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侵略軍還是解放者?淺談法國大革命的擴張中的理想與現實

1792-1802年的法國大革命戰争由法蘭西共和國一方進行,第一和第二反法聯盟組成另一方。第一個反法聯盟最初包括奧地利,普魯士和神聖羅馬帝國的部分地區,到1793年春天,英國,荷蘭,西班牙,皮埃蒙特 - 撒丁王國,那不勒斯王國和葡萄牙已經加入。這意味着法國将不得不與歐洲大部分地區作戰。令人驚訝的是,這個聯盟在1797年10月分崩離析,盟軍要麼被法國擊敗,要麼與法國和平相處,隻剩下英國拒絕妥協。然而,在1798年夏天,戰争重新點燃,第二個反法聯盟包括奧斯曼帝國,俄羅斯,英國,奧地利,葡萄牙和那不勒斯。經過近四年的激烈戰鬥,雙方都筋疲力盡,1802年,英國和法國在亞眠握手,結束了法國大革命戰争。當戰争在未來結束時,是拿破侖的時代,而不是法國大革命。

在獨立戰争初期,法國的對手曾經是相當輕的敵人。奧地利人将法國人視為烏胡魯斯的一群人。普魯士于5月21日參戰,腓特烈·威廉二世的副手約翰·馮·比肖夫沃德向一些軍官保證:"這部喜劇不會持續太久。"律師大軍"很快就會被打敗,我們将在秋天回家。"

事實上,所謂的"律師大軍"受到嚴重不足的訓練,波旁王朝的許多專業軍官(其中許多來自貴族)站在革命的對立面。普奧聯軍的勝利引發了法國大革命的第一次重大政治危機。革命黨采取了更激進的做法。1792年8月10日,在國民警衛隊的支援下,受歡迎的巴黎激進分子"無裙褲"推翻了路易十六,1792年9月22日宣布共和國成立,國王于1793年1月21日被送往斷頭台。1792年9月20日,法軍在瓦爾米取得勝利後,戰術上是一場小小的勝利,但戰略意義卻意義深遠。

侵略軍還是解放者?淺談法國大革命的擴張中的理想與現實

瓦爾米戰役

法軍在距離巴黎僅150公裡的公路兩側建立了抵抗陣地。當戰鬥在泥濘中爆發時(有時是膝蓋),瓦爾米主要是炮兵之間的決鬥,雙方發射了大約20,000發炮彈。18世紀末改革後,法國炮兵率領歐洲一級,在炮火的支援下,衣冠楚楚的法國志願軍終于鼓起勇氣發動反攻,迫使普魯士人撤退。那天晚上,偉大的德國作家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安慰了一些普魯士軍官:"從現在開始,世界曆史翻開了新的一頁,你們都可以說見證了它的誕生。11月6日,法國隊在傑馬普斯再次擊敗奧地利人。受此鼓舞,國民大會,巴黎新的共和議會,于11月9日頒布了《兄弟情誼法令》。它宣稱聖公會的意圖是輸出法國大革命,并承諾"愛并幫助所有希望重新獲得自由的人",這意味着對舊歐洲秩序的徹底逆轉。

加入法蘭西共和國,全面實施理想主義的博愛行為,那麼它的對外戰争在一定程度上自然屬于解放戰争的新時代。然而,随着法國人湧入低地和萊茵蘭,并席卷南部的薩沃伊,革命者實際上開始放棄先前宣傳的原則。當然,有一個務實的理由:既然法國在反法聯盟中與多個大國作戰,如果它不能從被占領的土地上獲得金錢和物資,而隻是充當"自由天使",法國的戰争機器很快就會束手無策。

侵略軍還是解放者?淺談法國大革命的擴張中的理想與現實

12月15日,國民議會廢除了這些領土上的舊政權,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作為回報,當地居民被告知要為自由軍隊買單。是以,建立了用征服戰利品喂養法國戰争的制度。1793年1月,丹東公開宣布:"法國的邊界是自然的,我們将在地平線四重奏中實作它們:萊茵河,大海和阿爾卑斯山。"在巴黎的激進荷蘭流亡者的建議下,上述"自然邊界"以外的領土将轉變為"姐妹共和國",即法國可以利用的衛星國。

法國大革命政府的對外戰争存在着根本的沖突:一方面,正如《兄弟情誼法》所宣布的那樣,它想把革命輸出到國外,改變舊制度、舊秩序,把法國的經驗擴充到整個歐洲,把解放和自由送給許多"被壓迫人民",這不可避免地引起了許多舊政權的激烈反對;另一方面,它又想把革命輸出到國外,改變舊制度,把法國的經驗擴充到整個歐洲,把解放和自由送給許多"被壓迫人民",這不可避免地引起了許多舊政權的強烈反對;另一方面,法國大革命政府卻想把革命輸出到國外,改變舊制度,把法國的經驗擴充到整個歐洲,把解放和自由送給許多"被壓迫人民",這不可避免地引起了許多舊政權的強烈反對;反過來,這可能會激起後者的抵抗,導緻人們将法國人視為侵略者。這些沖突最終導緻法國軍隊既扮演解放者又扮演侵略者。

