁裔當主角。

如果這真的隻是因為重視種族平等,那為啥這些大片不找亞裔擔當主角呢?為什麼亞裔更多隻能活躍在《瞬息全宇宙》這樣的獨立電影裡,或者在大片裡演一些臉譜化的角色?還不是因為,黃皮膚在美國沒那麼多。将來要真的哪天,美國的華人也足夠多了,漫威很可能就要請吳京去指揮神盾局了。

大家也不用覺得這些生意人太離譜,隻要你足夠了解好萊塢的曆史,就會發現,這種為了賺錢把白變黑的操作,屬于是正常操作了,大财團為了賺錢,壓根不會把藝術放在第一位置,很多今天我們津津樂道的經典影片,其實都是創作者一哭二鬧三上吊,到處求人甚至鬧自殺換來的。

比如2005年,拍過《泰坦尼克号》的大導演卡梅隆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決定拍攝一部謀劃已久的原創科幻大片,《阿凡達》。要是放在中國,這個咖位的導演說我要拍部颠覆性的電影,投資人立馬會拎着成箱的現金熬夜在卡梅隆家門外排隊,求着要投錢。

好萊塢為什麼越來越多黑公主?

可當卡梅隆把他的計劃和福克斯一說,福克斯的幕後老闆、傳媒巨鳄默多克卻猶豫了:你這群小藍人又不是什麼大IP,往裡面砸那麼多錢當我傻嗎?是以這個項目一直卡着沒過批。

直到後來福克斯找到兩家私募機構,分攤了大部分的成本,默多克才同意拍攝,不過他依然和卡梅隆約法三章:電影預算就3億美金,最後如果超了,你得自掏腰包兜底,反正不能讓我虧錢。

沒想到,卡梅隆居然接受了這個奇葩合同,因為身為好萊塢教父級的人物,他太清楚這些人是啥德性了:早在拍攝《泰坦尼克号》的時候,福克斯就把錢卡得很死,為了多拿點預算,卡梅隆不得不以死相逼;另一位大導斯皮爾伯格籌劃3D《丁丁曆險記》的時候,錢都談妥了,環球突然說風險太大要撤資;再往前數,《銀翼殺手》等經典電影,都差點因為投資人不願花錢而胎死腹中……

是以說,真不是好萊塢的電影公司有多高瞻遠矚、運籌帷幄,要是沒有那些天才們的執着和堅持,可能十幾年前電影院裡就是各種family和系列的七八九部了,大家現在看得可就不是三代蜘蛛人同一熒幕了,估計該看八個蜘蛛俠大戰七個版本的綠魔了。

好萊塢,已經完全被資本綁架?

不過,好萊塢也不是一直這麼摳門、保守的,至少在四五十年代,還誕生過很多藝術性極高的先鋒性電影,然而,一場危機和越發膨脹的賺錢欲望,卻徹底改變了這裡。

上世紀50年代前,好萊塢可謂如日中天。2022年,中國人均觀影頻次隻有兩次,而那時候,美國人的年觀影頻次能到30次了。但後來電視開始普及,看電影的人突然就少了,很多電影公司接連倒閉,這其中就包括拍過《金剛》《公民凱恩》、屬于好萊塢黃金時期八大電影公司之一的雷電華。

好萊塢為什麼越來越多黑公主?

六七十年代後,《007》《星戰》《終結者》這類大片開始湧現,成功留住了觀衆,才讓好萊塢扛過了這一輪的電視危機。可拍大片需要充足的資金做支援,當時電影公司一個個半死不活的,上哪搞錢呢?

環球影業是最先想明白的公司,找條大腿抱着不就完了。60年代,環球投入了傳媒巨頭MCA的懷抱,随後不僅陸續投拍了《大白鲨》《侏羅紀公園》等大片,還在1964年開設了第一家環球影城主題樂園,一路從專門拍低成本恐怖片的二線片廠,翻身成為好萊塢最賺錢的大廠之一。

同行一看環球翻身了,那我們也沒必要矜持了,各憑本事找大腿吧。事實上,但凡能活到今天的這些電影公司,靠的都是背後的巨頭。

隻不過凡事都有代價,和資本簽訂契約更是如此。過去,導演們在電影創作時有很大的話語權,拍片子都主打一個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産,1980年上映的《天堂之門》,最初預算隻有750萬美金,然而導演在拍的時候不斷加入新的想法,導緻成本一路漲到了3600萬美金。結果,票房撲街,連累着出品方、卓别林創辦的聯藝也瀕臨破産。

好萊塢為什麼越來越多黑公主?

