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3年6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内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主持召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态工程建設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發出了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努力創造新時代防沙治沙新奇迹的動員令。
我市偏關縣作為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的主戰場,牢記囑托,挺膺擔當,堅持不懈植樹造林、改善生态,取得了治山增綠、涵水固沙的階段性成效,奮力譜寫“三北”工程建設新篇章。
今日,《忻州日報》刊發了偏關縣一任接着一任幹,攻克“三北”工程建設堅中之堅的文章《黃河“幾字彎”上的綠色答卷》,本公号現将全文編發如下,以飨讀者。
一守幹石五十載,栽成芳樹滿山青。
夏天的偏關縣青楊嶺滿目蒼翠。從山上放眼望去,山風吹過山坡綠色蕩漾,耳畔松濤聲陣陣,周邊大片的山被油松、樟子松等覆寫,中間還夾雜着耐不住寂寞的野花。一隻狍羊飛奔而過,打破了森林的甯靜,驚得樹上的鳥兒鳴叫着飛走。
記者身處這偏關縣海拔最高處,一幅江山畫卷盡收眼底。
然而很難想象,眼前這無邊的綠色下面,是原本寸草難生的幹石山;也很難相信,這裡在50年前是怎樣的荒涼和幹旱。
改變偏關生态的造林綠化戰役就是從青楊嶺、南堡子一帶打響,很快便席卷全縣,并引發了一場持續50年的綠色接力,鑄就了“較真較勁不叫苦,真窮真苦真實幹”的偏關“綠魂”精神。
持續50 年的植樹造林,使得“三北”防護林工程偏關段已初具規模,連片的荒山鋪滿了綠色,全縣40%的綠化率築牢了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屏障。張存良攝
2023年6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内蒙古巴彥淖爾考察并主持召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态工程建設座談會時指出,要全力打好黃河“幾字彎”攻堅戰。作為這場攻堅戰的主戰場,偏關縣牢記總書記囑托,圍繞“三綠”戰略,堅持不懈植樹造林、改善生态,厚植高品質發展生态底色,取得了治山增綠、涵水固沙的階段性成效,如期完成國家重點區域生态保護和修複階段性任務。2022年至2023年完成人工造林9.83萬畝、退化林修複工程6萬畝、森林撫育2.25萬畝。
從不足4%到40%,全縣綠化率提高36個百分點。“一任接着一任幹”,讓偏關縣的土地由黃色變為綠色
綠染山河萬物新,“植”此青綠添新顔。
綠樹成蔭的偏關縣城。張存良攝
4月13日,偏關縣水泉鎮水泉村南山上一派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偏關全縣600多名機關幹部和志願者正在參加義務植樹。揮鍬鏟土、扶直苗木、培土圍堰、提水澆灌,一棵棵新種下的樹苗迎風挺立,展現出勃勃生機。
“縣直機關幹部帶頭義務植樹在偏關縣已經堅持了50年。從1974年開始,曆屆縣委縣政府堅守着‘換書記不換主意,換縣長不換主張,一任接着一任幹,一級幹給一級看’的信念,以把‘窮山惡水’變成‘青山綠水’為己任,堅持開展植樹造林、生态建設。截至目前,全縣綠化率達到40%,為偏關築就了生态屏障,鋪就了黃河流域高品質發展的綠色底色。”偏關縣委書記楊曉宏說。
