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導”林兆華:最想“中國學派”得以傳承

“大導”林兆華:最想“中國學派”得以傳承

林兆華,1936年生于天津,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執導,是中國戲劇獨一無二的"大導遊"。以《絕對信号》《哈姆雷特》《建造大師》《登黑德大廳》等為代表。攝影:郭彥兵為新京報

在中國文藝領域,有上百人從事電影、電視、戲劇,甚至網絡劇和綜藝的導演工作。但有資格提到"大導遊"這個詞,而且沒有争議的說,隻有一個,他就是戲劇導演林兆華。

他從46歲開始執導戲劇,享年82歲。36年來,林兆華獨立執導了60多部話劇、戲曲、戲曲等作品,合作、跨界導演作品近20部。

他的創作力如此強大,他的創作風格如此獨特,他的創作密度令人驚歎。有了林兆華,中國現代戲劇的面貌發生了變化。

1982年,北京人民藝術彩排館《絕對信号》實驗演出,林兆華手裡拿着手電筒作為手電筒來捕捉光線,觀衆坐在觀衆席上,甚至坐在角落裡的場景,之後林兆華為中國話劇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人們看到了一場更加自由的舞台表演, 該劇也被視為中國小劇的開端。

林兆華此後多次打破傳統的舞台觀影關系,觀衆驚訝地發現"原劇也能這樣演繹":他在舞台上養馬;

他被描述為"俏皮",近80件作品幾乎沒有重複。

他的許多作品都存在争議,但他說:"你不怕被罵,隻要它有價值!"

他的"林兆華戲劇工作室"是中國第一家注冊的私人戲劇工作室。他也是第一位與大學合作成立戲劇學院的藝術家,該學院可以在改革開放後頒發文憑。

2010年,他以自己的名義發起了林兆華戲劇邀請展,這是民間力量首次以個人名義推出的大型國際展覽,此後一年一度的"林展"成為中國戲劇迷每年最受期待的舞台。

在戲劇實踐中,林兆華是一個非常有探索性的智者,在現實生活中,他是一個時髦的"淘氣老男孩",他總是拿着最新的智能手機,晚年還去酒吧體驗生活,現在可以熬夜到3點.m,8年前就開始更新個人微網誌,朋友圈新資訊他第一次知道......

出生于1936年的林兆華之是以如此時髦,是因為他心中的光芒,或者說,是因為他一直生活在時代之外。

土地開墾

隻有一種"主義"是該劇的恥辱。

林兆華在1980年代初對戲劇一無所知,但他的直覺卻以敏銳的本能捕捉到了它,當時隻有一種可笑的意識形态戲劇感:"如果你在全國偏遠地區看戲劇,你基本上知道全國各地的戲劇是什麼樣子的。這不正常,"就連林兆華都覺得:"都是80年代,話劇還隻是斯坦尼(由蘇聯戲劇理論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創立,世界戲劇三大演技體系之一),這是中國戲劇的恥辱!"

在成為獨立導演之前,林兆華曾被夏薇作為導演的《小小生命》,招募人員擔任演員。文革後,林兆華在統一戰線上與應如成一起,于是,闫光軒這些前輩八分錢一酒局發現這些知識分子"有文化,有思想",于是逼自己讀了大量的名著,就算不懂也很難讀,直到獨立導演, 他今年46歲。

北京人民藝術院設有專門的戲劇評審藝術委員會,當"失業"是一個很大的社會問題時,林兆華導演的"絕對信号"有"失業的年輕黑人"這個角色,被定性為"思想問題"。最後,林兆華終于想出了一個可以傳遞的主題——"拯救失去的青春",兩個月後,這本書就過去了。

1982年7月,Absolute Signal開始組建團體排練。這種部分意識流的劇本結構,在當年的戲劇舞台上幾乎看不到,演員們無法想象和了解人物的精神狀态,更不用說表演了。林兆華帶着全組坐了好幾次看車,還刻意找了更多的隧道路線,為了讓演員感受到守車者365天的孤獨。

