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鼓樓附近,在巷子深處,82歲的著名導演林兆華的日常生活就是和妻子何偉珠在一起,去附近的什刹海彎,在家看書,家裡的電視總是開着,但隻有電影是靜音的。随着他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在舞台上遠離他,進入劇院看戲已經變得相當罕見。
對于36年前由他的一部戲劇引發的戲劇性變化,他揮手說:"讓它過去吧!"但是,作為曆史的一部分,林兆華和他的絕對信号注定不會被遺忘。
是以這部劇還能做到這一點嗎?
歐洲巡演是小劇院的首次演出
20世紀80年代初,剛剛從十年的破滅中走出來的中國戲劇,正處于前所未有的活躍狀态。北京人民藝術尤其如此,藝術家們回歸傳統和傑出的戲劇,尋找失落的北京人。今天令人印象深刻的老藝術家,在中年,是有創造力的,劇院裡的每個排練室都擠滿了人。
1980年底,北京人民藝術茶館進行歐洲巡演。在法國演出時,當地組織者邀請該團體觀看兩部小型戲劇。那種演員在小劇院裡喊出來,揮手移開時空轉換,讓我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戲劇魅力。
1980年版《茶館》
近40年過去了,演員陣容仍然令人印象深刻。"那是我們第一次看到一個小劇場戲,有點傻,劇場中間有一個正方形,觀衆三面八方,演出還沒有開始,有一個演員坐在舞台上吃面包,沒有鈴铛,演員直接開始演戲。在巡演期間,我們看到了十幾部小型戲劇。清新的舞台呈現和自然的表演風格給大家帶來了巨大的沖擊。是以也發現這種形式很有意思,未來北京人的藝術也可以嘗試小劇場。
人類小劇院
林兆華,現在被國内戲劇界稱為"大導遊",當時46歲,剛剛從一個演員轉為一個演員的新導演。1982年4月,為鼓勵創作,京滬董事大會召開,林兆華作為年輕導演參加了會議。會上,上海著名戲劇導演胡為民提出了戲劇革命的三大口号,"東章西旺,驕傲而不憂無慮"。會後,林兆華表示要安排一部新劇,劇名尚未确定。
那就是編劇劉将遠在咫尺,一個以年輕失業為主角的劇本原型,林兆華很想聽。但當時,失業青年仍然是一個比較敏感的社會問題,對失業青年的玩法和有預謀的犯罪,肯定不能上台。林兆華想出了一個主題"老車夫救失青春",讓這部劇更加積極,通過了院線評議,該劇就是《絕對信号》。
追光時的手電筒
試圖不包含在生産計劃中
今天回想起來,《絕對信号》其實很傳統——失業的年輕黑人男子和年輕女孩蜜蜂相愛,卻沒有錢結婚,車匪和他密謀偷車,他們由黑人學生小号登上,當成見習車長的一輛車(挂在卡車後座上, 運作工作車的長座椅),蜜蜂碰巧乘坐公共汽車。于是,在車廂有限的空間裡,黑車、喇叭、蜜蜂、老車長和車匪的關系,展開了激烈的沖突。最後,黑人突然醒來,在與汽車劫匪的鬥争中摔倒了。
"絕對信号"
與過去最大的差別在于形式,《絕對信号》劇本包含三個空間:現實的空間、記憶的空間、想象的空間。這三個空間同時在舞台上展示,以前從未在中國戲劇舞台上嘗試過。
