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黨史學習丨李季:《馬克思通俗資本論序言》

作者:上觀新聞
黨史學習丨李季:《馬克思通俗資本論序言》

上海大學(1922-1927)

師生詩歌和著作的信件選擇

胡神生編輯筆記

上海大學出版社

近年來,上海大學深入挖掘學校曆史資源,積極推進學校曆史項目的實施,将紅基因與利德樹人緊密結合,将學校曆史教育積極融入"四史"學習教育,融入特色辦學,用"四史"新鮮教材, 将"四史"推入腦海。

李骥為馬克思的《大衆資本論》序言最初發表于《相風》第一期(1925年12月出版)。選自《20世紀20年代的上海大學》,上海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737-742頁。

本文作者

李吉(1892-1967),湖南平江。1920年,他參加了上海共産黨小組的籌備工作。1925年任上海大學教授。"大衆資本主義"等的翻譯。新中國成立後,他擔任國家出版總局特約翻譯,翻譯《馬克思恩格斯通訊》、《現代資本主義》等,撰寫《馬克思傳記》等。

馬克思通俗資本論的序言

摘自《上海大學師生詩歌與論文(1922-1927)》

溫/李姬

在歐洲學習期間,我經常聽到朋友說,近三四年來,中國批評馬克思學說的書越來越多。雖然我想做這樣的作品,但我是如此幸運,以至于我無法實作我的目标。直到今年9月該國傳回,它才能夠這樣做。但是在讀完這些好書之後,我有點失望。因為馬克思論文的大多數批評者都是外行;他們自己沒有研究過,甯願發表他們的知識和半了解。他們的評論本應在信的口中公開,但根本沒有價值。但是,由于他們各自在寫作界占有相當的地位,而中國人的欣賞能力很弱,是以他們的文字,居然能受歡迎,迷惑世界虛假的人!

例如,胡先生不是中國知名學者嗎?他不經常建議每個人關于一個教義,當深入研究,然後介紹或批評時,"避免現在的許多......半生不熟,生的和活的剝皮..."不要讓一個一無所知的人把它撿起來......你想做咒語嗎?(見胡世文《153年和1977年書》)但他自己在談到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曆史觀時犯了這個錯誤。他反駁道:"其實,個展隻承認'經濟史最多隻能解決大多數問題'。如果他不相信思想、知識、言語、教育也能"改變社會,解釋曆史,主宰人生觀",那麼他就可以袖手旁觀,等待經濟組織變革完成,為什麼還要如此努力地宣傳事業,尋求思想創新呢?"(見《科學與生命觀》第32至33頁的序言)根據史先生的上述段落,他認為唯物主義曆史觀點隻承認經濟是社會發展中唯一發揮積極作用的因素,思想、知識、言語、教育等都是負面的,都是沒有效果的,對待經濟來促進自己的進步。菲特先生就是這樣一個"半生不熟,生吞吞和剝皮"來解釋唯物主義的曆史觀,不怕"一個半知半解的人撿到......你想做咒語嗎?

其次,馬雲不是中國著名的經濟學教授嗎?他不是勸别人談談馬克思的理論,避免"皮膏理論"嗎?他不是特别建議研究經濟學家深入思考"粗心大意"的弊病嗎?(見《馬玉初演講集》第222頁第一集)可惜他隻知道勸别人,卻忘了勸說自己!讓我們看看他如何描述馬克思的社會主義神學:"火星曾經有過資本主義的自殺政策。資本主義自殺政策呢?也就是說,現在産業發達了,所有行業都集中在公司,而公司換來股票,是以前的有形行業,突然變成了一紙空文,所有權利,都可以是過度轉讓的方式。為此,共産黨人的擁護者,如果想實施共産黨,隻能在公司賬目上。程式異常簡單,比如張某戶也可以歸入共産黨家。沒有過去物質工業這樣的事情,轉移困難。話雖如此,戰後俄羅斯的實施,世界因為大變遷,而火星的社會主義理論,也随之大繁榮。"(見同一頁)馬思先生認為馬克思認識到"所有行業都集中在公司",而"一張紙"的存量很容易轉移,這就是"資本主義自殺政策","共産黨的實施"隻需要把這些行業從"公司賬戶""進入共産黨家庭", 而"實施後歐洲的俄羅斯",隻有與整千名秘書,做這種行業,從"公司賬戶""進入共産主義家庭"的生意!這種說法,不僅是"皮膏理論",簡直就是"無所不知",簡直是大錯特錯!

