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Weekly
馬克龍最近接受了《綜藝》(Variety)雜志的采訪,并全英文回答記者問題。對于行程繁忙的馬克龍來說,接受采訪實在不是一件易事。畢竟作為歐洲最大經濟體之一的上司人不僅外憂俄烏沖突和中東地區的戰争,還要應對本國的政治危機。自從巴黎成功舉辦奧運會和殘奧會以來,法國作為世界文化中心之一的地位再次凸顯。《艾米麗在巴黎》(Emily in Paris)第四季的播出又将法國的風土人情、法語難以言喻的魅力擺在了觀衆面前。此外法國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競争力越來越強。法國初創公司Mistral成為後起之秀,迎頭趕上OpenAI和谷歌等大型科技公司,其創始人亞瑟·門施(Arthur Mensch)剛被《時代》雜志列為“TIME 100 Next 2024”榜單上的“創新者”。法國的文化繁榮、AI的潛在危險、社交媒體監管——馬克龍坐下來與記者談論了這些話題。也許法國群眾對他的抒情演說嗤之以鼻,但他此刻的采訪正努力輸出法國文化。
關于文化的采訪
馬克龍在采訪前遲到了。他為此感到抱歉。事實上,在伊朗向以色列發動大規模飛彈襲擊導緻地域沖突更新後,這次采訪差一點被取消。馬克龍坐下來先談到了中東局勢:“發展到如今這樣,讓人始料未及。”然後他談論了流行文化,從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的法國電影、Netflix流媒體服務的競争對手再到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的影響力。他的神色雖然疲勞,但難掩興奮之情。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還透出了一些真誠和幽默。在記者問道“對2028洛杉矶奧運會組織者有什麼建議”時,馬克龍立馬表現出驚訝的表情說道:“哇哦,我并不想給什麼建議,舉辦你們自己的奧運會就好!從你們的身份、曆史甚至悖論中尋找東西創造,做你們自己。”在記者提及《艾米麗在巴黎》第五季要去羅馬的消息後,馬克龍開玩笑說道:“我們會努力抗争,要求他們留在巴黎!”他還為妻子布麗吉特(Brigitte Macron)在第四季中的精彩客串感到自豪,并說自己沒有她有魅力。
自從《艾米麗在巴黎》于2020年播出以來,艾米麗·庫珀成為法國最好的大使——這一點馬克龍也承認,并表示感謝。法國電視台BFMTV的資料表明,2007年,隻有39%的美國人對法國有好感;這個數字在2023年增加到了73%。在《艾米麗在巴黎》的觀衆中,36%希望“在法國生活”,26%希望“在法國工作”。現實也沒有讓他們失望。在近10年間到過巴黎的受訪者中,89%認為電視劇展示的巴黎接近于現實。馬克龍感謝的人裡還有泰勒·斯威夫特和她的“時代巡回演唱會”。法國電視一台(TF1)将這次巡演稱作“法國史上需求量最高的演唱會”。“巴黎的演唱會非常成功——對于法國不同世代的人和巴黎經濟來說,這是獨一無二的現象。”馬克龍說道。
談到泰勒·斯威夫特,就不得不說社交媒體上流傳廣泛的“馬克龍與黴黴跳舞”視訊,話題到這裡,馬克龍談到了對人工智能的擔憂和法國AI的發展。“AI将徹底改變許多領域,無論改變是好抑或壞。我們(法國)需要教育訓練和留住人才,投入更多公共和私人資金,建立更多資料中心,還需要開發符合我們偏好的廣泛語言模型——在這一點上,Mistral AI的存在顯得無比重要。為了促進生産力、提高創造價值、财富和創新的能力,法國需要AI促進關鍵領域的傳播。”“但AI對于弱勢群體來說不穩定,它可能是一種騷擾因素,可能誤導人們,進而擾亂民主。”那麼該如何監管?“無論什麼内容,傳播者必須對此承擔責任。”今年5月,歐盟理事會通過《人工智能法案》,旨在為人工智能引入一個共同的監管和法律架構,捍衛了歐洲作家和創作者的權利。然而馬克龍認為,《人工智能法案》并不能解決更深層面的東西,比如音樂流媒體服務并沒有讓每個歌手得到公平報酬。“有一些擁有固定粉絲的音樂家比不上突然下載下傳量激增的藝術家。這雖然是一個經濟選擇,但流媒體的模式相當扭曲。”
馬克龍對于法國文化的态度
在采訪中,馬克龍還談到了法國文化在不斷變化的媒體環境中可以發揮的作用,以及法國制作的電影和藝術為何對未來如此重要。“我們需要什麼?一方面是受歡迎的、面向大衆的電影;另一方面是需要觀衆不多但創意十足的電影。這需要我們對後者提供充足的資金。觀衆不隻有一個,模式也不該統一。創造多樣性非常重要。”
事實上,馬克龍對于法國文化一直存在自己獨特的看法。在2017年法國總統競選時,他在許多公開演講中表示,法國并不存在一些人的文化和另一些人的文化,沒有法國文化(La culture fançaise),隻有一種存在法國領土上的文化(La culture en France)。任何作家、音樂家或藝術家都不應該以“來自别處”為理由被排除在這種文化之外。“是什麼造就了法國文學、繪畫、音樂和舞蹈?我們國家有能力培養人才,此外來自國外的人才也為法國文化貢獻了力量。我愛我們的語言和文化勝過一切。法國文化始終是開放的,它始終擁有将他人聚集在一起、引進人才的能力。”
2017年,馬克龍接受《Causeur》雜志采訪時表示:“法國從來都不是,也永遠不會成為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家。”這一片段被媒體、評論家反複諷刺。2020年,一名法國中學老師薩米埃爾·帕蒂(Samuel Paty)在課裡展示了一幅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畫像的查理周刊漫畫而被殺害。馬克龍譴責這種行為,并向《紐約時報》解釋道:“法國的模式是普世主義,而非多元主義文化。”“在我們的社會中,我不在乎一個人是黑人、黃種人還是白人,也不在乎他是天主教徒還是穆斯林。一個人首先是一個公民。”不過,馬克龍多多元主義的看法也讓他招緻了批評。法國媒體Frontières說道,“馬克龍私下是否欣賞法國文化?我們永遠不會知道。但他喜歡格言,他常常展現的格言就是‘聽我說的話,别看我做了什麼’。顯然對于總統來說,法國文化問題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模棱兩可。”
新聞與圖檔來源:綜藝、Frontières,部分圖檔來自網絡
iWeekly周末畫報獨家稿件,未經許可,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