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1901-1972),曾就讀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哈佛大學建築學,是中國古代建築研究的先驅,也是現代建築教育的創始者。1950年,敦煌文物研究所在北京舉辦敦煌藝術展,時任館長的張淑紅邀請梁思成先生撰寫了一篇關于敦煌建築的文章,由作者撰寫,并于1951年發表在《文物參考文獻》第二卷第五期上。為了讀者的利益,我們特此轉載本文。
敦煌壁畫中的中國古代建築
溫 / 梁思誠

杜拱畫 畫 梁思成畫 選自《中國建築形象史》
我們已經知道
中國建築的主要特點
在讨論敦煌所看到的建築之前,我必須簡要描述一下中國建築傳統的特點。
到公元前1450年,中國建築無疑已經形成了其獨特的體系。在單個建築物的結構中,它由三個主要部分組成,即基礎,屋頂和屋頂。太極堂由磚石制成,但也由木材制成。房子矗立在地基的頂部,有木柱,柱子上有橫梁和淺灘來支撐屋頂。屋頂覆寫着瓦片,但最初是用膨毛制成的。
在更大和更重要的建築物中,柱子和梁的交界處更多地用作過渡部分。房屋的柱子和橫梁構成了房屋的骨架,承受着重量,并且在柱子和柱子之間,可以通過建造牆壁,安裝門窗或完全打開(例如涼亭)根據需要靈活配置設定。
東漢陶府大同市博物館收藏
至于房屋,辦公室,宮殿或修道院,它由許多單獨的主要建築物組成,例如大廳,大廳,涼亭等,這些建築物與輔助建築物相連,例如貨車,走廊,庭院門,牆壁等,它們通過圓形連結連接配接,為庭院留下空置空間,或許多連接配接的庭院。
這個庭院的最初形成無疑是為了保護的主要目的。同一目的的表演由一所房子到整個城市進行。随着政治組織的發展,在城市内部,統治階級可以動用軍隊或"警察"的力量來鎮壓人民,實行所謂的"法治",是以在城市内部,庭院的防禦性逐漸降低,隻有通過劃分内外,劃分公共和私人(敦煌壁畫為這一步發展步驟提供了一個不斷發展的例子)。
敦煌壁畫中的城門
例如,漢朝不合情理的宮殿,建璋宮等,本身就是一個城市,分為幾個庭院;
北京的紫禁城,分為若幹"故宮",是宋代以後有宮殿的一個例子。在其他古代文化中,也有防禦性的庭院,如埃及,巴比倫,希臘,羅馬。但在國内,我們已經掌握了庭院調配的優勢,放棄了其防禦部署,保留了其美麗畫廊甯靜的心髒,至今仍能為庭院居民提供"戶外生活"的專業知識、儲存和利用。
幾千年來,中國建築的扁平部署,除了少數特殊情況的例外,已經通過幾個木制骨架與庭院相連。這種中國建築的最基本特征也适用于宗教和非宗教建築。由于我們在佛教早期可以看到的敦煌壁畫,我們可以肯定地說,中國的宗教和非宗教建築從一開始就沒有根本的不同。
韶陵寺第三洞,唐代單屋檐塔
是以,可能有兩個主要原因。首先是由于效用。與基督教或伊斯蘭教不同,佛教很少有數十或數百人成群結隊祈禱或聆聽的儀式。佛教以佛像為食,是佛像的"房子",類似于古希臘和羅馬的寺廟。第二是因為原來的佛教寺廟是由官方辦公室或住所改建的。漢朝的官方辦公室被稱為"寺廟"。傳說,佛教首次進入中國後的第一座佛教寺廟是白馬寺,在弘安寺之初更名為宗教寺廟,這是西部地區白馬寺首先完成的。後來為佛教建築都稱寺廟,是漢朝官府的名稱。
洛陽嘉蘭記載:建中寺"這是劉騰家空的案子......原堂為佛教寺廟,後廳為演講室,"願寺、王玉舍故居的中國書屋也"等房屋建有寺廟記錄,數量衆多。在佛教開始時,佛教寺廟,官方辦公室和住宅樓在很大程度上彼此無法區分;
幾篇關于魏唐木結建構築形象的作品
重要參考文獻
