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 Air到Max,Rokid 問題究竟在哪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文 | AR 研究媛

勢和時

2022年下半年,如此慘淡的經濟和投融資大環境,幾家AR初創公司在中國融到了動辄千萬美金的融資,仿佛2016年、2017年的泡沫盛世再現。

資本眼裡,智能手機出貨量跌到甚至不如10年前,巡視一圈,消費電子接力棒大機率隻在VR或者AR。

而VR天花闆非常明顯,因為VR在戶外不安全,臆想以VST攝像頭來實作環境透視注定不如雙眼,它有延遲,也不能快速對焦,強烈環境光下還有圖像噪點和過曝的問題。VR打造視覺沉浸完全包裹式的設計,悶且重的頭盔形态即使能改進,它更偏靜态、肢體活動範圍更固定,應用場景注定有限。體感遊戲機幾乎是VR商業化的全部想象力。

相比之下,AR建立了一個真正數字化的三維空間,這個空間以高透光、可視化的真實空間為基礎,跟你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未來你無時無刻都要置身其中。而且理論上AR可以包含VR,隻要鏡片透光率降低到0,就切換到完全計算機生成的虛拟視覺沉浸世界。

To C,工作、生活、學習、娛樂,AR可以帶來獨一無二的虛實互動新奇體驗;To B ,工業檢修、園藝遊覽、遠端指導、醫療教育訓練、戰場資訊透視和增強...空間通過數字化的視覺改造和增強,輔助以語音、手勢、指環/肌電互動,提升效率,提升生産力。

以傳言中蘋果MR頭顯主推「空中打字」功能為例,理想狀态下,你眼前随時随地可以「開啟」一個高清顯示屏,環境中再投影出一副虛拟鍵盤,高精度傳感器識别手指敲擊和滑鼠拖拽等精細動作,在星巴克坐着你可以一邊喝咖啡一邊在小桌子上虛拟敲擊投影鍵盤,空間映射浏覽網頁、編輯文檔和修改PPT等操作,就實作了真正的AR辦公。一副輕便AR眼鏡足以替代筆記本電腦的日常高頻應用。

AR讓你眼前整個世界變成可直覺可抽象,可靜态可演繹,可以深度增強和改造的,潛力巨大。

但是AR太難了。

微軟Hololens和Magic Leap展示了什麼

全功能AR眼鏡微軟Hololens 1/2    、Magic Leap 1\2,兩家有充足的資金和智力資源公司,都被迫從to C轉向to B,我們可以從中窺視AR難度在哪。

成像上,LBS(雷射掃描)和LCoS(矽基液晶)光引擎可以調制和投射出1080P和2K分辨率色彩表現較好的畫面,但是功耗和體積很難縮小,亮度也上不去。超小體積、超低功耗、超高亮度Micro LED光引擎是未來,但AR/VR目前基于單片內建工藝的Micro LED,一是無法在源生發光材料層面做RGB正常彩色顯示,隻能依靠棱鏡合色、量子點轉色、像素垂直堆疊等工程化方法。二是紅光LED在LED晶片尺寸縮小到5-10μm左右時,發光效率急劇降低,無法兌現理論上的低功耗高光效,還需要持續探索紅光LED新的材料和晶片結構方案。

光學顯示上,衍射光波導輕薄、高透光,能看到自然環境,搭配其他技術還可實作環境光可調,大大增強了AR眼鏡的實用性。衍射光波導也一直在提高光效率,擴張水準和垂直方向FOV,增大eyebox,消除彩虹紋,實作更好的色彩飽和度和色彩還原,呈現更幹淨更真實畫面。但模拟人眼最自然透視三維空間環境,虛拟視覺疊加到真實環境,會遇到VAC視覺輻辏調節沖突、多重景深、黑色視覺遮蓋等難題,衍射光波導方案目前無法解決。這意味着光波導眼鏡長時間佩戴一定會有或輕或重的眩暈和不适感,AR畫面與真實環境無法做到100%的視覺融合。Magic Leap曾花費了極大精力、資源、多年研發的獨有技術FSD(光纖掃描顯示),以期待實作多重景深和類光場顯示最符合人眼習慣的效果,終是黃粱一夢。

AR眼鏡最重要虛實融合功能,微軟Hololens 或Magic Leap的傳感器和定制晶片數量衆多,它們有多個RGB攝像頭來進行手勢識别,以及實作SLAM三維空間定位和建圖,一個或幾個紅外相機用來眼球追蹤互動和畫面渲染。最近一兩年的技術更新方向,用SPAD sensor的消費級雷射雷達SLAM精度能更高,以event camera來實作眼球追蹤,畫面渲染功耗和延遲都能明顯降低,還有更好的RGB攝像頭和手勢識别算法,或者更直接的肌電互動,都是可見的技術方向。但這些傳感器如何小型化、低功耗,高度精密整合到一副輕量化眼鏡上,進展非常有限。

