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共産黨政治紀律建設的早期探索——兼論瞿秋白的重要貢獻

作者:永登縣融媒體中心

來源:黨文學

作者:薛琳,希望

"政治紀律是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場、政治言論和政治行為上必須遵守的規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關鍵"的紀律,遵守政治紀律是遵守一切紀律的"重要依據"。嚴政是推進黨的全面從嚴治的強大動力,是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基礎工作。中國共産黨十八大以來,随着從嚴治黨工作日益深入和廣泛開展,學術界和理論界就政治紀律的内涵、演變和發展等理論問題,特别是政治紀律衰弱的原因和表現、嚴肅政治紀律的意義和加強道路等問題進行了讨論。 形成了豐富的成果,但政治學科的曆史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深化。許多學者認為,政治紀律的概念最早是在五大共産黨通過的《組織問題決議》中提出的,即"黨内紀律很重要,但要注意政治紀律,不應是黨紀在日常生活中的機械運用。為了更好地推進中國共産黨的政治建設,我們梳理五大共産黨前後的有關文獻,特别是考察于秋白在1927年春天寫的幾篇文章,分析政治紀律的曆史環境和基本理論思想,是非常必要和有意義的。 然後對整個中國共産黨的嚴肅政治紀律提出一些理論思考。

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前夕中國共産黨政治紀律建設的曆史背景和理論思考

中國共産黨自成立以來,一直強調組織的先進性和紀律的嚴肅性。中國共産黨第一次合作大發展,特别是大革命洗禮之後,中國共産黨對自身組織建設進行了一系列艱苦的探索,思考如何徹底洗去中國"父權制"和"書本紀律"的塵埃,通過黨内批評和自由讨論,實作具有高度政治性和原則性的鐵一般紀律。

(1)黨高度重視中國共産黨前期黨的紀律建設

在共産國際的幫助下,中國共産黨在黨的建設中遵循列甯主義的原則,從一開始就高度重視自身的組織建設,嚴格按照紀律規範黨員的言行和生活。但從制度層面看,中國共産黨雖然開始了紀律建設的探索,但直到中國共産黨第二次代表大會通過了關于中國共産黨加入第三國際決議的第三項國際決議,中國共産黨才成為"國際共産黨的中國支部",中國共産黨的紀律建設才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特别強調民主集中制和鐵的紀律原則。"任何屬于國際共産黨的政黨都必須建立在德莫克尼西中央集權的原則之上。在目前激烈的内亂時期,共産黨隻依靠一個非常集中的組織,鐵紀律(即使用軍事紀律)......完成他的工作。"加強紀律是組織建設的關鍵,在黨的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中國共産黨章程決議》中,提出中國共産黨成為從事革命運動的'大群衆黨'的'兩大法則'之一就是'黨必須有适應革命的組織和訓練', 其核心是"嚴格集中、有紀律的組織教育訓練"。中國共産黨黨的兩大章在一章中論述紀律問題,其中第18-21條要求,如"全黨代表大會和中央執行委員會,全體黨員必須絕對遵守"和"下級機關全面執行上級"指令"等。 而今天我們強調,遵守政治紀律","五個必須"中的第一條"必須維護黨中央的權威,決不允許偏離黨中央的要求,必須與黨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一緻,服從黨中央指揮"的提法基本相同。中國共産黨第三、四大黨分别通過的《中國共産黨第一修正案》和《中國共産黨第二修正案第二修正案章程》,也延續了《中國共産黨第二黨章》關于紀律建設的有關要求。1924年9月19日,陳獨秀、毛澤東簽署的《關于反對江浙戰亂戰的第十七号中央通知》明确要求全體黨員"按照本通知和宣言的訓示"宣傳國民革命,并強調"任何有獨立發言權的機關和個人,都要寫破壞黨的紀律學說"。這與中國共産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後修訂的《中國共産黨紀律條例》第45-48條關于政治紀律的要求相似。上述紀律建設的早期實踐,建構了嚴肅黨紀的總體架構,做了必要的理論準備。