我們對過去五代或更多年代木結建構築形象的了解極為貧乏。最古老的圖像隻是春季和秋季青銅器上的一些稀有圖像。到了漢代,也依靠的隻有幾塊石材,石室和出土的明、漆器。金圍棋,主要是雲岡、天龍山、南北滄塘山的石窟和浮雕,以及北韓漢江流域的幾座陵墓,如所謂"天地之王"、"雙禹"等。到了唐代,磚塔雖然逐漸增多,但如雲岡、天龍山、音殿的屋檐卻不行,主要依靠的曆史資料是敦煌壁畫。除了壁畫外,公元857年隻有一座佛教寺廟和一些零散的材料供參考和比較研究。
敦煌壁畫、建築是最常見的主題之一,因為建築物最常被用作僞裝和各種故事繪畫的背景。在中唐以後最典型的土地變化中,背景由燦爛華麗的亭子組成。在早期的壁畫中,如魏偉洞穴狹窄橫幅的故事畫,以及唐代中期後網土變化兩側小方格的故事,建築的繪畫相對簡單,但大多描繪了當時生活與建築的關系, 另一方面,為我們提供有價值的資訊。
莫高窟148單屋檐木塔
與敦煌等簡單建築相比,最好的例子之一是波士頓藝術博物館的藏品,洛陽出土的北魏甯墓碑室。根據甯的墓志銘,石室建于公元529年。在石室的四面牆上,雕刻了木架構的形狀,帶有桶形屋頂,牆壁内外都雕刻着"壁畫",以及相同類型的房屋。屋檐下有重要的人類字形。這些特征與敦煌壁畫中看到的簡單建築非常相似。
北魏甯墓碑上的建築圖像
屬于盛唐時代的一個罕見的參考是雕刻在西安慈恩寺大塔西側石頭上的佛教寺廟地圖。兩側的柱子,蜻蜓,水桶,平台,屋檐,屋頂瓦片和回廊都用非常精确的線條繪制。大冢塔建于長安年間(701-704年),位于唐武則田,從項目中門石的困難位置和圖中畫的佛寺風格(與建築物的後代和日本奈良時代的物體相比)推斷出門石是八世紀初的原石。從這張圖檔中,我們可以得到比敦煌大多數僞裝地圖早200年的比較研究資料。
陝西省西安市大塔大門的石刻
關于晚唐木結構,我們隻知道一件事。1937年6月,中國建築學會的一個調查小組,以第61洞的"五台山地圖"為"旅遊指南","發現"了中國唯一已知的唐代木結建構築佛光寺的主寺,靠近南台外的豆村。在那裡,我們不僅發現了唐代木結構,而且寺廟裡還有唐代的雕像,壁畫和銘文。唐代的書籍、繪畫、塑膠、建築、四種藝術、一座寺廟的收藏,據筆者所知,還隻是一個例子。當時,我們研究了佛光寺,敦煌壁畫是我們的主要比較資料;
梁思城,山西省五台山佛光寺大寺
在"發現"唐代佛寺之前,我們對唐朝的形象和以前的木結構的了解,除了日本(552-645),奈良(645-784),和平前時期(784-950)模仿唐代建築的幾個現存外,唯一的資訊是敦煌壁畫。自從中國佛教寺廟的"發現"以來,我們确實獲得了唐代晚期的一個例子,但由于它隻是一座孤獨的佛教寺廟,站在後世變化的建築環境中,它讓我們看到了唐代大型木結構和細節處理的方法, 而要了解唐代建築形象的全貌,就要依靠敦煌壁畫提供豐富的資訊。更多的是因為佛光寺的主殿建于公元857年,敦煌大部分幹淨的土壤僞裝屬于同一時代。我們将其與壁畫中描繪的建築進行比較,以了解畫中的建築物被忠實地描述,進而證明壁畫中資訊的重要性和可靠性。
法瓦堂,戶田寺,日本 公元8世紀至今仍然存在的仿唐木結構
四川大富特縣北崖佛灣 公元895年 唐末阿米托清理土壤成懸崖,以及樂山、冀江等縣看到許多較小的潔淨土變崖也都帶有敦煌壁畫,其建築資料可比得上有價值。在這些私刑處死中,我們看到的布局與僞裝的敦煌壁畫完全相同。在佛像的後面,顯示了亭子畫廊的背景,前面有多層欄杆。這塊石頭上刻着"立體"壁畫,因為表現同一主題的三維,可以做敦煌壁畫的研究在建築中的一個很好的參考。
可供參考的第二個資訊是古籍中的記錄。從相對豐富的資料,如張彥淵的《曆代名畫》、段承式的《玉陽雜廟塔》、郭如福的《圖畫與故事》等書籍中,我們還可以得到很多關于唐代佛寺與壁畫和建築關系的資訊。從這三本書中,我們可以找到很多建築類型,如庭院、大廳、大廳、大廈、亭子、建築物、三扇門、畫廊等等。
