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計算機基礎」CPU曆史之Intel系列

在之前《「計算機基礎」計算機是怎麼認識代碼的》這篇文章的末尾,我們提到了世界上第一款微處理器4004是Intel公司的,本篇文章我們來看看Intel系列的産品。

Cpu曆史之intel系列

4004

4004是美國英特爾公司(Intel)推出的第一款微處理器,也是全球第一款微處理器;1971年11月15日釋出。4004處理器的尺寸為3mm×4mm,外層有16隻針腳,内有2300個半導體,采用五層設計,10um的制程工藝。4004的最高時脈有0.74MHz,能執行4位元運算,支援8位元指令集及12位元位址集。當時鐘頻率僅為108KHz時,可以每秒運算6萬次。

「計算機基礎」CPU曆史之Intel系列

第一款4位處理器

8086

1978和1979年,Intel公司先後推出了8086和8088晶片,它們都是16位微處理器,内含29000個半導體,時鐘頻率為4.77MHz,位址總線為20位,可使用1MB記憶體。内部資料總線是16位,外部資料總線8088是8位,8086是16位。1981年8088,晶片首次用于IBMPC機中,開創了全新的微機時代。

「計算機基礎」CPU曆史之Intel系列

8086的dip40封裝

「計算機基礎」CPU曆史之Intel系列

8086的die shot

外形和課本上的8051晶片很像,功能性能都類似,但8051更像一顆SOC。1981年INTEL推出的MCS-51單晶片,資料是8bit,8051是其中一種,後來授權給其它晶片公司開發出各種形态的51單片機産品。

80286

1982年,Intel推出了80286晶片,該晶片含有13.4萬個半導體,時鐘頻率由最初的6MHz逐漸提高到20MHz。其内部和外部資料總線皆為16位,位址總線24位,可尋址16MB記憶體。80286有兩種工作方式:實模式和保護模式。

「計算機基礎」CPU曆史之Intel系列

80286(PLCC封裝)

80286的指令流水線有3級:取指,譯碼和執行。比8086多了一級譯碼。

80386

1985年,Intel推出了80386晶片,它是80X86系列中的第一種32位微處理器,内含27.5萬個半導體,時鐘頻率為12.5MHz,後提高到20MHz,25MHz,33MHz。其内部和外部資料總線都是32位,位址總線也是32位,可尋址4GB記憶體。80386的廣泛應用,将PC機從16位時代帶入了32位時代。比80286更多的指令集。

「計算機基礎」CPU曆史之Intel系列

386陶瓷封裝

這種陶瓷封裝很有質感,成本估計不菲,現在估計隻有在軍品中可以看見身影了。

80486

1989年,Intel推出了80486晶片,這種晶片實破了100萬個半導體的的界限,內建了120萬個半導體。其時鐘頻率從25MHz逐漸提高到33MHz、50MHz。80486是将80386和數學協處理器80387以及一個8KB的高速緩存內建在一個晶片内,并且在80X86系列中首次采用了RISC技術,可以在一個時鐘周期内執行一條指令。

「計算機基礎」CPU曆史之Intel系列
「計算機基礎」CPU曆史之Intel系列
「計算機基礎」CPU曆史之Intel系列
「計算機基礎」CPU曆史之Intel系列

80486的性能比帶有80387數學協處理器的80386DX提高了4倍。

1989年上市時價格為950美元,這時CISC中也加入了RISC技術,其實後來大家都在互相借鑒,都不适合簡單粗暴的用cisc和risc來區分了。

Intel Pentium

Intel公司于1993年03月22 日,釋出了P5架構的80586,其正式名稱為PENTIUM。PENTIUM含有310萬個半導體,L1為16KB(8+8)時鐘頻率最初為60MHZ和66MHZ,Socket 4 ( 273 針腳 PGA 封裝),電壓5V,采用0.8um BiCMOS工藝制造。

「計算機基礎」CPU曆史之Intel系列

Intel Pentium (P5, 80501)兩種不同封裝

「計算機基礎」CPU曆史之Intel系列

Intel Pentium (P5) Die shot

奔騰後續還有出幾代強化版本。1994 年 10 月 10 日P54C Microarchitecture,75 MHz ~ 120 MHz,電壓降低為3.3V,Socket 5 ( 273 針腳 PGA 封裝) / Socket 7 ( 321 針腳 PGA 封裝),320萬

「計算機基礎」CPU曆史之Intel系列

Intel Pentium (P54C, 80502)

1995 年 06 月 10 日P54CS Microarchitecture,133 MHz ~ 200 MHz,Socket 7 ( 321 針腳 PGA 封裝),330萬,提升到0.35微米

「計算機基礎」CPU曆史之Intel系列

Intel Pentium (P54CS, 80502)