據資料顯示,偏關縣植樹造林史還可以追溯到1942年。當時偏關縣抗日政府就作出“人栽一苗樹、戶保一片林”的決定,動員沿關河的各村群衆利用河灣邊緣栽植楊柳樹。1955年,偏關縣采用造林一畝赈濟3元、植樹一株赈濟5分的辦法推動植樹造林。1975年,縣裡提出了“千池億坑萬畝田”的生态治理目标和“溝底打土壩、坡上搞綠化”的思路,渴望實作“綠我黃土地,富我偏關人”的夢想。
偏關曆屆縣委縣政府上司班子以“栽樹就是栽曆史、栽人文、栽政績,造林就是造生态、造綠色、造财富”的理念,以機關幹部義務植樹為帶動,在不同時期開展全民植樹造林運動、造林專業隊奮戰、戶包治理小流域和世行工程、生态造林工程、林草生态脫貧項目等改善生态環境的工程建設,在長城腳下、黃河岸邊、梁峁山間打響了覆寫全縣域的“河山綠化”人民戰役。
“到1977年底,偏關綠化率還不足4%,50年來為了打好造林綠化總體戰役,偏關縣全民總動員。每年春季、雨季、秋季,機關幹部帶動千家萬戶上山植樹,先後在火頭溝、樓溝鄉迤西村石洞窪、陳家營鄉南山、老營鎮鳳凰山等10多處地方義務植樹,累計造林6萬多畝。”偏關縣一位從事林業工作多年的退休幹部介紹說。
“如今,我們要緊握傳遞了50年的綠色接力棒,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聚焦打好黃河‘幾字彎’攻堅戰,合理布局綠化空間,強力推進生态建設,綠化好山西西大門,樹立偏關新形象,確定‘一泓清水入黃河’。”偏關縣縣長高躍龍說。
圍繞黃河“幾字彎”攻堅戰,偏關縣提出了“12433”工作目标。即築牢“一道屏障”,在鞏固原有綠化工程的基礎上,按照“新舊工程相融、生态廊道相通、美麗村莊鑲嵌、景區節點靓化彩化”的格局,築牢黃河、長城生态防護屏障;打造“兩條廊帶”,以黃河、長城兩條1号旅遊公路為軸線,打造集生态景觀、文旅融合、休閑康養等為一體的多功能生态廊帶;亮化“四條通道”,圍繞生态文化旅遊示範區建設,促進農文旅産業融合發展,對黃河1号、長城1号、209國道、249省道4條通道進行亮化;聚焦“三個結合”,堅持增綠與增收相結合、增綠與增效相結合、增綠與增景相結合;實作“三個統一”,通過以綠增景、用綠增産、靠綠增收,實作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統一。
80年的艱難探索,50年的持續接力,偏關縣的荒山秃嶺已經被染出層層綠色。
過去遇到大雨就泥沙翻滾的關河,如今清水潺潺。偏關人憑着那股執拗勁,将樹苗栽滿幹石山坡,鎖住了水土,恢複了生态
在偏關縣城長期居住的人們,至今仍記得發生在1979年的那場大洪水。“當時縣城南門外的關河河水暴漲,洪峰裹挾着大量泥沙漫過河堤,直接就沖進縣城,好多人家都受了災。”在縣城居住的李仁厚老人提起這次災害仍然心有餘悸。
據水文站的實測資料顯示,那年最大洪峰流量達到了2140立方米/秒,含沙量極高。作為偏關的縣河、黃河上的一級支流,過去遇到大雨就泥沙翻滾的關河,現在卻很少發洪水,水流清澈。
“當時山上缺少植被覆寫,碰到大雨天氣,水土流失厲害。現在好多了,雖然很多樹苗還沒成林,但是保護土壤、減少水土流失的效果已經很明顯。”偏關縣林業局副局長王毅指着老牛灣鎮馬道咀村山頭上還未長高的側柏介紹說。
“偏關縣大部分區域屬于幹石山區,滿山都是石頭,要想栽樹,隻能在石頭上刨坑。”正在山頭上帶領勞工植樹的該縣占虎造林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高占虎說,“用炮和電鑽打樹坑,一天也就能打出二三十個,然後把樹坑周圍的薄土收集到坑裡,如果不夠,隻能一袋一袋往山上背土,填到坑裡再種樹。水也一樣,有條件的地方拉根管子澆水,沒條件的也隻能靠人背水。”今年60歲的高占虎從上國中開始就參與了偏關的植樹造林。
“現在道路暢通,還有各種車輛、裝置助力。偏關剛開始大規模植樹造林時,條件比現在艱苦多了。路不行,苗木要用騾子馱,一天差不多走10裡路隻幹一件事,就是栽樹。山上經常風沙四起,不見天日,很多人累哭了,但哭一陣,又接着幹。”高占虎抹一把額頭的汗水,憨憨一笑。
