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史上“最硬核”參考文獻驚呆網友,其實錢偉長超重視文獻使用

作者:澎湃新聞

記者 嶽懷讓

史上“最硬核”參考文獻驚呆網友,其實錢偉長超重視文獻使用

最近,一篇題為"這篇論文敢于在不參考任何文獻的情況下貼上标簽?見作者,網友:不尊重......""的網文引起了網友和社會輿論的關注。新華社、《人民日報》和《中國青年報》等媒體官員都轉載了該報。

史上“最硬核”參考文獻驚呆網友,其實錢偉長超重視文獻使用

闫記者注意到,上述網絡文的流行内容,其實源于2002年5月發表的一篇論文,因為第一句話"參考文獻""本文不必參考任何文獻",引起了網友的熱烈讨論。這個被網友稱為"最激進"和"最硬核心"的提法,來自一代力學大師錢偉昌關于"甯波沿江大橋大撓度非線性計算問題"的論文。

史上“最硬核”參考文獻驚呆網友,其實錢偉長超重視文獻使用
史上“最硬核”參考文獻驚呆網友,其實錢偉長超重視文獻使用
史上“最硬核”參考文獻驚呆網友,其實錢偉長超重視文獻使用
史上“最硬核”參考文獻驚呆網友,其實錢偉長超重視文獻使用

據有網友介紹,錢偉龍院士的參考不僅"這篇文章不必參考任何文獻"讓後代感到驚訝,事實上,整篇文章都有一種"大師風"。"這篇文章不必參考任何文獻,"錢寫道。小撓度理論在一般材料力學著作中可見一斑,本文還首次提出了非線性大撓度梁的基本微分方程及其近似解。我沒看過甯波渭江大橋的設計,但去過現場,但沒聽過技術人員的具體講解說,有些河寬、高差和兩端不能連接配接資料,但目測估計,如果有什麼不對勁,請了解。"

錢偉教授的上述論文《甯波渭江大橋的大撓度非線性計算問題》發表于2002年專業期刊《應用數學與力學》第五期,可在中國下載下傳。

據甯波當地媒體報道,廬江大橋始建于1989年12月19日,于1992年6月30日竣工,是連接配接江東(今漳州)和江北區以及人民路、中路、外路和江東北路的第一條陸路通道。該橋由主橋、鉛橋和坡度組成,全長588米,其中主橋長202米,主橋為單塔預應力混凝土雙箱雙鋼絲拉橋。大橋寬26米,其中道路寬15米,為四車道,人行道寬3米。橋梁的最大設計載荷為30噸汽車和100噸拖車。

這座橋是一座門形鋼筋混凝土塔,兩側有88根斜索,高達60.2米。兩岸橋梁采用空心闆簡約支撐梁結構,全長386米,共17個橋洞,橋梁表面寬度21.5米。除了中間路,三條立交橋路旁邊還有三對人行天橋台階。

史上“最硬核”參考文獻驚呆網友,其實錢偉長超重視文獻使用

随着廣大網友感歎錢偉龍院士深厚的學術功底,閻記者注意到,很多學者在讨論上述"最具侵略性""最硬核"的參考文獻時,都把重點放在了如何使用參考文獻上。事實上,錢偉教授對治理有着現實的态度和科學的态度。對于文學的使用有錢偉龍院士自己的方法。

對此,闫記者的調研發現,期刊《黨文學》在2013年發表了《錢偉昌如何運用文獻》的介紹:文學是科學研究的基礎。如何收集資訊,查找資訊,然後如何組織和使用供自己使用,是一種重要的科學研究方法。錢偉昌在收集文獻時十分重視學術報告和期刊,在梳理文獻時通過分析沖突來探索研究方向,在文獻運用上有宏觀視野的研究方法,等等。這些不僅遵循科學的思維方式,而且符合科學研究原則,值得包括黨史研究者在内的研究人員研究和參考。