法國的征服導緻了戰争的螺旋式上升。"自然邊界"意味着吞并薩沃伊,萊茵蘭和比利時,以及荷蘭南部的領土,代表着與聯邦共和國的戰争,但法國入侵低地也使其與英國的關系緊張到一個臨界點。路易十六的垮台和《兄弟情誼法案》使兩國關系緊張,英國政界人士強烈反對該法案,因為擔心"災難向北轉移"。法國重新開始在斯海爾德河上航行,該河被1648年條約禁止,并對不列颠群島構成直接的戰略威脅。如果法國占領聯邦共和國,擁有漫長的北海海岸線,并聲稱自己是"歐洲第四大艦隊",那麼皇家海軍保護國家的壓力将會飙升。2月1日,法國對英國和聯邦共和國宣戰。火上澆油的是,他們還在3月7日公開宣布對西班牙的敵意,正式宣布兩國之間已經存在的關系破裂:西班牙于1792年8月動員軍隊,并在路易十六被處決後強烈譴責它(西班牙國王查理四世也是波旁家族的一部分)。法國在歐洲獲勝的直接後果是,它将法國和德國政權之間的危機與另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西歐國家之間的海上競争——聯系在一起,這個問題完全引爆了歐洲的火藥桶。

這種沖突心理集中在海地。1791年8月,非洲奴隸起義點燃了法國最富有的殖民地,鄰國聖多明各的西班牙官員立即開始支援叛亂分子;法國的回應至關重要:海地共和國元首承認海地人已經獲釋,并宣布廢除奴隸制(該法令于1794年2月4日在巴黎由國民議會通過)。海底革命者緩慢而謹慎地倒向法國一方,包括他們最有魅力的上司人之一杜桑·盧維杜爾。1793 年 9 月入侵海地的西班牙和英國被擊退,後者于 1798 年撤軍。但拿破侖上台後,開始從原來的位置上退縮。1801 年末,他派出一支由他的姐夫查爾斯·勒克萊爾将軍率領的 7,000 人遠征隊,摧毀了新生的海地共和國。他本人甚至在1802年宣布恢複奴隸制。這顯然違背了《兄弟會法》的精神。

侵略軍還是解放者?淺談法國大革命的擴張中的理想與現實

法國鎮壓海地獨立

另一個經典是波蘭國歌"波蘭沒有滅亡"(Mazurek Dąbrowskiego)。事實上,它最初被稱為意大利波蘭軍團之歌,作者約瑟夫·維比茨基(Józef Wybicki)在1790年代作為拿破侖的阿爾卑斯山南部共和國軍團的波蘭流亡者成員。波蘭被普魯士、奧地利和俄國瓜分後,大量波蘭愛國者加入了法國大革命軍,波蘭軍團為法國大革命戰争和拿破侖戰争赢得了榮譽。直到今天,波蘭國歌仍然保留着歌詞:"我們越過維斯瓦河,越過瓦爾塔河/成為真正的波蘭人/拿破侖告訴我們/如何獲勝。"作為大革命的繼承者,拿破侖确實向波蘭人承諾了回歸,這當然符合《博愛法》的精神,該法案主張為被壓迫人民提供自由,并且肯定具有一定的合法性。然而,拿破侖無疑重建了一個強大的波蘭,這将阻礙法國的霸權,他建立了華沙的大思想,這從未與曆史上的波蘭王國相提并論。

侵略軍還是解放者?淺談法國大革命的擴張中的理想與現實

拿破侖軍隊中的波蘭士兵

"我的主要想法之一是将分散的人民與革命和政治融合在一起,"拿破侖在從聖赫勒拿島流亡後告訴他的秘書Emmanuel de Las Cases。拉卡斯後來出版了一本關于聖的回憶錄。海倫娜,拿破侖最受歡迎的傳記之一,其中拿破侖确實被描繪成解放者。正如波蘭國歌與法國大革命不一樣,紅,白,綠旗,意大利國旗,最初是由波拿巴在1796年為西斯帕達内共和國設計的。法國大革命政府和拿破侖曾發誓要為意大利人繪制一個美好的團結藍圖,拿破侖的"軍隊"也有不少意大利士兵。如果你隻看外表,很容易得出結論,法蘭西共和國和拿破侖真誠地為意大利人赢得了自由。然而,曆史的真相不能僅僅通過口号和承諾來看待。法國大革命政府在開采資源方面一直對其解放的衛星國感到痛苦。1796年,帕爾馬被法國人以200萬裡弗爾的價格襲擊,熱那亞以200萬裡弗爾的價格被襲擊,富裕的米蘭以2000萬裡弗爾(相當于其五年的财政年度)突襲。拿破侖曾經建立過"意大利王國"(1805-1814),但國王是拿破侖本人,總督是拿破侖的繼子女尤金·德·博阿恩(約瑟芬女王和前夫亞曆山大·德·博阿恩的兒子)。意大利人從未享受過真正的獨立。

侵略軍還是解放者?淺談法國大革命的擴張中的理想與現實

奇斯帕達納共和國國旗

法國大革命政府和後來的拿破侖帝國是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的完美結合,或者更确切地說,是包裹在理想主義糖衣下的冰冷的現實主義核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