全功能一體式AR眼鏡在現有技術條件下,笨重的頭盔形态,1-2小時的續航,應用場景被限死在工業和企業端。

相比之下,VR這一類多為頭盔形态,源于它完全做一個計算生成的虛拟世界,要隔絕現實實體世界打造沉浸,大FOV并且隔絕外部視線,光學設計是VR體積做不小的關鍵原因。而功能完全的AR,難度更高。AR光學不是計算機生成的平面二維,真正的三維空間做虛拟視覺、互動和動态演繹,對傳感、計算、對光學要求是全方位環環相扣超高難度,現有技術條件下隻能做取舍。

AR太依賴光學、顯示、高精度的SLAM和新型互動傳感器、專屬算力晶片和算法的進步,還必須牢牢限定在極低功耗和極小體積的前置條件上。更進一步,消費級AR眼鏡最好做成普通眼鏡的重量和體積,終端市場才能最大限度接受它。

出路在哪?

國内Rokid領頭,從Air 到 Max

消費級AR現階段大多是妥協式産品方案,拿掉本地算力、電池和存儲,沒有傳感、手勢識别和互動,隻有最靜态的虛實畫面融合。

分體式主打C端的AR眼鏡,得益于近些年高亮度高飽和色彩Micro OLED微顯屏成熟,關鍵廠商索尼和視涯均實作了矽基Micro OLED高良率量産并且成本降低,這給BirdBath/自由曲面原理的AR眼鏡帶來了質變。BirdBath眼睛目前顯示效果突出,在虛拟大屏觀影、遊戲、辦公上實作了場景突圍,從2021年底到2023年年初,Rokid、雷鳥、Nreal,乃至後面的華為、魅族、中興、榮耀,正把AR觀影市場一點點做起來。

同時進行的,單色Micro LED+光波導+輕量SLAM主打資訊提示的AR眼鏡,INMO、小米、李未可、OPPO也在消費市場投石問路。

3月21日晚8點,守在電腦前全程看完了Rokid的釋出會,個人感覺從2021年年底Rokid Air面世到2023年Rokid Max,除了虛拟投屏尺寸增大,進步完全是乏善可陳。以下是根據釋出會産品内容的幾點推斷:

1.投屏尺寸做大,依賴采購索尼更高規格的Micro OLED微顯屏

2.近眼顯示光學設計有短闆,倚靠供應鍊廠商,缺乏深度設計能力 

3.根據眼鏡頂部的厚度判斷,Rokid Max光機大機率沿襲了上一代Air小eyebox和很短的出瞳距離,讓IPD設計難度增大。IPD适配出問題導緻雙眼合目容易出現重影,短出瞳距離導緻VAC視覺調節眼球輻辏沖突更明顯,長時間佩戴眩暈和不适加重 

4.關鍵的光學模組MTF參數,從畫面邊緣到中心的畸變矯正沒有披露,減小色差、過濾炫光和雜散光的光學設計改進也沒說明,這兩項十分影響真實的畫面顯示品質 。唯一的光學介紹居然是類似Nreal Air減少正面漏光注重個人隐私的「墨鏡」設計。

5.釋出會示範的靈境,創作時的互動精度、使用者學習成本、實用性、體驗存疑

6.Rokid Max Pro 以黑白化周圍環境來對比凸顯彩色視覺增強資訊,毫無技術含量可言,甚至是一種倒退

Rokid的問題在哪

總以黑色衛衣示人的Rokid CEO,特立獨行風格Rockie,但這隻是表象。

Nreal  和 Rokid 兩位創始人都是海外歸國的年輕極客創立的,但是兩人的專業背景和産品方向并不同。

Nreal的創始人徐馳曾在NVIDIA參與過新一代GPU計算平台的研發,而後加入Magic Leap,負責頭部跟蹤定位算法實作及嵌入式優化。Rokid創始人祝銘明UC Berkeley 博士畢業,成立猛犸科技被阿裡全資收購,在阿裡M工作室主要負責深度學習,視覺和自然語言處理的研發。

媒體描繪徐馳的時候,并沒有像祝銘明那樣「天馬行空的技術理想和熱情」,更偏務實、理性,對産品、技術、商業了解更「結合」:

“我很慶幸自己在浙大畢業後,沒有因為一時沖動而創業。和身邊的朋友們一樣,我們大多懷揣着創業夢想。于我而言,當認清自己的缺少工作經驗的現況下,我決定在工作中一邊學習一邊積累,再去尋找合适的發展方向。” 

“我最初的想法也是極其單純、幼稚、甚至偏理想主義的,但這是一個避免不了的狀态,每個創業者都會經曆這樣的一個理想到實際的落地過程,這些都是很正常的。” 

