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诗人李季和《玉门速写》

作者:文艺天地—宁文英
诗人李季和《玉门速写》

温/马家俊

关于诗人李季

李骥是河南省唐河人,1938年来到延安,到抗日大学学习,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赴山西,担任八路军连的教官。1942年至1947年,他在陕北三边担任县级干部,学习民歌。他说:"在作品的中间,或者还阅读和尝试写了一些文学作品,并且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与我同源的人,带有小资产阶级的傲慢"(1),对民间文学缺乏了解。在学习了《延安文学座谈会上的演讲》后,我们理性地学习了劳动人民的伟大艺术才华。经过实际工作与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在思想上与人民群众的情感融为一体。于是,《热爱民歌》(2)、他在业余时间,收集了《信游》3000首歌曲和大量《西口》、《刺绣包》等。因此,他受到民歌中民众的斗志,民歌的清新、健康、深沉、朴实气息的影响。因为作者钻研民间生活,吸收民间文学的滋养,李冀创作取得了巨大成就。1945年12月,他写了《王贵与李香香》。

长篇叙事诗《王贵李相祥》是一部非常成功优秀的叙事诗(3)它歌颂了陕北地区土地革命时期农民的斗争和爱。成功体现了红卫兵在党的领导下的革命斗争,真实生动的形象描绘了农民王贵的坚韧不拔,美女李相祥最终不屈不挠的革命性格。作者描述了革命斗争和爱情有机地团结在一起,展示了他们的血肉关系。《王贵与李相祥》是毛泽东主席发表《延安文学座谈会演讲》以来的第一部优秀作品。它在内容上是"人民自身精神的表达——普通人的生活和境遇,是他们斗争和胜利的表达"(4)。它为艺术家深入人们的生活,描述工人和农民群众树立了一个极好的榜样。这首诗"是一朵生长在中国土壤中的奇花,是人民诗篇的第一个里程碑"(5)。在形式上,生动而富有地方色彩,成熟首先采用了民歌《信仰之旅》的形式,在结合新文学和民间文学特点,运用流行流行喜爱的形式做了极好的例子。在语言上,作者将口语的本质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创造性地吸收方言,达到普及的相对高度。可以说,《王贵与李相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占有历史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李骥到南区工作。在武汉,长篇叙事诗《信中的女孩》被修改完成。这首诗描述了胡玛帮袭击陕西甘宁边境地区,一名被绑架的女孩三面目睹了敌人残忍的"暴露的尸体"野兽,从一开始就参与战斗,一次向群众报道敌人袭击的消息和英勇牺牲的故事(6)。这首诗描绘了在新社会中成长的新人,描述了人们的爱恨情怀。这首诗是王贵和李香香的延续。它穿插了绑架者和基根之间的爱情,使诗歌更加动人,生活更加丰富。这首诗具有民间传说的特点,在表演结束时,人们想念女孩,赞美她不死的高贵情操。在武汉,李吉主编《长江文学》,先后写过诗集《短诗17首》、长篇叙事诗《菊石》等。

1951年冬,李璨参加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苏联。在两个月的苏联访问期间和回国后,他发表了《我见到了伟大的列宁》、《十月的莫斯科》、《托尔斯泰孤儿院的一个年轻姐妹》等散文。

1952年,经过文艺整顿,中国协会组织大批作家深入行业矿山、部队、农村。李姬来到了玉门。经过对生活的深刻体验,作者有了新的创作成就。其中,这首诗是"玉门诗钞票"和"生命之歌"。

《玉门诗钞》的副标题是《春风普渡玉门关》。这部25首诗集于1955年4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这首诗描述了玉门油矿建设的工人和组织者(将军,矿长,"社会主义老人"),玉门的美丽风景("我站在山顶","我们的油矿"),年轻人的快乐工作情绪("红头巾","黑眼睛"),新石油勘探者的热情("Chaidamu a young man", "在那个美丽而风景如画的洞穴的边缘")...这些诗充满了强烈的感情,读起来感动人心。