勞工們植樹的馬道咀村,屬于黃河一級支流楊家川河流域,是“三北”工程黃河“幾字彎”攻堅戰主戰場。依托黃河流域國土綠化試點示範項目,治理工程在今年春季打響。高占虎們每天早晨六點多就出發了,直到晚上七八點才回家,中午吃點幹糧、喝點水,一天都在山上。
偏關縣的綠化不僅受幹石山的困擾,還受沙化土地的威脅。老牛灣鎮草垛山村便是山西省沙化土地重點區域,也是偏關縣沙化土地主要防護區和沙塵東進的通道之一。為阻止土地進一步沙化,偏關縣加快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統籌開展減沙控沙、防沙治沙、生态修複、水土保持、污染防治等工作。
偏關縣綠化工程。偏關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他們實施了草垛山沙化土地綜合治理工程,通過原生灌木平茬複壯、栽植喬木樹種、調整林分結構等,提升林地自我修複能力,增強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環境。目前沙化土地由原來的半流動半固定狀态全部轉換成了固定狀态。
大風天氣減少,沙塵暴幾乎消失。蔓延開的綠色構築起強大的生态屏障,抵擋住了風沙,改善了環境
記者在天峰坪鎮天翅灣村采訪時,正趕上下雨,密集的雨點不停地落入附近的側柏林裡。這片未成林2022年完成種植,樹高隻有1米多點。“這雨如果下到火燒窪林區,最少還能增加50%的雨水量,那邊的樹木已經成林,形成了林區小氣候。”王毅看着眼前的樹苗,憧憬着成林後的模樣。
偏關縣綠化工程。偏關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火燒窪林區在偏關縣東南,總面積達到8.6萬畝,是從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種植的人工林區,如今呈現出層林盡染、生态宜人的景象。經過50年堅持不懈大搞以植樹造林為主的生态工程建設,偏關縣境内已經形成長城、黃河、關河三條總長為110公裡的防護林帶和海子樓、大廟山、火燒窪、柏楊嶺、陳家營、明燈山、朱兒窪等一批萬畝以上的防護林。
“這些林區将偏關的森林覆寫率提升到8.88%,将來還有更多的未成林變為森林,森林覆寫率還會大幅提升。”王毅對偏關縣的國土綠化工作充滿了信心。
成片的綠色蔓延開來,抵擋住了風沙,減少了大風天氣,沙塵暴幾乎消失了,揚沙也難得一見。
現在的偏關縣更注重作業設計、施工監督、後期管護等綠化關鍵環節,向着更加務實、更加節儉、更加科學的方向推進。
——科學編制作業設計。立足偏關生态本底,以抗旱造林為主線,以防風固沙、保持水土為重點,優先選用鄉土樹種,樹草種科學配置,人工修複和自然恢複融合推進。針對荒山綠化、生态廊道、旅遊景區、園林村莊等拟定不同綠化模式,制定适宜的技術措施,并細化落實到山頭地塊,明确整地時間、方式、規格和苗木運輸、栽植等環節的技術要求,嚴格按設計組織施工。
——強化過程管理。實行林業工程招标制、合同制、監理制、報賬制管理,落實一線工作法。上司包片、技術員蹲點,跟蹤服務、嚴格考核,確定綠化成效。按照“當年保成活、二年查補缺、三年總交賬”原則,分年度按比例進行工程款結算。實行造林合作社獎懲淘汰機制。
——堅持建管并重。落實“先造後封、造後必封”政策要求,實行施工機關3年責任期撫育管護制度。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林草資源管護責任體系,劃界定崗,責任承包,落實護林員網格化管理;縣、鄉(鎮)、村三級同向發力,林業、應急、公安、消防多部門協同作戰,實作林(草)資源管護全覆寫。
造林更要護林,為防火、防盜、防畜害,偏關縣利用科技手段護林防火。在綠化區安裝了30個預警監測系統,完成應急指揮終端建設。在項目區重點地段、進山入口、景區等處安裝護林防火語音提示器130台。為防止牲畜毀林,還在項目區重點地段、牲畜易進入林地地段全部實施了機械圍欄。他們用“最長情”的愛保護好每一寸綠色。
