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漫長的季節》豆瓣9.5分,為何東北人很難走出劇變且帶來創傷的時代?

核心要點:

  • 1上世紀90年代初大多數工廠的效益就已經不太好了,年輕人就已經不再把工廠機關看作“香饽饽”,選擇進入工廠的人就很少了。我在田野調查中看到一個資料,一個在日僞時期建立、1950年代重建的工廠,破産的時候,70後職工比例隻有12%。
  • 2東北工廠當時面臨的主要困難是 “錢從何處來,人往何處去”。東北一些城市在進行中小企業産權和人的問題時,方式是“運動式”的,在這樣的急風驟雨式的運動中,人的問題并沒有妥善處理好,最後帶來了隐患。
  • 3下崗勞工再就業是非常難的,多數是高度重複的再就業方式,像王響這樣選擇從事計程車司機的,也有一些,但前提是要有足夠的錢承包或者購買一輛計程車,還得會開車,有駕照。
  • 4受過大學教育的年輕人在轉型過後的東北往往很難找到合适的工作機會,隻能前往北上廣深等其他城市就業。留在東北的年輕人,不少人繼續進入體制内工作,要麼從事自由職業。
  • 5經曆過變遷的個體心理會有創傷,以往的勞工老大哥的光環不在了。這些人也非常失落,無法在斷裂帶來的失範中找到自己新的定位。有的時候我們聽到他們一直在言說過去,恰恰是因為他們無法言說現在。
  • 61997-1998年的國企改革就是一個重要的重構整個社會基礎的“事件”,因為它是突然的、劇烈的、大範圍的,在此事件影響下的東北社會也是突變的,帶來了一種失範狀态。
  • 7東北文藝和文學的受歡迎,一方面契合了當下年輕人迷茫的心态,他們對曾經被高速行駛的列車落下的一批人的經曆感同身受。另一方面,這些叙事在經曆過複雜改革程序本身的相對年長的人群當中也赢得一些共鳴。
《漫長的季節》豆瓣9.5分,為何東北人很難走出劇變且帶來創傷的時代?

近日,一部名叫《漫長的季節》的網劇受到網友熱烈追捧,豆瓣評分更是飙到了9.5分。該劇以東北老工業區的變遷為背景,講述了一出生活懸疑劇。劇中的“老年三人組”在追查20年前舊案的過程中,回憶起往昔的峥嵘歲月。有人說這部劇是舊時代的挽歌,呈現了劇烈變化的老工業區以及變化之下個人的行為邏輯和心理困境。也有人提到東北文藝複興三傑的集體創作,着迷于神秘而又帶有危險的東北氣質。彼時的東北發生了什麼?為什麼産生巨變?又帶來了哪些影響?騰訊新聞知識萬象團隊對話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謝雯。

對話專家:

謝雯丨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騰訊新聞知識萬象:劇中的時代背景有現實依據嗎?當時人們的生存狀況如何?

謝雯:我特意留意了下劇中王響(範偉飾)的年齡。有一場1998年的戲,王響說他已經在這個工廠工作了三十來年,那麼他就是六十年代加入工廠的,他應該是1950年前後出生的人。王響這個年齡段以及50後、60後是工廠的主力。和王響不同,龔彪(秦昊飾)是1997年畢業的大學生,畢業後直接進了廠辦工作,應該是個70後。其實像龔彪這樣的,在當時已經比較少了。當時的大學生已經看到工廠的頹勢,選擇加入工廠的并不多。我在田野調查中看到一個資料,一個在日僞時期建立、1950年代重建的工廠,破産的時候,70後職工比例隻有12%。