1997 年 01 月 08 日P55C Microarchitecture,120 MHz ~ 233 MHz,L1 快取大小:32 KB (資料與指令快取各 16 KB) 4-way,Socket 7 ( 321 針腳 PGA 封裝),450,采用0.35和0.25um工藝,首次映入MMX指令集

「計算機基礎」CPU曆史之Intel系列
「計算機基礎」CPU曆史之Intel系列

Pentium MMX

「計算機基礎」CPU曆史之Intel系列

四種 Intel Pentium OverDrive左而右依序為 Socket 4、Socket 3、Socket 5、Socket 5 或 Socket 7 (MMX) 四種

1997 年 08 月筆電專屬版本:Tillamook, 166 MHz ~ 300 MHz, 32 KB (資料與指令Cache各 16 KB) 4-way, 插槽:MMC-1 (280 針可攜式電腦專用處理器卡匣),2.5v,450萬,采用0.25um工藝。

「計算機基礎」CPU曆史之Intel系列

Tillamook 的 MMC-1 模組的外型

資訊來源:https://isite.tw/2016/01/27/14785

Intel Pentium Pro

1995年11月1日,Intel推出了Pentium Pro處理器。Pentium Pro的工作頻率有150/166/180和200MHz四種,都具有16KB的一級緩存和256KB的二級緩存。它是基于Pentium 完全相同的指令集和相容性,達到了440 MIPs 的處理能力和5.5 M個半導體。這幾乎相當于比4004處理器的半導體提升了2400倍。值得一提的是Pentium Pro采用了“PPGA” 封裝技術。即一個256KB的二級緩存晶片與Pentium Pro晶片封裝在一起 ,兩個晶片之間用高頻寬的内部總線互連,處理器與高速緩存的連接配接線路也被安置在該封裝中,這樣就使高速緩存能更容易地運作在更高的頻率上。TDP:31.7 W ~ 44 W,16 KB (資料與指令快取各 8 KB) 4-way,L2 快取大小:256 KB / 512 KB / 1 MB,Socket 8 ( 387 針腳 PGA 封裝),550萬半導體。

例如Pentium Pro 200MHz CPU的L2 Cache就是運作在200MHz,也就是工作在與處理器相同的頻率上,這在當時可以算得上是CPU技術的一個創新。Pentium Pro的推出,為以後Intel推出PⅡ奠定了基礎。

「計算機基礎」CPU曆史之Intel系列
「計算機基礎」CPU曆史之Intel系列

Intel Pentium Pro L2 Cache區域和CPU邏輯區域

PENTIUM引起的轟動尚未結束,Intel公司又推出了新一代微處理器——P6。P6含有550萬個半導體,時鐘頻率為133MHZ,處理速度幾乎是100MHZ的PENTIUM的2倍。

P6的一級(片内)緩存為8KB指令和8KB資料。值得注意的是在P6的一個封裝中除P6晶片外還包括有一個256KB的二級緩存晶片,兩個晶片之間用高頻寬的内部通訊總線互連。P6最引人注目的是具有一項稱為“動态執行”的創新技術,這是繼PENTIUM在超标量體系結構上實作實破之後的又一次飛躍。

1997年,在奔騰(P54C)和P6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一塊奔騰(P54C),加上57條多媒體指令,就得到了多能奔騰(P55C),相對P54C,P55C在以下幾方面做了改進:(1)支援稱為MMX多媒體擴充的新指令集,有57條新指令,用于高效地處理圖形、視訊、音頻資料;(2)内部Cache從16KB增加到32KB。(3)優化了CPU的執行核心。

「計算機基礎」CPU曆史之Intel系列

大小對比從左到右Pentium Pro (Socket 8)Xeon E7420 (PGA604)Xeon E5-2690 (LGA2011)Core i7-2820QM (PGA988)

金燦燦的年代到奔騰pro就結束了,後續的cpu封裝感覺少了一份豪華感,據說這種封裝裡有價值上百的黃金

參考:https://encyclopedia.thefreedictionary.com/Pentium

Intel Pentium II

為了彌補P6的某些缺陷,Intel在P6基礎上開發了兩個變體:Klamath(即PentiumⅡ)和Deschutes來補充完善它。

PentiumⅡ使用MMX和AGP技術,其系統總線速度達到66MHz,一級Cache含16KB指令Cache和16KB資料Cache,二級Cache為512KB,采用了0.35微米的工藝,CPU工作電壓為2.8V。203平方毫米.