榆林洞第25洞南壁為局部
這些類型建築物的形象可以在敦煌壁畫中清晰地看到。我們也知道所有這些建築物都是可用的,其中大多數都有壁畫。這幅畫的位置,不僅在牆上,簡直就是處處都畫不出來,題材也非常廣泛。如兩側的門、廟宇、下廊、大廳的窗戶、塔、門扇、叉手、柱子、屋檐,甚至還有屏障版、鈎杆,都可以畫出來。題材是佛、比薩、各種潔淨的土壤變化,這條線變化,鬼、山水、水族、孔雀、龍、鳳、惡,甚至如"國(宇)王與親"畫在長安鳳宮、洛陽昭城寺楊廷光畫的《西域圖》等。據了解,在古代建築中,不僅壁畫是常見的裝飾,而且壁畫的位置和主題不受限制。
以上圖檔和書面資料,是我們研究敦煌壁畫、建築物的繪畫,以及一些洞外剩餘屋檐的一個重要間接證據。
此外,無數的廖、宋、金、袁的建築和宋的"創作法語"部分,都是我們想用來比較的後代。
以上都是我們可以獲得的關于敦煌以外中國建築傳統的知識,現在讓我們關注敦煌能為我們提供的資訊,看看我們能得到什麼,它們有什麼價值。
榆林石窟第25洞的南壁是衡量人生變化的尺度
從敦煌壁畫中看到的建築圖紙來看,在庭院的部署,建築物類型和施工情況方面可以得出以下幾點:
庭院周圍有幾座建築,是中國建築的特色,即中國建築平面的配置。這些庭院中的大多數都有一個中心軸線(主要是南北)。主樓位于這條線上,左右二級樓對稱配置。直到今天,中國建築,像北京的明宮和清宮一樣大,甚至整個北京市;
敦煌61号洞留下了第四幅畫的大伽藍上畫,共三個院子;第146和第205個洞穴有類似的繪畫,雖然它們也是三個庭院,但不是單獨獨立的四面牆,而在中央大院的每一側将三面牆連接配接到兩個附屬的庭院中。
莫高窟第205洞本地
位于這種類型的庭院中間的是主廳。庭院被回廊包圍,畫廊的外柱有圍牆,是以回廊也是庭院的外牆。在前立面的中間是一樓和二樓的門或門建築,一個或三個。主廳後面還有門或後廳等建築物,與前門相對應。在主廳的前後回廊和左回廊,有時左右有兩扇門,還有兩層以上。外牆還有兩個角落。庭院中四角建築的布局,至少在形式上,保留了古代防禦的遺産。不過,這種調配自宋元以來就非常罕見,隻有曲阜公廟和沈陽北陵仍然保留了這種風格。
第61洞"五台山地圖"有大約六十個地方,絕大多數都是相同的配置,其中"南台之巅",在正殿之前,左邊有三重塔,右邊有一座厚重的建築,而奈良、日本的法倫寺(7世紀)平面結構非常相似,日本建築史學家認為這種配置是南方王朝的特征, 不是全部北方,我們在這裡有強有力的反證,證明這種配置也在北方使用。
莫高窟第61洞在大酷的寺廟部分
至于民用住宅飛機的配置,可以在僞裝畫面兩側的許多小架構中看到它。雖然許多宮殿或住宅的表演碎片,庭院的一個角落或部分經常畫出居民的日常生活,但其配置與佛教寺院的分布基本相似。
在各種僞裝的圖檔中,建築背景的中央部分也是主廳的中心,其次是後廳,在走廊的兩側,走廊向前折疊,左右有厚重的亭子,是上述庭院内部場景。這種繪畫的布局,以數百幅畫作計算,應該是當時宮殿或佛教寺廟最常見的配置,是以有這樣一種常見的表現。
在印度阿依多石窟寺的壁畫中看到的布局以塵世生活為主,而佛陀或佛陀則出現在背景中,而不是坐在敦煌佛像中的佛像中。漢族肖像石中很多西王的母親在中央,坐在亭子裡,左右兩面雙曲折對峙,甚至夾着用樹木的圖檔,而敦煌潔淨的土僞裝的布局基本是一樣的,以至于我們無法想象敦煌壁畫的潔淨土原本還是王母的孩子。事實上,它們隻是世界宏偉宮殿的縮影。
單個建築物的類型
如寺廟、樓層、街角建築、門、牆、廊、塔、站台、牆、牆、橋等。
(a) 大廳