馬玉初先生駁斥了馬克思等勞動價值,列舉了五個問題,以對抗困難,完全暴露了他不了解馬克思的勞動價值所說的什麼是一回事。最好的笑點是以下問題:"比如公園裡的大柏樹,鋸掉是小價值,不鋸是大價值,是雖然費力又價值小,為什麼?""大柏樹'鋸掉的價值不大'(見《馬雲第一講集》第二集第57頁),這是賣給他人的交換價值。"沒有鋸子是有價值的",這是供遊客享受的,即價值的利用。馬玉初先生對于交換價值和使用價值是混淆的,沒有明确劃分,偏執地指責馬克思的價值,是不是太錯了?

此外,如陶萌和馬克思在《價值、價格和利潤》一書的序言中,謝炜洲在廣東大學出版的《法學研究院季刊》《馬克思學說的批判》中,對馬雲理論的介紹和批判,錯了,幾乎是說不出的!這些著名的"學者"談論馬克思的神學,甚至大錯特錯,至于其他不如這些"學者"那麼強勢的學者和故意反對馬學說的宣傳家,他們的評論越來越差,更不用說少說了。好在這不是統計表,是以我不需要浪費墨水,引用他們的名字就來了。

如果現在我們駁斥這群"學者"的言論,那是無可辯駁的,如果我們聽了他們的受歡迎程度,許多與他們直接和間接接觸的人都會被他們欺騙。這在學術界是一個巨大的不幸。但是他們敢于公開發表自己的知識,半知半解,顯然是對中國人的欣賞能力薄弱,容易被它愚弄,而中國人的欣賞能力較弱,因為國内罕見的馬克思著作廣受歡迎,我們無法得到比較,是以沒有辦法分辨其真實性。是以,我們要對付這群"學者",不必筋疲力盡,分支來反駁他們,隻要我們盡可能地忠實于馬克思的理論來介紹,他們自然不敢開河。

我們要盡量介紹馬克思的理論,要翻譯他的一切著作,特别是他的《資本論》。對于他畢生緻力于創作的《資本論》來說,他認為是"主要著作"(參見1921年出版的第三卷,332,Der Brief Wechsel zwi Schen F. Engels和K. Marx.在歐洲大陸也被稱為"勞工階級聖經"(參見1921年在芝加哥出版的《資本論》第一卷),但《資本論》有三卷。共2200多頁,翻譯成中文時超過120萬字。這麼宏大的系統,不僅在短時間内就能翻譯成,而且不急,也就是翻譯成出來,而且必須很少有人有閱讀這部作品的要求。這不是假裝,德國有先例可以向我們展示。《資本論》是用德語寫的,德語是學術上最發達、勞工階級水準最高的國家,教育水準最高。但是,無論德國的學者有多優秀,勞工階級也是如此,他們很少讀過《資本論》的全部内容。他們最多隻讀《資本論》的第一卷。O.斯潘是無産階級經濟學的著名教授,他指導了經濟學研究,僅在第一卷中列出了馬克思的《資本論》(見1922年在萊比錫出版的施的《國民經濟學的主要學說》第176頁)。1914 年訂購考茨基筆記《資本論》的德國社會民主黨(Die Haupttheorien der Volkswirtschaf tslehre)也出現在第一卷中。"普通讀者很清楚《資本論》的第一卷,這已經是一項偉大的成就,而這一卷對勞工來說最為重要,因為所讨論的法律正在管理資本與勞動在生産中的關系,"科利耳先生說。(見《考茨基的德國首都》第一卷,序言34,第7版,1923年)在《資本論》出現的國家,很少有人能完整地讀一讀,當它被翻譯成中文時,他們能逃脫這個例外嗎?