“大導”林兆華:最想“中國學派”得以傳承

絕對信号。攝影:林兆華戲劇工作室

在劇中最緊張的時候形成"絕對信号"之後,表演區的燈光全黑,黑暗中隻有四個煙頭閃爍,這在當時的舞台上是很罕見的,而且台詞也像音樂一樣被處理得多聲道出現,"觀衆看起來很傻,無法想象這樣的表演, 但實際上是多麼簡單!專家們還說,你為什麼不把台詞說好呢?不同角色的心理同時爆發,這是一個非常真實的情況,在現實生活中語言是多聲部的。"林兆華是一種喜悅。

1982年8月,《絕對信号》不準演出,隻為得到一個内部演出的機會,演出結束後,藝術委員會審查了當天9分鐘無人演繹的戲劇,林兆華的氣氛不敢出來,最後藝術家田沖了一聲"異味豆豆般的戲,能叫觀衆去品味", 隻是讓他松了一口氣。然後全國各地的觀衆跑去看戲劇,觀衆發現在劇院的小空間裡,表演之間的關系發生了新的變化,打破了斯坦尼系統"第四堵牆"下的傳統架構式舞台。媒體蜂擁而至,報道就連外媒都曾記錄過"中國先鋒劇誕生"。六七十場演出後來搬到了大劇院,有一百多場演出。但到目前為止,林兆華回憶起在大劇院演出《絕對信号》時,仍然"不是那種觀看關系,錯了"。當時,新導演林兆華在一部"這小子有點歪歪扭扭的人才"的表揚中,一個鏡頭。

“大導”林兆華:最想“中國學派”得以傳承

接班人

為什麼"中國學派"不繼承它?

林兆華在幾次采訪中說,"到目前為止,我認為北京人民的藝術是我父親,但他仍然認為我是相反的兒子,到目前為止,我的母親-中央戲劇學院也認為我是不同的,不承認我是她的兒子。"在秉承現實主義傳統的北京,林兆華是孤獨的,他想突破傳統,走出不同的'現實主義'。林兆華以"人類藝術倒子"的立場是重新安排的家庭劇《茶館》,而《茶館》之是以能成為經典,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中國戲曲美學立足于戲劇舞台藝術"中國學派"的賈菊尹,朱柱尹是林昭華崇拜的大師。

在排練《茶館》時,林兆華知道自己無法跳出現實主義圈子,但想探索"現實主義"的新表達方式,他想讓《茶館》中的當代意識更強一點,但搬走古老的祖傳事物本身就是罵人的問題。他删除了老舍原作中的片段,想打破原來舞台封閉的空間,四分之一的角色是舞台從業人員服務,介紹銷售,要求演員告别"舞台空洞",也讓當時的舞蹈設計師易黎明設計了一座傾斜的茶館歪歪扭扭的建築......

批評紛至沓來,老觀衆和藝術長輩們都認為他已經失去了老版《茶館》的所有活生生的人物,老祖輩的寶藏不能被蒙蔽,而年輕的觀衆則喜歡它們。當時林兆華已經無法了解,這出戲幾十年,如果隻是繼續雕刻紅色又有什麼意義呢?當時,他給自己一個助推,焦先生抄襲了一段話,上面寫着:"導演的藝術要不斷探索創新,演老戲會窒息劇本生動的内容。但最終,林兆華沒有"傳統聲音",被迫選擇了中間,他為自己的"林版"《茶館》隻打了60分,2005年《茶館》的藝術完全恢複了老版至今的演出。林先生欣賞喬先生的叛逆,但他發現自己隻能在茶館戲中"反抗"。

