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Temu狂飙,賣家分化:有人利潤高過亞馬遜,有人一單賺不到一塊錢

文 | 财經故事荟,作者 | 王舒然,‍‍‍編輯 | 萬天南

“小賣家真的能在Temu賺到錢嗎?”

“新手做Temu三個月,日出5000單,每月30%~40%的增長率。”

“Temu開店8天,上架7個産品,隻賣了一單,我有點慌。”

拼多多旗下跨境電商平台Temu一路狂飙,也吸引了不少淘金者湧入。

繼去年9月登陸北美市場後,今年3月13日,Temu又開通了澳洲、紐西蘭站點,後續還将馬不停蹄得布局歐洲市場。

Temu在應用市場霸榜也成了常态。

Temu已經成了蘋果App Store上下載下傳最多的免費應用程式之一;截至2月23日,Temu在App+Store購物榜、Google+Play購物榜中分别霸榜69天、114天;去年11-12月,Temu的獨立訪客量達4100萬,超過了耕耘10多年的SHEIN,也将美國老牌零售商Kroger甩在了後面。

GMV增速也很驚人,YipitData資料顯示,Temu的GMV從去年9月的300萬美元,增長到今年1月的1.92億美元——短短5個月,GMV翻了64倍。

無疑,這對跨境電商賣家來說,是一個巨大風口。狂飙之下,Temu賣家吃到肉了嗎?

《财經故事荟》采訪了幾位Temu賣家和跨境電商從業者,發現這是一個極其分化的世界:有人月銷幾百萬單,淨利潤50%,覺得Temu省心又滋潤,也有人虧了幾百萬,黯然退出,怨平台無情;還有很多人小試牛刀,月銷幾百到幾千單不等,一單利潤不到一塊錢,心存小富即安的滿足。

透過這些個體的不同經曆,我們得以窺見Temu的遊戲規則,這套規則有點“霸道”,卻是支撐Temu狂飙的重要力量,而對賣家來說,規則之下,唯有适者才能生存。

低價規則:“無情”但“有效”‍

在Temu之前,被拿來當作出海标杆的常常是Shein,現在,跨越Shein,也是Temu的階段性目标之一。‍‍‍‍‍‍‍‍‍‍‍‍‍‍‍‍‍‍‍‍‍‍‍‍‍‍‍‍‍‍‍‍‍‍‍‍‍‍‍

據彭博社報道,上個月Temu為其北美市場制定了一個驚人目标——今年9月1日前,至少有一天的GMV,要超過成立了14年的SHEIN。

而眼下,Temu的GMV還不到SHEIN的十分之一,據36氪報道,2022年上半年,SHEIN的GMV突破了160億美元,而YipitData資料顯示,Temu今年1月GMV為1.92億美元——尚處天壤之别。

不過,Temu已經讓SHEIN感到威脅了。SHEIN的估值下跌,被認為是Temu帶來的威脅所緻。在美國地方法院,SHEIN夜通過訴訟對Temu發起了狙擊戰。

助力Temu狂飙的動力,在于其找到了成本效益的精準切口。目前,美國成本效益電商賽道缺少領頭羊,市場佔有率占比41%的亞馬遜,在中高端賽道競争優勢明顯,而Temu則以“低價”的鮮明特點,抓住成本效益賽道的機會。

浙江證券在其今年1月釋出的《拼多多:Temu有望抓住美國電商成本效益賽道機遇》中曾做過比較,Temu上服飾鞋履單品價格低于SHEIN 30%以上,家居百貨價格低于亞馬遜40%以上,部分價格甚至低了一倍以上;客單均價方面,Temu約為25美元,SHEIN約為75美元。

定位決定了遊戲規則——“低價”,雖然“無情”但是有效。

當下,Temu采用類自營模式的強把控機制,商家隻是Temu的供貨商,沒有産品前端定價權,據部分賣家爆料,為了低價定位,Temu要求供貨價至少比1688的同款,便宜10%-20% 。

不隻如此,Temu還采用價格賽馬機制,同款産品誰的報價低用誰的,很多賣家都經曆過被壓價的痛苦。

今年2月開始嘗試Temu的90後賣家小桃透露,“Temu買手真的很了解市場,能把價格壓得很低,我有10%左右的産品會被壓到進貨價以下,隻能拒絕不賣,剩下的利潤也壓得很薄,一件不超過一塊錢左右。”