然而,這種嘗試并沒有引起太多關注,甚至沒有被列入年度劇院制作計劃。沒有錢,林兆華找到了恰好沒有戲的譚宗軒,還有剛從美術班畢業的尚麗媛、肖鵬、叢林,學生班的老師林連坤也來加入年輕人。
沒有地方,他們在劇院的四樓,一個閑置的練習室排練;作為舞台設計黃清澤找戲院沒用的燈箱,積了十幾個燈箱,用木頭釘釘在車架上,就是為了保住車;Jungle說,後來很多觀衆看了這個地方的新穎性,其實都是在設計和練習室的條件。
"做藝術總有一些東西是令人向往的,總是老式的陣容,在節目中沒有味道。林兆華想說一個全點。
故事發生在火車的手表上,乘務員從北京站到張家口體驗生活,往返都坐在黑色的漆車裡。永定門外有一個貨場,停着上百輛車,林兆華幹脆把大家帶到那裡玩,排練院子周圍的勞工盯着他們。
對劇特别細心的林兆華,白天不僅把面包車的聲音放進劇院的山洞裡,晚上還聽音樂,坐在三抽屜的桌子底下,體驗劇中的人物。
讓人沉默的"奇怪的豆子"。
引起意想不到的嗡嗡聲和關注
在排練中,林兆華要求演員們在舞台上生活得更自然,克服一切虛假,做出表演,達到表演效果,不失痕迹。
劇中的老車長有一句頗具哲理的台詞,林連坤認為應該說舞台感更強,林兆華打斷了他,認為那還不夠活下去。後來,林連坤也總結了這個方法,"當你準備成一條線時,很容易執行這條線,而失去了說話的生命氣息。在排練期間,我甚至沒有想過該說什麼,但就像在生活中一樣,我想說什麼就說什麼。"
這種道理在戲劇表演中是前所未見的,難道我們不能接受嗎?林兆華心中沒有底氣。
當戲劇藝術委員會審查它時,每個人都很緊張。排練廳的燈光被關掉了,每個角色的包裡都裝了一個手電筒,表演的時候,他把手電筒放在下面,所有的追求都是由林兆華或者不玩手電筒的演員完成的。
整部劇沒有分割,演員們穿自己的衣服。在表演過程中,觀衆可以感覺到演員略帶沉重的呼吸,演員也可以感覺到觀衆的眼睛盯着自己。
演出結束後,排練室的燈光亮了起來。但藝術委員會的成員們左右看都不說話,群組的創作者心裡沒有底氣,"到底不能啊?大家焦急地問道。
幾分鐘後,現場級别最高的資深演員田沖終于開口了,"我看看......這東西現在隻能算是豆子的奇特味道......可以說,觀衆鹹吃多了,到了一些酸也沒關系......"但最終沒人說這部劇到底能不能演。
然而,正是從這個排練廳裡,這顆前所未見的"奇異豆"卻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劇院内的人已經看完了,有的同僚也聽說,排練廳裡的人也趕緊看了。後來,會場從排練廳搬到了人民藝術室四樓的宴會廳,舞台設定在觀衆席上。有時演員踩大一點來觸摸觀衆的腿,一旦演員踩到空中,摔倒在觀衆身上,說"對不起"然後播放。
大多數時候,人們都是沉默的,好像不知道該如何處理這樣的作品。也有一些年輕觀衆興奮不已,這部劇是浪漫還是現實?現代還是民族?争論是紅耳朵。
有人說這真的沒什麼,但它很時髦,可以掀起海洋。北京老藝術家黃宗歌反駁道:"我不認為模仿别人是可恥的,這部劇本身不是從國外移植過來的嗎?"