(2)于秋白關于政治紀律問題思考的曆史背景

随着北伐的迅速發展,中國共産黨兩黨之間的沖突日益突出,中國共産黨和共産國際都在思考中國革命的走向。此時,共産國際執行委員會召開了第七次擴大全體會議,主要讨論中國革命問題,決定推進土地革命。1927年1月21日,共産黨國際執行委員會第七次擴大全體會議的決議發到中國,強調"中國民族革命運動的發展現在集中在土地革命上","革命運動的上司權将日益落在無産階級身上"。共産國際代表接到訓示後,立即組織翻譯,并帶去全國黨的讨論,"努力使決議的分析部分真正成為黨員骨幹的财富"。在一天的時間裡,政治委員會将向國家地區委員會,地方委員會和特别支援部門釋出決議和政治局的解釋,要求進行讨論。

作為中國共産黨的早期上司人之一,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傑出的無産階級革命家,理論家和宣傳家,他為中國共産黨的理論建設和思想宣傳做出了重要貢獻。于秋白是黨内最早與陳獨秀和彭澍的錯誤言行作鬥争的人之一。他與他們進行了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的鬥争,這些問題涉及理論家的理論意識和政治家的行動意識。在中國共産黨(CPC)的五屆最高會議上,餘秋白當選為中央委員和政治局委員,後來擔任政治局常委。在革命的關鍵時刻,他主持召開了第87次會議,組建了新的中央臨時政治局,糾正了黨的右傾錯誤,确定了土地革命的總方針。

在黨讨論共産國際決議的背景下,于秋百在二月初與陳獨秀、彭淑芝就共産黨的新國際路線進行了辯論,三者分歧很大。陳獨秀表示,"不清楚該決議是對還是錯",堅持"在決定之前先看看其效果",而彭說他"不同意該決議",于秋白"100%贊成該決議"。回憶起這場争論,李立贊說:"秋白同志當時挺對的,完全接受國際路線,......特别是,人們提高了土地革命的重要性。"這場辯論引發了餘文生對黨内機會主義的思考。為了批判和消除黨内的錯誤思想,他系統地思考了黨的路線、戰略、組織、宣傳和紀律,這些思想展現在《中國革命的争論》(以下簡稱"問題")一文中,回答了中國革命的任務、性質、未來、動力和統一戰線等理論問題, 并探讨了中國革命走向何方的實際問題。這篇文章是反映當時黨馬克思主義理論水準的重要文獻,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家于秋白的作品。餘秋白回憶說,寫這篇文章隻是"他希望看到索羅能夠糾正他的誤解,不被聽到的理論"。是以,他在文章中列舉了1923年至1927年黨上司犯的17個錯誤,強調"要逐一列出這些事實,看看你自己:真的想出汗!李立珊還稱贊這篇文章"對彭氏主義的批評非常正确,......當時,它非常強烈地反對機會主義。

《問題》是餘秋白為讨論中國共産黨的政治路線而寫的。後來,這成為于秋白與陳獨秀和彭朔右傾五大共産黨人進行錯誤鬥争的理論武器。

(3)列甯主義的紀律觀是于秋白提出的"政治紀律"的理論基礎。

紀律是黨建設的關鍵部分,鐵紀律是黨的路線準确貫徹執行的保證。無産階級政黨的紀律是自覺紀律,就是通過黨員的民主讨論和自我批評,實作思想上的統一,進而實作行動的統一。根據列甯的說法,紀律是"一緻行動,讨論自由和批評的自由"。1927年1月19日,共産國際執行委員會政治書記處關于中國共産黨組織任務的決議指出:"共産黨的紀律是黨員集體讨論黨的工作,以少數人服從多數人為基礎的。"這不僅是問題的政治基礎,也是列甯主義的紀律觀。以民主集中制為基礎的紀律,可以發揮黨員的積極性,增強黨員的政治覺悟,調動積極性,進而"有利于解決黨幹部壯大和發展的問題"。是以,于秋白在"書本主義"的背景下批評了黨的"官僚紀律觀",認為下屬有權讨論黨内的政治問題,上級不僅要對下屬"軍事式指令",還要"說明理由"。在《問題》第五章的前言中,他引用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對中國共産黨國際執行委員會第七次擴大全體會議關于中國的決議的解釋的關鍵句子,即"與其一味地同意實際的不一緻,不如通過不同意來獲得實際的一緻!"他接着強調:"我想當布爾什維克,我要服從真正的列甯主義的紀律",說出我與大家的分歧——"我們黨病了",一種病是黨内的"禁忌藥",另一種是黨内的"派系主義、機會主義"。總之,于秋白寫《問題》就是要接受列甯主義的紀律觀,公開讨論黨的政治路線,批評它,以治好黨的"病"。

