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大导”林兆华:最想“中国学派”得以传承

“大导”林兆华:最想“中国学派”得以传承

林兆华,1936年生于天津,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执导,是中国戏剧独一无二的"大导游"。以《绝对信号》《哈姆雷特》《建造大师》《登黑德大厅》等为代表。摄影:郭彦兵为新京报

在中国文艺领域,有上百人从事电影、电视、戏剧,甚至网络剧和综艺的导演工作。但有资格提到"大导游"这个词,而且没有争议的说,只有一个,他就是戏剧导演林兆华。

他从46岁开始执导戏剧,享年82岁。36年来,林兆华独立执导了60多部话剧、戏曲、戏曲等作品,合作、跨界导演作品近20部。

他的创作力如此强大,他的创作风格如此独特,他的创作密度令人惊叹。有了林兆华,中国现代戏剧的面貌发生了变化。

1982年,北京人民艺术彩排馆《绝对信号》实验演出,林兆华手里拿着手电筒作为手电筒来捕捉光线,观众坐在观众席上,甚至坐在角落里的场景,之后林兆华为中国话剧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人们看到了一场更加自由的舞台表演, 该剧也被视为中国小剧的开端。

林兆华此后多次打破传统的舞台观影关系,观众惊讶地发现"原剧也能这样演绎":他在舞台上养马;

他被描述为"俏皮",近80件作品几乎没有重复。

他的许多作品都存在争议,但他说:"你不怕被骂,只要它有价值!"

他的"林兆华戏剧工作室"是中国第一家注册的私人戏剧工作室。他也是第一位与大学合作成立戏剧学院的艺术家,该学院可以在改革开放后颁发文凭。

2010年,他以自己的名义发起了林兆华戏剧邀请展,这是民间力量首次以个人名义推出的大型国际展览,此后一年一度的"林展"成为中国戏剧迷每年最受期待的舞台。

在戏剧实践中,林兆华是一个非常有探索性的智者,在现实生活中,他是一个时髦的"淘气老男孩",他总是拿着最新的智能手机,晚年还去酒吧体验生活,现在可以熬夜到3点.m,8年前就开始更新个人微博,朋友圈新信息他第一次知道......

出生于1936年的林兆华之所以如此时髦,是因为他心中的光芒,或者说,是因为他一直生活在时代之外。

土地开垦

只有一种"主义"是该剧的耻辱。

林兆华在1980年代初对戏剧一无所知,但他的直觉却以敏锐的本能捕捉到了它,当时只有一种可笑的意识形态戏剧感:"如果你在全国偏远地区看戏剧,你基本上知道全国各地的戏剧是什么样子的。这不正常,"就连林兆华都觉得:"都是80年代,话剧还只是斯坦尼(由苏联戏剧理论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立,世界戏剧三大演技体系之一),这是中国戏剧的耻辱!"

在成为独立导演之前,林兆华曾被夏薇作为导演的《小小生命》,招募人员担任演员。文革后,林兆华在统一战线上与应如成一起,于是,闫光轩这些前辈八分钱一酒局发现这些知识分子"有文化,有思想",于是逼自己读了大量的名著,就算不懂也很难读,直到独立导演, 他今年46岁。

北京人民艺术院设有专门的戏剧评审艺术委员会,当"失业"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时,林兆华导演的"绝对信号"有"失业的年轻黑人"这个角色,被定性为"思想问题"。最后,林兆华终于想出了一个可以传递的主题——"拯救失去的青春",两个月后,这本书就过去了。

1982年7月,Absolute Signal开始组建团体排练。这种部分意识流的剧本结构,在当年的戏剧舞台上几乎看不到,演员们无法想象和理解人物的精神状态,更不用说表演了。林兆华带着全组坐了好几次看车,还刻意找了更多的隧道路线,为了让演员感受到守车者365天的孤独。

“大导”林兆华:最想“中国学派”得以传承

绝对信号。摄影:林兆华戏剧工作室

在剧中最紧张的时候形成"绝对信号"之后,表演区的灯光全黑,黑暗中只有四个烟头闪烁,这在当时的舞台上是很罕见的,而且台词也像音乐一样被处理得多声道出现,"观众看起来很傻,无法想象这样的表演, 但实际上是多么简单!专家们还说,你为什么不把台词说好呢?不同角色的心理同时爆发,这是一个非常真实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语言是多声部的。"林兆华是一种喜悦。

1982年8月,《绝对信号》不准演出,只为得到一个内部演出的机会,演出结束后,艺术委员会审查了当天9分钟无人演绎的戏剧,林兆华的气氛不敢出来,最后艺术家田冲了一声"异味豆豆般的戏,能叫观众去品味", 只是让他松了一口气。然后全国各地的观众跑去看戏剧,观众发现在剧院的小空间里,表演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打破了斯坦尼系统"第四堵墙"下的传统框架式舞台。媒体蜂拥而至,报道就连外媒都曾记录过"中国先锋剧诞生"。六七十场演出后来搬到了大剧院,有一百多场演出。但到目前为止,林兆华回忆起在大剧院演出《绝对信号》时,仍然"不是那种观看关系,错了"。当时,新导演林兆华在一部"这小子有点歪歪扭扭的人才"的表扬中,一个镜头。

“大导”林兆华:最想“中国学派”得以传承

接班人

为什么"中国学派"不继承它?

