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組成原理
第三章 系統總線
重點:
①有關總線的基本概念;
②如何克服總線的瓶頸;
③如何對總線進行管理,包括判優控制和通信控制。
難點:
總線的通信控制,既要解決通信雙方如何獲知傳輸的開始和結束,又要使通信雙方按規定的協定互相協調來完成通信任務。
一、總線的概念
1、總線
實體上:一根根導線的集合;
邏輯上:分為位址總線、控制總線和資料總線。
(1)位址總線
位址總線的寬度直接決定了可以訪存的記憶體的位址單元的個數。
例:
一個CPU有n根位址線,則位址總線寬度為n,
那麼尋址的記憶體單元有多少?
答:
2^n
(2)資料總線
資料總線的寬度決定了CPU和外界的資料傳送速度。
即:
8根資料總線一次可以傳送一個8位二進制資料(一個位元組);
16根資料總線一次可傳送兩個位元組。
2、總線的基本概念
(1)什麼是總線
總線是連接配接各個部件的資訊傳輸線,是各個部件共享的傳輸媒體。
注意:某一時刻,隻允許一個部件向總線發送資訊,而多個部件可以同時從總線上接受相同的資訊。
(2)總線上資訊的傳送
串行
并行
3、總線結構的計算機
(1)面向CPU的雙總線結構框圖

(2)單總線結構框圖
容易造成總線的阻塞。
(3)以存儲器為中心的雙總線結構框圖
二、總線的分類
1、按資料傳送方式
并行傳輸總線、串行傳輸總線
2、總線的使用範圍
計算機總線、測控總線、網絡通信總線等
3、按連接配接部件不同劃分
(1)片内總線
晶片内部的總線
(2)系統總線
計算機各部件(CPU、記憶體、I/O接口)之間的資訊傳輸線
分為:
①資料總線(DB):雙向的,與機器字長、存儲字長有關。
②位址總線(AB):單向(CPU->存儲器),與存儲位址、I/O位址有關。
③控制總線(CB):有出(存儲器讀,寫等)、有入(中斷請求,總線請求),雙向。
(3)通信總線
用于計算機系統之間或計算機系統與其他系統(如控制表、移動通信等)之間的通信。
傳輸方式:
①串行通信總線:由低位向高位逐位傳送,适合遠距離,代價低。
②并行通信總線:适合近距離,代價高。
三、總線特性及性能名額
1、總線的特性
(1)機械特性
保證尺寸、形狀、管腳數及排列順序。
(2)電氣特性
保證傳輸方向和有效的電平範圍。
(3)功能特性
每根傳輸線的功能:位址、資料、控制。
(4)時間特性
信号的時序關系。
2、總線的性能名額
(1)總線的寬度
資料線的根數
(2)标準傳輸率
每秒傳輸的最大位元組數(MBps)
(3)時鐘同步/異步
總線上的資料與時鐘是同步、還是不同步。
(4)總線複用
一條資訊線上分時傳送兩種資訊。如:位址線與資料線複用
(5)信号線數
位址線、資料線和控制線三種總線數的總和
(6)總線控制方式
并發、自動、仲裁、邏輯、計數
(7)其他名額
負載能力等
總線帶寬(又稱總線的資料傳輸速率):
機關時間内總線上傳輸資料的位數,通常以每秒傳輸資訊的位元組數來衡量,機關:MBps(兆位元組每秒)。
例:
總線工作頻率為33MHz,總線寬度32為,求總線帶寬?