(4)于秋白關于"政治紀律"的理論思考

在《中國革命中的共産黨問題》第五章《官僚紀律與流氓紀律》第三節中,于秋白指出了紀律的各種錯誤表現:"沒有正紀律,隻有負紀律。沒有"不不做某事,不不讨論,不不提議,不問上級指令的原因",而隻有"不說,沒有問題,沒有讨論"。"在組織過程中隻有紀律,沒有政治紀律。"責備很常見,但沒有太多真正的紀律,很少的政治紀律。在文末,他呼籲黨内同志:"要嚴格執行政治紀律,暴力'家庭醜',以極其激烈和積極的努力,迅速糾正我們的錯誤,至少要讓同志知道'為什麼'這是錯的,然後,可以增強黨的戰鬥力,然後才能保持黨在群衆中的威信力, 做我們偉大的使命。通過研究《問題》的文字,我們可以發現于秋白所描述的政治紀律的兩種含義。第一,紀律的執行決不限于下屬,全黨必須執行中央決議,任何人都不能逍遙法外,特别是對黨的上司和黨的上司來說,沒有超越黨的組織和紀律的"自由"。第二,無産階級政黨要通過黨内自下而上的批評和上司幹部的自我批評,"自欺欺人",通過黨内讨論,糾正錯誤,"維護威信",鞏固黨員的自覺性,增強紀律意識,促進革命事業的發展。

二、革命轉折點全黨嚴肅政治紀律重要實踐

沒有革命理論,就不可能有革命行動。在讨論共産國際的新路線之後,全黨更加準确地了解了列甯主義的紀律觀念,深刻認識到黨的紀律對革命事業的意義。在革命的轉折點上,中國共産黨全黨對紀律建設進行了艱苦的探索,加強政治紀律的實踐從中央政府逐漸貫徹到全黨層面。

(1)上海勞工第三次武裝起義鞏固了組織基礎

在寫《問題》時,俞秋白按照共産執行委員會七次擴大全體會議的新精神,起草了《上海第二次、第二次二十二次暴動後的政策與工作計劃意見》,不僅批評陳獨秀在指導上海勞工第二次武裝起義方面的錯誤,而且在政治上提出了第三次武裝起義的準備計劃。 軍事和核心小組工作。在《意見》的結尾,他提出,為了貫徹黨的戰略,應該實行"政治紀律(不一定是'開除'或'開除',而是責任感和公衆對黨的信任)"。為了加強對上海勞工第三次武裝起義的上司,中國共産黨中央成立了由陳獨秀、羅一農、趙世炎等八人組成的專門委員會,作為起義的最高決策和指揮機關。雖然不是特别委員會成員,但餘先生還參加了七次會議,并在頭五次會議上發言。

羅奕農和趙世岩在上海市勞工第三次武裝起義前夕上海區委聯席會議上也談到了"政治紀律問題",以確定中央暴亂訓示的實施。3月15日,中國共産黨上海區委主席團就政治和黨的工作政策作了報告,專門作了"黨的政治紀律"部分,從理論上闡述了紀律對黨和革命事業的重要性。他還批評了上海市區委的三項"無意和有意"行為,這些行為破壞了黨的紀律。3月19日,上海勞工武裝起義當天,趙世岩提出了加強黨的組織的五項建議,其中第三項是"嚴格執行政治紀律",以完成"實作公民政權"的任務。

(二)中國共産黨五大黨在紀律建設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與四大共産黨通過的黨章内容相比,五大共産黨通過的黨章内容已增加到十二章,增加主要在組織和建設上。經過全黨對共産國際決議的讨論,特别是在共産黨五大會議上閱讀和讨論《問題》一文後,黨中央反思了中國革命的經驗教訓,接受了列甯主義紀律的原則,在紀律建設中取得了重要成果。一方面,"政治紀律"首次以中央檔案的形式提出,另一方面,《中國共産黨章程第三修正案》(以下簡稱《決定》)對黨的紀律作了系統的規定。《決定》明确提出了紀律的意義,"嚴從黨的紀律是全體黨員和各黨部門的首要義務"。同時,它還提出了紀律标準,即"黨部機關的決議應迅速、正确地落實,但黨内所有有争議的問題在作出決定之前,應完全自由讨論"。這一紀律規定,充分展現了于秋白在《問題》中倡導的"正紀律"。此外,《決定》在查明和懲處違紀行為方面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在認定組織和黨員的紀律行為時,提出"不執行上級決議和其他損害黨的行為,視為違背黨的共同意志"。在懲戒方式上,組織與黨員分别規定,并首次給予警告和黨審查的懲戒形式,"對整個黨部進行警告、改組或者舉行全面重新登記(組織解散)。個别黨員受到警告,在黨内公開警告,并暫時取消其黨内、國民黨、國民政府等工作。留在黨内視察,開除黨籍。這些紀律處分的具體規定,是對黨内"官僚主義、流氓式紀律"的反映。這種懲罰從警示到開除的逐漸更新,也展現了黨紀的政治和教育性質——提高黨員的"責任感"和"信任度"。上述規定為認真執行黨的紀律和懲處違紀的黨員提供了明确依據,建構了黨的終身制度架構。同時,"為了鞏固黨的團結和專制觀點",中國共産黨中央和省級五大組織成立了監察委員會,并規定了具體權限、組織結構和工作規則。