根據錢偉昌的文章引述的《思考教育教學問題》一文,錢偉昌認為,法治、學術研究是站在前輩肩膀上前進的,創新首先要參考别人的東西,是以"首先要找資訊,你需要資訊"。

史上“最硬核”參考文獻驚呆網友,其實錢偉長超重視文獻使用

研究人員需要哪些資訊?錢偉昌認為,"查找資訊要把握兩個目的,一個是經典著作關注的主題,另一個是最新文獻,是以很容易追溯起源,找出問題的根源。這裡,錢偉昌指的是科研工作者查閱資料的"經典著作",主要是指"根據專業工作,閱讀一些相關專著",其目的"不一定針對工作中的具體問題,主要是拓展一點知識"。科研人員要考察的"最新文獻"主要是指"與科研工作相關的學術報告和期刊",而錢偉昌則更看重學術報告和期刊的價值,而不是專著,因為他認為"學術報告和期刊是第一線工作,研究人員可以了解他們感興趣的主題的最新發展"。

為什麼錢偉昌更看重學術報告和期刊?對此,他說:"比如今年有創意的文章出來,今年有人寫了一本教科書參考吧,放進去。但這本書不是一兩年就能寫出來的,尤其是外國人,他寫完了,還得再說一遍才敢出版。自那時以來,已經過去了三年。拿來投稿、談判、簽合同等等再印刷一年,已經四年了,我們買了五年。是以,我們得到的是五年前的東西,一些我們不知道的東西,這些東西是在過去五年裡生産的。知道最近的事情需要閱讀雜志,否則資訊是封閉的,最後發現你關心的是人們學過什麼,或者根本不值得學習。"

史上“最硬核”參考文獻驚呆網友,其實錢偉長超重視文獻使用

那麼如何使用文獻呢?錢偉昌有自己的路。

在上述文章《錢偉昌如何使用文獻》中介紹,錢偉昌認為,關鍵在于掌握浏覽文獻的基本方法。針對科研論文的文體結構,錢偉昌總結了一種"點速讀法"。什麼可以稱為點?他認為一篇論文有三樣東西要讀:一是摘要,一是引言,一是結論,其餘的都讀不懂。他将這種浏覽文獻的方法的推廣歸因于這樣一個事實,即"摘要是這個問題的主要背景 - 過去研究得有多好,作者現在使用什麼方法,以及已經獲得了什麼新結果。讀完摘要後,幾乎可以看出這篇論文有多大的分量。例如,有些人用舊理論、舊方法、舊工具來處理一個老問題,并取得了很小的結果,這篇文章不必閱讀。如果你認為這篇文章有新的想法,或者新的方法,或者新的工具,或者新的問題,那麼這篇文章應該向下看——然後看看引言和結論。引言會告訴我們問題的根源,讀完引言後,一般都會有一個清晰的問題輪廓。最後,看看結論。結論将告訴我們作者取得了什麼成就,還存在哪些問題。

史上“最硬核”參考文獻驚呆網友,其實錢偉長超重視文獻使用

對于文學閱讀,錢偉昌也分享了他的研究技巧:"一是要有宏觀眼光,科研論文是第一線的問題,有些部分不了解,因為過去沒有了解這方面的事情,然後跳過去。大事懂事,小事自然會解決,不逐字逐句地去摳門,否則會浪費很多時間。一是善于學習,融入自己的。閱讀文章要做筆記,要專門用一本書來記錄我們不了解的東西,引起懷疑。當我們看到其他文章談論這一點時,我們可以測試我們是否正确。錯了,想想為什麼,了解,隻是劃掉這個。越來越多的東西被劃掉了這本書,我們知道的東西也越來越多。通過這種學習,我們可以踩在别人的肩膀上,勇往直前。"

可見,雖然寫下了"最具侵略性""最硬芯"的參考,但錢偉昌其實對于使用文學非常重視寫"本文不需要參考任何文獻"的能力,也來自其深厚的學術積累。

責任編輯:蔣晨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