85後賣家玉米也有類似經曆。她在1688一進制多進貨的寵物小牙刷,寄到Temu倉庫的運費平均單件兩三毛,平台承擔其中一半,玉米初次提報的供貨價3.5元,買手直接建議1.9元,一單隻賺幾毛錢,玉米自然不肯,讨價還價三次後,最終2.4元通過,一單隻賺一進制多。

即便初次核價通過也不保險,後續如果有新賣家提供更低的同款産品,他們仍面臨降價或被擠兌出去的兩難選擇。

此外,Temu又用“動銷機制”進一步保障了低價政策。

據藍海億觀報道,去年12月,Temu小二曾要求商家,14天無動銷或者30天動銷低于30件、銷售額低于90美金的滞銷産品,或者降價,或者下架連結,退出供貨;

不隻價格,還有品質嚴控,比如“買家投訴産品問題,罰款賣家5倍供貨價”、“産品被查有安全風險,一單罰款1萬元”等政策。

Temu截圖

據跨境電商從業者李旭了解,不隻賣家,物流服務提供商也面臨類似境地,比如Temu會規定,如果幾天内的妥投率達不到指定标準,不僅罰款,回款帳期也會拉長。

這一系列政策支撐了産品對消費者的吸引力,同時也避免了平台自身承擔過多成本,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讓賣家和服務商壓力陡增。

即便如此,還是擋不住賣家們入局的熱切意願。

雖然Temu賣家數量未有公布,但從10天前Temu因賣家供貨單量上漲以至廣州備貨倉爆倉,隻得暫停備貨入庫來看,足見賣家踴躍。

Temu爆倉通知,由受訪對象提供‍‍‍‍‍‍‍

他們一方面是看中Temu的流量潛力,另一方面,相對亞馬遜等平台,Temu模式相對省心,商家隻負責供貨到指定倉庫,後續設計圖檔、營運、客服等均由Temu負責,入門門檻較低。

來源:浙商證券‍

一位牆貼工廠賣家表示,“我就重點開發産品和保障供貨就行了,很省心,适合我。”

小桃也有同感,“這種模式成本可控,像我這樣的跨境小白,可以賣些幾塊錢的小東西,就算虧,也虧不了多少,而且平台目前免傭金、免倉儲費、墊付運費,初期投入資金大概5000元左右就能嘗試。”

李旭認為,Temu的思路很明确,就是要從一堆中國白牌中挑選出成本效益最高的,如果賣家想分一杯羹,就要配合這個玩法,“适者生存”。

供應鍊玩家如魚得水

在任何一個生态中,分化總是存在。

對一部分商家來說,分到Temu這杯羹不容易。

玉米半個月前開始做Temu,她有本職工作,Temu隻是副業。最初,她的期待是月賺1000元。

如今半個月過去,顆粒無收。

她送出了60多個産品,隻有30個左右通過買手稽核,成功上架的隻有3個,剩下的均停滞在質檢、核價等不同環節。

而3個上架産品中,又有2個因初次備貨保守,快要斷貨,恰碰上平台爆倉,無法補貨,僅靠一根獨苗支撐,日均五六單,每單利潤一進制左右。

專注童裝的江江也不樂觀,上架10個産品,第四天才出單,日均隻有3單,單件利潤5元左右。

在網絡上,不少商家曬出自己的Temu背景單量,個位數、兩位數的大有人在,如果日均千單,就能被中小賣家稱為大神了。

但在另一個切面上,也有不少商家如魚得水。

李旭身邊就有不少賣家賺到錢了,“他們基本都是做垂直類目的工廠型賣家,有些小類目你甚至都想不到,比如牆貼、煙灰缸、汽配等,因為是自有工廠,可以把控品質和生産,有的月銷量甚至高達一兩百萬元。”

更令人豔羨的是,在Temu的“壓價”制度中,他們的淨利潤率仍然保持了高水準,甚至高過亞馬遜等平台。

去年,李旭曾推薦一位牆貼工廠老闆入駐Temu,其淨利潤率高達50%。這位老闆同時在布局亞馬遜、ebay、wish等平台,因為涉及美工、客服、物流等各項成本,淨利潤率隻有百分之十幾,“比Temu差了一大截”。

“Temu把産業帶商家最不擅長的那一塊給接過去了,隻做好貨品盤就行”,李旭補充。

說到底,Temu的遊戲規則決定了,要想掙到錢,拿捏供應鍊優勢是前提。

目前,Temu上大緻有幾類賣家:工廠、個人無貨源賣家、外貿商,這其中,具有源頭貨源優勢的工廠被認為是最适應Temu的,而其他幾類賣家的商品,往往曆經了幾道販子,成本優勢相對薄弱。

