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最高檢第十檢察廳負責人就釋出大資料賦能類案司法救助典型案例答記者問

作者:環球網

來源:最高人民檢察院

深化創新 能動履職

以“數字革命”

助推國家司法救助工作高質效發展

——最高檢第十檢察廳負責人就釋出大資料賦能類案司法救助典型案例答記者問

近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印發大資料賦能類案司法救助典型案例。這批典型案例的制發背景是什麼?是如何實作大資料賦能的?下一步最高檢對數字控申建設有哪些新的安排?最高檢第十檢察廳(也可稱控告申訴檢察廳)負責人就相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問:請問最高檢以大資料賦能類案司法救助為主題印發典型案例的背景是什麼?

答:進入新世紀以來,随着資訊、網絡、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日新月異發展,大陸飛速步入資訊化、數字化時代,大資料在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檢察工作同步進入資訊時代、數字時代,“資料”正在深刻改變着新時代的檢察工作。《中共中央關于加強新時代檢察機關法律監督工作的意見》要求,“運用大資料、區塊鍊等技術推進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司法行政機關等跨部門大資料協同辦案。”面對新形勢新要求,檢察機關控申工作不能再局限于正常思維、正常認識,要主動跟上、适應數字化時代大勢,正确認識加快推進數字檢察建設的重要性,強化大資料戰略思維,以高度的政治自覺、法治自覺、檢察自覺融入“檢察大資料戰略”,以“數字革命”驅動新時代控申工作整體提質增效、創新發展,這不僅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也具有現實的可行性和緊迫性。

為此,最高檢第十檢察廳在《2022年控告申訴檢察工作要點》要求,推動控申工作與大資料深度融合,充分運用控申檢察大資料,精準高效開展資料分析,推動控申工作高品質發展,助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各地控申部門緊跟最高檢工作部署,自覺對标對表,強化實戰導向,以大資料賦能類案司法救助為突破口,有效服務控申檢察辦案,滿足人民群衆更高需求,取得較好成效。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認真落實《中共中央關于加強新時代檢察機關法律監督工作的意見》,積極推進控告申訴“數字檢察”工作模式,最高檢第十檢察廳對一年多來各地湧現的優秀大資料賦能類案司法救助模型進行了梳理和篩選,編發了這批5個典型案例。

問:在此次最高檢印發的典型案例中,大資料是如何實作賦能類案司法救助的?

答:這批典型案例聚焦目前檢察機關司法救助工作中存在的因資訊銜接不暢通、救助标準不統一、部門協同不及時導緻救助實效不到位等問題,打破資料壁壘,積極探索建構司法救助大資料模型,實作有效挖掘司法救助線索,及時開展檢察環節司法救助,同時基于大資料研判,加強司法救助與社會救助的雙向銜接,提升了救助效率,增強了救助實效,充分展現了大資料在推動新時代司法救助工作高質效發展、促進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在案例一中,檢察機關依托“1+20+N”多元社會救助機制,建立起容納6個系統、8類資料的檢府關聯司法救助服務鄉村振興工作平台,建構司法救助對象篩選和司法救助金額計算兩個資料模型,實作快速鎖定救助對象、精準測算救助金額,同步開展社會救助、分類幫扶,更好助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案例二的模型源于基層檢察機關司法救助實踐,邏輯結構清晰,資料擷取簡便,資料要素提取和分析規則精準,能夠多層次多元度準确篩查識别需要司法救助和社會救助的案件線索,建構高效協同的“1+1+N”多元化救助體系,最大限度幫助困難受害人脫離困境,有效實作“應救盡救”“應救即救”的工作目标。

案例三,檢察機關通過建構智慧救助平台,分類內建重點困難群體資料,運用人工智能等手段提煉規則,實作司法救助線索由人工摸排轉向智能篩查,案件受理由個案申請轉向類案推送,同時基于大資料研判,分檔次确定救助金額,初步實作救助标準量化,并積極推動司法救助與社會救助銜接,助力基層治理。

案例四的模型聚焦因案緻困的原建檔立卡貧困戶、未成年人、殘障人士等重點人群,采取“兩庫四比對”模式,通過大資料碰撞,第一時間發現進入檢察辦案環節的困難群體資訊,即時推送給辦案人員,及早開展救助幫扶,跑出了司法救助的“加速度”,及時有效防範因案返貧緻貧風險。

案例五,針對常見多發的侵害人身權類案件進行大資料模組化,在拓展刑事類救助案源的同時,積極主動依規辦理民事類救助案件,有效解決了救助案件線索管道來源單一、救助工作開展不及時等問題。該模型還可以通過提取社會治理要素,協調相關職能部門共同履職,擴大救助效果,促進協同共治。

問:下一步最高檢對數字控申建設有哪些新安排?

答:這幾年,整體來看,控申工作的資訊化建設抓得不錯,大資料運用有了一定發展。如全面上線運作網上信訪資訊系統2.0,實作四級檢察院所有信訪線上辦理,回複情況全流程監控;又深化網上便民服務,2019年“12309中國檢察網”上線,2020年又開通“檢訪通”資訊系統,群衆可通過網站、公衆号、手機APP等向檢察機關反映訴求并查詢辦理過程和結果。與此同時,控申工作的數字化運用仍然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為此,最高檢第十檢察廳在今年初工作要點中明确要求,全力融入和推進“數字檢察”戰略,推進研發控告申訴檢察部門司法辦案監督模型,積極建構控告申訴“數字檢察”工作模式。

一要增強大資料意識。大資料是資訊化時代的“石油”,是推動社會發展方式和經濟運作機制變革的重要方式。各級控申部門都要有責任感和緊迫感,切實發揮職能優勢,克服就案辦案等司法慣性,樹立大資料意識,在辦案履職中不斷釋放資料效能,從個案中提煉類案線索,從類案中尋找治理規律,進而實作源頭治理,為促進中國法治模式的現代化轉型貢獻力量。

二要主動運用大資料。檢察業務系統和網上信訪資訊系統開通以來,已經産生彙聚大量控申案件,形成海量資料,是檢察資料的“富礦”。要對這些資料進行深度挖掘、碰撞、利用,才能發現資料之間的内在關聯和發展規律,才能充分運用、有效發揮資料的内在價值。要注意發現控申案件背後的異常現象、共性問題,從個案中尋找類案線索,從類案中尋找治理規律,進而建立監督模型,實作類案化治理、源頭治理。

三要加強網上信訪工作。《信訪工作條例》第十七條将資訊網絡規定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反映情況,提出建議、意見或者投訴請求的首要形式。網上信訪基本可以實作“足不出戶”“零在途時間”,因而更為便捷、高效,也更為安全,有利于群衆反映問題,有利于改善信訪秩序,也有利于及時解決問題,及早化解沖突糾紛。要高度重視加強網上信訪工作,讓資料多跑路、讓群衆少跑腿,做到“件件有落實、事事有回複”,成為檢察機關解疑釋惑、化解沖突糾紛的主管道。

四要注重大資料能力培養。聚焦數字時代對控申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積極借助“外腦”,在控申業務教育訓練中增加數字檢察、大資料運用方面的教育訓練内容,提升數字思維、數字技能和數字素養,強化大資料運用實戰練兵,提高控申人員的大資料運用、模型建構、使用和類案分析能力,努力培養一批講政治、精業務、懂“數字”的高素質複合型控申檢察人才。

記者:谷芳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