《生命之歌》是一首赞美玉门油矿石油工人创造性劳动的长篇叙事诗,由中国青年出版社于1955年4月出版。长诗通过年轻工人赵明热切地忘记自己的劳动,并向老一辈工人从心里学习,共同制定了一套新的石油生产方法,完善了生产故事,描绘了祖国石油工业蓬勃发展的壮丽图景,赞美了普通创造性劳动的真正意义,并在祖国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中, 年轻一代的无限宽阔道路。

随笔:李季1953年在《文学杂志》第16期上发表《玉门素描》,打造了一部优秀的作品。这就是我们稍后要分析的内容。

1957年,他赴北京当同事,写了《西园诗》和《建筑之歌》。

1959年后,担任协会兰州分会会长,发表了一首长篇叙事诗《杨高传记》,这首诗在网上评论道:"规模宏大,故事复杂,人物多,反映王贵和李相祥的一生更加宽广。诗人以高度的概括性,通过英雄杨高的一生之战,真实地反映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各个历史时期残酷、尖锐、复杂的奋斗生活,艺术与古典诗歌、鼓词相结合,运用中国传统说唱文学的章节和句法, 在国有化、大众化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此后,李季于1959年出版了儿童诗《三面一少年》、散文集《戈壁同伴》、《心爱的柴达木》和他十年的短诗选集《难忘的春天》。

在20世纪60年代,有叙事诗《致昆仑》、《剑歌》和《油诗》(第一集和第二集)(1963年)。

1980年3月8日,诗人李季和他的世界长期逝世。

关于玉门油矿

李纪所描述的玉门油矿,在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玉门油矿是甘肃省玉门县与酒泉县之间的古君寺。它位于酒泉盆地的莉莲山脉北麓。玉门油矿是我们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它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富饶,发展前景广阔。特别是澜心铁路穿过玉门,与其他地区的工业紧密相连。玉门产油的各种油品供应给祖国建设需要。

远古时期,玉门是中国西部的边防要塞,李白、王长岭、王志轩、安山等许多诗人都歌颂过这个地方。但玉门的历史却荒凉空旷,当地人民的生活却是悲惨的。近代,玉门发现了油,但玉门的外表还是像过去在国民党掠夺下一样糟糕,玉门更加贫瘠混乱,人们的生活更加悲惨。玉闸油矿石的产量很少,而且是最后的。

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在矿山工人的努力下,玉门油矿的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工人们"深爱戈壁沙漠",他们明白"石头底下有我们国家工业化的鲜血——石油",这就是"前进的力量"(7)。新老工人组成了一个强大的战斗集体,不断改变着玉门油矿的面貌。

玉门的重要性和可爱性,以及它在发展中的变化,以前很少在文学作品中被描述。李季的《玉门素描》有助于理解玉门的美丽和可爱,鼓舞了建造者的勇气和信心。

丰富美丽的"玉门素描"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生活在祖国的土地上,任何地方都很可爱,会让你有强烈的感情,玉门就是这样的地方。玉门可爱,正如文章所说:玉门是城市创造的强大战斗集体,它发挥着无限的力量,为祖国的建设提供动力。

这里除了写人、地的特点,同时,作者还描绘了玉门的风光:春天,人们的思想和心情都快乐欢快,雪融化后骆驼草芽,清晨清爽的鸟儿,一排排的白黄色花朵和野桃花......,让玉门到处都是生命的头发和跳跃。而春天更美丽,红围巾、颁奖、大红花、快乐报纸、少女五颜六色的花衣......,不仅蕴含着幸福、劳动、喜悦,更深化了春天的美好。

《玉门素描》专门写了夜景:让读者跟着笔画笔画,先从戈壁滩看玉门:它是"半空中浓密的云层,如"七夜银河星团"。再次站在南港的是看玉门:"密集的路灯线","每扇窗户"闪烁着各种灯光,交通和运输车辆往返于白光的灯光下,像奇异的花朵焊接闪光,像夜晚阳光般的炼油厂密集灯光......作者将玉门写成一个明亮的夜间花园。在这些灯光下,人们忙碌,工作和快乐的生活。