Deschueses(PII350以上的CPU)是PentiumⅡ的一個0.25微米版本,具有更低的電源電壓,外頻為100MHz。

PentiumII改變了以往的PGA陶瓷封裝,而把處理器晶片、L2高速緩存以及TAGPAM(用來管理L2高速緩存)內建在一塊電路闆上,然後封裝在新的SEC(SingleEdgeContact,單邊接觸盒)内。由于采用了新的SEC封裝,PentiumII必須插在242線的SLOT1插槽内,也就是說,PentiumII不相容Socket7結構。

「計算機基礎」CPU曆史之Intel系列
「計算機基礎」CPU曆史之Intel系列

Intel Pentium II(32KB L1)和外置512KB L2高速緩

「計算機基礎」CPU曆史之Intel系列
「計算機基礎」CPU曆史之Intel系列

Intel® Pentium® II(Slot 1)

「計算機基礎」CPU曆史之Intel系列
「計算機基礎」CPU曆史之Intel系列
「計算機基礎」CPU曆史之Intel系列
「計算機基礎」CPU曆史之Intel系列

移動版本的Pentium II處理器(MMC封裝)

「計算機基礎」CPU曆史之Intel系列

Die shot(https://encyclopedia2.thefreedictionary.com/Intel+Pentium+II)

「計算機基礎」CPU曆史之Intel系列
「計算機基礎」CPU曆史之Intel系列

1998年去掉L2緩存的Celeron

處理器型号:

核心代号:接口類型:指令集:封裝形式:頻率:系統前端總線速度:半導體數目:L1 Cache:L2 Cache:制程工藝:在産:生産日期:

Intel® Pentium® II Xeon™

DrakeSlot 2IA32 (x86), MMXSECC400MHz-450MHz100MHz~7.5 Million32KB512KB-2MB (Full Speed Off Die)0.25微米No1998

「計算機基礎」CPU曆史之Intel系列
「計算機基礎」CPU曆史之Intel系列

Intel® Pentium® II Xeon(正面和背面) 512KB-2MB (Full Speed Off Die)L2

「計算機基礎」CPU曆史之Intel系列

Pentium II OverDrive(左側處理器),帶有 512KB 的 L2 緩存(右側)

「計算機基礎」CPU曆史之Intel系列

Intel Pentium II OverDrive PODP66X333

圖檔來源:http://www.cpu-collection.de/?l0=i&i=1814&s=big&tb=1&n=0&sd=0

當時的減配版本,L2緩存減半的超頻神器賽揚300A,當時由于cpu功耗大約20W,不像現在動辄一百多瓦,稍微改善一下散熱就有超頻環境,當時這顆CPU也成為經典,特别是370封裝的,主機闆晶片組跨度大,實惠的選擇很多。

更多資訊參考:https://dic.academic.ru/dic.nsf/ruwiki/30897

Intel Pentium III

1999年2月26日推出奔騰III 處理器 800MHz、256K高速緩存、133MHz FSB ,TPD20.8 瓦,180納米,與Pentium II相同,也有低階的Celeron版本和高階的Xeon版本。

最初版本Katmai與Pentium Ⅱ均使用0.25μm制程,唯一的差别是加入了SSE,改進一級緩存控制器,效能有所提升。

第二個版本Coppermine(銅礦)開始普遍采用了新的Socket 370(FC-PGA)接口,由于使用了0.18μm制程,INTEL能夠在CPU晶片内內建了低延遲性全速256KB第二級緩存。

Coppermine-T:FC-PGA2封裝的Coppermine CPU針腳與Coppermine不同,無法與FC-PGA相容。

最後一個版本Tualatin隻是實際上英特爾的0.13μm制程試驗。在2001年至2002年早期推出,主頻分别為1.0、1.13、1.2、1.26、1.33和1.4 GHz,同樣采用了256K二級緩存。但由于使用FC-PGA2封裝而無法與之前的主機闆相容。針對桌面市場的Tualatin産量很少,大部分Tualatin特别是512KB二級緩存的衍生版本(稱為 Pentium Ⅲ-S)用于伺服器市場。

「計算機基礎」CPU曆史之Intel系列

Katmai核心Pentium III(slot封裝)

「計算機基礎」CPU曆史之Intel系列

Socket 370封裝的Pentium III(Coppermine核心)

Intel Pentium 4

英特爾公司于2000年11月釋出的第7代x86微處理器。是繼1995年出品的Pentium Pro之後的第一款重新設計過的處理器,這一新的架構稱做NetBurst。首款産品代碼為:Willamette,擁有1.4GHz左右的核心時鐘,并使用Socket 423腳位架構,首款處理器于2000年11月釋出。開啟頻率大戰,性能卻沒有大幅度提升。到4GHz時,功耗問題止步,2005年年中放棄了Pentium 4,并轉向升溫更少的Pentium M。

