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吃肝補肝?瘦人不會有脂肪肝?認清6大肝病誤區,科學護肝

肝髒是人體負責消化、解毒、代謝的重要器官,日常生活中因為病毒性肝炎、脂肪肝等肝病,導緻很多人“談肝色變”。其實,不少人對于肝病不太了解,甚至還存在很多誤區。

今天(3月18日)是全國愛肝日,我們一起來了解關于肝病的六大誤區和科學愛肝護肝的三個方法,關注身體出現哪些信号時提示肝功能異常了。

吃肝補肝?瘦人不會有脂肪肝?認清6大肝病誤區,科學護肝

圖檔來源:版權圖庫

01

誤區:吃肝可以補肝

真相:不能

有句俗話說“吃什麼補什麼”,是以很多肝病患者誤以為“吃肝補肝”,但其實這是錯誤的認識。

肝髒是動物體内儲存養料和解毒的重要器官,一些有毒有害物質往往會殘留在肝髒中,食用動物肝髒會随之攝入這些毒素。脂肪肝、B肝等肝病患者應盡量少吃膽固醇高、毒素積聚的鵝肝或其他動物肝髒。

02

誤區:B肝會遺傳,不能結婚、生小孩

真相:不會遺傳

“B肝會遺傳”,這是不少人的一大誤解。事實上,慢性B肝是傳染性疾病,并非遺傳性疾病。男性B肝病毒感染者生孩子基本不受影響。而如果進行及時有效的母嬰阻斷,95%以上的女性B肝病毒感染者也能生出健康的寶寶。

03

誤區:經常在外吃飯,容易感染B肝病毒

真相:不會感染

B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導緻的傳染病,這種病毒的傳播方式主要是血液傳播、母嬰傳播和性接觸。B肝病毒無法進入口腔、食道和胃腸道的細胞,人體消化道裡也缺少病毒生長繁殖所需的物質。是以,共用餐具、水杯,以及握手、擁抱、咳嗽、打噴嚏、接吻等日常接觸都不會造成B肝病毒傳染。

吃肝補肝?瘦人不會有脂肪肝?認清6大肝病誤區,科學護肝

圖檔來源:版權圖庫

04

誤區:瘦人不會有脂肪肝

真相:也會有

不少人以為瘦人離脂肪肝很遙遠,但脂肪肝并非胖人的“專利”,肥胖隻是得脂肪肝的風險因素之一。

瘦人如果内髒脂肪沉積過多,也會出現脂肪肝。尤其是消瘦的人或短期内快速減肥的人,會容易出現營養不良的情況,影響肝髒的脂肪代謝,進而導緻脂肪肝。此外,一些慢性疾病、胰島素抵抗、遺傳代謝以及久坐不動等因素都會引起脂肪肝。

05

誤區:吃素不會有脂肪肝

真相:也會有

素食者通常會蛋白質和維生素攝入不足,這很容易導緻脂蛋白合成減少,一旦脂蛋白運輸能力出現障礙,大量遊離脂肪就會沉積在肝髒中,這有可能引起或加重營養不良性脂肪肝的發生。

06

誤區:得了脂肪肝,隻要控制飲食就行了

真相:控制飲食、運動等都需要

輕度脂肪肝一般不需藥物治療,隻需控制飲食就可以,但若脂肪肝程度較重,就不能單靠控制飲食了。

脂肪肝患者除了控制飲食,還需要戒煙、戒酒、戒糖。因為,肝髒受損後無法完全分解酒精,酒精長時間在肝髒裡堆積會對肝細胞造成嚴重損傷,加重脂肪肝進展。而油炸及高油膩食物裡膽固醇含量高,這類物質會影響脂肪類物質的代謝。

脂肪肝患者應多吃富含維生素礦物質的食物。此外,保持運動,建議每天進行40分鐘左右有氧運動,來幫助脂肪分解。

吃肝補肝?瘦人不會有脂肪肝?認清6大肝病誤區,科學護肝

圖檔來源:版權圖庫

身體出現哪些信号是肝功能異常的表現?

1 皮膚和眼睛發黃

肝功能下降,會導緻膽紅素代謝障礙,當血液中膽紅素堆積過多時,會出現皮膚發黃、眼白發黃。是以,如果出現皮膚發黃、眼白發黃,就需要盡快就診了,這很可能是肝功能異常的表現。

2 手掌出現紅斑

肝髒的主要功能是解毒和代謝,如果肝髒健康,氣血運作通暢,身體各個部位都會紅潤通透。但如果肝髒發生病變,肝功能下降,就會出現雌激素滅能減少,緻使雌激素在體内蓄積,則會出現手掌顔色變紅情況。是以,如果手掌大魚際、小魚際和指端腹側部位有紅斑,也就是“肝掌”,就需要盡快就診了,這很可能是肝功能異常的表現。

3 食欲下降

肝功能下降,會使人出現食欲減退、厭油惡心、嘔吐、腹瀉、腹脹、腹痛以及便秘等症狀。因為,肝髒是消化器官之一,其主要功能是産生膽汁,促進腸道吸收脂肪、脂溶性維生素。此外,肝髒還會負責一些營養物質的轉化和合成,肝髒受損會出現消化道症狀。

春天萬物複蘇,由寒變暖,也正是養肝、護肝的好時節。科學養肝、護肝應該怎麼做?

1 飲食有度

養護肝髒可以吃一些含維生素、蛋白質豐富的食物,比如青菜、水果以及高蛋白質的瘦肉、河魚、豆制品等。但要注意膳食均衡和食用量控制,盡量少鹽、少糖、低脂,不吃或少吃動物性脂肪、甜食(包括含糖飲料)。若攝入的熱量太高,消耗不了,也容易得肝病。

2 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

睡眠是養肝的好方法之一,睡眠時人體新陳代謝減緩,肝髒的負擔會随之減輕。一般來說,晚上十一點是肝髒開啟自我修複的時間,如果這個時間人體還沒有進入休息狀态,會對肝髒造成很大傷害。

3 堅持運動

要避免久坐,離開沙發、動起來。每天堅持鍛煉,可以做一些快走、慢跑、瑜伽、騎自行車等有氧運動。不過要注意運動強度和速度,量力而行,避免因過度運動造成身體損傷。

作者|鐘豔平

稽核|謝豔迪 北京大學肝病研究所,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肝病科 副主任醫師

文章由“科學辟謠”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來自版權圖庫的圖檔,不授權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