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腹瀉,結膜炎再到咽喉炎,哪來那麼多新冠“特色病”?

病毒沒有“特色病”都不好意思見人

各XBB的株系在中國本土傳播的病毒株中占比不斷增加,網上二陽的傳說也越來越多。之前XBB.1.5出來時,網上傳說該病毒株導緻腹瀉。根據疾控中心的資料,中國檢出的所有XBB株系病毒裡,XBB.1.5和它的子支占了近30%,僅次于XBB.1.9的各分支[1]。

僅4/21-4/27這一周,全國病毒基因組定序的2096例病例中有230例是XBB.1.5各分支。按此比例,如今10%的新冠感染者得的是XBB.1.5。可是全國都沒檢測出XBB.1.5的時候,止瀉的蒙脫石被搶脫銷,等到XBB.1.5真在中國紮根了,不僅沒人抱怨蹲坑時間長,反倒說是全國性咽喉炎。莫非之前買的蒙脫石如今派上了用場,阻止了坑位不夠用的危機?

像XBB.1.5與腹瀉,某個新冠病毒株有某種特色症狀的傳言并不少見。XBB.1.16傳說專門攻擊眼睛,引起結膜炎。新出來的病毒株,如果沒有自帶一個專門引起XXX的特殊技,都不太好意思和大家打招呼。

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某病毒株專門引起XX症狀”,此類說法往往是一些經常傳播謠言的網站傳得最起勁,或是一些非醫學、科學專業的大V在轉發。權威科學機構和靠譜的科普部落客,幾乎從不說某個新冠病毒株專門造成什麼症狀。

這種現象其實也從側面暗示不同新冠病毒株有“特色病”或“特殊症狀”的說法不靠譜。

“特色病”滿足了對确定性的渴望

最近我在想為什麼“某病毒株會造成某症狀”這類話術能那麼有市場。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面對疾病,我們心裡希望有确定性。特别像新冠這種微小的病毒,看不見摸不着,一方面讓我們覺得這個病更加“神秘”,另一方面也讓我們更期望有人告訴我們得了這個病到底是怎麼樣的,越确定越好。

專業的醫學資訊會說,大部分人感染新冠後的症狀會與常見呼吸道感染類似,常見發燒、咽喉疼痛等等。從科學角度,這些症狀資訊已經非常明确了,可和普通群眾想得到的确定性比,恐怕有不小距離。很多人想知道的都不是感染新冠後有多大機率會發燒,而是感染後第幾天到第幾天發燒。最好是告訴我,如果感染了,第幾個小時開始發燒,再過多少個小時退燒,如果是25個小時,那不能告訴我說大概一天,因為一天是24小時。而且還要能說清楚,發燒會到幾度,40度就是40度,不能說是39度以上。

老百姓想要的确定性标準太高了,專業的醫學資訊沒法滿足。但“某病毒株會造成某個症狀”,可以滿足大家想要的确定性。XBB.1.5引起腹瀉,XBB.1.16專門造成結膜炎,都是非常明确地告訴你,得了就會怎麼樣,剛好滿足大家面對看不見摸不着的病毒時,特别缺乏的确定感。當謠言告訴你感染現在的病毒會拉肚子時,肚子舒不舒服是一回事,可至少心裡踏實了。

在此層面上,新冠是小艾滋等謠言也類似。雖然說這話的人估計連艾滋病是什麼也了解有限,可一旦有了小艾滋這個定性,這就是确定的絕症,确定的不好,也是确定性。

但這種确定性和那些特色病一樣,是虛假的。新冠病毒是通過刺突蛋白感染具有ACE2受體的細胞,作為不是逆轉錄病毒的RNA病毒,新冠也沒法整合到被感染細胞的基因組。而艾滋病的元兇HIV病毒感染的是一種免疫細胞——CD4 T細胞,作為逆轉錄病毒還能整合入細胞的基因組,成了伴随終身的病毒。完全不同的緻病機制,導緻了一個是急性感染(新冠),一個是慢性感染(HIV),但解釋這些,涉及到一定的學術概念,遠沒有“小艾滋”三個字那麼有貫穿力。

更何況在新冠具體病症上,科學真沒法做到一些群眾期盼的确定性。别說很難有一緻性的病毒感染,就算是劑量、成分極為明确一緻的疫苗接種,發燒等常見不良反應也是個體差異巨大。例如輝瑞/BioNTech新冠mRNA疫苗的三期臨床試驗,55歲以上組打完第一針和第二針後的發燒、疲勞等常見不良反應比例[2]:

腹瀉,結膜炎再到咽喉炎,哪來那麼多新冠“特色病”?