林兆华在几次采访中说,"到目前为止,我认为北京人民的艺术是我父亲,但他仍然认为我是相反的儿子,到目前为止,我的母亲-中央戏剧学院也认为我是不同的,不承认我是她的儿子。"在秉承现实主义传统的北京,林兆华是孤独的,他想突破传统,走出不同的'现实主义'。林兆华以"人类艺术倒子"的立场是重新安排的家庭剧《茶馆》,而《茶馆》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中国戏曲美学立足于戏剧舞台艺术"中国学派"的贾菊尹,朱柱尹是林昭华崇拜的大师。

在排练《茶馆》时,林兆华知道自己无法跳出现实主义圈子,但想探索"现实主义"的新表达方式,他想让《茶馆》中的当代意识更强一点,但搬走古老的祖传事物本身就是骂人的问题。他删除了老舍原作中的片段,想打破原来舞台封闭的空间,四分之一的角色是舞台工作人员服务,介绍销售,要求演员告别"舞台空洞",也让当时的舞蹈设计师易黎明设计了一座倾斜的茶馆歪歪扭扭的建筑......

批评纷至沓来,老观众和艺术长辈们都认为他已经失去了老版《茶馆》的所有活生生的人物,老祖辈的宝藏不能被蒙蔽,而年轻的观众则喜欢它们。当时林兆华已经无法理解,这出戏几十年,如果只是继续雕刻红色又有什么意义呢?当时,他给自己一个助推,焦先生抄袭了一段话,上面写着:"导演的艺术要不断探索创新,演老戏会窒息剧本生动的内容。但最终,林兆华没有"传统声音",被迫选择了中间,他为自己的"林版"《茶馆》只打了60分,2005年《茶馆》的艺术完全恢复了老版至今的演出。林先生欣赏乔先生的叛逆,但他发现自己只能在茶馆戏中"反抗"。

“大导”林兆华:最想“中国学派”得以传承

茶馆。摄影:林兆华戏剧工作室

多年后,在2010年,在《说客》的舞台上,你仍然可以看到很多歌剧技巧的终极运用——演员跳进跳出角色,一根鞭子就是一匹马,三种不同颜色的布料是三军相互对抗......这些"老祖传下来的东西",只让林兆华觉得中国戏剧可以有一种动力:"我们为什么不继承焦先生提出的中国学派呢?林兆华认为:"演员总是把自己留在舞台上,演员既不是我也不是我,既不是在剧中,也不是在剧中,斯坦尼的表演体系是从自我来扮演角色的,中国戏剧不应该这样。"每次我们讲中国话剧,挖掘祖先留下的东西,而不是学习西方,林兆华总是很伤心。

反叛

我不想成为大师,我想继续攀登

林兆华"不安",尽管他在北京的人文艺术体系内创作了大量成功的"现实主义"作品,如《巢堂》创下了36部总票房超过1000万部的纪录。但他觉得,艺术家的创作一直都是自由的,只有跟着自己的心走,不管时代如何,掌握话语权就是老派的人,所以他准备"自己动手"!"

1989年,林兆华开始成立工作室做戏,自己团队找资金,他们想把招演执照挂在每个单位上,只为排自己想排戏。所谓工作室,最初只是一个"地下组织","钱是我自己的,但钱不好谈,他们认为剧不赚钱,然后问我,这笔钱你能还钱吗?我甚至不能被愚弄!"

林兆华首次出炉《北京人》,并于1990年出炉了第一部录音室剧《哈姆雷特》的真正含义,汇集了余、陈、高元元等人的记忆,林兆华大刀直逼地改编了这本世界名著:挂在舞台上的几个"一会儿转一会儿不转"的30年代断电风扇, 一把从理发店买来的破椅子,演员们在舞台上穿着日常的衣服,甚至化妆都不是,"掘墓人"的队伍在整部剧中单独出现,同时几个主要角色都在舞台上不断交换角色......北京电影学院演出时,大部分观众都蒙上了眼睛,但年轻人却为此疯狂。

“大导”林兆华:最想“中国学派”得以传承

《哈姆雷特》 摄影:杨春轩

林兆华工作室一直保持着做戏的钱,没有钱就处于松散的休息状态,直到2003年正式注册,有了注册资本,有了公章和演出证书,成为中国第一家工商注册的私人戏剧制片厂,但林兆华没有概念,只是觉得最后不用借用其他单位的演出证书。

