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企業管理軟體的中國模式:從EPR到EBC

作者:品牌觀察家
企業管理軟體的中國模式:從EPR到EBC

文/陳果 波士頓咨詢Platinion董事總經理 《中歐商業評論》

一、全球企業管理軟體發展趨勢

企業管了解決方案套裝軟體(Packaged software,下文簡稱“套裝軟體”或者“企業管理軟體”)是指将企業的業務流程、資料管理等形成标準化的、開箱即用的功能,由業務使用者直接使用的大型應用軟體;與之相對應的企業軟體品類是“半打包”的平台型和工具型軟體,以及面向應用軟體開發人員的基礎軟體。

“套裝軟體”是上世紀80年代發展起來的企業級IT服務模式。雖然現代電子計算機在二戰後就開始出現并進入企業,但是由于成本高昂,企業應用并不普及,由專業人員根據企業需求來定制化開發軟體程式。到80年代,随着小型機伺服器、個人計算機以及計算機網絡漸次出現,企業級計算技術的成本下降,開發工程師從成本和數量都不能滿足企業快速增長的應用需求,于是在歐美發達國家,企業采用功能标準化的套裝軟體,結合系統內建公司提供的“實施咨詢”(即應用業務流程咨詢的方式結合少量定制,幫助企業把套裝軟體應用起來,以節約開發成本),成為從大型集團到中小型企業都普遍接受的企業級資訊系統實作方式。

90年代初興起的企業管理核心系統——企業資源計劃(ERP)軟體是套裝軟體代表,随後其他企業級管理領域裡,例如銷售和營銷管理的CRM,人力資源管理的HCM, 産品研發管理的PLM等出現一系列套裝軟體。

今天,本地安裝的套裝軟體向SaaS全面轉型。SaaS的本質不隻是通過網際網路向使用者傳遞軟體功能,通過訂閱方式來收費,它是軟體行業商業模式的革命。SaaS增長型年金化的價值提取模型不同于傳統軟體的許可證加維護費模式,在銷售、定價、營收管理、客戶服務等營運模式都和本地安裝軟體有所差別。

SaaS商業模式是圍繞使用者價值而展開的,關注于使用者登陸、使用者保留和使用者增長(land-retain-growth)等各個環節。使用者價值并不是靠銷售說服或者軟體投資的ROI計算來向客戶傳遞的,而是靠持之以恒的産品品質提升和營運優化來加強使用者黏度和付費意願持續增長。

中國的企業管理軟體行業是從學習歐美套裝軟體開始的。90年代末期,歐美ERP套裝軟體随着中外合資企業應用進入中國,當時随着中國加入WTO程序的加快,一些國内企業嘗試通過實施套裝軟體引進現代化資訊管理方式,中企海外上市對于資訊披露合規也對采用軟體進行管理提出要求。以金蝶為代表的中國本土管理軟體也是從學習國外同行開始。

在二十一世紀的前十五年,随着中國經濟快速騰飛,管理規範化、流程資訊化和集團管控等理念被中國企業普遍接受,迎來了中國企業管理軟體行業的快速成長,很多央國企和大型企業實施了全球領先軟體,而國産軟體也有蓬勃發展。在這個階段,國産軟體和國外同行還有較大差距,處于追趕和學習階段。

最近五到十年,随着中國經濟壯大以及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中國的企業管理軟體行業正在孕育着重大變化。從上世界60年代開始,企業資訊技術每15年左右會經曆一次代際替換,國産軟體能否抓住目前的機遇,在中國一舉趕超國外同行呢?

