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生物科技企業的尴尬:藥在中國賣,錢在美國矽谷銀行

3月13日一大早,卡在生死“48小時”的邊界,美國财政部、美聯儲和聯邦存款保險公司釋出聯合聲明:将提供貸款解決矽谷銀行(SVB)問題,自美國時間3月13日開始,儲戶可以從矽谷銀行中支取資金,銀行破産導緻的任何損失“都不會由納稅人承擔”。

3月10日,美國最大科技創業銀行矽谷銀行倒閉案引起軒然大波,成為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第二大商業銀行破産案。

據稱,美國近半數的科技網際網路企業和Biotech公司都與矽谷銀行有業務聯系。因宏觀經濟環境以及投資決策問題,矽谷銀行資不抵債,終緻系統性影響。

據盡調機構CastleHall從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備案檔案中摘錄的名單,不少專業投資醫藥的VC、中國背景美元基金,百濟神州、康龍化成等國内頭部創新藥企或CXO企業都與矽谷銀行存在業務往來。康龍化成稱近50家客戶都在使用矽谷銀行,公司自身在該行存款少于10%。

市場擔憂,破産案會引發風投機構進一步縮減投資。興業證券研報認為,矽谷銀行目前雖有托底,但科技醫藥公司的資金流動性會受到限制,大量初創企業可能是以“發不出工資”。

這一影響不僅局限在美國,而會是全球性的。

衆多國内生物科技企業與之有關

據健識局不完全統計,截至3月13日,百濟神州、再鼎醫藥、雲頂新耀等30餘家生物醫藥企業已釋出有關矽谷銀行事件的聲明。大多數企業表示自己在矽谷銀行沒有存款,或者存款不多,銀行倒閉對公司的影響有限。

矽谷銀行在Biotech中名氣很大,以至于一些八竿子打不着的國内創新藥企也不得不出面澄清,如康方生物、信達生物、君實生物等紛紛表示雙方也沒有任何業務往來。

生物科技企業着急撇清關系,是因為矽谷銀行一直是這些初創企業發家路上的虔誠夥伴。

據矽谷銀行官方網站披露,2022年受風投企業支援上市的科技和醫療公司中,有44%是自己的客戶;銀行提供的信貸服務中,科技、生命科學和醫療保健類公司占比達23.3%,僅次于PE/VC機構。

圖源:興業證券

尤其是新冠疫情期間,受益于美國的低利率環境,科創企業和一級股權融資情緒高漲,矽谷銀行借此從新貴們手中拿到了大量低息的活期存款,存款規模一度飙升到疫情前的3倍左右。年報顯示,及至2022年年底,矽谷銀行的資産和儲蓄規模已分别達到了2090億美元和1754億美元。

拿到錢的矽谷銀行開始瘋狂買起了美債和抵押支援債券,持有量一度高達新增存款的70%,手中的現金不再充裕。這對于一家主打貸款業務的銀行來說,是很可怕的事情。

結局毫不意外:為了應付來取錢的客戶,矽谷銀行隻能選擇折價出售資産,市場由此開始質疑其償付能力、擠兌加劇。僅僅是在3月9日,各投資者和儲戶就試圖從矽谷銀行中提取420億美元,大廈将傾。

據興業證券研報,截至2022年12月,矽谷銀行97%以上的存款未設存款保護。

但是,大部分企業隻是把自己一部分資金存在了矽谷銀行,有的是隻是與美方的經營往來款項。目前已披露存款金額的中國生物科技企業中,百濟神州、再鼎醫藥、雲頂新耀、九安醫療等多數企業的存款不足公司現金的5%。部分企業表示,這些錢大部分能收回來,對業務影響“非常有限”。

或影響行業未來融資

矽谷銀行的問題可能會随着美國政府的出面幹預而平息,但對于生物科技企業來說,影響可能剛剛開始。

生物醫藥初創型公司搞科研要燒錢,十年十億美金的“雙十定律“已經是老生常談,如今的研發成本要更高。就算研發成功,新藥商業化也存在風險,不少已經上市、市值上千億元的生物醫藥企業,目前依然處于虧損狀态,何時盈利遙遙無期,更何況那些剛從實驗室起步的初創公司。

是以,市場需要承擔風險的機構,不光是PE、VC,還得有矽谷銀行這樣的中間方。這正是矽谷銀行能夠在美國完美運轉20多年、支援一輪又一輪矽谷科技和生物醫藥企業發展的秘訣。

“優等生”暴雷更讓人害怕。市場擔心,矽谷銀行被接管之後,被托管的資金流動性會受阻,影響到風投和私募正常開展業務。此外,一些沒能及時取款的初創企業還可能無法兌付工資,經營難以為繼。

3月12日,美國創業孵化公司Y Combinator聯合了600多家企業向美國國會請願,希望能挽救矽谷銀行,并在聲明中稱,如不及時解決,這次危機會“影響1萬多家初創企業,導緻10萬人以上的裁員”。

一些企業已經受到影響。美國一家從事精神類疾病創新藥物研發的企業Axsome Therapeutics就表示,其在矽谷銀行中存有“存在實質性影響的現金”。

此前有資料顯示,僅在2022年,全球就有120多家生物科技期間裁員;另有資料稱,在一項針對1000多家生物科技企業的調查中,約1/3企業的現金隻夠維持自身1年到1年辦的營運。

如果不能及時融到資金,後果十分嚴重。

3月13日一早,有消息稱彙豐控股有意願競購矽谷銀行英國分行。矽谷銀行事件後續走向如何,尚未可知。

撰稿|古月

編輯|江芸 賈亭

營運 | 何安盈

插圖 | 視覺中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