佛寺,正殿,堂都屬于這一類。寺廟是牆内的主要或次要建築。平面大多是矩形的,較長的一面大多是三五個。僞裝地圖中心的大多數主要大廳都不畫牆。偶爾畫一下牆,然後牆隻在左右兩端,而在前面中間小心翼翼地打開門,第二扇窗戶,類似于現在的一般做法。較小的建築物在下一張次要圖檔中描繪,并且牆壁的使用更常見。在魏炜的洞穴中看到的殿堂,在結構或形式上與洛陽甯的石室非常相似。
莫高窟148号洞五号開放大廳建築
(二) 樓層
漢族肖像石和出土的漢明工具使我們意識到中國多層房屋的古老起源。敦煌壁畫,地闆已成為典型的建築。無論是正殿、廟宇、中間的三扇門,甚至回廊,角落建築都有兩層甚至三層。每層樓都堆滿了中國建築的基本三個部分 - 地基,屋頂 - 上層是"平地"的形式,除了頂層屋頂,它采取"腰屋檐"的形式;城門上也有樓層,以城門為基礎,上層與上層完全相同。
榆林洞25個洞的南壁以地基和台階為基礎
壁畫中最特别的重型建築是第61洞雕像後面的八角形二樓,該雕像已被清除了泥土。建築物的地闆底座和屋檐由許多弧線組成。所有的柱子,碎片,屋頂,屋檐等都不是曲線。在整個建築中,除了欄杆和柱子之外,沒有直線。房子的角落是凸起的,不像敦煌的所有建築物。在屋檐下似乎受到法案的保護。這座奇特的建築可能采用中國傳統的木架構,來獲得這種奇特的結構,一方面可以代表古代工匠對傳統的堅定自信,大膽運用無限智慧去應對新的問題;這種結構被證明是一種嘗試,因為它通常不被采用。結果不盡如人意。
(三) 轉角樓
庭院牆壁和牆壁的角落都有角落。庭院的角落建築與一般地闆形狀相同。城牆的一角以城牆為基礎,上層與上層完全相同。
莫高窟 172 本地
(4)大門
壁畫中的建築物的門,被稱為"過去的傑作",是大學的三扇門,三扇門或三扇門,占據與當今中國建築中的大門相同的位置,并成為主要建築。門的平面也是矩形的,一到三個正方形寬,門扇安裝在垂直和中間線的柱子之間。大門還有一個磚石底座,有石階或坡道,可以擡起和降低,有些在欄杆周圍。大門也有兩層,由"曆史名畫""興唐寺三門下樓的吳(道子)畫神"這樣的記錄和日本奈良法倫寺在門上都可以證明。
莫高窟第445洞本地
(五)
在敦煌北魏洞中,洞窟是常見的一幅畫,如254洞,主樓旁邊有異形建築,254洞牆有牆形。在我身旁,有兒子。兩者之間有屋檐。它是漢代宮殿,寺廟和陵墓前被道路隔開的一對建築物,在漢族肖像石中很常見。在山東、四川和西康有十多座漢墓和懸崖。但兩者之間沒有屋檐,這符合"禹也"的意思。這與敦煌看到的有點不同。唐代以後,中國建築中不再存在氣的原始類型。在南京的七梁陵墓中,神道石柱的位置被割讓,後來可能被改造成中國手表,如天安門廣場前所見;它向另一個方向發展,成為子孫後代的品牌建設。敦煌看到的是過渡風格的一個很好的例子。從壁畫中可以看出,它仍然是北緯領域的常見類型。
(六) 圖庫
朗在中國建築群的構成中幾乎是不可或缺的。它的位置和結構,以及充足的光線使其成為理想的"畫廊",是以無數老師在畫廊的牆壁上繪制,提高了畫廊在建築群中的位置。從建築的角度來看,畫廊是一座狹窄的連鎖建築,也有木架構,覆寫着屋頂;走廊位于建築群的最外層周圍,将一座主要建築連接配接到另一座主要建築,是以畫廊的外牆通常是建築群的外牆。這是雨天和雪天的交通車道。
莫高窟 321 本地
這裡也是舉行盛大儀式時安排儀仗隊的理想場所。後來,許多寺廟在廟會期間,它也是一個商販市場,如宋梁(開封)大顯郭寺就是。
(7) 大廈
在古代建築的對象中,現存最大的是寶塔。它是古代建築研究中最豐富的材料類型。雖然大廈的概念純粹是從印度引進的,但在中國建築中,它是中國原創的基礎,結合外部因素,适宜存在的條件,創造了國家形式建築最傑出的典範。
