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詩人李季和《玉門速寫》

作者:文藝天地—甯文英
詩人李季和《玉門速寫》

溫/馬家俊

關于詩人李季

李骥是河南省唐河人,1938年來到延安,到抗日大學學習,次年加入中國共産黨,畢業後赴山西,擔任八路軍連的教官。1942年至1947年,他在陝北三邊擔任縣級幹部,學習民歌。他說:"在作品的中間,或者還閱讀和嘗試寫了一些文學作品,并且還有一種非常強烈的與我同源的人,帶有小資産階級的傲慢"(1),對民間文學缺乏了解。在學習了《延安文學座談會上的演講》後,我們理性地學習了勞動人民的偉大藝術才華。經過實際工作與人民群衆的密切關系,在思想上與人民群衆的情感融為一體。于是,《熱愛民歌》(2)、他在業餘時間,收集了《信遊》3000首歌曲和大量《西口》、《刺繡包》等。是以,他受到民歌中群眾的鬥志,民歌的清新、健康、深沉、樸實氣息的影響。因為作者鑽研民間生活,吸收民間文學的滋養,李冀創作取得了巨大成就。1945年12月,他寫了《王貴與李香香》。

長篇叙事詩《王貴李相祥》是一部非常成功優秀的叙事詩(3)它歌頌了陝北地區土地革命時期農民的鬥争和愛。成功展現了紅衛兵在黨的上司下的革命鬥争,真實生動的形象描繪了農民王貴的堅韌不拔,美女李相祥最終不屈不撓的革命性格。作者描述了革命鬥争和愛情有機地團結在一起,展示了他們的血肉關系。《王貴與李相祥》是毛澤東主席發表《延安文學座談會演講》以來的第一部優秀作品。它在内容上是"人民自身精神的表達——普通人的生活和境遇,是他們鬥争和勝利的表達"(4)。它為藝術家深入人們的生活,描述勞工和農民群衆樹立了一個極好的榜樣。這首詩"是一朵生長在中國土壤中的奇花,是人民詩篇的第一個裡程碑"(5)。在形式上,生動而富有地方色彩,成熟首先采用了民歌《信仰之旅》的形式,在結合新文學和民間文學特點,運用流行流行喜愛的形式做了極好的例子。在語言上,作者将口語的本質運用到詩歌創作中,創造性地吸收方言,達到普及的相對高度。可以說,《王貴與李相祥》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和價值,占有曆史地位。

新中國成立後,李骥到南區工作。在武漢,長篇叙事詩《信中的女孩》被修改完成。這首詩描述了胡瑪幫襲擊陝西甘甯邊境地區,一名被綁架的女孩三面目睹了敵人殘忍的"暴露的屍體"野獸,從一開始就參與戰鬥,一次向群衆報道敵人襲擊的消息和英勇犧牲的故事(6)。這首詩描繪了在新社會中成長的新人,描述了人們的愛恨情懷。這首詩是王貴和李香香的延續。它穿插了綁架者和基根之間的愛情,使詩歌更加動人,生活更加豐富。這首詩具有民間傳說的特點,在表演結束時,人們想念女孩,贊美她不死的高貴情操。在武漢,李吉主編《長江文學》,先後寫過詩集《短詩17首》、長篇叙事詩《菊石》等。

1951年冬,李璨參加中國作家代表團通路蘇聯。在兩個月的蘇聯通路期間和回國後,他發表了《我見到了偉大的列甯》、《十月的莫斯科》、《托爾斯泰孤兒院的一個年輕姐妹》等散文。

1952年,經過文藝整頓,中國協會組織大批作家深入行業礦山、部隊、農村。李姬來到了玉門。經過對生活的深刻體驗,作者有了新的創作成就。其中,這首詩是"玉門詩鈔票"和"生命之歌"。

《玉門詩鈔》的副标題是《春風普渡玉門關》。這部25首詩集于1955年4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這首詩描述了玉門油礦建設的勞工群組織者(将軍,礦長,"社會主義老人"),玉門的美麗風景("我站在山頂","我們的油礦"),年輕人的快樂工作情緒("紅頭巾","黑眼睛"),新石油勘探者的熱情("Chaidamu a young man", "在那個美麗而風景如畫的洞穴的邊緣")...這些詩充滿了強烈的感情,讀起來感動人心。