但是,如上所述,如果《資本論》的第一卷對勞工來說也是最重要的,而世界通常隻讀這一卷,那麼如果我們把它翻譯成中文,我們難道不會介紹《資本論》的要點嗎?但"第一卷是最大的困難。為了創作一部傑作,作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将價值和剩餘價值的理論帶到了高度的哲學,一種黑格爾邏輯,這是沒有必要的。作者是一個精神上的掙紮者(精神)反對他的臣民"(見比爾的《馬克思及其學說傳記》,第106頁,1922年在柏林出版)。—M.Beer:Karl Marx sein Leben und seine Lehrc)。馬克思自己也承認,第一卷的前幾章是最困難的,是以他為他朋友的妻子打開了一個閱讀廣場,她開始從中間和後面閱讀(見考茨基筆記中《資本論》的序言)。但是我們不單單介紹《資本論》第一卷,不僅因為他本人比另外兩卷更難讀,還因為他和另外兩卷是一對一的,互相串聯,互相解釋,如果放棄最後兩卷,那麼它就不完整了, 那麼第一卷的含義就更容易被誤解,至少越來越難以展現。是以考茨基說,"要完全了解其中的一些,你必須了解它們。沒有第二卷和第三卷,第一卷有許多(部分)——即第一卷中關于貨物和貨币的最大部分——構成了第二卷或第三卷的準備(材料),比構成第一卷後面的劇本(片)更重要,比了解流通過程比了解生産過程更重要。(見同一本書第三頁或第四頁的序言)

《資本論》全集不能匆匆忙忙地翻譯,而且這本書之後可能沒有多少人問,而《資本論》的一個人不應該獨自生活,我們介紹這本書的計劃是不是最終是一個泡沫嗎?這難道不能取代考茨基的卡爾·馬克思的《Oekonomische Lehre》、愛德華茲的《學生的馬克斯》和烏特曼的《馬克斯經濟學》嗎?不,它不是。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這是由尤利安·巴查特(Iulian Barchardt)編纂的《卡爾·馬克思:資本論,政治知識論,政治知識》(Karl Marx: Das Kapital, Kritik der politischen Oekonomie, gemeinverstandliche ausgabe)。

博沙德是研究德國馬克思理論的著名學者,他緻力于研究《資本論》三十年,二十年前,他本應應社會科學院的要求,與北京市的一位同志一起将《資本論》第二卷、第三卷翻譯成法文。自歐洲大戰爆發以來,他一直有時間編纂自己多年對馬克思大衆資本的想象,直到1919年下半年才出版。在這本書出版的十五個月内,它賣出了10,000本,很少有人被翻譯成英語,俄語,法語,日語和其他語言,這在全世界都非常受歡迎。考茨基、阿維林、黃特曼的上述著作,要麼僅限于《資本論》第一卷的理論,要麼都用自己的文法來表達。薄熙來編纂的《資本論》包含了三卷學說中最重要的一本,其中90%以上的中文單詞都來自馬克思自己的筆迹,波士的任務隻是用一些書面的、馬雲的著作結合起來,或者馬爾斯的難句,讓它走紅。是以,我們一讀這本書,實際上就讀了馬克思的《資本論》的簡明抄本,它比任何其他類似的書都更有價值。