(三)政治紀律決議案于11月在中央臨時政治局擴大會議上首次提出。

組織路線是政治路線的保證,嚴謹的紀律是加強組織的有效途徑。在中國共産黨上司人看來,革命失敗的症結之一是"五十字"沒有嚴格執行政治紀律,八七大所能開創的"共産黨新生"就是中央臨時政治局"極為嚴格地執行政治紀律"。第87次會議後,中國共産黨上司人決心加強政治紀律。中央臨時政治局在9月15日向共産國際送出的報告中強調,隻有"堅決嚴格執行黨的紀律,下定決心重建黨"和"隻有嚴格執行黨的紀律,才能挽救黨的危機"。這一承認是為引入《政治紀律決議》而準備的。

到了十月下旬,激烈的武裝鬥争一個接一個地失敗了,革命走向了低潮。11月9日至10日,中央臨時政治局在上海召開擴大會議,由于秋白擔任主席。會議強調,"嚴格紀律、建立黨的秘密組織,确實是黨工作成效的最必要條件之一"。為了推動所謂的革命高潮,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産黨的第一個"政治紀律決議",其開頭是這樣說的:"隻有最嚴格的政治紀律才能提高無産階級政黨的戰鬥力,這是每個共産黨必須具備的最低條件"。為制造"各地城鄉革命高潮",中央臨時政治局11月18日向全黨發出第16号通知,通報會議的内容和決定,明确指出黨代會的任務之一是"從根本上重建我們黨,加強我們的黨, 清理機會主義,嚴格整頓政治紀律",指出"會議實行政治紀律,甚至故意違章,對明顯叛國行為的黨員,有明顯的批評和單獨處罰"。

但是,在政治紀律的實踐中,也暴露了一些突出的問題。對此,周恩來在共産黨六大中反思了黨的嚴肅政治紀律的實踐,指出"黨的指導機關要有政治紀律","但後來很多地方用得亂七八糟,變成亂七八糟,有些很機械地用。廣州暴動失敗後,許多軍事、政治和技術混為一談,要用政治紀律處分。這種虐待的亮點是紀律。如決議案,對一大批有豐富經驗的幹部造成了打擊,犯了懲罰性錯誤。

為什麼政治紀律的實踐會有轉折?不可否認,中國革命形勢十分複雜,發展變化十分戲劇化,是一個重要的外部原因,中國共産黨上司人缺乏鬥争經驗,自身理論不成熟,缺乏組織,是重要的内在原因, 但仍有許多根深蒂固的問題值得我們考慮。

中國共産黨初期嚴肅政治紀律的曆史啟示

黨成立以來,中國共産黨高度重視自身的紀律建設,中國共産黨上司在堅持列甯主義紀律的基礎上,系統地思考紀律問題,闡述了政治紀律的内涵和意義。中國共産黨的五位将領被寫入黨的檔案,随後的8月7日會議和11月中央臨時政治局擴大會議加強了組織,推動了革命,然後在全黨範圍内實行了嚴肅的政治紀律。 深化黨對鐵紀律的普遍認識。

我們重溫這段曲折的曆史,就是要學習執政黨的經驗和教訓,為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貢獻曆史智慧。

第一,政治紀律的實施應以現實的政治路線為基本前提。毛澤東有一句名言:"這條線是'道王',紀律就是'欺負'"。這句話非常生動地描繪了政治路線與黨紀的關系。政治紀律是保證中國共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迅速準确地貫徹執行,推進革命事業的強大制度。

