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身臭毛病的父母,是對娃最好的教育

父母不可能完美,一身毛病才是正常,但真能承認接納,反而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我當時就覺得這個肯定是“爆款預定”,拼命讓Jessica寫。沒想到,她兩眼一轉對我說,論起毛病和如何自洽,你更有發言權

交換條件是,她假期帶娃半天,我就立馬爽快答應,來交稿了~

一身臭毛病的父母,是對娃最好的教育

01

我的毛病真的挺多

先來個坦白局,我的确一身“毛病”,比如Jessica揭發過的,不愛整理衣物,總愛扔臭襪子。

另外還有呢,挺愛刷手機,無法一心二用,是以如果心裡想着工作,就容易對小D沒有耐心。

當然Jessica也有自己的“毛病”(今天她生日,此處省略兩萬字),而這些曾一度是我們的家庭沖突,每次都是互相“攻擊”,覺得彼此給小D帶來了壞的榜樣,當爸/當媽的怎麼可以這樣?!

人吧,就是這樣,被親密的人攻擊後,就會進入防禦機制,于是就開始了彼此漫長的“扯皮”和“消耗”,都覺得自己的問題不大,對方也沒做得多好,憑什麼說我。

我和Jessica互相和解,是從我們一次家庭會議開始,那時小D 3 歲多上了幼稚園,她在問我,接下來對于孩子養育的重點和期望。

你們都懂的,Jessica的提問水準很高,在她春風化雨的不斷追問下,我們慢慢達成共識——自己就是普通人,小D也終究是個普通人。

養育的重點不是“非”要把小D推到多高的位置上去,而是如何幫助一個普通人,找到自己舒服的位置,通過努力過上自洽的生活。

一身臭毛病的父母,是對娃最好的教育

應該說,那次談話在我們家起到了奠定性的意義,我們從這個“普通”出發,坦然地承認,普通人就是不完美,就會存在這個那個的“毛病”。

既然不可避免,就像人都要吃飯睡覺呼吸,那就根本談不上是“是非對錯”,更不需要互相看不順眼,彼此攻擊對方的毛病,害怕孩子被傳染。

相反,我們應該借由孩子的到來,重新再來看看自己身上的“毛病”,然後想一想,怎麼把這些“問題”,變成好的“可教育時機”。

從那天起,我和Jessica都開始改變了,我們做了這樣三步。

02

安全了,才能覺察

那次談話後,我們就約定了,在家避免這樣的句式,“你看看你XXX,孩子以後要是像你這樣可就倒黴了“。

我們開始嘗試使用這樣的句式,“我看到你XXX行為,我擔心孩子XXX,我們看看可以怎麼做?”(你們經常看大J文章,肯定知道這是非暴力溝通的方法,我就不細展開了)。

有人可能會說,在家這麼說話假模假式的,難道換個說法,不還是在表達“你這樣不對麼?”,一家人不就是應該說人話麼,何必假惺惺的。

這就需要我們扪心自問了,我們真的認同,一家人既然是最親密的人,更不應該互相用語言傷害對方麼?

一身臭毛病的父母,是對娃最好的教育

大家既然都有毛病,也不能視若無睹當做看不見,那就把語言本身放平了,溫和一點,簡單直接的稱述問題,而不是夾槍帶棒互相指責,恨不得把過去幾十年每次不開心,都帶進這一兩句埋怨的話裡。

而且,語言本身就是有力量的,哪怕一開始顯得“假惺惺”,雙方一起努力往真誠的方向去走,總會有改變的。

既然不會跟最親密的人好好說話,那為什麼不去學一點好好說話的模版呢?

當然,我們也會經常做不到的時候,也會有争論,但冷靜下來我們就會道歉,也會重新表達,新手父母不都是這樣過來的。

人很有意思的,當覺得安全了,他就會有覺察。我們彼此放下了“挑刺攻擊”的模式,我們都願意更加冷靜地看待自己身上的問題。

任何改變或者進步,都是從覺察開始的。

而人隻有在安全的時候,才願意覺察。

一身臭毛病的父母,是對娃最好的教育

03

實在改不掉,也是可以

很多人會覺得意識到問題,那下一步肯定是立馬行動改變啊,我們家并不是。

我們會互相問一問:這個毛病都伴随我們三十多年了,不改變可以嗎?如果真的影響到孩子了,我們能接受嗎?

這一點也是我和Jessica的共識,養育孩子不是打造“标準件”,更加沒必要去打造符合其他人心目中的“标準”。

比如,你們都知道的,Jessica貪吃,她是屬于經常晚上都可以點個奶茶,吃點冰淇淋的(但老天最不公的是,她還那麼苗條,我卻發福了)。

我之前也會說,這樣會影響小D的飲食習慣。但當我們開始提問後,發現不改也沒事啊,我盯着她一個月幾個晚上的“亂吃”,但我忽略了她每天運動健身,大部分時候飲食規律。

而同樣的,她盯着我總是亂丢髒襪子,但她忽略了我對于家裡其他事物安排的條理性,比如水電煤繳費,各種工具歸納等等。

有沒有想過一種可能性,也許孩子壓根都沒有發現那些“毛病”,但當夫妻兩個人每天不斷通過吵架/争論地方式彼此揭短,也讓孩子注意到,并且看樣學樣了呢?

為什麼不可以反過來呢?

那些我們覺得并沒有觸及到底線的問題,我們都選擇睜一眼閉一眼,相反彼此都去看到,做的更好的地方。

一身臭毛病的父母,是對娃最好的教育

04

真要改變,讓孩子看到

那麼,肯定會有一些“毛病”我們兩個人都覺得,影響到孩子不是很好的,這怎麼辦呢?

還是那句話,已經和這個毛病共存三十多年了,肯定不可能因為孩子一夜之間就改變了。

Jessica很早之前就提出過家庭會議的方式,那我和她需要改變的“毛病”,我們就會在家庭會議上提出:

我想改變XXX

我為什麼想改變?

我的行動計劃是XXX

一身臭毛病的父母,是對娃最好的教育

這裡最關鍵的是,我們讓小D參與了,說的這些其實是說給小D聽的(畢竟咱們夫妻倆私下不知道聊過多少回了)。

這裡尤其關鍵的就是,告訴小D想改變的原因和我們的行動計劃。如果遇到小D已經被影響的“壞毛病”,比如亂扔臭襪子,就正好讓她參與其中,一起行動改變。

亂扔臭襪子會顯得家裡很亂;

而且襪子脫下後走幾步路放在籃子裡很友善;

養成好的生活習慣,不僅友善家裡其他人,對自己的計劃性/整潔性也有幫助;

接下來爸爸和小D都要不亂扔襪子。

講真,孩子比我們大人更遵守契約的,隻要她明白了“為什麼”這麼做,已經互相約定了。

我現在還在慢慢改變中,而小D也會督促我,并且在這個過程中,她已經對我“以身作則”了。

一身臭毛病的父母,是對娃最好的教育

這裡隻是一個小例子,其他的各種“毛病”都是可以這麼做的。而這個過程中,我最大的收獲是,家庭氛圍很松弛。

我們三個人沒有人面對别人的“臭毛病”就如臨大敵,我們彼此都接納,對方都有“毛病”,有的毛病我們可以不改,有的毛病我們可以幫助對方一起慢慢改正。

而讓我收獲最大的就是,原來孩子并不是“小”孩子,小小的孩子存在的意義,也是讓我這個快要四十不惑的大男人,願意去改變和行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