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的第一本社會心理學(part1)--社會心理學是研究個體和群體的社會心理、社會行為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

學習筆記,僅供參考,有錯必糾

學習書目:《社會心理學》–侯玉波

社會心理學導論

為什麼要學社會心理學

(1)認識自己

自我的研究是社會心理學的核心内容之一,社會心理學家對自我的分類以及對自我概念的測量,使得我們能夠更好地認識自己。關于這一方面的具體内容,我們将會在之後的自我知覺部分詳細闡述。

論抛開學術的探讨,學習社會心理學能夠使我們對自己有一個更加清楚的認識。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盡管常常可能會檢討自己的所作所為,但由于種種的原因,人們對自己的認識遠遠少于對他人或者事件的認識。比如一個母親能夠知道自己的孩子的優點與缺點,但對自己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則不一定很清楚。

如果每一個人都能夠對自己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就會免去很多無知的沖動。在現實生活中,往往由于人們誇大自己的能力,高估自己的水準,而經常會有一些不切實際的要求;當這些要求不能獲得滿足時,痛苦也就難免。

(2)認識他人

我們對他人的認識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個是從對方的人格特點出發,知道對方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二是從情境出發,知道他人在什麼樣的情境之下會有什麼樣的表現。社會心理學非常強調從第二個方面去認識他人,主流的社會心理學家曾經把這一規律看作是社會心理學的第一公理:在人和情境之間,外部情境對個體行為的影響大于内在個人特點的影響。

人格心理學研究給我們提供了從特質認識他人的思路。

在當今心理學研究領域,關于人格特質的理論主要有2個,一是外國學者提出的大五人格(Big- five)理論,它認為由于人類所面臨的生活環境具有相似性,是以人類的人格結構也具有共同性。

這5個次元是:神經質、外向性、開放性、宜人性、盡責性;

另一個則是我國學者提出的大七 (Big- seven)人格理論,它認為個體的人格結構是環境因素與個體特點互相作用的結果,在曆史的發展過程中,個體适應環境的行為被保留下來,形成穩定的人格結構。由于在不同文化環境中某一行為的含義和出現頻率,以及人們對其描述或評價都存在差異,導緻行為的歸類不同,而人格結構正是在對行為進行歸類的基礎上形成的,是以不同文化下人們的人格結構也必然存在差異。這7個因素分别為:

●外向性:指個體活躍、合群、樂觀;

●善良:指個體利他、誠信、重感情;

●行事風格:指個體嚴謹、自制、沉穩;

●才幹:指個體決斷、堅韌、機敏;

●情緒性:指個體耐性、直爽;

●人際關系:指對人熱情、寬和;

●處世态度:指個體自信、淡泊名利。

人格的七因素理論和五因素理論既有共同的東西,也有中國人獨特的内涵。

(3)認識社會

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中,我們生活的社會是一個怎樣的社會,常常決定着我們個人的行為選擇。

心理學家在研究中發現,現在人們盡管比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人擁有更多的機會和财富,但是人們對生活的滿意感卻比那個時代的人評價低很多。為什麼會如此?社會心理學用社會比較理論解釋了這樣的現象:與窮人為鄰你會更開心!

美國的研究人員對鄰裡關系進行了一項長達兩年的研究,結果發現不能“趕上鄰居的生活水準”是導緻人們産生不幸福感的一個主要原因。

(4)認識生活的價值

生活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從個人的角度來講,要想了解生活的意義,首先就必須知道我們最需要什麼。

Kennon M.Sheldon等人發現,對于現在的人而言,生活的意義不在于有錢或者名聲響亮,而在于四個方面比較有優勢:

●一是能夠自主:自己的事情自己能夠決定,而不是由他人決定;

●二是能力:能夠有足夠的實力把自己決定或者他人交給的任務完成;

●三是關系:在生活中和他人建立起密切的聯系,而不是孤軍奮戰;

●四是自尊: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和積極的評價。

什麼是社會心理學

(1)社會心理學的定義

美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 J. L. Freedman從行為主義的思路出發,認為社會心理學是系統研究社會行為的科學。他認為,社會心理學研究我們如何認識他人,如何對别人做出反應,别人如何對我們做出反應,以及我們怎樣受所處社會環境影響等問題,社會心理學所研究的問題涵蓋了人與人之間互相作用的所有領域,包括與社會現象直接相關的各種行為。

與 Freedman的觀點不同, D. Myers從社會認知的思路出發,認為社會心理學是研究人們怎樣想、怎樣互相影響以及怎樣與别人相聯系的科學。

我國也有學者對社會心理學進行了定義,吳江霖教授認為:社會心理學是研究個體或若幹個體在特定社會生活條件下心理活動的變化發展的科學。

沈德燦教授認為:社會心理學是研究個體和群體的社會心理、社會行為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這個定義也是我們認為最全面的。

(2)社會心理學與常識

社會心理學的知識與常識有着緊密的聯系,與其他社會科學的知識一樣,社會心理學在一定程度上可用常識說明,但是常識未必就是正确的。S.Milgram關于服從的研究就是常識與實際不符的典型代表。

