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滬上舊書市|閑話地攤文學

最近看到一條新聞,當年紅遍大街小巷地攤上的“雪米莉”系列小說作者之一的四川作家田雁甯近日過世,想起那年去曼哈頓Strand二手書店閑逛,發現有個專門擺放Pulp Fiction的書架。Pulp Fiction即是昆汀那部著名黑色電影的片名,意為“紙漿小說”,指的就是美國1920年代的地攤文學Pulp Magazine(紙漿雜志)《黑面具》(Black Mask),上面刊登的都是硬派偵探、蛇蠍美人類的犯罪故事,因為紙漿廉價是以流行于普羅大衆間。而在中國,曾經席卷華夏的地攤文學則是上世紀八零九零年代改革開放的一個重要标志。

美國的“紙漿小說”

其實我們國家擺地攤的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業發達的宋朝年間,《清明上河圖》裡畫的就是最佳佐證,那時地攤文學是唱戲作曲看的劇本,後來發展衍變出章回小說,直到誕生了四大名著。八十年代初改革開放,商品經濟崛起後,人民群衆饑不擇食、百無禁忌,地攤文化最顯眼暢銷的是性感女郎挂曆,想必當年每家都會以有一本出彩的時尚明星甚至泳裝挂曆而引以為傲。在這些吸引眼球的地攤挂曆之外,那些遍布中國城市、鄉鎮的流動書攤最像待被挖掘的寶藏了。因為那時大衆精神娛樂生活匮乏,出版業尚未完全規範,在開放前還流行過一陣手抄本,地攤文學就成了好奇的人們對陌生世界窺探的視窗,那些非正規印刷的、錯字漏章的地攤書也能食之有味。地攤文學野蠻生長的黃金時代,是山寨金庸、氣功科幻、國術格鬥、法制紀實、性啟蒙讀物、勵志成功學為代表的地攤雜志,從野史、秘聞、獵奇、内幕、商戰到八卦,有曲折離奇的、有駭人聽聞的,也有冒險奇幻的,滿足了廣大人民群衆的口味,并打開了通俗文學的大門。其中《知音》《讀者》《青年文摘》《意林》和《故事會》等最功不可沒。

《故事會》

地攤文學為代表的通俗文學挑戰了當時嚴肅文學的正統地位,在市場化浪潮中獨辟蹊徑,成為了後來網絡文學的先驅。當年外國文學的閱讀熱潮,也是通過魚龍混雜的地攤傳播開的,因為剛剛打開國門,外面一切都是新奇的,而這些地攤上的外國小說封面設計尤其吸睛奪目。比如漓江出版社引進的第一版《洛麗塔》就因為封面很快傳閱開,但遭到群衆舉報,無奈改了裝幀設計才能重新出版。嬉皮士教父凱魯亞克的先鋒著作《在路上》,最早的中譯版是以“一群美國奇男女的漂泊紀實”的年輕人作為封面吸引讀者的,甚至一些國内文學如《廢都》《白鹿原》都換了封面當成鹹書在賣。但也正因為地攤的功勞,文學進入千家萬戶,成為啟蒙普及的最好通道。

說到地攤上的科幻文學,有以葉永烈《小靈通漫遊未來》、童恩正《珊瑚島上的雷射》與鄭文光的《飛向人馬座》為代表的啟蒙科幻小說,也有僞科普雜志《飛碟探索》《奧秘》等等曾經頗為流行。還有被稱為“小人書”的連環畫,也一直是地攤上的硬通貨,但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被海南攝影美術出版社率先引進的《七龍珠》《聖鬥士》《貓眼三姐妹》《亂馬》《城市獵人》等一批日本漫畫占領了原先的青少年學生市場。

葉永烈《小靈通漫遊未來》

另外,除了泛濫錯版的武俠小說,還有幾個作者名字當年在地攤上洛陽紙貴,如今卻罕有人提,那就是西村壽行、大薮春彥、岑凱倫和雪米莉。西村壽行最被國内讀者知道的代表作是《追捕》和《犬笛》,改編的電影風行大陸,高倉健的硬漢形象影響了一代中國人。西村與松本清張、森村誠一等日本推理作家一起被引進,但卻歸在了地攤獵奇一列,因為他的動物小說、硬漢派推理小說、社會派推理小說、冒險小說、災難驚悚小說、奇幻傳奇小說等多個領域大量展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醜惡、黑暗一面,讓1989年的地攤成就了“西村壽行熱”,是商業暢銷書的前輩,但他書中扭曲的價值觀對當時的青少年不利,于是被勒令停止出版。大薮春彥在中國東北長大,回到日本後肄業于東京早稻田大學,他寫的《蘇醒的金狼》《野獸的城市》等等也被搬上過銀幕,由松田優作主演的這幾部動作電影紅遍東南亞,是日本複仇類冒險小說的傑出代表,在地攤文學中很有市場。要論地攤言情之王,不是瓊瑤、亦舒、三毛,而是岑凱倫。岑凱倫大概寫過一百多本言情書,文字非常物質化,描述香港的燈紅酒綠、跑車、時裝、豪宅、别墅,講富家男女的情愛,沖擊那時年輕人的三觀。而剛過世的前四川省作家協會理事田雁甯,他與譚力一起創造出的“雪米莉”這個“香港作家”噱頭十足,由“悉尼”譯成“雪梨”到“雪莉”再加上著名演員“米雪”合成的作家名字,從出版《女帶家》一炮而紅開始到《女老闆》《女秘書》等等,沒有去過香港的田雁甯僅僅憑借那裡的友人寄來的地圖、報刊,就憑空捏造出了香港現代女性的形象。

西村壽行和大薮春彥等人的作品

雪米莉的作品

地攤文學就像電影類型裡的B級片,與主流商業片相比,粗制濫造但Cult野味十足,有着無比旺盛的生命力。但因為網際網路的出現,各大文學網站紛紛興起,地攤一夜之間幾乎不見蹤迹,更别說現在實體書都成了奢侈品,也不知道訂閱的公衆号裡10萬+點選量如當年地攤上彈眼落睛的爽文還能再紅多久。

上海已經很少有看到賣書的地攤,除了在雲州商廈、靈石路花鳥市場的聚奇城偶爾閃現。記得最後一次見到剛過世的上海圖書館研究員張偉老師時,他講如果有人系統研究地攤也許會是個很有趣的文化工程。“地攤經濟是人間煙火”,講不定在需要釋放這股煙火的今天,地攤文學會以新的面貌重制于世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