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數字化轉型典型案例(15):供應鍊網絡化協同模式

作者:數字化碎知識

數字化轉型往往是始于學習,而學習成功典型案例無疑是最佳的學習模式。

更多“數字化轉型典型案例”,歡迎關注我頭條号,一起成為數字化精英。

案例簡介

中小型醫械零售行業存在資源利用不充分、行業集中度較低等問題。宏途創聯科技通過供應鍊網絡化協同來實作全管道有效互動銜接,根據訂單資訊和供應鍊産能評級情況進行智能産銷比對,現有産能得到有效挖掘,閑置産能平均下降10%,庫存成本下降20%,供應鍊上下遊溝通效率提升20%,傳遞周期縮短15%。

主要背景

近年來,大陸醫療器械市場呈現出高速增長态勢,醫療器械供應鍊正呈現出規模化、智能化、專業化、合規化、扁平化、集中化的新發展趨勢。然而,經營主體分散、資源利用不充分、标準化程度有待提升仍是中國醫療器械供應鍊面臨的難題。受産品屬性影響,醫療器械供應鍊從物流、銷售到服務,行業集中度均較低。

數字化轉型典型案例(15):供應鍊網絡化協同模式

供應鍊采銷智能協同

鍊上中小企業對于市場資料、裝置資料、營運資料的價值認知不足,資訊孤島的現狀導緻了企業内外部的溝通協同能力不足、生産靈活性差,随之而來的是庫存成本高、接單途徑少、融資授信難的尴尬境地。

大多數中小企業管理者正在逐漸認識到數字化更新、上雲上平台的重要性,但不能堅定信心推進落地。對數字化更新後的前景預期不夠清晰、實施路徑不夠明确、外延服務不夠豐富是遲滞管理者最終決策的根本原因。

基于此,創聯科技從産業鍊角度進行資源整合,用産業互聯創新模式推動中小企業邁出數字化步伐,再通過豐富的資料增值服務将資料價值回饋給中小企業。

具體舉措

針對上述問題,創聯科技結合實際情況為某醫療器械B2B平台供應鍊上的生産企業制定了生産資料上雲規劃,同時将物流、庫存、訂單資訊接入IU工業雲平台,在用資料資訊為中小企業賦能的同時,通過資訊共享實作對市場變化的靈活反應,通過訂單智能拆解比對實作供需高效協同,通過模型測算确定适當産能、應對不同擾動程度事件恢複時間及對應的應急方案,提升供應鍊應對風險的能力。

(一)中小企業資料上雲

IU工業雲平台是創聯科技自主研發的為工業企業提供生産要素資料上雲及裝置管理、安全管理、供應鍊管理、能耗管理、雲端資料分析等子產品化服務的平台。

供應鍊中小企業的裝置狀态及産能資料上雲可以通過IU資料采集裝置(适合于裝置分布零散、數量少的場景)将資料直接上傳至IU雲平台;或是部署本地工作站(适合裝置集中、數量多的場景),将所有采集的資料彙集到工作站,再由工作站統一發送至IU雲平台。平台支援與多種類型ERP系統對接,庫存資料與訂單資料可便捷接入IU雲平台。

(二)供應鍊資訊共享與恢複測算

創聯科技運用物聯網等技術實作了從産量資料、物流資料、庫存資料到銷售資料供應鍊全鍊可視化,自動生成資料看闆,動态監測供應鍊生産、運輸、傳遞全過程的運轉情況。通過IU工業雲資訊共享與恢複測算系統實時傳遞至供應鍊各個共享單元(供應商、制造合作夥伴和物流中心),以最快的速度識别異常環節、最大程度避免風險随鍊條傳遞情況的發生。同時平台根據兩側資料通過模型推算出各個單元遇到突發風險的恢複時間,充分了解供應鍊的弱點和彈性,對薄弱單元進行标記并自動告警,不斷增強供應鍊各節點風險應對能力,協助優化并完成恢複計劃及能力建設,確定在實際擾亂事件發生時所有的恢複計劃和能力建設都準備到位。

(三)産能優化及協同

在IU工業雲産能優化及協同系統,平台根據過去訂單履行狀況、産品品質等資訊對生産商進行産能評級,形成動态的産業鍊供應商庫。需求側訂單資訊根據産品種類、緊急程度拆解後,平台可自動比對入駐的最優閑置産能廠商,徹底打通産能資訊與訂單資訊,實作供需高效協同,進而有效提高供應鍊溝通、傳遞效率。同時,通過産業特性及擾動事件發生機率,确定應對突發風險的備援産能水準,進而對供應鍊生産廠商數量及其産能提供優化意見。

通過對全鍊資料資訊的實時共享和供需自動比對機制,實作現有産能利用最大化,協同效率最優化;通過恢複測算和适當備援産量測定,調整供應鍊産能、制定應急預案,有效提高供應鍊應對突發風險的能力。

取得成效

創聯科技通過供應鍊網絡化協同來實作全管道的需求訂單、供應廠商之間的有效融合互動銜接,在中小企業生産商、B2B平台、供應鍊整體效率提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助力中小企業實作數字化管理

創聯科技已為一百餘家平台工廠制定了生産資料上雲計劃并落地,工廠完成上雲實施後即聯入戰略夥伴方的B2B平台商城。通過資料上雲,現有産能得到有效挖掘利用,閑置産能平均下降10%,庫存成本下降20%,資源使用率顯著提升。通過生産及産能管理系統,實作關鍵裝置狀态及産能資訊高效管理,結合ERP系統,形成産銷比對、生産管理、營運管理為一體的全系統管理平台

(二)有效提高供應鍊效率

上下遊一站式打通,通過C2M模式,銷售側下單後,訂單自動發向産能閑置廠商,實作訂單全流程追蹤,傳遞有保障。同時,通過産能及終端需求分析,打造柔性供應鍊基礎,新品開發回報時長降至15天。

數字化轉型典型案例(15):供應鍊網絡化協同模式

大屏展示

(三)供應鍊柔性化提升

通過IU雲平台可實作對産線狀況的實時監控,迅速發現異常環節,結合訂單自動拆解比對機制,可快速獲得可替代廠商資訊并自動配置設定生産任務,實作了分散生産裝置資源的統一排程,有效提高市場應對能力。通過中小企業授權資料的同步,采購-生産、供應鍊各環節間協同性大幅提高,供應鍊閑置産能下降10%,供應鍊上下遊溝通效率平均提升20%,傳遞周期縮短15%。通過資料協同業務實作全方位的資訊覆寫、生産要素的高效比對,實作庫存成本20%的降低,最大化供應鍊價值。

随着更多廠商的入駐,産業經營主體分散程度将得到有效降低,供應鍊單個廠商的不可替代性減弱,保證産能在适當備援範圍,供應鍊應對突發風險的調控能力将顯著提升。

(四)成效執行個體:基于IU雲系統的彈性化供應鍊有效應對新冠疫情下的訂單激增

新冠疫情初期,戰略夥伴方的B2B平台接到大額國内訂單,此前平台主要從事跨境貿易,IU雲系統覺察異常并發出提示。鑒于此,該平台開始馬上準備緊急反應預案,若訂單量一旦增加到預判數值,即開啟預案。随着疫情蔓延,公司陸續接到來自歐洲、北美、拉丁美洲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訂單,需求迫切且數量巨大,公司調動所有工廠開啟7*24小時緊急預案,供應商材料準備、生産線人員及裝置僅需一天即可達到要求,訂單自動拆解分派,所有産線按計劃滿負荷運轉,日産量激增15倍,最大程度保證訂單如期傳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