「計算機基礎」CPU曆史之Intel系列
「計算機基礎」CPU曆史之Intel系列
「計算機基礎」CPU曆史之Intel系列

Intel Pentium 4 不同規格

目前Intel 在售cpu

「計算機基礎」CPU曆史之Intel系列

Intel處理器清單

以上資訊來源intel官網:https://ark.intel.com/content/www/us/en/ark.html#@Processors

「計算機基礎」CPU曆史之Intel系列

Intel 處理器品牌和簡要說明

酷睿(Core)是英特爾公司推出的面向中高端消費者、工作站和發燒友的一系列CPU。酷睿替代了曾經是中高端的奔騰(PenTium),将奔騰移至入門級,并将賽揚(Celeron)處理器推向低端。目前常見的I3I5I5就是這個系列,I7還出過至尊版Intel Core i7 Extreme EdiTIon,還有I9處理器。

奔騰(PenTium)是英特爾公司的一個注冊商标,作為其x86處理器品牌之一,于1993年推出。之前奔騰是英特爾的唯一的x86處理器産品線,後來随着其産品線的擴充衍生出低端的賽揚(Celeron)系列、供伺服器以及工作站使用的至強(Xeon)系列。2006年英特爾推出酷睿(Core)系列處理器産品線,取代原奔騰處理器系列的市場定位。如今奔騰定位中端系列,介于賽揚和酷睿之間。

賽揚(Celeron)是英特爾公司中央處理器的一個注冊商标。賽揚處理器是Intel旗下經濟型産品,于1998年推出。

至強(Xeon)是Intel的一個中央處理器品牌,主要供伺服器及工作站使用,亦有超級計算機采用此處理器。Intel XeonE3-1230曾因高成本效益而受到電腦DIYer的熱捧,有“i5的價格,i7的性能”的美譽。

安騰(Itanium),是英特爾安騰架構(IA-64)的64位處理器。第一款安騰于2001年推出,該處理器的市場定位是在于企業伺服器與高性能運算系統。

淩動(Atom)開發代号Silverthorne,是Intel的一個超低電壓處理器系列。該處理器的市場定位是在于智能手機、平闆電腦和低成本PC,上網本等。

Quark是英特爾的32位x86 SoC和μCs系列,專為小尺寸和低功耗裝置而設計,并面向包括可穿戴裝置在内的新市場。該處理器雖然比 Atom處理器更慢,但體積和功耗更小。

Adler Lake

在2021的Hot Chips大會上,英特爾詳細解讀了高性能處理器——Alder Lake的架構。Alder Lake是英特爾的桌面級CPU架構,英特爾放棄了同構CPU核的設計,轉向了大小核。P系列大核專注單線程性能,其中有兩個新的東西:一個是Matrix Engine,作為AI協處理器;另外一個是PM Controller,負責細粒度的功耗管理。

E系列小核專注多線程吞吐(Throughput),是以小核的Front-End更深,Back-End更寬。另外小核和大核的ISA是相容的,且四核共享MLC。

除此之外,Alder Lake為了大小核的排程,引入了Thread Director。工作原理是先根據應用部署在大核或小核上的IPC差異,對應用進行分類,然後OS根據應用類型進行排程。

「計算機基礎」CPU曆史之Intel系列
「計算機基礎」CPU曆史之Intel系列

CPU-Z軟體所識别的參數,分别是關閉AVX-512與開啟AVX-512

「計算機基礎」CPU曆史之Intel系列
「計算機基礎」CPU曆史之Intel系列

ITD,全稱硬體線程排程器(Interl Thread Director),是一個全新的硬體資源排程方式。Alder Lake架構中将包含兩種不一樣的處理器核心:P-Core和E-Core。就像ARM架構SoC中的大小核一樣,P-Core和E-Core在性能與能耗上也有自己的差異。因兩種核心在結構、能耗與擅長的運算種類上有所差異,如何排程兩種核心,将使用者的操作配置設定到适合的核心就成了Alder Lake要面對的首要難題。

ITD的出現為的就是解決硬體資源配置設定的問題。在ITD出現之前,Windows采用的是一個比較簡單的硬體資源配置設定方式:Windows 10認為哪個軟體在前台,哪個軟體擁有最高的優先級,就能配置設定到最強的核心。同時,過去處理器與作業系統之間的資訊彙報也較為單一,作業系統并不能詳細了解各個核心的工作狀況。

「計算機基礎」CPU曆史之Intel系列

根據英特爾公布的資料,Alder Lake最高可以支援16個混合核心、24個線程、以及30MB的L3緩存,同時支援DDR5-4800、16通道PCIe 5.0、Thunderbolt 4、Wi-Fi 6E等等這些最新的接口、存儲和資料傳輸技術。

看到這裡,應該對通用cpu的主力廠家之一intel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Cpu的大廈也是從簡單的4004一步一步發展到如今的程度,每一步的變化都是有曆史原因的,是有迹可循的。

文章來源:楊華_https://zhuanlan.zhihu.com/p/464413953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