“至少我身邊那些走泛品鋪貨路子的外貿商家,幾乎無一例外是虧本的,有的虧了幾百萬後,便止損退出了”,李旭說道。

而分布于各産業帶的工廠,也是Temu重視的目标。

從今年3月開始,拼多多出海扶持計劃的專項團隊深入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安徽、陝西、四川、湖北等國内100個優質産業帶,招募工廠型賣家充實Temu的賣家陣容。

這項計劃在去年9月推出時宣稱,要“從産品結構、設計研發、生産制造、品牌打造等方面,助力中國制造企業在出海的過程中實作轉型更新”,将投入百億資源包,首期打造100個出海品牌,扶持10000家制造企業直連海外市場,助力中國制造業更新出海。

見多了身邊案例,李旭認為,不能盲目入局Temu,做之前要先評估供應鍊效率有沒有優勢,會不會觸碰到規則紅線,“沒有金剛鑽兒,别攬瓷器活兒。”

他見過不少賣家熱情高漲,急于入局,卻不仔細研究規則,觸碰紅線後才想着解決問題,“平台制度雖然‘霸道’,但遊戲規則如此,賣家最終還是要從自己身上找問題,畢竟适者生存。”

小賣家取巧賭運‍‍‍‍‍‍‍‍‍‍‍‍‍‍‍‍‍‍

Temu的大門向所有人敞開,無貨源的個人小賣家是其中的重要參與者,在社交媒體上,這些小賣家抱團交流,吐槽和學習的熱情很是高漲。

但沒有供應鍊優勢的個人賣家有勝算嗎?

小桃和玉米對此的看法很一緻:他人的觀點隻能作為參考,隻有下場一試,别人能賺到錢,自己不一定行,反之,别人不行,自己也不一定賺不到。

玉米陸續加入了好幾個Temu無貨源商家交流群,根據群友聊天,她大概估算,月賺幾千,甚至數萬元的小賣家大有人在。

其中,有人上架了148個産品,日均能有1000個訂單,“就算一單利潤隻有一進制,薄利多銷,一天也能賺1000元了。”

在微網誌上,有跨境電商從業者認為,對于沒有供應鍊優勢的小賣家,可以找競争小的藍海品類尋找溢價空間,“隻要怼中一個爆款,是有機會賺得比打工多的”。

小桃的切身經曆“回應”了這一點,她毫無跨境電商經驗,但目前在售的10多個産品中,已經有兩三個小爆款,日均200單左右,其中小爆款貢獻了約一半訂單量,都是從1688或義烏進貨的廚房用品、小家電等價格不高的小物件。

目前雖未回款,但小桃大體估算,一單利潤不到一塊,每月收入也能有五六千元左右。

不過,她将爆款視為運氣,“我沒有什麼選品方法論,就是去亞馬遜批量看商品,看中哪個選哪個,頂多注意下選擇品質不容易壞的産品,這樣不容易有售後。”

不過,小桃提醒說,前期當副業可以試,全職做不太建議。

玉米對目前日均五六單的效果雖不滿意,但她依然保留信心。從與其他賣家的交流中,她觀察到,“大部分人一邊罵罵咧咧,一邊繼續苦幹,說明還是有做頭。”

而在過去短短半個月時間裡,玉米也摸清了一些門道。

最早她的選品很泛,不聚焦類目,亞馬遜上什麼賣得好選什麼,比如兩三塊錢的異形氣球、寵物牙刷、寵物按摩刷等。

玉米進貨的寵物按摩刷

但這種類目過于小衆,平台沒有配備相應的買手溝通群,導緻她有問題找不到管道溝通。另外,這種同質化小物會陷入價格内卷,随着入局者越來越多,後續内卷隻會更重。

玉米調整了思路,開始聚焦包裝袋這一更“大衆”的類目,一方面,她觀察到國外對節假日的彩帶、禮盒袋有需求,另一方面,她自身有設計能力,後續可以自主設計圖案、材質,再找工廠合作生産,打造差異化産品,進而避免價格内卷,産生溢價。

她的預期倒也不高,“保持三四十款産品上架,每天能出100單左右,這對一個小賣家來說已經很好了。”

(文中采訪對象皆為化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