成立造林專業合作社、設立護林員崗位、建設經濟林基地、發展林下經濟……推動林業生态建設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實作大地變綠、農民增收
水土治理既要守護綠水青山,更要造“富”于民。
“山頂林果增收入,緩坡梯田種糧油,陡坡林草固水土,溝底打壩蓄雨水,節水澆灌保豐收。”在大規模開展國土綠化的同時,偏關縣堅持将水土流失治理與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有機融合,一山一策、一溝一業、一村一品分類施治、精準施策,山川溝壑生機煥發,群衆在生态建設中增收緻富。
偏關縣明燈山。偏關縣融媒體供圖
特别是在脫貧攻堅最關鍵的時期,偏關縣的80家造林專業合作社帶動全縣貧困戶,在植綠護綠中實作了增收脫貧。而這一做法也将植樹綠化改善生态和脫貧攻堅有機結合,實作共赢。
随着造林技術的提升,偏關植樹造林專業隊伍的名氣也越來越大。如今,周邊包括省外的縣市,都願意找偏關的造林隊承接綠化工程。“他們栽樹不用拉繩子放線,放眼一量,便栽得如等高線一樣整齊。”這是鄰縣人對偏關造林隊的評價。“偏關造林隊”已經成為當地勞務輸出的一個品牌。
與此同時,縣裡還鼓勵合作社提升林草生态建設的廣度和寬度,扶持合作社由單一造林向造林、種草、管護、經營多元化發展,持續開展造林綠化技術教育訓練,加強“造林工匠”品牌打造,引導合作社走向市場,不斷發展壯大。
同時,偏關縣積極發展林下養殖、林下種植,提高林業資源的附加值。安置生态護林員1100人,先後培育12萬畝沙棘基地、2.5萬畝仁用杏幹果經濟林基地、45萬畝檸條生物質能源基地,覆寫了70%的村莊,帶動農民增收。
大力發展林光互補産業,偏關縣24兆瓦農林生物質熱電聯産項目由該縣晉電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籌資建設,年供電量1.68億千瓦時,供熱能力152萬平方米,可綜合利用農林生物質稭稈21.1萬噸。
實施檸條林改造修複,通過隔行帶狀平茬、帶間及林内空地補植喬木樹種、平茬枝條回收,形成了平茬更新複壯、補植改善結構、回收枝條生物質利用、帶動勞務增收的全鍊條式效應,初步實作了生态增綠、企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多赢目标。結合群衆意願,選取能讓農民增收的側柏、樟子松、海紅果、山杏和仁用杏等樹種,既種樹又緻富,探索出一條增綠增收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
“治理一片,緻富一方”。這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诠釋。
纖纖不絕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
跨越50載風霜雨雪,從黃沙漫天到綠意盎然,從滿山石頭到萬畝林地,從茫茫荒野到生态寶地,幾代偏關人自強不息、艱苦奮鬥,在幹石山上書寫着改天換地的綠色傳奇,鑄就了感人至深、催人奮進的“綠魂”精神。
這種精神将镌刻在黃河岸邊、長城腳下的梁峁溝壑中,镌刻在日漸茂密的樹叢林海間,镌刻在幹部群衆的心坎裡,激勵偏關縣幹部群衆堅定不移地走生态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繼續栽樹、護林,全力打好“三北”工程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確定“一泓清水入黃河”,築牢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屏障。
偏關植綠,承前啟後,繼往開來。
來源:忻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