這部劇的背後糅合了很多東北符号和東北元素,但是沒有确指,處于一個雜糅的狀态。比如劇中提到鐵西區六馬路這個地名,這是具有明顯沈陽特征的。馬德勝(陳明昊飾)這個角色融合了沈陽勞動公園裡愛跳舞的大爺作為他人設的一部分。兩個主演範偉和秦昊也都是沈陽人,是以這個劇口音上“沈陽味兒”比較重。導演辛爽本身是吉林人,這部劇背後也有吉林的影子,劇中出現過多次的拌桔梗是吉林特色。而劇中核心情節桦鋼重組,有網友說是鞍鋼(鞍山鋼鐵),我個人傾向是更像通鋼(通化鋼鐵),因為鞍鋼整體轉型是比較平穩的,而通鋼2009年有比較激烈的重組過程,在全國的影響很大。劇中有港商接手的情節,這可能是主創團隊為了設定沖突點而創作出來的。在我調研的廠子當中,并沒有遇到港商直接接手,但确實有香港資本市場操作的例子。當然這是一部文藝作品,導演也沒有想把這些細節“寫實”,都是為了創作服務。

《漫長的季節》豆瓣9.5分,為何東北人很難走出劇變且帶來創傷的時代?

上世紀90年代初大多數工廠的效益就已經不太好了,不少工廠的勞工陸陸續續更換機關,或者離開工業企業,一些有門道的可以到其他更加保靠的、或者更加新興的産業,比如保險、電力、鐵路等等,大多數人隻能自謀職業。

騰訊新聞知識萬象:為什麼當時工廠的效益這麼差,年輕人都不願意待了?

謝雯:東北工廠效益差的原因一方面是私營企業的競争,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東北的工廠成立較早,在建國初期就已經有了大量勞工加入生産,80年代嬰兒潮一代入廠,工廠規模迅速擴張,而這時老勞工退休了,工廠仍然要維持勞工養老金的支出。這個其實把東北的工廠放在了一個劣勢地位。東北以外的新興私人企業雇傭人數少、職工隊伍年輕,并沒有這些安置人員就業和支付養老金的負擔,這個對于經營效率的影響是很大的。大家往往會認為東北的工廠是在産權安排上先天不足,而這裡面還有一個先天不足就是很重的曆史負擔。

東北工廠當時面臨的主要困難是處理“錢從何處來,人往何處去”的問題。1998年也确實有很多重整的亂象。當時的報紙上會登某個工廠的豆腐塊文章,要放長假、兩不找的人員馬上回廠辦理買斷手續。東北一些城市在進行中小企業産權和人的問題時,采取的方式是“運動式”的,比如沈陽市在1998年集中出售了上百家中小企業的産權,遼甯省1998年一年“并軌”了将近300萬前機關職工。在這樣的急風驟雨式的運動中,人的問題并沒有妥善處理好,最後帶來了隐患。

騰訊新聞知識萬象:這些下崗的人怎麼辦,也都像王響一樣開計程車嗎?

謝雯:雖說一直鼓勵下崗勞工再就業,但在那個時候,再就業是非常難的。我的很多訪談對象都會跟我講,當時火車站附近有很多“拉腳”的,蹬三輪,拉一趟一塊、兩塊的,隻能以此勉強為生。當時是大量的勞工下崗,而這一代下崗職工經曆特殊,他們的教育經曆也是被打亂的,大多數都是國中學曆,每個人在雇主眼裡都差不多,同質性很強,是以找工作非常困難。他們所能從事的工作重複性也非常高,很多都拉個小車賣冰棍、在火車站拉腳、在小區窗改門做小賣部,很難有更大的突破。

我之前寫過文章,這個時候的就業模式是“地方化的”,難以擴張,隻能是下崗職工維持生活。指望這些經濟行動拉動地方經濟增長基本是不太可能的。像王響這樣選擇從事計程車司機的,也有一些,但前提是要有足夠的錢承包或者購買一輛計程車,還得會開車,有駕照(開火車和開汽車還是不一樣)。

《漫長的季節》豆瓣9.5分,為何東北人很難走出劇變且帶來創傷的時代?

