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南韓影院将無本土電影可看。
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根據現實情況的理性推斷。近日有媒體報道,預計以2025年為上映目标的南韓本土電影數量為零。去年下半年開始,南韓電影就找不到投資人,頂級演員也不願出演韓影。各大制作公司目前公布的待映作品,均為先前已殺青或正在拍攝的項目。還有一部分未定檔的影片,被發行公司壓箱底,不肯拿出來。

這是一個十分尴尬的現象。就在去年,韓影又經曆了一段小輝煌。兩部韓影《分手的決心》《掮客》入圍戛納國際電影節,南韓導演樸贊郁更是憑《分手的決心》拿到了最佳導演獎。成熟的電影工業,外國優秀創作者入局,加之此前已經取得的成就,韓影看起來形勢一片大好,那為何會陷入“滅亡”的危機?
01 輝煌
韓影真正的危機,并不是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的。實際上,2019年之後,韓影就一路跛行。
2019年,韓影開花牆内外都香,前有《極限職業》重新整理南韓影史票房紀錄,後有《寄生蟲》斬獲金棕榈獎、奧斯卡金像獎等國際大獎,兩部電影的觀影人次均達到“千萬”級别(《極限職業》1626.6萬人次、《寄生蟲》1031.4萬人次),實作國内外市場口碑雙赢。
《極限職業》
在南韓,電影統一票價,電影票房以觀影人次來計算,“千萬”為票房一大門檻。1000萬人次是什麼概念呢?
南韓全國人口約為5000萬(2022年最新人口總數5173.8萬),1000萬人次意味着全國五分之一以上的人看過這部電影。類比國内,同樣觀影人次的比例下,意味着14億人口的五分之一——近3億人次看過一部電影。若按均價35元一張的票價,那這部電影的票房可以達到百億——相當于《長津湖》上下兩部的票房。
近五年内的三部“千萬”電影中,兩部在2019年上映。各種意義上來說,2019年都是韓影的巅峰。
《寄生蟲》
02 跛行
局勢在此後的三年内急速逆轉。
2019年南韓電影票房前30名,南韓本土電影占了19部,有14部過了損益點(盈虧平衡點);2020年為21部,但隻有10部過損(盈利);到了2021年,這兩個數字分别下降到11部、3部,且票房最高的《摩加迪沙》僅有361.9萬人次。
2022年,南韓本土電影在全年票房排名前30中的數量上升到17部,但也隻有8部過損,《犯罪都市2》觀影人次過千萬斷層第一。
但在國際舞台上引人注目的影片卻并未在本土收獲相比對的反響。《分手的決心》觀影人次190萬,将将盈利;《掮客》觀影人次126萬,未過損。
“徒有虛名”,不能果腹。在我們都稱贊南韓電影沖出亞洲席卷世界時,現實給了南韓電影人沉痛一擊。
03 内憂
細細掀開韓影的痛處,能清楚地看到内憂與外患的雙重夾擊。
汪海林說過,如南韓、意大利、伊朗這種千萬人口級的小語種電影,隻能走文藝片路線;這個世界上,隻有美國、中國、印度可以拍大工業電影。這與創作水準關系不大,而是與龐大的市場和億級的觀衆有關。
南韓正在充分印證這一點。5000萬的人口總數,不斷加速的老齡化,不斷減少的出生人口,都注定南韓本土電影蛋糕底盤受限,且無法越蒸越大。
經濟下行,觀影人次下降,但電影制作成本居高不下。在可預見的未來,韓影拍一部虧一部,直到再沒人拍韓影、南韓電影市場萎縮到再也支撐不起産出大片為止。
事實上,今年年初已顯現此種趨勢。今年以來,南韓本土電影票房全部虧損,票房成績前二均為外國電影——《鈴芽之旅》和《灌籃高手》。南韓影迷爆發了“抵制韓影”運動,認為票價貴,且無品質過硬的影片;制作公司卻經過近兩年的虧損,不願讓利。雙方僵持不下。
因為觀影人次斷崖式下滑,看不到盈利希望,制作公司甯願将影片壓箱底,也不願拿出上映。多家制作公司正在觀望OTT(流媒體)平台,希望能“院轉網”——起碼保個本。
04 殖民
上文提到的OTT(Over the Top,流媒體),正是導緻韓影無路可走的外顯因素。
目前,國際OTT平台在南韓占據主要流媒體市場。2021年3月根據南韓市場調研機構Embrain的一項網上調查顯示,1,000名19-59歲在南韓擁有任何數字裝置的成年人中,有72.3%使用Netflix;CJ娛樂旗下的TVing、背靠三大電視台的Wavve緊随其後。
這與2020年Netflix出品韓劇《鱿魚遊戲》全球爆火密切相關。到了2022年,迪士尼旗下的Distney+在南韓網民中逐漸占據一席之地,但Netflix使用者仍然斷崖式領先。前一陣子頻繁上熱搜的韓劇《黑暗榮耀》,也是他們的手筆。
用美劇質感包裝、重塑本土内容,Netflix在南韓産出了《鱿魚遊戲》《王國》《甜蜜家園》等跨越地域和語種的優質劇集。影視創作者們看到了外國流媒體平台投資韓劇的成功,紛紛入局。許多金融圈投資者表示,目前沒有投資商投資南韓電影,投資韓劇的倒是挺多的。
《王國》編劇金銀姬曾表示,“Netflix不發表意見,隻給錢。”導演金成勳也說,對方隻會回報“西方文化圈看到會怎樣認為”。現在,Netflix已經成了南韓業界合作的首選平台管道。
《王國》
不得不說,這是一種新穎的“電影殖民”:韓劇漸漸成為網飛的代工廠,韓影則在自己的土壤上快被外國流媒體平台“趕盡殺絕”了。
05 野心
就國内而言,目前則隐隐呈現出不同于南韓的兩種态勢。
一種是與南韓相反的“網轉院”。愛奇藝、騰訊視訊、優酷、芒果TV縮減網絡電影,轉而投資、參與制作院線電影。
另一種則是電影人轉戰網劇。馮小剛2020年嘗試了《北轍南轅》,前一陣子《回響》也以不錯的口碑收官;張藝謀也宣布今年9月将參與自己的第一部網劇《英雄聯盟》。
但這隻是一種正常的跨界,盡管國内的院線電影前幾年曆經危機,如今也問題重重,但形勢正在逐漸好轉。
令人感歎的是,去年樸贊郁在戛納電影節上拿獎時,大家都稱贊南韓電影人的“野心”終有所成。在南韓本土電影式微的将來,這份野心會随着韓影一起消失嗎?
【文/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