社會心理學之是以與常識不同,與人類行為的非理性特征有着緊密的聯系。人的行為并不是完全由意識與理性指引的,正如弗洛伊德所言,引發行為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無意的,人并不能完全掌握自己的命運。Simon發現人們遵循的是滿意原則而不是理性原則。情緒在很多時候會左右我們的行為,使我們人類的行為展現出非理性的一面。現在的心理學家開始用社會信念來解釋非理性特征對人類行為的影響,認為人們一旦對某些事件形成了某種信念,要想改變就很困難,這也是人們固執己見的原因。

社會心理學與常識的不同還表現在意識形态對社會心理學的影響上。盡管社會心理學的基本理論似乎不帶有意識形态的成分,但是由于社會心理學家所研究的問題的特殊性,還是或多或少會受到意識形态的影響。社會心理學研究從來就離不開價值觀,不論是在選題、幹預社會行為以及推廣應用方面,社會心理學家所具有的價值觀都起着重要的影響。

(3)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三個領域

●個體過程:個體過程主要涉及與個體有關的心理與行為研究

●人際過程:這個領域涵蓋了人與人互相作用的所有領域

●群體過程:群體過程從宏觀環境與群體的角度研究人類心理與行為問題

社會心理學的曆史脈絡

學派時期的社會心理學

學派時期是心理學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它的時間跨度大約從 19世紀末到 20世紀 60年代。其中最有影響的流派有三個:精神分析、行為主義和人本主義。

(1)精神分析學派的心理社會觀

1879年,德國萊比錫大學心理學家馮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進而宣布了現代心理學的誕生。

馮特的心理學體系包括兩個部分:實驗心理學和民族心理學。

大約十年之後,奧地利著名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創立了他的古典精神分析理論,從内在動力的思路對人類的人格與心理發展加以分析,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榮耀。

古典精神分析最緻命的弱點是它忽視了外在的社會因素對人格發展的影響,進而把人格的發展看成是一個可以獨立于外部世界的封閉的體系。同時弗洛伊德對xing因素的過分強調使得他的追随者也不能容忍

其中阿德勒同樣反對把人格發展歸于xing因素的觀點,認為在成長過程中自卑感才是推動人格發展的動力。阿德勒用補償作用、權力意志、生活風格和社會興趣等外部社會因素解釋人格的成長與發展,他的這一思路到目前為止依然被繼承,阿德勒的心理學被稱為個體心理學。

與阿德勒一樣,榮格也強調廣泛社會因素對人格的發展,在他看來,無意識還可以分為個體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其中個體無意識指的是個體與生俱來的本能和生命早期被壓抑的欲望,集體無意識則是指在種族發展過程中積累起來的一些特性,它從核心的層次上決定人類的行為與心理特征。可以看出,榮格的集體無意識實際上是強調社會文化積澱對個體的作用,榮格的心理學被稱為分析心理學。

(2)行為主義者眼中的心理學

行為主義實際上是最強調外部環境對人類行為影響的學派,正如行為主義的創始人華生所言: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讓他們在我設定的環境中成長,那麼我保證不論他們的潛能、能力、愛好或者祖先的種族如何,我能夠把他們培養成為我所任意標明的人——醫生、律師、藝術家、工頭,甚至乞丐或者小偷。

華生宣稱在行為主義心理學架構之内,心理内容并不是其方法論中的必需成分,預測并控制行為才是心理學的真正目的。

華生的觀點被斯金納推向了極端,斯金納借烏托邦創始人弗雷澤之口,表達了自己的觀點:我一生隻有一個信念,就是對人類行為加以控制。斯金納認為人類要想獲得幸福,就必須用積極強化來控制人類的行為,這種強化比由社會環境任意控制更為有效。

行為主義所強調的因素并不是廣泛的社會因素,再加上缺乏靈魂和思想,是以行為主義在 20世紀五六十年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其中最主要來自兩個方面:認知革命和社會心理學的發展。

(3)人本主義心理學與人的自我實作

與精神分析強調内部因素和行為主義注重外部因素相比,人本主義更強調人的整體性,認為人的價值、尊嚴以及自我實作才是心理學研究的終極目的。

在所有的人本主義理論中,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和自我實作理論是影響最廣泛的理論。

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從低級到進階分為五個層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作的需要。這些需要從低到高排成了一個階梯,隻有當低級需要得到滿足或部分滿足之後,進階需要才會産生。

馬斯洛對自我實作的論述則反映了他對完美人格的渴望。在他的眼中,自我實作就是一個人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進而成為自己所渴望成為的人物。

馬斯洛認為,在所有的人中隻有 1%的人能夠達到自我實作,大部分的人停留在其他需要層次上。

人本主義心理學實際上也強調内在因素的作用,并不重視人的社會性。

社會心理學的産生和發展

  • 産生階段(1895-1934)
  • 起步階段(1935-1945)

1935到 1945年是社會心理學發展的起步階段,在這段時間内,有兩件事情對社會心理學發展産生了很大的影響:美國的經濟大蕭條和産生于歐洲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1929年的經濟危機使得美國許多年輕的心理學家失業,這種經曆讓他們體會到了失業等社會因素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性。

  • 發展階段(1946— 1969)

60年代的美國是一個混亂的時代,人們對未來的關注和期望促使心理學家開始考慮更深層次的問題。在這種思路的影響下,心理學家把研究的重點從對個體的分析轉入了對人際過程的分析。

  • 危機時代(70年代)
  • 繁榮階段(80年代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