時任北京人民藝術總局局長曹偉的一封信給了林書豪巨大的支援。曹在信中肯定了《絕對信号》的成功,他說:"我們需要不同的藝術風格、不同風格的劇本來豐富戲劇的藝術,這樣就不會讓戲劇變成一潭死水。"
曹瑜給林兆華的一封信
令人震驚的啟蒙
它引發了整個戲劇界的探索熱潮
1982年,原常務副院長、國家大劇院著名導演王小英在中央戲劇學院讀大三。"絕對信号"在排練期間出現過一次,但沒有一次,在官方表演期間又一次出現。
當時,王小英和同學們已經通過文字了解了西方戲劇的發展,但這種了解最終又回到了文本中。當他看到《絕對信号》時,他真的感受到了這種藝術形式的沖擊,"表演的真實狀态,演員和觀衆之間的交流,非常感人!三十多年後,王小英依然記得自己當時受到的刺激。
在《絕對信号》的刺激下,中國小劇劇發展迅速,1983年上海導演胡為民執導了小劇《母親的歌》。1984年,剛畢業的王小英還執導了他的第一部小劇《牆上的老B》。由于沒有固定的表演空間,該劇可以在食堂,體育館和會議室演出,并且在當時具有影響力。王小英說:"《絕對信号》打破了以往固有的戲劇觀念和形式,讓國内觀衆和從業者都意識到,戲劇并不是自然而然地坐擁而為之,是一種非常震撼的啟蒙,國産劇的創作有根本的提升。"
也正是在這種推動下,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中國話劇從小劇場到劇場都掀起了"探索"熱潮,湧現出一大批著名導演。如今許多成功的導演,如孟京輝、田宇新等,都與那個時代息息相關。
這不僅僅是一場戲
它對年輕戲劇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從"絕對信号"開始,林兆華本人就踏上了漫長的探索之路。在藝術方面,他與林連坤合作過《紅白歡樂事件》、《狗師涅槃》、《鳥人》、《魚人》等戲劇,在中國戲劇中形成了獨一無二的"兩林現象"。"他們試圖尋找新事物,總是根據不同劇本的内容和作家的風格尋找不同的表現形式和手段,他們不走捷徑,不走舊路,每排劇都有獨特的诠釋和處理,人們看到了一些新的想法。林連坤在《我喜歡像林兆華這樣的導演》中這樣形容這位合夥人。
的确,林兆華在舞台上似乎從來都不走往常的路。20世紀90年代,他創立了林兆華劇團,這是全國第一個獨立劇團。從六十多歲到七十多歲,他仍然像年輕導演一樣充滿激情。他與《鳥人》、《棋子人》、《魚人》、《廁所》、《生或死》等劇作家的合作,被認為是對當代中國社會最深刻的反思,吸引了國内外文化界的關注。
電視劇《廁所》是一部戲劇
這一時期,他又有《三妹侍戈多》、《建築大師》、《趙氏孤兒》、《櫻桃園》等經典作品,無論是在觀念上還是在意識上都對國産劇創作的發展有着深遠的影響。2013年,林兆華的搖滾版《大将軍》受邀在愛丁堡戲劇節上演出,享年77歲。近40年來,林兆華的藝術探索從未停止,對一部戲的追求,對年輕一代劇作家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建築大師的照片
科勒蘭将軍的戲劇
2010年,70歲的《大導遊》又辦了一場"大事",舉辦了中國首屆由民間戲劇團體組織的戲劇邀請展——"林兆華國際戲劇邀請展"。
他親自去看戲,選擇戲,把國外優秀劇打入國産,"我隻是想讓大家看看好戲是什麼樣子的!"邀請參展前一切都是自己賺的錢,一年損失了一百多萬元,隻能靠其他劇頭'填補空白',雖然有制度合作,但還是因為嚴肅的戲物太難賺錢,不可持續。
但這也是本次戲劇邀請展在國内的趨勢,促使越來越多的國際優秀戲劇來到國内,讓國内外戲劇"時差"越來越短,國内觀衆也可以看到最新鮮的國際作品。
今年早些時候,他的新版《三姐妹等戈多》重新上映,合作者變成了《小鮮肉》張如娟。對于張如娟的表演,老人很滿意,"你别說,'小鮮肉'還是很不錯的,創作的時候很嚴肅,排練也很認真。"
"現在藝術變得越來越自由,藝術家無法創作出好作品是他的問題。在對過去的一些回憶之後,說到今天的戲劇,林兆華有些遺憾,他也提醒年輕創作者"藝術創作理論是次要的,藝術家創作本身就是理論的建構,按照别人的理論不能安排自己的作品。"
說完這些話,他安心地走到陽台上,望着窗外那棵高大的楊樹,沉默不語。
本文中的一些圖檔來自網絡
作者|牛春梅
編輯|關閉文本
|監督賈偉
來源:北京日報 義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