馬克思的《大衆資本論》是上面提到的"資本論"的縮寫,但在準備方面,兩者并不相同。《資本論》第一卷論述了資本的生産過程,他先論述了構成資本主義社會财富的商品,第二卷論述了貨币的資本化,即絕對剩餘價值和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産、勞動貨币、資本積累,并以原有積累為大廳。 是以,追溯到大型工業資本的曆史,并推斷其未來的出路。我們在這裡看到的主要事件是,勞工在工廠裡為資本家創造剩餘價值。第二卷是關于資本流通的過程,資本家将生産的産品從工廠生産到市場出售,換取貨币,然後投入生産,是以生産過程可以是以在"馬克思大衆資本"下繼續進行,因為"資本主義"的原文是如上而已的,但就準備而言, 兩者是不一樣的。《資本論》第一卷論述了資本的生産過程,他先論述了構成資本主義社會财富的商品,第二卷論述了貨币的資本化,即絕對剩餘價值和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産、勞動貨币、資本積累,并以原有積累為大廳。 是以,追溯到大型工業資本的曆史,并推斷其未來的出路。我們在這裡看到的主要事件是,勞工在工廠裡為資本家創造剩餘價值。第二卷是關于資本流通的過程,其中資本家将已經從工廠生産的商品運輸到市場出售,以換取金錢,然後投入生産,進而使生産過程得以繼續。第三卷是關于資本主義生産的一般過程,其中資本家實作了由于商品銷售而産生的剩餘價值,然後将其轉化為配置設定給資産階級的利潤,利息和地租。馬克思這樣做的方法創造了一個非常自然的體系。是以,羅莎·盧森堡說:"就這部偉大作品的整體觀點而言,我們可以說,第一卷及其所扮演的價值法則,金錢和剩餘價值,揭示了當今社會的基礎,第二卷和第三卷代表了它所站立的上層建築。我們也可以用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來描述它,也就是說,第一卷顯示我們是社會有機體的心髒,血液是從這個心髒産生的,第二卷和第三卷表明我們循環和滋養整個血液,一直到最外層的表皮細胞。(見梅林的《馬克思傳記》,384頁,第3版,1920年。Franz mekring karl marx ges ehichte seines Lebens)

但是,我們上面已經說過,《資本論》要到第一卷最難,而第一卷要開始前幾章最難,博紹德《大衆資本》如果還是跟着葫蘆走,那麼普通人首先會遇到困難,所謂大衆"資本",那是錯誤的。于是他特意改了計劃,順序有點颠倒過來,從淺到深,從容易進入,一定引人入勝,這樣才不覺得有什麼困難,而且整本書自成一體,沒有表現出任何碎片化的痕迹,這是編者高價值的手段。英文譯本稱這本書為《人民的馬克思》,意思是它是一本人們可以閱讀的書。

《大衆資本》不僅是一本人民能讀的書,也是一本人民讀不懂的書。為什麼?因為《資本論》的最終目的是"代表近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引用馬克思的話,見考茨基《資本論》第一卷的序言),而且"自從世界上有資本家和勞工以來,沒有一本書像這本書一樣對勞工如此重要。資本和勞動的關系是整個社會的中心,這種關系隻是本書第一次按照理論來發揮出來,它的論證既透徹,又尖銳而無與倫比。..."(引用安格斯的話,見1912年出版的《格朗瓦爾德馬克思的資本主義導論》,共18頁。M. Grundwald:Zur Einfiihrung在Marx Kapital)生活在當今社會中的人們需要知道他們在哪裡,了解目前社會制度的中心,并成為本書的手工制作,資本檢查的鏡子。

但大衆在讀這本書之前,看書名,很快就會有一個問題,就是"什麼是資本?"關于資本有很多種這樣的理論,我們不認真對待已經過時或無關緊要的東西。例如,中世紀和重商主義的主要學者承認一筆貸款金額為資本,赫爾芒——所有具有交換價值和持續耐久性的商品都作為資本,F.List除了物質資本,而所謂的精神資本羅舍爾也有無形資本,等等,隻介紹了一兩位最著名的學者的理論如下。經濟學的創始人亞當·斯密(Adam Smith)認為,一個人的"總财富分為兩部分"。部分原因是他想賺取收入,這被稱為資本。另一部分是滿足他眼前的欲望。..."(參見亞琛《原始财富》的德文譯本,第二卷,四頁,出版于1920年。Eine Untersuchung Ueber natur和Wesen des Volkswohlstandes補充說:"一個人總是想從他用于資本的每一筆财富中獲利。是以,他隻用這些财富來維持生産性勞動力,當他用作資本時,這些勞動力構成了收入。但是,如果他用這些财富的任何一部分來維持任何一種未生産的勞動力,那麼這部分就會立即從資本中拿走,并包含在直接消費的财富中。與亞琛同名的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說:"資本是一個國家生産的财富部分,由維持勞動活動所需的食物,衣服,器皿,原材料和機械組成。(見李的經濟學和稅收原理,倫敦II,1921年。政治經濟學和塔克薩頓的原理)