林兆华剧场没有所谓的设立,工作人员大多只有一两个人,年轻人一直是演播室的主角,林兆华有意培养一批能够真正实现自己"表演探索"的演员。三个以上年轻演员入场和离开林兆华剧场前后,他们逐渐在各个影视团体中挑选大梁,成为公众口中的"明星",但只要林兆华迎接排练,就回到演播室,不谈排练费,不抢角色一起创作, 林书豪将自己定义为他的工作室和年轻人之间的"松散的戏剧联盟":"只是你带着一个排回来,你忙着没有戏,你忙着赚钱,我付不起他们。"

2005年,林兆华思考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在与陈丹青、田庄、郭文静、尹志贤等人商量后,他想在"戏剧系"的传统教育理念中加入实践部分,邀请国外最优秀的导演来做工作坊和讲座。随后,"北京大学戏剧研究院高等学历班"开始招收高等学校的学生毕业后也能获得国家认可的北京大学MFA文凭。当年有很多人前来报名,儿子林锡月也想报名,被林兆华屏蔽了,说"你等下一届"。结果,这个高级学习班,只运行了那个会话。

千禧年后,林兆华突然拓宽了舞台之外的叛逆界限,2006年林兆华创作了一部名为《建造大师》的戏剧,在剧中实现了自我表现的突破,但对于林兆华来说,这部剧的意义并不简单。后来在巡演中,林兆华说:"我不会当高手,师傅在山顶,我想爬。"

指导

中国戏剧是太多的工作,什么是戏剧?

2010年,林兆华以自己的名义发起了一场邀请展,最初意在中西戏剧交流已经密集的时期,探究"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戏剧?"。"。

原来受邀参展的人本来是打算介绍国外经典,但他不希望西方戏剧来中国只是为了在舞台上散步,而是给观众一点延伸的思考。同时,他也有"野心",让观众看到传统戏曲能给中国话剧带来新的面貌。

于是邀请展的第一年,林兆华邀请了一位德国塔利亚剧院的老朋友,并回忆起自己1990年版的《哈姆雷特》原班马,在首都剧场的"同台打嗝",很多观众都看到了他的意图,他只是想让观众看到中西导演不一样, 而坚定的戏剧虽然是进口的,但中国人却有信心做出一部发声的作品。

“大导”林兆华:最想“中国学派”得以传承

两个版本的《哈姆雷特》

林兆华因为邀请展而适应了微博,并了解到互联网已经成为戏剧宣传的新渠道,他主动警告宣传可以改变。第一次邀请展林兆华是"自己人一起做",女儿林聪因为执导《家有孩子》而声名鹊起,带着一点点积蓄,然后加入工作室常年联合制作的制片人黄继玲等人"百八十万"摆摊。在林兆华看来,第一届邀请展是成功的,"目的基本实现了,只损失了30万。

从二开始,带动媒体接手林兆华剧院邀请展,然后逐渐将主力位置搬到天津大剧院,请来国外戏剧规模一次以上,渐渐地"林展"成为每年冬天北京观众的温暖思想。然而,在开车后,媒体失去了去年经营天津大剧院的权利,方向不明。

林兆华正在重新思考林兆华2018年邀请参加展会的意义,也许他想推翻之前的模式。在七年前的第二届邀请展上,林兆华将主题定为"什么是戏剧?"对于一个已经执导了29年的剧的'大导游'来说,再有一个问题,在外人眼里,有太多的无奈:"这部剧原本起源于民间娱乐,现在中国剧太费劲了,这个国家还爱戏剧吗?经过这样的质询,林兆华近几年的涉外口径也被"我不再玩,不再戏剧"所取代。

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现在的四十年间,林兆华就像一个不停地走绳子的人,风吹过,绳子在颤抖,但他总是可以无所畏惧地迈出下一步,正是他对戏剧的炽热和对田野的热爱支撑着他两端。

“大导”林兆华:最想“中国学派”得以传承

摄影:郭彦兵为新京报

倒带40年

新京报:家里新增的第一台电器?

林兆华:跟着茶馆办了东欧时的群众性国际巡演,拿回匈牙利电视台,小、黑白。

新京报:第一次出国执导玩体验?

林兆华:20世纪80年代的德国排"野人"。他们在20多天内在德国谈判了三次,因为他们最初不让我在中国踢球。会谈结束后,我买了20双布鞋到德国,每天教外国演员练习气功。他们大鼻子,深邃的眼睛,五个官员无法改变但至少身体动作可以训练得接近中国人,每天外国人穿布鞋冥想。

新京报:在当今信息爆炸时代,如何保持清新的触觉?

林兆华:看报纸啊,你的新京报是我常年读的,每天都在读,现在手机上的新闻不可靠,不可靠。

新京报:谁是戏剧领域最受尊敬的人?

林兆华:贾菊寅,提出了中文学校。中国戏剧的根源在于歌剧的传统美学,但我们的戏剧从来不学好中国戏,不挖掘老祖留下的东西。

“大导”林兆华:最想“中国学派”得以传承

乔胡安

新京报记者 田雅妮实习生 刘伟军 编辑 吴琪信 徐乔阳 校对 吴限

注:部分资料来自《林兆华导演的小人物书》,由徐欣、林宇编纂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