為了解決某個具體的業務問題的資訊技術應用,就形成了一個“資訊系統”。最初,系統存在于部門級或者業務單元級,服務某一部門或業務單元的需求,每個部門都要建屬于自己、給自己用的系統——例如,生産部門利用“物料需求計劃(MRP)系統”,根據需求來計算庫存水準、生産和采購計劃,财務部門用的資訊系統就是“财務系統”,甚至在财務部門内,資金部門用來管支付、結算和票據等的資訊系統就是“資金系統”。每個系統内自成緊密耦合的資訊體系,有獨立的系統使用者界面。

80年代末,“業務流程”作為一種管理思想推動了企業級資訊技術應用的發展,強調跨職能、跨部門的資訊內建。用高内聚性的單體系統來內建、融合跨職能的業務,是企業級資訊系統的本意,資訊在企業内一處輸入、多處使用,ERP就是這一代企業資訊系統的典型代表,把上述的MRP系統和财務系統緊密內建到一個ERP系統内。

企業資源計劃ERP的“E”代表Enterprise,中文翻譯成“企業”,然而這個詞的中文含義很難準确傳達其本來概念:其一,Enterprise在英文裡是和“部門級”(departmental)相對應的,它不是某個部門、某個職能或者某個企業局部性流程的資訊技術應用,而是整個企業的全面資訊內建;其二,Enterprise有别于Business(“生意”),前者意味着現代工業化的、體系性的、規範嚴謹的營運管理、資料管理和業務流程管理體系,後者則指管理相對簡單的小微型企業。

這一代企業資訊系統的優點是:無須大量定制化開發,系統投入使用後,運作維護對技術人員依賴程度低,另一方面,資訊系統預置的業務功能作為“最佳實踐”被企業引進實施——讓企業操作來适應軟體,而非讓軟體适應企業,有利于提升企業管理水準。其缺點是跨系統的資訊內建困難,而單體式系統内部比較死闆,難以适應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

21世紀初,随着企業門戶、企業應用伺服器、中間件軟體(middleware)、業務流程管理(BPM)以及企業服務總線(ESB)等技術概念的興起,用中間件軟體來自動打通系統之間的資料交換,以自動化工作流(workflow)來排布、排程單體系統内操作,或者串接起多個系統的功能,企業資訊系統就發生了代際提升。

多個系統之間互聯互通在應用形态上可分為兩種方式:一是系統與系統之間通過中間件,實作資料打通和“互操作”(inter-operability),但是使用者界面仍然保留各自系統的原生界面;二是除了系統間資料打通外,多個系統的全部或部分功能作為“服務”被串接起來,形成新的系統使用者界面——打個比方,處理銷售合同過去需要在CRM系統、報價系統、産品系統、法務系統、财務系統等多個系統裡操作,如果把相關系統中的客戶資訊處理、價格處理、産品規格處理、合同條款稽核、信用稽核等等“服務”提取出來,按照業務流程組合成為一個新的“合同管理系統”,各個老系統的資料模型仍然保留,使用者處理合同的業務流程不是在各個老系統中跳轉,而是在“合同管理系統”新系統中操作。

這一代企業資訊系統和上一代的差別是資訊系統從單體式、緊耦合向服務導向式、松耦合的架構轉化,這種稱為“服務導向型架構”(SOA)的方式,應用“企業服務內建總線(ESB)”緻力于解決企業内 “資訊孤島”、“系統煙囪”的問題。不過和單一緊耦合系統相比,多個系統內建的技術複雜度增加,企業需要具備駕馭業務架構和技術架構之間持續演進、比對的能力。

2015年後,随着大資料、雲計算、人工智能和移動應用等技術發展,企業資訊系統又産生了代際躍遷。随着企業數字化程度提升,其資訊技術應用環境下高并發、低延遲時間的網際網路場景,和長流程、重規則的管理資訊化場景并存,核心系統ERP更新到“下一代ERP”上了。企業資訊技術架構的特點是:

* 各個業務系統的資料從割裂的系統中釋放出來,被內建到企業級資料平台之上,更好地利用資料來進行業務分析,形成智能服務,賦能業務

* 業務能力從傳統緊耦合系統中全部或部分被解耦出來,以小顆粒度的“服務”部署到企業級數字化平台上,面向不同使用者角色及業務場景,支援移動APP、桌面程式等各種前端形式