打了第一針疫苗後,34%的人記錄有疲勞感,第二針是51%。這很常見,可第一針後還有三分之二,第二針後還有一半人沒感覺疲勞,另外安慰劑裡都還有約五分之一的人感覺疲勞。疫苗接種為什麼導緻疲勞這些常見不良反應?很多都是免疫反應的附屬品。而新冠感染時的一些症狀,如發燒等,背後也有免疫系統應對病毒,産生免疫反應的影子。可是即便用同一個疫苗,同樣的劑量,每個人的反應都能有如此大的差異,更何況是個體差異更大的病毒感染呢?

為什麼嚴謹的科學機構不會告訴你感染新冠後哪天到哪天發燒,因為科學規律決定了,這些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常見症狀存在巨大的個體差異。我們能找到一些規律,比如不少人會有發燒,一般持續多久,就如同我們能總結出打完第二針疫苗常見不良反應比例高于第一針,但我們不可能提供具體到個人的症狀預測。

很多人感染新冠後喜歡記錄下哪天到哪天是什麼症狀,這些分享對于剛感染的人也有幫助,可以有些參考,也免得覺得是孤零零生病。但是,不要把這些個人經驗絕對化。而如果有人對你言之鑿鑿,得病後症狀一定如何如何,那麼,這人不是騙子就是蠢貨。

“特色病”滿足了不同病毒株的“不同”期待

“某病毒株會造成某症狀”除了滿足我們對病症确定性的渴望外,也滿足了我們心裡不同病毒株總該不一樣一些的執念。

當我們說德爾塔和奧密克戎是兩個不同的新冠病毒株時,注意力會自然集中到“不同”二字上,而不是想着這兩個其實都是新冠病毒。于是,我們也會想具體是什麼不同。說奧密克戎傳播力更強,有顯著免疫逃逸,這些更符合科學,對大衆來說卻很抽象。可你一旦說是樓下打個噴嚏,樓上就感染了,以及打不打疫苗都一樣,這就非常形象,而且符合大家心裡那種“不同感”——雖然在科學上不那麼準确。

現在新冠病毒株演替是在奧密克戎内部進行,BQ.1取代BA.5,XBB取代BQ.1,甚至XBB.1.16和XBB.1.5是前後腳出來。這時候不腦補點症狀上的差别,我們怎麼說服自己這些病毒株是不同的呢?

當聽說BF.7吞刀片,XBB.1.5腹瀉,XBB.1.16結膜炎,這些千姿百态的症狀,既吓唬住了我們,也讓我們心裡那“這些家夥到底有啥不同”的疑惑得到了滿足。

但是,不同新冠病毒株具有特色病的遐想在科學上很容易被戳破。例如XBB.1.5與XBB.1.16,這兩個病毒株在基因組上極為類似,S蛋白上僅有兩個氨基酸的差異:

腹瀉,結膜炎再到咽喉炎,哪來那麼多新冠“特色病”?

即便我們假設由于眼部與腸道都有ACE2受體,新冠能通過S蛋白結合這些地方的ACE2受體,進而攻擊這些部位,可兩個S蛋白如此類似的病毒株,可能一個專門攻擊眼部,一個專門攻擊腸道嗎?

之前中國遇到的第一波疫情裡BF.7和BA.5.2其實也非常類似,BF.7就是BA.5.2.1.7,BA.5.2的“孫子”,二者在S蛋白上隻有一個氨基酸突變不同。能形成所謂的北方BF.7吞刀片,南方BA.5.2更輕微嗎?

