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劇場話劇:林兆華版《哈姆雷特》的新解與再創(完結)

三、挖掘隐藏的人性與主題

林兆華對《哈姆雷特》的新诠釋,對演員和舞台的要求,将源于新主題的深化。每個演員身份的不确定性,讓他能夠從舞台上其他角色的角度來看待自己。劇中最震撼的三人組用抱怨"生不敗",運用分析思維,"一個人分成多個角色,每個角色都代表自己的個性"。三人組代表了人性的不同面貌,哈姆雷特是正義的,英勇的,克勞狄烏斯的貪婪,波羅尼斯是卑鄙的,截然不同的人,人物,極端和極端的碰撞,最後重合。克勞狄烏斯被哈姆雷特的毒劍刺倒在地,但倒下的卻是哈姆雷特,克勞狄烏斯立刻成為王子,讓霍拉什在死前拒絕了他的故事。生與死,不僅在哈姆雷特的沉思中,國王的手上沾滿了哥哥的鮮血和罪孽,他害怕死亡,擔心哈姆雷特的複仇,也面臨着這樣的選擇。無論誰倒下,他們都是被摧毀的,哈姆雷特在擰巴的敵人,身份轉換後,他也進行了自我毀滅,整個時代和社會都沉浸在選擇的撕裂沖突中。

小劇場話劇:林兆華版《哈姆雷特》的新解與再創(完結)

三個人有着相同的生存或毀滅故事

疊加的效果比原作的結局更哲學化,别人的痛苦我也親身經曆,在人物之間你有我,我就是你。正如劇中所說,蚜蟲啃食屍體,國王本質上也是乞丐,是"餐桌上的兩道不同菜",王國掌管的低矮乞丐,我們都是滄海一粟,代表哈姆雷特的人文英雄與普通人沒有什麼不同。哈姆雷特選擇複仇是因為父親的鬼魂,林的鬼魂并沒有出現肉體,隻有聲音在抱怨這種令人發指的邪惡。還有國王和哈姆雷特之死的最終情節,林版反映了荒誕劇中不合情理的邏輯場景設定,也反映了荒誕人物走向頂點。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提出了自我,自我和超我的概念。這個我,受幸福原則的支配,無視任何社會道德,外在的行為規範,追求自己的滿足,沒有任何後果。哈姆雷特和他叔叔的身份改變,是他隐藏的願望,他嫉妒叔叔占據了母親。超我是人格結構中代表理想、代表良知、社會規範和自我理想的一部分。正如演員們在舞台上以"超級我"的眼光"看到"自己一樣,國王也變成了哈姆雷特,這個身份與看待完美主義的超級我的角色是一樣的。不是黑或白,不是善是惡,人性在很多方面是混合的。生存的意義是什麼?正是劇中王子等人,對這群人的追求,也是我們思維的外在,是哈姆雷特在心中存在的人民的隐喻。

小劇場話劇:林兆華版《哈姆雷特》的新解與再創(完結)

兩人決鬥,王子複仇

小劇場話劇:林兆華版《哈姆雷特》的新解與再創(完結)

悲劇是悲劇性的,但不是悲劇性的,具有宏偉氣質的氛圍,"悲劇性毀滅的價值在于:悲劇英雄的行為不一定成為模仿事物的觀衆,但他在有價值的時候努力工作并為之奮鬥",哈姆雷特追求人文主義的美好理想。林兆華版的《哈姆雷特》重新诠釋了原著,"莎士比亞戲劇的任何正确演繹,都取決于富有想象力的了解,才能再現其人性。國王地位和知識哲學的人文主義者,撕毀了哈姆雷特之前被诠釋的标簽,不再是史詩中的英雄,而這種視角讓演員的本性得到了足夠的釋放。在奧菲莉亞的眼中,近乎完美的哈姆雷特,這樣一個時代的巨人,在舞台上的形象已經變得平凡,劇本的結構、角色的錯位,讓人和社會在複雜的光線之後變得清晰,觀衆感受到了他的精神痛苦和内心的掙紮,展現了悲劇的荒謬。極簡主義而深邃的主題舞蹈美感設計,對演員的自由空間,對舞台赤裸裸的激蕩情感,簡單而有力。人性中沒有絕對的沼澤,哈姆雷特的複仇間接導緻奧菲莉亞死亡,沒有人能跳出道德判斷。林版的《哈姆雷特》描繪了王子的新形象,一層突破,完成了實驗性的再創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