“其實我隻是把技術和市場對接起來,因為這樣會吸引越來越多優秀的人才回國,大家才能一起将事業做大做強。”

相比之下,祝銘明掌控的Rokid 這家公司的整體風格,比較矽谷範,精英味道比較濃,大把的融資可以造。官網産品内容和出街的營銷素材就能看出來,品牌視覺比較突出,壞處就是不夠落地,不夠「本地化」,不夠完全瞄準使用者。

“ C端産品在目前階段不足以代表整個Rokid ”

“務必去感受一下公司一樓的展陳裝置,那也是能代表Rokid的東西(AI、AR技術與博物館放在一起)” 

“我們是一家做人機互動的公司。” 

Rokid做的東西确實有點寬,從AI、音箱到AR,AR眼鏡也是先切企業場景,衆所周知企業和政府事業機關的AR眼鏡都瞄特定場景,也并非高頻使用,追求産品功能性,勝于日常體驗。Rokid Air 就是這樣一個有強烈的工業設計風格,有技術細節偏執,但是不注重整體體驗和欠缺一定C端産品思維的産物。

主打觀影的BirdBath眼鏡,追求的應該是近眼顯示最舒服的設計,這要求一定的适眼距即光學設計上把出瞳距離做大,以及大eyebox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佩戴眼鏡的靈活度。還有更注重矯正畫面邊緣的畸變和色差,呈現最好的顯示品質,這意味着要将鏡片模組的MTF值做好,在細節要害之處,比如光引擎投射光調制和光學鏡片鍍膜上深度研究。

但上一代Rokid Air的出瞳距離、eyebox兩項名額,相比Nreal Air、雷鳥Air / Air 1S,居然是最小的。鏡頭MTF值,也是最差的。

這一代Rokid Max釋出會凸顯的居然是近視可調功能和減少正面漏光的隐私偏好設計,沒有花一點篇幅講MTF、eyebox、出瞳距離等光學設計。而Rokid重點營銷的近視可調功能,無論Air 0-500度屈光度調節還是Max 0-600度加上無損畫面,為啥Nreal和雷鳥兩家偏偏不用這源自供應鍊廠商的方案,老老實實選擇了近視配鏡,光學設計選擇适宜的出瞳距離便于使用者佩戴眼鏡?

BirdBath目前近視屈光度調節方案,調的是畫面,并非近視眼鏡那種光學層面,而且還調不了散光,實用性存疑。還有畫面調焦對IPD的影響,可能出現人眼雙目合目重影的副作用,Rokid産品經理可能并未真正深入研究過。

來自惠牛科技官網

還有一個細節,Rokid Max的入眼亮度來到了400 nits,峰值600 nits,這得益于索尼更高規格的Micro OLED微顯屏,還是以小面積eyebox光學設計來實作的?AR觀影眼鏡大多相對靜态、私密的場景,是否真的需要很高的入眼亮度,值得仔細推敲。雷鳥眼鏡似乎隻有200nits-400nits入眼亮度,差一截,但eyebox 做的很大,Nreal 入眼亮度在400nits左右,eyebox大小介于雷鳥和Rokid Air之間。而Nreal和雷鳥兩家現在在争銷量第一了。

産品上舍本逐末是有意或無心,我無法鑒别。Rokid to AI、to B、to C 還是to VC,隻感覺到了一點極客和現實之間的拉扯。經曆了喬布斯式的産品月石被幾十塊的百度廉價智能音箱沖垮,公司幾乎推倒重來般的大裁員,轉型AR to B再到to C,從沒有做過底層員工的Rokid CEO,似乎依然「不忘初心」。

融到錢,活下去,講好故事,等待春暖花開。

至于産品,先把概念做出來而不是出貨量做上來,也許才是Rokid 目前真正考慮的緊要事情。

後話

AR有潛力成為time killer 裝置,因為日常眼鏡佩戴,看到周邊環境,随時随地進行視覺增強和虛實互動,資訊提示、學習、工作、娛樂,使用高頻,場景不限。

AR在消費市場普及關鍵在虛實互動和光學顯示,依賴傳感器、算力、更小體積的高透光高亮度光學設計,特别是眼球追蹤、手勢識别、SLAM功能的傳感器。SLAM能否做到高精度,眼球追蹤能否低功耗低延時快速畫面渲染,手勢識别能否做到空中打字的程度,還有整個體積、續航、能耗的限制,單拎出來一項其實可以做好,但AR難就在任何這其中任何一項關鍵技術都不能有短闆。

AR還是要等硬體技術的成熟,其實大家普遍吐槽的内容和應用沒什麼好擔心,硬體做好了一定會最快速度普及,至于時間點,幾項關鍵技術這幾年進步很快,可能2025-2027年初步成熟的硬體可能就出來了。

希望一直都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