《生命之歌》是一首贊美玉門油礦石油勞工創造性勞動的長篇叙事詩,由中國青年出版社于1955年4月出版。長詩通過年輕勞工趙明熱切地忘記自己的勞動,并向老一輩勞工從心裡學習,共同制定了一套新的石油生産方法,完善了生産故事,描繪了祖國石油工業蓬勃發展的壯麗圖景,贊美了普通創造性勞動的真正意義,并在祖國偉大的社會主義建設中, 年輕一代的無限寬闊道路。

随筆:李季1953年在《文學雜志》第16期上發表《玉門素描》,打造了一部優秀的作品。這就是我們稍後要分析的内容。

1957年,他赴北京當同僚,寫了《西園詩》和《建築之歌》。

1959年後,擔任協會蘭州分會會長,發表了一首長篇叙事詩《楊高傳記》,這首詩在網上評論道:"規模宏大,故事複雜,人物多,反映王貴和李相祥的一生更加寬廣。詩人以高度的概括性,通過英雄楊高的一生之戰,真實地反映了土地革命、抗日戰争、解放戰争和社會主義建設各個曆史時期殘酷、尖銳、複雜的奮鬥生活,藝術與古典詩歌、鼓詞相結合,運用中國傳統說唱文學的章節和句法, 在國有化、大衆化道路上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此後,李季于1959年出版了兒童詩《三面一少年》、散文集《戈壁同伴》、《心愛的柴達木》和他十年的短詩選集《難忘的春天》。

在20世紀60年代,有叙事詩《緻昆侖》、《劍歌》和《油詩》(第一集和第二集)(1963年)。

1980年3月8日,詩人李季和他的世界長期逝世。

關于玉門油礦

李紀所描述的玉門油礦,在祖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着重要作用。

玉門油礦是甘肅省玉門縣與酒泉縣之間的古君寺。它位于酒泉盆地的莉蓮山脈北麓。玉門油礦是我們第一個石油工業基地,它擁有優越的自然條件,富饒,發展前景廣闊。特别是瀾心鐵路穿過玉門,與其他地區的工業緊密相連。玉門産油的各種油品供應給祖國建設需要。

遠古時期,玉門是中國西部的邊防要塞,李白、王長嶺、王志軒、安山等許多詩人都歌頌過這個地方。但玉門的曆史卻荒涼空曠,當地人民的生活卻是悲慘的。近代,玉門發現了油,但玉門的外表還是像過去在國民黨掠奪下一樣糟糕,玉門更加貧瘠混亂,人們的生活更加悲慘。玉閘油礦石的産量很少,而且是最後的。

解放後,在黨的上司下,在礦山勞工的努力下,玉門油礦的生産迅速恢複和發展。勞工們"深愛戈壁沙漠",他們明白"石頭底下有我們國家工業化的鮮血——石油",這就是"前進的力量"(7)。新老勞工組成了一個強大的戰鬥集體,不斷改變着玉門油礦的面貌。

玉門的重要性和可愛性,以及它在發展中的變化,以前很少在文學作品中被描述。李季的《玉門素描》有助于了解玉門的美麗和可愛,鼓舞了建造者的勇氣和信心。

豐富美麗的"玉門素描"

這篇文章告訴我們:生活在祖國的土地上,任何地方都很可愛,會讓你有強烈的感情,玉門就是這樣的地方。玉門可愛,正如文章所說:玉門是城市創造的強大戰鬥集體,它發揮着無限的力量,為祖國的建設提供動力。

這裡除了寫人、地的特點,同時,作者還描繪了玉門的風光:春天,人們的思想和心情都快樂歡快,雪融化後駱駝草芽,清晨清爽的鳥兒,一排排的白黃色花朵和野桃花......,讓玉門到處都是生命的頭發和跳躍。而春天更美麗,紅圍巾、頒獎、大紅花、快樂報紙、少女五顔六色的花衣......,不僅蘊含着幸福、勞動、喜悅,更深化了春天的美好。