王響這個角色在劇中經曆了很大的轉變。一開始你會覺得2016年的王響很“社會”,非常懂得遊走在規矩之間。但把鏡頭轉到1997、1998年的時候,你會發現王響是一個完全禁锢在自己“積極份子”框框中的人,包括不好意思給廠長送禮、不好意思開口求人、不好意思低頭。下崗之後,他找到了适應下崗後生活的方式,但他整個人的行事邏輯都改變了,這是非常有意思的。當然這其中很重要的刺激是他兒子王陽的去世。

騰訊新聞知識萬象:後來的國家振興政策對老工業基地的經濟有刺激作用嗎?

謝雯:2003年,國家提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政策,整體經濟發展稍微好一些,包括對一些現存的工業企業加強了投資,處理一些工廠的遺留破産問題時,資金也更加充裕。但是振興的資源更多還是投入到了重工業,因為整體的政策導向還是要“重振老工業基地的雄風”。很有意思的一點,在國家振興政策推行後,遼甯的經濟比例更“重”了。1999年,重工業産值的比重是64.5%,2010年是80.5%。

東北社會的老齡化嚴重,年輕人不願意來,這是東北新階段發展遇到的棘手問題。很多受過大學教育的年輕人在轉型過後的東北很難找到合适的工作機會,前往北上廣深等城市就業。而留在東北的年輕人,很大一部分繼續進入體制内工作,這些體制内工作可以是政府、事業機關、壟斷行業大國企。東北很難有大型外企、成功的創業公司等,城市文化也不夠年輕,也就很難吸引年輕人回流。

騰訊新聞知識萬象:整體來看,這一批經曆了下崗的人,心理上是不是産生了創傷?

謝雯:經曆過這些變遷的個體當然有一種創傷,以往的勞工階級的光環不在了。不過,這背後還有個體生命曆程中積累的斷裂所帶來的失意。比如勞模,當時的勞動模範都是為了特定的榮譽,一勞本神(東北話:意為老老實實,本本分分),認真工作。而這個榮譽在離開工廠後根本毫無用武之地。有時在舊物市場上看到曾經的勞模獎章,你就會覺得很心酸。還有比如教育,這些進入工廠的職工,尤其是管理崗的,很多還會去繼續進修,獲得更高的文憑。然而這些文憑在離開那個機關後也完全沒有用。到了社會上,他們學曆比不過大學生,年齡也沒有優勢,最後處在一個非常尴尬的地位。是以在下崗職工當中,最失意的往往是勞模和到了一定位置的小幹部。

《漫長的季節》豆瓣9.5分,為何東北人很難走出劇變且帶來創傷的時代?

下崗職工無法在斷裂帶來的失範中找到自己新的定位。即使這些東北人喜歡反反複複地講過去的輝煌,似乎讓大家覺得他們懷舊。但我們要知道,有的時候我們聽到他們一直在言說過去,恰恰是因為他們無法言說現在。這不完全是是因為他們活在舊時代,而隻是這個所謂的舊時代,他們活明白了其中的邏輯。而在面臨所謂的新時代時,他們無所适從,失語了。

騰訊新聞知識萬象:有一段時間,大家非常關注美國的“鐵鏽帶”,我們的東北地區是不是和美國“鐵鏽帶”有點像?

謝雯:大陸東北地區和美國的“鐵鏽帶”在結構和産業轉型以及這種轉型所帶來的社會結果上是比較相近的,也有人把東北稱之為“中國鏽帶”。但是東北作為“中國鏽帶”和美國鏽帶還是很不一樣的。

導緻“美國鏽帶”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全球化和世界範圍内自由貿易協定的擴大,打擊了美國的制造業經濟。使得東北成為“鏽帶”的主要經濟方面的原因還是國内的改革和轉型,東北的劇烈轉折是在2001年大陸加入世貿組織之前。全球化的深入繼續固化了沿海地區的地位,使得東北“翻身”變得更加的困難了。