* 這些細顆粒度的能力以應用程式接口(API)的形式被調用,既可以在企業内靈活銜接、組合成“系統”,還可以組合為粗顆粒度服務,在安全機制之下對外輸出,供外部程式快速對接,形成企業的“數字化生态”

* 資料和業務服務都部署在雲平台上,使得應用開發人員能夠根據業務要求持續創新。

企業管理軟體的中國模式:從EPR到EBC

網際網路技術是這一代企業資訊系統發展的主要推手,這種橫向分層的架構在國内有時被稱為“中台”(中台本身是個沒有标準定義的概念),吸收了網際網路公司以使用者場景為核心,靈活疊代、資料驅動的應用特色,是“數字化轉型”的技術要點。

如果把數字化原生的網際網路公司看作數字化轉型的終極目标的話,傳統企業在業務靈活性、營運規範性要求等方面,和網際網路公司還是有差別。

跟消費者頻繁換手機不一樣,大多數持續營運企業的資訊系統發展并不是颠覆式的代際汰換,而是漸進式的發展。有些老系統在解耦過程中就消失了,有些老系統實作了功能解耦,但是保留了資料模型;有些老系統則保留部分未接耦、存在使用者界面的功能,稱為“瘦核心”。雖然新一代企業資訊系統有諸多優點,然而大多數企業的存量數字化資産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切換到新的架構模式,系統解耦也是業務轉型的過程,數字化轉型的本質是業務轉型,缺乏業務轉型動力的企業自然沒有實作企業資訊系統架構現代化的動力。是以,“中台”這種架構是企業在業務轉型中逐漸形成的,而非一步到位建設出來的。

EBC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應運而生的,2019年,Gartner在《ERP 步入第四階段 – 超越後現代 ERP》首次提出EBC(企業業務能力),它是Gartner等提出的“下一代ERP”的技術實作形式。金蝶也提出金蝶EBC,它的原理是提供一個應用開發、組裝、內建、編排的平台,來開發群組合企業内部或者外部的、服務化的數字化業務能力元件和預打包應用(即SaaS),并內建未被解耦的其他套裝軟體,形成企業級的業務能力來解決企業問題。

在轉型過程中,不同代際的資訊系統共存于一個企業裡,企業IT管理也存在穩定性态系統和靈活性态系統并存的“IT雙模式”。這一代企業資訊系統建設對于企業在數字化的人才、組織能力和營運模式上,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包括:

1、業務元件管理的能力,即微服務治理

2、資料管理能力,即資料治理

3、管理使用者體驗和使用者傳遞的能力,即産品管理

4、基于雲平台進行應用持續內建和傳遞,即DEVOPS

二、中國企業管理軟體行業發展的困境

資訊技術應用于企業管理要比對管理環境。發源于西方發達國家的企業管理軟體應用于中國企業時,首先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究竟有沒有“中國式管理”?

現代企業管理的基本原理是:确定組織的方向和目标,激活組織動力,并在執行過程中控制、糾偏,無論西方企業還是中國企業,隻要組織特性是面向創造價值、服務客戶的“企業”,這些管理原則似乎沒有太大差别。

然而東西方企業在管理實踐中确實存在着理念差異。西方社會工業化早,從二十世紀初開始出現的管理科學,就是工業社會背景下講求以作業标準化、管理目标化為基礎的效率提升,計劃、執行、改進、提升形成閉環,這些理念是企業資訊技術應用的理念基礎;而東方國家工業化程序較晚,社會标準化程度低,即便是經濟發達的日本,其“豐田管理方式”的管理思想都是基于工業化程度不夠高時,怎樣盡可能發動人員的能動性來降低浪費、提升精益和價值鍊協作。這樣的差異表現在對資訊技術應用上,西方的企業資訊化強調體系、流程、計劃驅動,而東方企業則關注人員、協作、現場驅動。