《玉門素描》專門寫了夜景:讓讀者跟着筆畫筆畫,先從戈壁灘看玉門:它是"半空中濃密的雲層,如"七夜銀河星團"。再次站在南港的是看玉門:"密集的路燈線","每扇窗戶"閃爍着各種燈光,交通和運輸車輛往返于白光的燈光下,像奇異的花朵焊接閃光,像夜晚陽光般的煉油廠密集燈光......作者将玉門寫成一個明亮的夜間花園。在這些燈光下,人們忙碌,工作和快樂的生活。

作者對場景的描述并不"客觀",在玉門的素描中,滲透了作者對玉門的熱愛,對祖國的熱愛。是以,本文是對祖國建設玉門的頌歌。它号召人們熱愛玉門,熱愛祖國的建設。

玉門素描的藝術特色

作者對玉門的描述以素描的形式表達。這種文學形式的主要特點是它有素描和展示。這種形式的文學已被用于中國古代文學。

素描也經常被稱為素描,這最初是繪畫藝術中的名字。"速記,就是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内,從生活的一個角落,人物轉瞬即逝的動态直接而迅速地傳達出作者強烈的感情和敏銳的感情,展現出對象的精神特征。它的特點是生動、清新、簡潔、簡潔,因而更具生活氣息,給人更多的想象。"可以看出,文學對人物、事件、地點、自然,并不做複雜而詳細的描述,隻突出了物體的特征和輪廓,即等同于畫中的素描。素描比其他文學風格更快,創造了生動的生活形象。

本文僅勾勒出玉門的外觀和特征,展現了玉門的精髓和可愛。

玉門是一座大城市,作者鳥瞰勾勒出玉門的全貌,展現其本質力量。寫全圖,當然不能隻從某個角落、某個人物來形容,隻能鳥瞰航拍城市,俯視整個油礦,是以筆觸是牽扯到主景,丢棄次要的東西。作者将玉門油礦放入圖檔中:是以,隻拿鑽機和井架,機械廠,水力發電廠,旅行巴士......從山丘,峽谷,一組房屋到筆直的道路,它包括整個玉門。

文章描述了玉門的獨特風景,以展示其美麗和可愛。僅僅描述翡翠門的輪廓是不夠的,沒有具體的獨特風景。玉門的風光有自己獨特的地方,其燦爛的夜晚、迷人的春天、飛沙和石頭的風天,其他地方則不同。如夜景,無處不在,但玉門之夜不僅是一個自然的夜晚,更是一個燦爛的夜晚。燈光無處不在,但玉門的燈光與各種形狀,顔色和情況的燈光交織在一起。它使玉門成為一個美妙的夜間花園。

作者描述了深厚的感情與自然風光的結合,互相深化和美化。

(注)

(1)《李輯:我如何學習民歌》,1949年12月10日,第一卷,第6卷,第7-8頁。

(2) 即

丁毅:《中國近代文學簡史》,1953年,第420頁。

(4)陸蘇,尊山:"格拉西莫夫談話<王貴、李香祥>與中國新戲曲",1950年12月25日,第三卷,第9頁。

(5)周福:《王貴<李相祥>後記》(周福《新起點》第123頁)

(6) 見第一卷第四卷第41-46頁,人民文學,1950年4月1日。

(7)1955年9月21日甘肅省玉門油礦婦女調查隊金紅在全國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大會上的講話(《中國青年報》,1955.9.22)。

(注:本文作者已授權此标題)

(馬家軍,1929年10月5日出生,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人協會會員,陝西省外國文學會名譽會長(原會長),中國外國文學會會長, 中俄文學研究會理事,陝西戲劇大學原校長,陝西省詩歌學會前顧問,陝西省社會科學學會前常務理事。陝西省建設先進個人公德心,陝西省任教、教進階教師等,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著有19世紀俄羅斯文學12種、審美史新階段、詩歌探索藝術和世界文學探究,與女兒馬曉軒《史》(3卷)、《高爾基的創作研究》等9種著作;由《歐美現代主義文學30講座》等4種編輯,合著《馬列文論100個問題》、《文化研究方法》、《東方文學50講》、《20世紀西方文學》等40餘種。

入選《漢語作家辭典》、《中國詩人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學者辭典》、《劍橋國際傳記詞典》(英文第27版)、俄羅斯科學院世界文學研究所、《外國俄羅斯研究專家名錄》(俄文版)、《山西文藝經100年》等40餘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