對于一毛錢當一塊錢花的生意人來說,這顯然不是他們希望看到的。是以,《天堂之門》的失敗就順勢成為了大财團們收回導演權力的借口,他們趁機剝奪了導演的最終剪輯權,往後電影公司不僅在預算上卡得更加嚴格,導演用誰來拍、怎麼拍也要摻和一下——正因如此,《天堂之門》的失敗,也被看作是好萊塢新浪潮的終結,自此,藝術創作在生意面前,将變得越來卑微。

90年代初,蒂姆·伯頓曾拍過兩部暗黑風的《蝙蝠俠》,票房口碑都很好,但是影片的合作方麥當勞,卻不太滿意,它覺得這版《蝙蝠俠》太黑暗了,不适合賣聯名玩具。華納一想有道理啊,要是我們把暗黑風改成合家歡的,豈不是能賺更多嗎?結果一改就改出了史上最爛蝙蝠俠。

資本對于内容的幹涉,不僅展現在風格上,更表現在題材的選擇上。80年代時,好萊塢6成大片都是原創題材,誕生過《ET》《回到未來》等經典,但往後的40年,資本越來越傾向于有IP加持的改編電影,以及各種系列電影,原創電影的比重一路掉到了不足兩成。

好萊塢為什麼越來越多黑公主?

套路化的東西,肯定不會像《泰坦尼克号》一樣震撼人心,但是勝在穩:近十多年,好萊塢做的很多非IP大片,比如《敦刻爾克》《巴比倫》,不管口碑再好,單看票房都不算大賺;相反,迪士尼和索尼把三代蜘蛛俠拉出來溜了溜、賣了賣情懷,雖說口碑一般,卻能賣20億美金。

各種“宇宙”的爆紅,不僅讓電影公司更願意拍系列電影,同時還進一步削弱了導演的必要性。漫威的電影,就很少會啟用那些早就家喻戶曉的大導演,而且同一個導演也很少會連續執導多部漫威電影。這是因為漫威意識到,風格鮮明的名導演是很難控制的,相反隻要把故事做得夠套路化,換誰來執導都一樣,導演說白了就是個工具人,重要的不是天賦而是執(gou)行(ting)力(hua)。

好萊塢為什麼越來越多黑公主?

而視訊網站、手機遊戲的發展,更是加劇了這種趨勢。

以前電影公司還指着票房賺錢,現在隻要我反複炒舊飯,保持住IP的熱度,就能一直賣玩具、搞衣服授權、做遊戲開發來賺錢。好萊塢一位高管說:評價一部電影有沒有價值,不是要看它本身能創造多少價值,而在于它能為多少領域創造出合作機會。我給大家翻譯翻譯就是,現在的好萊塢拍的不是電影,更像是衍生産品的宣傳片。

這就是為什麼,十年前我們還能看到像《加勒比海盜》《阿凡達》這樣充滿奇思妙想的原創大片,還能看到像諾蘭這樣的新生代導演,可現在看完好萊塢的預告片,就能猜到電影要講個啥故事了,畢竟過于冒險的故事和性格迥異的鬼才,對于賺錢來說,都不是最優選擇。

是以,好好“珍惜”眼下能看到的好萊塢大片吧,此刻我們眼裡的套路、無趣,放到幾年後,或許也算得上是創意滿滿了。就在迪士尼瘋狂着迷黑公主的同一時刻,它還宣布,為了省錢,對皮克斯進行了大裁員——這家由喬布斯創立的工作室,曾是好萊塢最燒錢但也最具想象力的符号,隻不過在如今好萊塢一切向錢看的大環境下,繼續維系這樣一支理想主義的團隊,實在有些太過奢侈。

好萊塢為什麼越來越多黑公主?

今天,黑人平權可以成為好萊塢賺錢的幌子,而今後除了藝術本身,什麼都有可能——也許,我們終将迎來一個,全是生意、沒有大師的好萊塢。

參考資料:

《好萊塢并購史回顧》

《美國電影為何不如以前好看了》 來源: 飯統戴老闆

《好萊塢電影觀衆調研發展簡史》 作者: 彭侃

《好萊塢為什麼不敢做原創了》來源: 毒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