中國的工業化、現代化時間更短,市場經濟發展也就三十多年,很多中國企業家都沒有經曆過長時間的工業社會洗禮,就一步跨越到了現代化的環境,這也造成了社會上企業家“隻關心結果、不關心過程”的管理哲學,很多流行諺語表明了這樣的企業家價值觀,例如:“給你平台、給你待遇、要你業績”。

業務流程是典型的工業化組織形态,這個概念在21世紀初被當時的漢普咨詢創始人在中國廣為傳播時,為了便于了解,甚至被稱為“管理流水線”。盡管利用ERP等企業資訊系統來實作業務流程數字化宣傳了二十多年,然而很多企業今天仍在抱怨業務流程不規範。近年來,企業家們将興趣轉向了阿米巴、OKR這些面向組織内交易關系和結果衡量的管理手段,似乎對打磨流程失去了耐心。然而,要得到準确的衡量資料,從根本上還是要依賴于規範的流程數字化,流程化能力和隻關心結果的沖突形成了中國式的企業資訊化悖論。

要形成企業間通用的、商業化管理軟體,意味着企業間的管理實踐必須是标準化的。全球企業解決方案套裝軟體在從80年代興起,經曆了二十多年的行業整合,更新到SaaS模式後,在每個應用領域跑道裡都實作了高度的整合,領先的3-5家廠商占據了絕大部份市場佔有率,而市場總量也相當巨大。這反映了歐美企業管理職業化的現狀——系統使用者,即經理人從一個企業到另一個企業,采用着同樣的管理語言和管理流程,因而也習慣使用同樣的軟體工具。

我在過去20年工作過的4家全球性公司(惠普、IBM、怡安、波士頓咨詢),全部都使用同一個品牌的人力資源管理系統。我實際的工作體驗是,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無論是職位、薪酬、績效等基本概念,還是績效評價、升職加薪、請休假、入離職的流程,這四家企業都是基本一樣的。

企業銷售管理也有類似情況,歐美企業講銷售作為一種标準化職業,形成了有共識的知識體系——什麼叫客戶、什麼叫商機,銷售名額和業績該怎麼管理,銷售經理怎樣組織銷售評審會議,産品和區域的銷售組織如何開展協同,都形成了固定的術語和套路,銷售經理或銷售人員從一家企業跳槽到另一家企業,除了了解客戶和産品外,基本不用重新熟悉管理體系,是以歐美企業使用的銷售管理資訊系統也就是那麼少數幾個品牌。

然而中國企業的管理标準化程度很低,在企業管理的基礎概念上,例如人力資源的薪酬、績效,銷售管理的商機、預測等等,各家企業的套路五花八門,甚至很多企業故意搞得跟其他企業不一樣,有些企業家将标新立異視為“管理創新”。當今企業間的人才流動增多,企業内來自不同地方人們的語言、理念、套路不一緻,大量精力浪費在溝通、協調上。因而,中國的企業管理軟體商們一直苦惱于很難用标準化軟體去滿足企業個性化需求——要不需要對标準軟體進行大量定制開發,要不企業就不用商品化标準軟體而開展自研了。

中國企業界的管理工作沒有形成公認的職業操作标準,其根因在于:

1.國企、民企雖然有不同的産權制度和治理機制,二者都沒有形成完善的、面向職業經理人的委托制度

2.西方管理理論根植于一百多年的工業化程序,中國時間不長的市場經濟理念根植于在農村搞的“聯産承包責任制”,“用生産關系解放生産力”的理念對企業管理思想影響至深

3.由于時間短、發展快,職業經理人隊伍的職業道德和專業水準良莠不齊

4.管理學教育成效不彰,高校管理學科追求學術理論化, MBA教育和企業實操脫節

在影響企業家的輿論領域,中國社會雖然不乏各色“管理大師”,然而在營運領域裡卻缺乏有影響的意見領袖,西方管理軟體三十年曆程中,業務流程再造理論大師Hammer 和 Davenport對于ERP發展,銷售管理領域的Miller & Heiman和Tom Siebel對于CRM發展,Josh Bersin對于人力管理軟體發展,Scott Brinker對于營銷自動化軟體發展等,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和歐美同行相比,中國企業管理軟體公司在90年代誕生之初還存在着先天的商業模式缺陷——歐美軟體公司的主要盈利來源不是一次性交易的許可證購買費,而是靠每年持續收取的維護費用,而中國企業購買軟體習慣是一次性交易,沒有支付維護服務費的習慣。在市場競争中,中國企業管理軟體行業就形成了少收或者不收維護費的行規,廠商沒有了高利潤的收入來源,因而就缺乏持續投入産品研發的資源。我在十多年前就撰文認為,中國企業管理軟體公司提升盈利模式的唯一機會是向SaaS轉型,從産品型、交易型業務,轉型為服務型、年金型業務。

今天,歐美企業管理軟體公司向SaaS轉型都是不得不轉,成功者生,失敗者亡。然而,中國企業管理軟體公司的SaaS轉型緩慢,不僅是中國企業使用者的雲接受度問題,更重要前述中國式管理為廠商營造的生存土壤問題。

近年來,随着中國社會數字化轉型的呼聲日漸強烈,标準化軟體還面臨着企業自研、行業生态惡化等挑戰:

1 –大企業越來越偏愛自研管理系統,不購買套裝軟體:大企業搞自研有些因為不想被軟體服務費或者SaaS持續收費被供應商鎖定,強調軟體“自主可控”,不被“卡脖子”;有些企業維持着龐大的自有IT人員隊伍,初衷是用科技來建設自身差異化能力,但是為了提高人員使用率,也在自研财務、人力資源等通用型企業管理軟體。中國企業管理軟體公司最大的競争對手可能是他們的客戶自己,威脅他們生存的是那些摩拳擦掌要自己開發系統的CIO;

2 –網際網路公司數字化模式對傳統企業的影響:中國網際網路公司由于業務和營運的靈活特性,他們的資訊系統大都是自行開發;這些公司在社會上對其數字化理念和技術實踐的傳播,吸引了一些尋求數字化轉型的傳統企業,主動或者被動地模仿網際網路公司的IT建設模式;

3 –套裝軟體公司核心員工流失:由于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IT在企業内受重視度提高,企業IT人員的薪酬水準和前些年比有較大提升,和軟體廠商争奪人才;風險投資活躍使得科技創業公司高薪挖人,使得套裝軟體公司的中進階技術人才捉襟見肘;

4 –管道模式和實施夥伴生态建設落後:套裝軟體對使用者要發揮商業價值,高度依賴咨詢公司和內建商的作用,同時,套裝軟體商必須和使用者建立直接聯系,從使用者處獲得回報來提升産品研發。然而,由于中國幅員遼闊,市場縱深,中國管理軟體公司傳統上依靠區域分銷,這種商業模式限制了內建商、原廠商和客戶建立直接互動。

5 – IT外包市場拉低市場重心:近年來由于巨型企業、網際網路公司、金融機構IT外包需求旺盛,中國IT外包市場總量增長迅速,然而價值主張卻從高價值的解決方案外包向低價值的技術人力外包轉化,這也惡化了以解決方案作為價值主張的套裝軟體商的生存空間。

三、企業管理軟體的中國之路和EBC

管理不标準造成企業解決方案套裝軟體和SaaS市場不成熟問題,不僅存在于中國,類似情況日本也有,人們認為這是日本在資訊技術産業落後于歐美的最主要原因。傳統企業套裝軟體都是來自歐美,例如德國SAP、美國Oracle等,而日本的企業資訊系統的定制化開發比例很高。

歐美采用标準軟體的前提是管理标準化,而經濟性動力則是歐美IT人工成本較高、企業難養太多的自有IT人員,同時管理咨詢行業發達,系統內建咨詢曆史悠久等。日本社會也存在企業管理标準化低的問題,形成了定制化開發的傳統。

