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第六章——輸入輸出系統

主機和外設之間進行資訊交換一定要通過接口,原因:主機和外設各自具有自己的工作特點,它們在資訊形式和工作速度上具有很大的差異,接口正是為了解決這些差異而設定的

1: 主機和外設之間交換的資訊

1) 資料資訊

2) 控制資訊

3) 狀态資訊

4) 聯絡資訊——決定不同工作速度的外設和主機之間交換資訊的最佳時刻

5) 外設識别資訊——使得主機能準确選擇進行資訊交換的裝置

2: 接口的功能

1) 實作主機和外設的通信聯絡控制

2) 進行位址譯碼和裝置選擇

3) 實作資料緩沖

4) 資料格式的變換

5) 傳遞控制指令和狀态資訊

3:接口的組成

1) 資料端口:存放資料資訊的寄存器

2) 指令端口:存放控制指令的寄存器,隻能寫,将CPU的各種控制指令發送給外設

3) 狀态端口:存放狀态資訊的寄存器,隻能讀,将外設的狀态标志送到CPU中去

注意:端口都是寄存器

4:端口位址編址方式

1) 獨立編址:主存位址空間和I/O端口位址空間是相對獨立的,分别單獨編址;在指令系統中必須設定專門的I/O指令

2) 統一編址

        每個外設至少有兩個寄存器:控制狀态寄存器和資料緩沖寄存器

5:輸入輸出資訊傳送控制方式

1) 程式查詢方式——程式直接控制,輸入和輸出完全通過CPU執行程式來完成;但外設和主機不能同時工作,各外設之間也不能同時工作

2) 程式中斷方式——外設做好輸入輸出準備時,就向主機發送中斷請求,主機響應中斷進行處理;當外設數目較多時,中斷請求過分頻繁,可能使CPU應接不暇,造成資訊丢失

3) 直接存儲器存取方式——在主存和外設之間開辟直接的資料通路,隻能進行簡單的資料傳送操作;在資料塊傳送的起始和結束時還需要CPU及中斷系統進行預處理和後處理

4) I/O通道控制方式——通道是一個具有特殊功能的處理器,能獨立地執行通道程式,産生相應的控制信号,實作對外設的統一管理和外設與主存之間的資料傳送;但它需要在CPU的I/O指令指揮下才能啟動、停止或改變工作狀态;一次資料傳送(注意和3中資料塊的差別),隻打擾CPU兩次(啟動和停止)

6:程式查詢方式——CPU執行一段程式不斷的查詢I/O裝置是否準備就緒

      至少有兩個寄存器:資料緩沖寄存器(資料端口),狀态寄存器(狀态端口)

7:中斷——計算機執行現行程式的過程中,出現某些急需處理的異常情況和特殊請求,CPU暫停中止現行程式,而轉去對随機發生的更緊迫的事件進行處理,在處理完畢後,CPU将自動傳回原來的程式繼續執行

1) 中斷基本類型:自願中斷和強迫中斷,程式中斷和簡單中斷,内中斷和外中斷(CPU内部和外部),向量中斷和非向量中斷,單重中斷(不能被打斷)和多重中斷(可以轉去執行更高的中斷請求)

2) 中斷請求信号的傳送:獨立請求線(每個中斷源單獨設定中斷請求線),公共請求線(共用一條請求線),二維結構(同一級别的共用一條,不同級别的使用不同請求線)

3) CPU響應中斷的條件:接收到中斷請求信号、允許中斷、一條指令執行完畢

4) 中斷隐指令——CPU響應中斷後,轉去執行中斷服務程式,這些操作由硬體直接實作,稱為中斷隐指令

        儲存斷點、暫不允許中斷、引出中斷服務程式

5) 中斷屏蔽——用程式方式有選擇的封鎖部分中斷

中斷全過程——中斷請求、中斷判優、中斷響應、中斷處理、中斷傳回

8:DMA方式——DMA控制器接管CPU的位址總線、資料總線和控制總線,CPU的主存控制信号被禁止使用

      DMA控制器的組成

1) 主存位址控制器:用來存放待交換資料的主存位址,初始值是主存緩沖區的首位址,每傳送一個資料,将位址計數器加1

2) 傳送長度計數器:用來記錄傳送資料塊的長度,初始值為傳送資料的總字數或總位元組數,每傳送一個字或一個位元組,計數器自動減1,為0時表示資料全部傳送完畢

3) 資料緩沖寄存器:用來暫存每次傳送的資料

4) DMA請求觸發器

5) 控制/狀态邏輯:用于指定傳送方向,修改傳送參數等

6) 中斷機構:當一個資料塊傳送完畢後出發中斷機構

DMA控制器與CPU采用以下3種方法使用主存

1) CPU停止通路主存法——DMA操作期間,CPU處于保持狀态,停止通路主存

2) 存儲器分時法——一個存取周期分成兩個時間片,一片分給CPU,一片分給DMA

3) 周期挪用法

9:通道控制方式與DMA方式的差別

1) DMA控制器是通過專門設計的硬體控制邏輯來實作對資料傳送的控制;而通道則是一個具有特殊功能的處理器,具有自己的指令和程式

2) DMA控制器隻能控制一台或少數幾台同類裝置;而一個通道則可以同時控制許多台同類或不同類的裝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