“大導”林兆華:最想“中國學派”得以傳承

茶館。攝影:林兆華戲劇工作室

多年後,在2010年,在《說客》的舞台上,你仍然可以看到很多歌劇技巧的終極運用——演員跳進跳出角色,一根鞭子就是一匹馬,三種不同顔色的布料是三軍互相對抗......這些"老祖傳下來的東西",隻讓林兆華覺得中國戲劇可以有一種動力:"我們為什麼不繼承焦先生提出的中國學派呢?林兆華認為:"演員總是把自己留在舞台上,演員既不是我也不是我,既不是在劇中,也不是在劇中,斯坦尼的表演體系是從自我來扮演角色的,中國戲劇不應該這樣。"每次我們講中國話劇,挖掘祖先留下的東西,而不是學習西方,林兆華總是很傷心。

反叛

我不想成為大師,我想繼續攀登

林兆華"不安",盡管他在北京的人文藝術體系内創作了大量成功的"現實主義"作品,如《巢堂》創下了36部總票房超過1000萬部的紀錄。但他覺得,藝術家的創作一直都是自由的,隻有跟着自己的心走,不管時代如何,掌握話語權就是老派的人,是以他準備"自己動手"!"

1989年,林兆華開始成立工作室做戲,自己團隊找資金,他們想把招演執照挂在每個機關上,隻為排自己想排戲。所謂工作室,最初隻是一個"地下組織","錢是我自己的,但錢不好談,他們認為劇不賺錢,然後問我,這筆錢你能還錢嗎?我甚至不能被愚弄!"

林兆華首次出爐《北京人》,并于1990年出爐了第一部錄音室劇《哈姆雷特》的真正含義,彙集了餘、陳、高元元等人的記憶,林兆華大刀直逼地改編了這本世界名著:挂在舞台上的幾個"一會兒轉一會兒不轉"的30年代斷電風扇, 一把從理發店買來的破椅子,演員們在舞台上穿着日常的衣服,甚至化妝都不是,"掘墓人"的隊伍在整部劇中單獨出現,同時幾個主要角色都在舞台上不斷交換角色......北京電影學院演出時,大部分觀衆都蒙上了眼睛,但年輕人卻為此瘋狂。

“大導”林兆華:最想“中國學派”得以傳承

《哈姆雷特》 攝影:楊春軒

林兆華工作室一直保持着做戲的錢,沒有錢就處于松散的休息狀态,直到2003年正式注冊,有了注冊資本,有了公章和演出證書,成為中國第一家工商注冊的私人戲劇制片廠,但林兆華沒有概念,隻是覺得最後不用借用其他機關的演出證書。

林兆華劇場沒有所謂的設立,從業人員大多隻有一兩個人,年輕人一直是演播室的主角,林兆華有意培養一批能夠真正實作自己"表演探索"的演員。三個以上年輕演員入場和離開林兆華劇場前後,他們逐漸在各個影視團體中挑選大梁,成為公衆口中的"明星",但隻要林兆華迎接排練,就回到演播室,不談排練費,不搶角色一起創作, 林書豪将自己定義為他的工作室和年輕人之間的"松散的戲劇聯盟":"隻是你帶着一個排回來,你忙着沒有戲,你忙着賺錢,我付不起他們。"

2005年,林兆華思考實作自己的"教育理想",在與陳丹青、田莊、郭文靜、尹志賢等人商量後,他想在"戲劇系"的傳統教育理念中加入實踐部分,邀請國外最優秀的導演來做工作坊和講座。随後,"北京大學戲劇研究院高等學曆班"開始招收高等學校的學生畢業後也能獲得國家認可的北京大學MFA文憑。當年有很多人前來報名,兒子林錫月也想報名,被林兆華屏蔽了,說"你等下一屆"。結果,這個進階學習班,隻運作了那個會話。

千禧年後,林兆華突然拓寬了舞台之外的叛逆界限,2006年林兆華創作了一部名為《建造大師》的戲劇,在劇中實作了自我表現的突破,但對于林兆華來說,這部劇的意義并不簡單。後來在巡演中,林兆華說:"我不會當高手,師傅在山頂,我想爬。"

指導

中國戲劇是太多的工作,什麼是戲劇?