新冠的症狀譜系沒那麼多變

實際上,即便把原始株、阿爾法、德爾塔和奧密克戎BA.1/2,這些基因組上差異較大的病毒株放在一起比較,症狀譜系也是極為類似。

例如,英格蘭一項基于150萬人的新冠症狀研究,覆寫了從原始株到BA.2時期,不同病毒株流行時感染者報告的症狀比例是有不同,例如咳嗽在原始株時是8.8%,BA.2時是35.1%[3]。比例差别不小,可這一症狀在兩個病毒株裡都存在,也都不罕見。兩個病毒株流行的時期,感染者出現該症狀都很正常,但如果有感染者沒有這一症狀也很正常。

新冠最早被神話的一個症狀是嗅覺味覺失靈,曾經都被當作新冠病毒與其它呼吸道感染差別的特殊症狀。可實際上感冒、流感時嗅覺、味覺不好使的大有人在。疫情早期,有記者在采訪Fauci時問很多人傳說的嗅味覺失靈是怎麼回事,Fauci當時很意外,表示這在其它呼吸道傳染病裡也有啊。如今包括CDC等在内均指出嗅味覺失靈是新冠、流感等都有的相似症狀,隻是新冠中比例可能更高[4]。

而在英格蘭的研究裡,嗅味覺失靈的比例,在原始株時是11.9%,阿爾法是14.5%,德爾塔是22.8%,BA.1是9.1%,BA.2是11.5%。說奧密克戎時期嗅味覺失靈的發生率大幅下降固然是對的,可是從絕對的發生比例來看,感染任何一個病毒株,出現嗅味覺失靈都不算罕見。

若參考藥物副作用裡的常見、罕見定義,發生率在10%以上就是非常常見,1%-10%是常見,不常見是千分之一到百分之一,罕見是在萬分之一到千分之一。

之前吓得很多人買蒙脫石的腹瀉,上述英格蘭研究裡從原始株到BA.2,發生率均在6-8%之間,一直是“常見”,可也從來沒變成某個病毒株專門拉肚子。至于五一後成功上熱搜的咽喉炎,該研究中報告有喉嚨酸痛的感染者從13.8到48.7%不等,長居極為常見症狀之列——其實在别的呼吸道感染裡,例如如今仍未徹底消失的甲流裡,這些症狀也很常見。

而吓得很多人研究起要不要囤眼藥水的結膜炎,病毒性結膜炎本身就是最常見的結膜炎類型。新冠引發眼部症狀比例雖不算驚人,但以往研究顯示結膜炎發病率也在1-6%之間[5]。

一般來說病毒性結膜炎在孩童中更為常見,加拿大之前一個基于兒童新冠急症病例的分析中也有結膜炎比例,原始株是7.6%,阿爾法是3%,德爾塔10%,奧密克戎(BA.1/2)3.9%[6]。不能算非常常見,但都可以算作常見症狀——至少不罕見。

要知道,BA.1/2與原始株的差别可要遠大于XBB.1.16與XBB.1.5之間或XBB與BA.1/2間的差異,XBB.1.16怎麼可能突然成了專攻結膜炎?

理性看待新冠症狀

得上任何一個疾病,對當事人來說最為直接的感受就是症狀。是以,我們也自然會糾結新冠感染後的具體症狀,是會發燒,還是會腹瀉,有多嚴重,等等。

可是,第一,新冠的常見症狀與其它呼吸道傳染病是有很大交集的,我們不能說得了新冠必然會有某個症狀,也沒法說某個症狀就是新冠。新冠的各個病毒株,更不存在所謂的特殊症狀。

第二,感染者的症狀存在巨大的個體差異。再常見的症狀,也有很多人根本遇不到,而即便是相對罕見的症狀,當感染基數巨大時,也會有不少人碰上。

那些常見症狀的清單,例如發燒、疲勞、寒顫、腹瀉、嗅味覺改變等,甚至你要是願意,還能加上結膜炎,可以作為參考。但這個參考不是按圖索骥,不代表感染後必然會有這些症狀。

最後,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這些常見症狀都是能慢慢康複的,不是說哪個症狀是危及生命的重症。新冠病毒不會消失,會一直存在下去,我們也很難永遠不被感染。是以,更需要在通過疫苗接種等手段降低了重症風險後,能夠學會理性看待感染後可能遇到,也可能不會遇到的常見症狀。

個人觀點,不代表任何組織與機關

參考資料

1.https://www.chinacdc.cn/jkzt/crb/zl/szkb_11803/

2.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034577

3.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34244-2

4.https://www.cdc.gov/flu/symptoms/flu-vs-covid19.htm

5.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470271/

6.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networkopen/fullarticle/2802161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