早在上世界90年代後期,學者們已經注意到了歐美套裝軟體市場飛速發展趨勢,同時,他們發現日本定制化開發軟體占比90%,而歐美這個比例在50%以下:

企業管理軟體的中國模式:從EPR到EBC

另外一項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在2014年的研究也給出了類似的結論:日本的軟體投入,套裝軟體10%,自開發20%,外包開發70%;美國的軟體投入,套裝軟體29%,自開發37%,外包開發34%。

企業管理軟體的中國模式:從EPR到EBC

從90年代歐美套裝軟體興起時,日本企業不用套裝軟體,大量依靠軟體工程師的定制化外包開發,甚至将軟體藍領工作發包到成本更低的中國、東南亞,使得日本軟體行業缺乏創造力,在跟歐美的軟體産業競争中,創新性遠遠落後。

不過,也有産業經濟學者表明,日本選擇定制化軟體,反而有利于其企業保持高生産效率。日本企業使用定制軟體有員工技術接受度低、網絡不開放等原因,但最主要原因是為了在IT系統上展現企業自身特有的經驗和實踐。有研究者發現,使用定制軟體的日本公司比使用套裝軟體的公司表現出更高的生産力。

日本企業傳統實行終身雇傭制,人員流動低,企業競争力來自于長期員工積累的企業專有的經驗和實踐,定制軟體是将這些企業專有實踐固化到自己的資訊系統中,形成管理經驗傳承。日本企業推行引進外部經驗的變革管理往往也很困難,必須靠内生的持續改進,因而他們很少将使用軟體看做是企業轉型的因素。相反,歐美社會以資本作為杠杆,推動企業快速發展,企業競争力來自于職業經理人、勞工和資本等資源的快速再配置設定,這使得标準化的套裝軟體成為快速複制、建構企業管理體系的高效選擇,因為它的投産周期短,标準化程度高,受到職業經理人和資本方的廣泛歡迎。

近年來,日本企業的資訊技術應用有向歐美模式轉化的趨勢,其促動因素是日本企業管理模式的歐美化。可以觀察到,不少日本大企業将過去定制開發的ERP往套裝軟體遷移,主要原因是企業員工老齡化,導緻熟悉原來自研系統的人越來越少;同時,日本公司員工跳槽、換工作的比例較以往有所提升。現在日本公司推行現代工業化人力資源管理模式的職位型工作,即每個崗位有明确的崗位描述,便于外部招聘,打破終身雇用制度,崗位職能的标準化也推進了套裝軟體的使用。而大型國際系統內建咨詢公司近年來在日本也有所發展。

中國的傳統國有企業管理體系則較為封閉,類似于日本模式;民營企業則各不相同,公衆化程度高的民營企業較為開放,類似于歐美模式。而那些由創始人掌控管理的民營企業,管理職業化程度較低,不像歐美公司,另一方面,由于公司曆史短,管理積澱少,人員穩定性差,又不像日本公司。在利用資訊技術來驅動企業轉型上,領先的國有和民營企業都有很高的熱情和期望值。

金蝶等中國企業管理軟體企業在起步階段效仿歐美模式,然而由于經濟發展水準以及前述的市場環境,市場和公司的體量離歐美同行有較大差距。近年來,随着中國經濟快速崛起,企業體量變大,開始出現倒向日本模式的趨勢。那中國的企業管理軟體行業未來是走向歐美模式還是日本模式,還是會形成獨特的中國模式呢?

企業管理軟體的中國模式:從EPR到EBC

前文我介紹了套裝軟體和企業資訊系統的關系,我們回到問題的本質,企業資訊系統是怎樣形成的?