2010年,林兆華以自己的名義發起了一場邀請展,最初意在中西戲劇交流已經密集的時期,探究"中國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戲劇?"。"。

原來受邀參展的人本來是打算介紹國外經典,但他不希望西方戲劇來中國隻是為了在舞台上散步,而是給觀衆一點延伸的思考。同時,他也有"野心",讓觀衆看到傳統戲曲能給中國話劇帶來新的面貌。

于是邀請展的第一年,林兆華邀請了一位德國塔利亞劇院的老朋友,并回憶起自己1990年版的《哈姆雷特》原班馬,在首都劇場的"同台打嗝",很多觀衆都看到了他的意圖,他隻是想讓觀衆看到中西導演不一樣, 而堅定的戲劇雖然是進口的,但中國人卻有信心做出一部發聲的作品。

“大導”林兆華:最想“中國學派”得以傳承

兩個版本的《哈姆雷特》

林兆華因為邀請展而适應了微網誌,并了解到網際網路已經成為戲劇宣傳的新管道,他主動警告宣傳可以改變。第一次邀請展林兆華是"自己人一起做",女兒林聰因為執導《家有孩子》而聲名鵲起,帶着一點點積蓄,然後加入工作室常年聯合制作的制片人黃繼玲等人"百八十萬"擺攤。在林兆華看來,第一屆邀請展是成功的,"目的基本實作了,隻損失了30萬。

從二開始,帶動媒體接手林兆華劇院邀請展,然後逐漸将主力位置搬到天津大劇院,請來國外戲劇規模一次以上,漸漸地"林展"成為每年冬天北京觀衆的溫暖思想。然而,在開車後,媒體失去了去年經營天津大劇院的權利,方向不明。

林兆華正在重新思考林兆華2018年邀請參加展會的意義,也許他想推翻之前的模式。在七年前的第二屆邀請展上,林兆華将主題定為"什麼是戲劇?"對于一個已經執導了29年的劇的'大導遊'來說,再有一個問題,在外人眼裡,有太多的無奈:"這部劇原本起源于民間娛樂,現在中國劇太費勁了,這個國家還愛戲劇嗎?經過這樣的質詢,林兆華近幾年的涉外口徑也被"我不再玩,不再戲劇"所取代。

從20世紀80年代初到現在的四十年間,林兆華就像一個不停地走繩子的人,風吹過,繩子在顫抖,但他總是可以無所畏懼地邁出下一步,正是他對戲劇的熾熱和對田野的熱愛支撐着他兩端。

“大導”林兆華:最想“中國學派”得以傳承

攝影:郭彥兵為新京報

倒帶40年

新京報:家裡新增的第一台電器?

林兆華:跟着茶館辦了東歐時的群衆性國際巡演,拿回匈牙利電視台,小、黑白。

新京報:第一次出國執導玩體驗?

林兆華:20世紀80年代的德國排"野人"。他們在20多天内在德國談判了三次,因為他們最初不讓我在中國踢球。會談結束後,我買了20雙布鞋到德國,每天教外國演員練習氣功。他們大鼻子,深邃的眼睛,五個官員無法改變但至少身體動作可以訓練得接近中國人,每天外國人穿布鞋冥想。

新京報:在當今資訊爆炸時代,如何保持清新的觸覺?

林兆華:看報紙啊,你的新京報是我常年讀的,每天都在讀,現在手機上的新聞不可靠,不可靠。

新京報:誰是戲劇領域最受尊敬的人?

林兆華:賈菊寅,提出了中文學校。中國戲劇的根源在于歌劇的傳統美學,但我們的戲劇從來不學好中國戲,不挖掘老祖留下的東西。

“大導”林兆華:最想“中國學派”得以傳承

喬胡安

新京報記者 田雅妮實習生 劉偉軍 編輯 吳琪信 徐喬陽 校對 吳限

注:部分資料來自《林兆華導演的小人物書》,由徐欣、林宇編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