阿丹·斯密和李嘉圖·李嘉圖的上述資本論至今已被無産階級經濟學所認可。他們認為,生産等所用的所有生活手段和工具都是資本,用于娛樂消費的财富是非資本。根據他們的陳述,不僅在四千年前的唐代因為"鑽井喝、耕田、吃"而用過的食物和工具都是資本,這些鑽井的農田農民都是資本家,也就是說,原來的共産主義社會對于所有用于生産的食物和工具都是資本,而原來的共産主義社會的人變成了資本家, 因為當時的人都在從事生産,沒有理由不工作。不僅如此,婆羅洲的猿類可以使用木架,可以使用木石來獲得水果等食物,也就是說,猴子也可以用石頭碾碎硬殼水果來吸收堅果,是猿類的營養,木石也是資本,猿類已經成為資本家。不是獨角獸,也就是說,生産中的蜜蜂等昆蟲也有資本,蜜蜂是資本家!是以,按照這個推論,無産階級經濟學家的資本論太滑稽了!

但資本到底是什麼呢?科學社會主義的創始人馬克思告訴我們,"資本是一種社會生産關系。這是一種資産階級生産關系,即資産階級社會的生産關系。(參見Mars的"勞動和金錢資本"25頁,1907年柏林出版的lohnarbeitund Kapital)"如果一個人沒有遇到另一個人,一個因為壓迫而自願背叛自己的金錢勞工,那麼前者就不能成為資本家,盡管有錢,謀生手段和其他生産資料。資本不是一個物體(Eine sache),而是一個人和一個借用物品的人之間的社會關系。(見考茨基的筆記,《資本論》,第1卷,第693頁)是以"黑人隻是一個黑人"。隻有在某種關系中,他才成為奴隸。一台棉紡機,隻是一台棉紡機,在某種關系中,他成了資本。他一離開這段關系,就不是資本,就像黃金本身不是錢,糖也不是糖價一樣。"(見火星的《工作和資本》第24頁)更明确地指出:"當生産資料和謀生手段是直接生産者的财産,即勞工本身時,它們就不是資本。這種生産工具和謀生手段同時被用作剝削和屠殺勞工的工具,隻有在這樣的條件下,它們才會成為資本。"資本是死亡的功夫,他和吸血鬼一樣,為了生存,必須吸收生命的勞動,他吸收的越多,他就能活得越好。"馬克思的資本論真是太棒了!據他介紹,不僅蜜蜂和猿類使用的生物材料和生産工具不是資本,蜜蜂和猿本身也不是資本家,也就是說,原始共産主義社會使用的食物和工具也是非資本的,這個社會中的人不是資本家,也就是說,用于"鑽井喝水"的食物和工具, 耕種和吃"也是非資本,這些農民不是資本家。隻有用于剝削和屠殺勞工的生産資料和謀生手段才是資本,隻有依靠這些工具和材料辛勤勞作的人才是資本家。

我們倆都懂得了資本的含義,就可以開始閱讀馬克思的《大衆資本論》了,但提前有幾點要注意,這一段特别介紹比爾的一段話,具體如下:要了解《資本論》,我們必須記住以下幾點:一是馬克思沒有一個永久的有效邊界;二是馬克思沒有一個永久的有效邊界;第二,馬克思沒有一個永久的有效邊界;第二,馬克思沒有一個永久的有效邊界;例如,價值的概念隻能指對象在其他時間的有用性;但在當今社會,價值是由生産成本決定的,而生産成本是由馬克思的科學分析轉化為勞動的。第二,馬克思的科學原理,作為事物的本質,作為對抗的實踐,作為事物的表面和從經驗中獲得的現象;第三,他認為資本主義的經濟程序實質上是沒有外界的阻撓和破壞,沒有國家和無産階級的嚴重幹涉,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關于勞工鬥争和工廠立法的談話與其說是用來限制獨立資本的剝削作用,不如說是用來實作生産力的發展。第四,他的頭腦總是看資産階級,而不是一個資本家。(見比爾的《馬克思及其學說傳記》,第106-107頁)

最後,還有一點需要說明:這本書最初是從1922年的第四版德語翻譯而來的。一切都基于此。(與英文翻譯不同)但是,對于原文漢語引物,如英文,原名英文,附在書名上,不再遵循德文譯名。

1925年12月在上海大學

資訊:上海大學出版社

編輯:張敬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