總線帶寬=33x(32/8)=132MBps
四、總線結構
1、單總線結構
(1)特點:系統中隻有一條總線,所有裝置都以總線裝置的形式連接配接到這條總線上
(2)問題:系統工作效率不高。
(3)原因:
①大量裝置競争總線使用權
②總線裝置存在巨大的速度差異。
③影響計算機的擴充能力。
2、多總線結構
(1)雙總線結構
優點:減少了CPU等待通路存儲器的開銷。
①
特點:
CPU把一部分功能下放給通道,另外,将速度較低的I/O裝置從單總線上分離出來。
通道:
具有特殊功能的處理器,由通道對I/O統一管理。
②以存儲器為中心的雙總線結構框圖
特點:
保留了I/O裝置與存儲器交換資訊時不經過CPU特點,因為增加了快速的存儲總線,提高了傳輸效率,減輕了系統總線的負擔。
(2)三總線結構
DMA:
DMA直接記憶體存取原理是指外部裝置不通過CPU而直接與系統記憶體交換資料的接口技術。
采用DMA方式,可以解決效率和速度問題
功能:
①能向CPU發出系統保持(HOLD)信号,提出總線接管請求;
②當CPU發出允許接管信号後,負責對總線的控制,進入DMA方式;
③能對存儲器尋址及能修改位址指針,實作對記憶體的讀寫操作;
④能決定本次DMA傳送的位元組數,判斷DMA傳送是否結束
⑤發出DMA結束信号,使CPU恢複正常工作狀态。
五、總線控制
1、總線判優控制
(1)基本概念
主裝置(子產品):對總線有控制權
從裝置(子產品):響應從主裝置發來的總線指令
總線判優控制分為:集中式(鍊式查詢、計數器定時查詢、獨立請求)、分布式
(2)鍊式查詢方式
特點:
離總線控制部件最近的裝置具有最高的優先級。隻需很少幾根線(3根)就按一定優先次序實作總線控制,且易擴充裝置,但對電路敏感,且優先級低的裝置可能很難獲得請求。
(3)計時器定時查詢方式
特點:
當某個請求占用總線的裝置位址與計數值一緻時,便獲得總線使用權,此時終止計數查詢。
優先次序可以改變(可由程式設定初始的計數值),電路故障不如鍊式查詢方式敏感,
但增加的控制線(裝置位址線),控制較複雜(裝置位址線有
(4)獨立請求方式
特點:
響應速度快,優先次序控制靈活(通過程式改變),但控制線數量多(2n根),總線控制複雜。
2、總線通信控制
(1)目的
解決通信雙方如何獲知傳輸開始和結束,如何協調配合問題。
(2)總線傳輸周期
**總線周期:**完成一次總線操作的時間。
①申請配置設定階段
主子產品申請,總線仲裁決定。
②尋址階段
主子產品向從子產品給出位址和指令
③傳數階段
主子產品和從子產品交換資料
④結束階段
主子產品撤銷有關資訊
(3)總線通信的四種方式
①同步通信
由統一時标控制資料傳送
②異步通信
采用應答方式,沒有公共時鐘标準
③半同步通信
同步、異步結合
④分離式通信
充分挖掘系統總線每個瞬間的潛力
(4)同步通信
①同步式資料輸入(外設->CPU傳輸資料)
②同步式資料輸出(CPU傳輸資料->外設)
③同步通信的優缺點
**優點:**規定明确、統一,子產品間的配合簡單一緻。
**缺點:**主、從子產品實際配合屬于強制性“同步”,必須按最慢的部件來設定公共時鐘,嚴重影響了總線的工作效率,設計帶來局限性,缺乏靈活性。
例:
假設總線的時鐘頻率為100MHz,總線的傳輸周期為4個時鐘周期,總線的寬度為32位,試求總線的資料傳輸率。若想提高一倍資料傳輸率,可采取什麼措施?
解:
(1)
方法一:
根據總線的時鐘頻率為100MHz,得
1個時鐘周期為:1/100MHz=0.01us;
總線傳輸周期為:0.01x4=0.04us;
由于總線的寬度為:32/8=4B(位元組);
是以總線的資料傳輸率為:4B/0.04us=100MBps
方法二:
設總線的資料傳輸率為x,則
1/100MHz*4:32/8B=1s:x
x=100MBps
總線的傳輸周期/總線的寬度=1s:總線的資料傳輸率
(2)
若想提高一倍資料傳輸率,可以在不改變總線時鐘頻率的前提下,使資料寬度改為64位,也可以仍保持資料寬度32位,但使總線的時鐘頻率增加到200MHz。
(5)異步通信
采用應答方式:
當主子產品送出請求信号時,一直等待從子產品響應信号後,才開始通信。(在主從子產品之間增加兩條應答線)。
①異步并行:
使用“Ready”和“Strobe”聯絡信号。
②異步串行
沒有同步時鐘,也不需要在資料傳送過程中傳送同步信号。為了确認被傳送的字元,約定字元格式為:
1個起始位(低電平),5*-*8個資料位,1個奇偶校驗位、1或1.5或2個終止位(高電平)
傳送時起始位後面緊跟要傳送字元的最低位,每個字元結束是一個高電平的終止位。
起始位至終止位構成1幀。兩幀之間的間隔可以是任意長度的。
異步串行通信的資料傳輸速率用波特率來衡量
③波特率
機關時間内傳送二進制資料的位數,用bps(位/秒)表示,記作波特。
④例題
在異步串行傳輸系統中,假設每秒傳輸120個資料幀,其字元格式規定包含1個起始位,7個資料位,1個校驗位,1個終止位,試計算波特率。
解:
一幀包含1+7+1+1=10(位);
是以波特率=10x120=1200bps=1200波特
(6)半同步通信(同步、異步結合)
以輸入資料為例的半同步通信時序:
(7)分離式通信
特點:
①各子產品有權申請占用總線;
②采用同步方式通信,不等對方回答;
③各子產品準備資料是,不占用總線;
④總線被占用時,無空閑
⑤充分提供了總線的有效占用;
⑥控制線路比較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