企業軟體是對客觀世界的數字化抽象,當把軟體應用于企業管理的實踐,則是人機工程和變革管理的結合。從客觀世界的實體形态和邏輯關系,到一個企業可用的數字化系統,經曆了三層抽象:

企業管理軟體的中國模式:從EPR到EBC

一、哲學抽象:

這是即将世界萬象的實體和邏輯,在哲學層面上抽象為“元模型”并建構“模式”,例如事物是由對象、類型、特性、形态、狀态、控制、觸發、機制等構成的,這個抽象過程,構成了企業軟體的底層邏輯。

二、應用抽象:

軟體系統中基于某種哲學抽象的元模型,從資訊系統最底層的元素——資料(data),到使用者互動界面的子產品/功能/系統(system)的建構方法。

市場上有兩種軟體類型:一種類型是系統本身包含了從資料到應用的标準化業務含義,無需使用者定義,使用者可以直接使用這些含義,這就是“套裝軟體”的原理。另一種軟體是使用者可以自定義包含業務含義的資料對象、業務對象(若幹個資料對象組合)、業務服務(若幹個業務對象組合,具體業務邏輯通過代碼來表達,服務間通過開發API建立連接配接)和資訊系統(若幹個業務服務組合),這就是模型驅動的應用開發,這樣的開發平台也稱為“應用PaaS平台”。這兩類軟體可能本身就是互相相生的,前者可能就是用後者開發出來的,或者後者是從前者提煉出來的,隻是他們在商業化上呈現出的産品市場定位不同。

金蝶EBC同時提供了這兩種軟體構成模式。

三、實施抽象:

系統實施是通過技術實作和管理變革相結合,使得企業組織達到目标狀态。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對組織、流程進行業務層面的抽象,相關參與方對這些業務目标達成一緻,就關鍵問題進行決策,在咨詢顧問的促成下達成轉化。

在三層抽象,從哲學理念到系統形成的過程中,日本模式和歐美模式具有不同的分工和整合特點,即日本模式是企業自身和開發外包公司承擔了所有三層抽象,而歐美模式是标準化套件完成了哲學抽象和應用抽象,企業自身和實施公司一起基于前二者完成實施抽象。

企業管理軟體的中國模式:從EPR到EBC

由于中國獨特的社會、技術和商業環境,中國模式的企業資訊系統實作方法必須具備三個特點:

1.适應标準化程度低、快速變化的企業管理外部環境

2.相容并蓄多種管理文化和管理思想

3.充分利用中國低成本IT人力資源的優勢,實作定制化應用的快速傳遞

企業管理軟體的中國模式:從EPR到EBC

中國模式的表現形式是:

1、哲學層面的抽象形成細顆粒度的開發平台,支援低代碼等快速建構方法來開展進一步的業務層面抽象,形成應用;

2、在實施過程中來進行業務描述的應用抽象,以适應企業大量非标準化的業務,應用開發和系統實施由企業自身和實施公司共同完成。

目前能觀察到以金蝶EBC為代表的中國傳統企業管理軟體轉型,兼具了前文闡述的企業資訊系統技術發展大趨勢以及中國特殊的應用環境,正走在“中國模式”道路上。

“中國模式”的興起不僅是企業軟體供應商自身的轉型,還需要中國企業IT服務産業轉型的配合——中國的企業解決方案産業未來的景象,應該不是在歐美流行多年的套裝軟體加系統內建商實施模式,而是業務元件平台支援服務商為企業深度定制的模式,這對咨詢公司和系統內建商提供了新的機會。

中國模式和歐美模式的另一個差別在于近年來中國企業數字化叙事的視角更側重于企業由外而内的數字化變革。在政府“産業數字化”和“數字産業化”的倡導下,傳統企業不僅滿足于利用資訊系統來提升營運,在利用數字化平台來實作商業模式的連接配接、開放和創新方面開展了諸多探索,不僅TikTok這樣的消費級數字化實作了中國向歐美社會的輸出,中國的線上線下整合零售、工業網際網路、供應鍊整合和開放商業平台等,都開始向歐美輸出數字化先進實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