作者对场景的描述并不"客观",在玉门的素描中,渗透了作者对玉门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因此,本文是对祖国建设玉门的颂歌。它号召人们热爱玉门,热爱祖国的建设。

玉门素描的艺术特色

作者对玉门的描述以素描的形式表达。这种文学形式的主要特点是它有素描和展示。这种形式的文学已被用于中国古代文学。

素描也经常被称为素描,这最初是绘画艺术中的名字。"速记,就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从生活的一个角落,人物转瞬即逝的动态直接而迅速地传达出作者强烈的感情和敏锐的感情,展现出对象的精神特征。它的特点是生动、清新、简洁、简洁,因而更具生活气息,给人更多的想象。"可以看出,文学对人物、事件、地点、自然,并不做复杂而详细的描述,只突出了物体的特征和轮廓,即等同于画中的素描。素描比其他文学风格更快,创造了生动的生活形象。

本文仅勾勒出玉门的外观和特征,展现了玉门的精髓和可爱。

玉门是一座大城市,作者鸟瞰勾勒出玉门的全貌,展现其本质力量。写全图,当然不能只从某个角落、某个人物来形容,只能鸟瞰航拍城市,俯视整个油矿,所以笔触是牵扯到主景,丢弃次要的东西。作者将玉门油矿放入图片中:因此,只拿钻机和井架,机械厂,水力发电厂,旅行巴士......从山丘,峡谷,一组房屋到笔直的道路,它包括整个玉门。

文章描述了玉门的独特风景,以展示其美丽和可爱。仅仅描述翡翠门的轮廓是不够的,没有具体的独特风景。玉门的风光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其灿烂的夜晚、迷人的春天、飞沙和石头的风天,其他地方则不同。如夜景,无处不在,但玉门之夜不仅是一个自然的夜晚,更是一个灿烂的夜晚。灯光无处不在,但玉门的灯光与各种形状,颜色和情况的灯光交织在一起。它使玉门成为一个美妙的夜间花园。

作者描述了深厚的感情与自然风光的结合,相互深化和美化。

(注)

(1)《李辑:我如何学习民歌》,1949年12月10日,第一卷,第6卷,第7-8页。

(2) 即

丁毅:《中国近代文学简史》,1953年,第420页。

(4)陆苏,尊山:"格拉西莫夫谈话<王贵、李香祥>与中国新戏曲",1950年12月25日,第三卷,第9页。

(5)周福:《王贵<李相祥>后记》(周福《新起点》第123页)

(6) 见第一卷第四卷第41-46页,人民文学,1950年4月1日。

(7)1955年9月21日甘肃省玉门油矿妇女调查队金红在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上的讲话(《中国青年报》,1955.9.22)。

(注:本文作者已授权此标题)

(马家军,1929年10月5日出生,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人协会会员,陕西省外国文学会名誉会长(原会长),中国外国文学会会长, 中俄文学研究会理事,陕西戏剧大学原校长,陕西省诗歌学会前顾问,陕西省社会科学学会前常务理事。陕西省建设先进个人精神文明,陕西省任教、教高级教师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著有19世纪俄罗斯文学12种、审美史新阶段、诗歌探索艺术和世界文学探究,与女儿马晓轩《史》(3卷)、《高尔基的创作研究》等9种著作;由《欧美现代主义文学30讲座》等4种编辑,合著《马列文论100个问题》、《文化研究方法》、《东方文学50讲》、《20世纪西方文学》等40余种。

入选《汉语作家辞典》、《中国诗人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学者辞典》、《剑桥国际传记词典》(英文第27版)、俄罗斯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外国俄罗斯研究专家名录》(俄文版)、《山西文艺经100年》等40余种。)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