政府的作用也不一樣。美國的發展更加放權給地方主體,聯邦政府不會去“救”這些鏽帶城市。幾個有代表性的鏽帶城市,比如密歇根州底特律,印第安納州加裡,密歇根州弗林特,俄亥俄州揚斯敦等等,仍然受工業衰退影響很深,底特律甚至在2013年申請了城市破産保護。而我們國家有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政策,屬于國家宏觀調控,這一點和美國就有很大的不同。包括一些東北的國企重組,地方政府也介入其中,部分央企也重組了一些企業。當然,政府介入重組也有弊端。

騰訊新聞知識萬象:回到這部劇的名字《漫長的季節》,從社會學的角度,你如何了解?

謝雯:其實這個劇名來源于班宇的小說(班宇是該劇的文學策劃),但是并沒有完全使用小說中的設定。我覺得這個名字和這部劇的設定非常有意思,特别符合我們社會學當中對于時間的了解。一個季節對于身處其中的人來說,可能感覺非常漫長,因為變化太快了,經曆的太多了。這個季節之後的影響又非常深且遠,遠到之後的二十年這些人都無法忘記這個季節,深到我們二十年後才能真正了解那個季節的意義。

社會學對時間的了解不是簡單地關注線性時間,而是強調圍繞事件的時間性(eventful temporality),也就是圍繞事件組織的時間。時間的程序并不是完全線性的,某些事件會起到重要的重新建構時間和社會的作用。1997-1998年的國企改革就是一個重要的重構整個東北社會基礎的“事件”,因為它是突然的、劇烈的、大範圍的,在此事件影響下的東北社會也是突變的,帶來了一種失範狀态。

而在這個事件的作用下,曾經習以為常的工業機關制社會一下子從人們的生活當中抽取走了,而新的一整套社會秩序又在短時期内沒有形成。人們一直想要維持過去的道德系統和規範,但是卻發現沒有辦法重建。這種時間的斷裂感會帶來我們社會學家常講的“失範”(anomie),是以會出現一種道德真空,失範帶來了意義的消解、關系的消解和制度的消解,也給身處其中的個體帶來了意義危機和信任危機,人們無處安放自己的靈魂。

《漫長的季節》豆瓣9.5分,為何東北人很難走出劇變且帶來創傷的時代?

東北社會是一個從失範中重生的社會。我們既不能僅僅從曾經的、過去的機關制社會去了解它,也不能從理想的市場社會去了解它,也不能從現在來看發展更成功的東南沿海地區的邏輯去了解東北。隻有深入到這個社會變遷的機理當中,考慮這樣一種失範的過程以及後續秩序的重建,我們才能夠去了解東北當下的社會,才能知道這個社會需要什麼,應該怎樣振興。

騰訊新聞知識萬象:東北文藝複興三傑的作品受到追捧,你覺得這一批作家為什麼喜歡把東北作為懸疑小說的背景?大衆追捧的是什麼?

謝雯:當然1990年代的東北也确實犯罪率比較高,有一些幫派的行動,出過幾個震驚全國的大案,一些懸疑小說的寫作便是以這些大案為原型。另一方面,我剛才講的這種失範狀态也為寫作者提供了很多靈感,作家們可以在道德真空的失範狀态中加入懸疑的元素,将身處道德真空中人們的處境加以放大,為作家提供了很大的施展空間。

《漫長的季節》豆瓣9.5分,為何東北人很難走出劇變且帶來創傷的時代?

東北文藝和文學作品的受歡迎,也有多種原因。一方面是當下的年輕人普遍比較迷茫,在他們面前并沒有一個充滿着巨大紅利的時代等着他們,是以他們讀到這些曾經被高速行駛的列車落下的一批人的經曆,會有一些感同身受。另一方面,确實我們過去這些年的文學作品和文學創作缺失了對于複雜改革程序當中不同面向的描述,這些叙事也會在相對年長的人群當中赢得一些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