莫高窟第103洞本地
(8) 台灣
壁畫中有一種高聳的建築類型,下部或磚塊鑲嵌成非常高的地基,如孤立的城市建築,或在普通地基上,木柱為高地基,在平坦,平坦的建築大廳上。由于無法确定它的名字,阿姨暫時稱它為平台。根據壁畫看到的厚重建築,下柱有屋檐,屋檐上方的瓷磚再平坐。但這類敦煌壁畫在雙塔上,再下柱無屋檐,而直接設定平整,周圍有欄杆,是以人們推測舞台不是用來居住的。位于美國華盛頓特區富勒藝術博物館的贓物.C是從平原省磁力縣的南生塘山石窟雕刻而成的,并具有相同的木制平台。
從古籍中了解到,台灣是中國古代非常常見的建築類型,但在後世卻很少見。這種常見的敦煌壁畫表明,古代階段或其中之一可能就是這種情況。遠至北京的土城、河北安平縣,聖姑殿(1309年)都建在建築群的高台上,也許是另一種台灣。
(9) 牆壁
如上所述,回廊被用作牆壁的組合,其中許多是由柱廊的木制架構制成的,壁畫也有磚牆,但它們很少見。在幾棟房屋的前面,壁畫中還發現了由木制格栅制成的牆壁。
莫高窟第85洞當地
(10) 城市
雖然中國古代的揚西城在明代之前一般都是用磚砌的城牆,但在敦煌壁畫中知道,這座磚砌的城市在唐代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壁畫可以看到許多城市,其中許多是方形的,城門在兩側或右側。壁畫中描繪的大多數建築物都是忠實的,除了城牆,城牆顯然傾向于特别強調高度,是以大門極高和狹窄。内外基礎略厚于牆體,大小較低,得分顯著。在建築物的底部,安平坐在水桶上,建造建築物。大多數建築物是五寬三深。平坐在欄杆周圍。柱子的屋檐下有水桶,屋頂更用于将山(即九座山脊)關閉到頂部。城門洞窄高,呈梯形,不設優惠券。不久前,泰安寺金門的拆除仍是這種風格。大門也不是梯形的,也沒有發放憑證,而是用木頭在橫梁上做成的。橫梁分為兩層,兩層之間用水桶,如四川省彭山縣的許多漢崖墓門所見。
至于門上的門釘,鋪位和喇叭葉與今天使用的相同。牆壁上還有腰牆和托盤。與後代一樣,長城和敵人的平台在壁畫中看不到。
莫高窟第217洞 本地 莫高窟 第217洞 本地
角落建築對于壁畫中繪制的每個角落都是必要的。壁畫中修道院的牆壁必須有角落建築,在牆壁中更是如此。是以,在平面配置中,從庭院到城市,基本原則是相同且一緻的。它還展示了古代防禦的遺産。現有的明清兩角建築,平面由一把弧形尺子組成,帶有城牆的拐角。敦煌壁畫比較簡單,結構和上述城門建築相同,比城門樓略小。
壁畫中最奇怪的城市之一是217個洞穴。這座城市顯然是西區的景色。從城市大門和房屋的半圓形屋頂以及房屋兩側的檢票門可以看出,城市中的大門和房屋的大門顯然是憑證形成的。
(11) 橋
許多壁畫被發現,全部由木頭制成,橋略微拱形,兩側都有欄杆。這種橋梁在今天的日本仍然很常見。
傅彥年 注:
梁哈松先生寫了兩篇關于唐以前建築的概括的文章。第一本是1932年出版的《唐代的廟宮》,刊登在《中國建築學雜志》第三卷第一期上。第二篇文章發表于1951年,是《參考文物》的第二卷和第五期。本文後來,包括前一篇文章的内容和一些發展,時代也延伸到了北朝到宋初,是以在收藏(指《梁思成收藏》,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1年)中就把這篇文章的收入放在了一起。
(作者:梁思誠)
(資料來源: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摘自:絲綢之路遺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