然而,作為一種組織手段,紀律武器隻有在正确的政治路線下才能發揮最大作用。另一方面,如果政治路線偏離,政治紀律的強效性偏向,就會給革命事業和力量造成損失,不僅不能鞏固黨内的團結,而且可能破壞黨内民主,侵蝕黨内的團結。曆史一再證明,革命指導機關對革命形勢的分析和确定是科學的,對革命的成敗是極其重要的。第87次會議之後,特别是11月中央臨時政治局擴大之後,革命的高潮已經結束,但此時共産黨高層"高估了革命力量和敵人的崩潰"。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一大批中共,因堅持從現實出發,采取冷靜理性的政策而受到錯誤攻擊。共産黨六大黨從曲折和失敗中吸取了教訓,革命形勢開始恢複和發展。

第二,要以加強中央政權的重要目的執行政治紀律。加強政治紀律的主要目的是維護中央政府的權威,使中央決策能夠快速準确地進行,否則中國革命的事業就不會成功。羅轶農闡述了政治紀律相關問題,強調了遵守黨的紀律對維護黨的權威的重要性,指出"黨的權威是全體同志都能嚴格遵守紀律,否則紀律放寬,黨就會失去權威,不能指揮同志奮鬥前進","每一個愛黨的同志, 到處都要嚴格遵守黨的紀律,始終提高黨的威權主義,永不破壞,做一個真正的黨員。在《提問》中,餘秋白主張"政治紀律"和"正紀律",第87次會議強調發展黨内民主,呼籲黨員積極參與黨内生活。但是,在缺乏健全的組織體系和有聲望的上司人的情況下,黨内民主往往走另一條路——"相當極端民主化的狀态"。這群龍沒有頭,沒有決定,一盤散沙,紀律喪失,沒有執行力,給革命事業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例如,當時舜直黨組織有一個"極端小資産階級的民權錯誤"。如果任由這種"極端自由"發展下去,結果就是"把黨的組織粉碎到消滅的地步"。是以,在中共六大通過的《政治決議》中,明确規定各級支部必須"實行真正的民主集中制",一方面"盡可能保證黨内民主",集體讨論,集體決策主要問題,另一方面, "反對極端民主的傾向,因為這會破壞黨的紀律,......破壞黨的指導機關"信念"。沒有堅定的紀律,革命就不可能取得勝利。在中國這樣一個極其複雜的環境中,革命的勝利需要更多的鐵紀律和高度團結、強大的上司核心。政治紀律的重要目的是加強中央權威,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和秩序。自由不是任性的,民主取決于制度。開明民主意識,弘揚民主作風,進行民主批判,不是要削弱黨的威信,而是要維護全黨的中央團結,加強中央政府的權威。

第三,紀律的落實要在教育黨員中發揮作用。"共産黨的紀律首先是建立在每個黨員對自己責任的自我意識之上。隻有建立在共同思想的基礎上,才能有鐵的紀律和協調一緻的行動。思想的統一有賴于教育,教育不僅取決于支部的民主讨論、誠信和真誠的思想對抗,還取決于黨内的宣傳和黨校的培養。針對黨在五大共産黨後全政治紀律上的偏差,于秋白反映,紀律需要用"宣傳、訓練......等等糾正他的方法,主要目的是讓群衆意識到他的錯誤。周恩來也說,這一時期,"我們沒有用教規,沒有用勸說的方法說服同志。是以,他提出"黨的紀律和指導,要使廣大黨員做到自覺、真正接受和服從"。對于黨員過多的懲罰和懲罰,沒有必要進行思想教育,會制約黨員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讓黨員畏懼末日,謹慎行事,黨将逐漸失去生命力和活力。曾參與順順省委工作的劉少奇,後來深入談到了黨内懲罰與教育的關系,"懲罰與打擊(公衆批評和鬥争也是打擊)隻能在必要時使用,反對黨内頑固分子堅持犯錯;對于黨組織來說,黨内教育是為了幫助黨員認清錯誤,找出根源,認識什麼是正确的路線和革命理論,糾正自己的言行,這項活動必須從真正幫助同志的角度,采取友好、人心和恩惠的态度, 幫助他們解決意識形态問題和政治混亂。這樣,我們才能提高黨員的戰鬥力和凝聚力,確定全黨一貫向前發展。

今天的中國共産黨,是思想、政治、組織成熟、上司核心的強大先進大黨。嚴肅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将為維護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上司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證,確定中央決策在實踐中運用,使全黨能夠發号施令、一步一步地前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