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松江30餘處曆史建築修起來了,用起來了,活起來了

作者:上觀新聞

曆史建築

延續着一座城市的文脈

承載着城市記憶

因漕運而興的松江

曆史建築林立

無聲地向往來遊人訴說着

這座曆史人文名城的過往

如何讓曆史建築傳承

曆史文化和藝術價值?

如何在城市更新的大環境下

保留曆史建築風貌?

近年來,松江秉持“可進入、可觸摸、可感覺”原則,推進文物建築的保護和活化利用,泗泾下塘古鎮、倉城曆史文化風貌區和府城曆史文化風貌區一座座老宅被喚醒,實作文物保護與文旅融合雙赢,以倉城、府城、泗泾曆史文化風貌區為核心的“文博之府”日趨成熟。

松江30餘處曆史建築修起來了,用起來了,活起來了

寶倫堂修繕中

匠心修繕,保留曆史記憶

“修舊如舊”是曆史建築修繕過程中繞不開的話題,但怎麼修、如何修才能讓建築在保留原有風貌的同時,符合當代城市更新的腳步?對此,泗泾古鎮保護與更新利用相關人員給出的答案是:匠心。

位于泗泾鎮開江中路368号的“寶倫堂”(俗稱“汪家廳”),經文物專家考證為清代中期建築,2013年被确定為松江區文物保護機關。2018年,泗泾鎮啟動寶倫堂修繕工作。

“古宅修繕與普通房屋修繕很大的不同是需要還原建築原有風骨。”泗泾鎮保護與更新利用管委會從業人員王繼波介紹,在古宅修繕前,團隊查閱各類記載、文獻、照片等曆史考證資料,以期建築能夠符合舊時樣貌。“這裡每一樣大木作我們都選用了和原木料相同的材質,并在修繕過程中根據其作用和特質采取了不同的技法。”王繼波透露,為還原建築中泗泾當地獨有的哺雞脊長尾造型,他認真追溯了泗泾沿街周邊上百棟建築,考證出符合的造型并自行作坯燒制。現場根據嚴謹的考據和施工方案不斷完善,讓寶倫堂得以重新煥發出舊時光彩。

松江30餘處曆史建築修起來了,用起來了,活起來了

寶倫堂修繕後

曆史建築保護維修除了需要應用傳統工藝,也需要借助現代工藝。王繼波告訴記者,在寶倫堂的屋面施工過程中,團隊為達到更好的使用效果,在嚴格遵從傳統工藝對望磚、瓦片進行恢複的同時,也引入了現代化工藝的做法。“卷材鋪貼必須‘平、實、光’,這樣才能在屋面恢複後讓外觀幾近隐蔽,并且大大提高防水效果,延長質保期。”王繼波說。

據悉,松江總共有303處文物保護機關及保護點,近些年文物修繕投入越來越多。資料顯示,2013年至2022年,全區共修繕各級不可移動文物80餘處,2019年至今,全區文物修繕包括各級财政資金在内總投入約3億元。“一座城市之是以與衆不同,正是其人文底蘊和曆史文脈。作為傳承曆史,留存記憶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曆史建築不可再生、不可替代,一旦毀掉再無重來可能。是以,我們才會花費這麼多的時間和精力,去修繕松江現存的曆史建築,保留這座城市真正的記憶。”松江區文管所所長張峰介紹,我區正在進行修繕的有周氏宅、盛樹松宅等建築,即将修繕的有永豐街道的秀南橋、年豐人壽橋,泗泾鎮的金關林宅、曹氏宅等12處不可移動文物。

松江30餘處曆史建築修起來了,用起來了,活起來了

老宅新生,融入現實生活

沿着中山西路一路走去,有許多值得細品細遊的老宅。跨塘乘月書苑(中國旅遊書店)的前身是松江區唯一儲存至今的古代當鋪建築——徐氏當鋪,老宅結合當鋪文化元素,集藝術、閱讀、休閑于一體,提供展覽、輕餐飲、沙龍活動等“跨界”服務;未覺書屋則改造于王氏宅,環境優美,文化底蘊濃厚,不借不賣隻能看是其特色,五間書屋留有5名主理人各自的性格,遊客可以走進這處遠離塵嚣的宅子,縱享閱讀的樂趣;杜氏雕花樓是宣傳非遺文化的重要展示視窗,展示了松江城市發展、文化成就、市井風情、先賢名士等方面的人文曆史,還有非遺互動體驗等功能,給遊客帶來豐富多彩的感受體驗……

“老宅不應該隻是靜态展示地,還是活态研究地、體驗地。”在上海倉城開發建設有限公司副經理周霞看來,如果僅僅是在老宅裡辦展覽,難免會讓遊客覺得千篇一律。豐富的業态、可感觸的實體才是吸引遊客紛至沓來的真正内容。

松江30餘處曆史建築修起來了,用起來了,活起來了

修繕保護是基礎,活化利用曆史建築才是更好的文化傳承。曆史建築到底有多少種打開方式?除了開發較早的倉城曆史文化風貌區,泗泾下塘古鎮和府城曆史文化風貌區同樣有驚喜。府城曆史文化風貌區内,雲間糧倉文博文創産業園已建成并對外開放,在深入挖掘曆史文化底蘊的基礎上,形成了集文博文化展覽展示、文創産業開發利用于一體的綜合體;在泗泾下塘古鎮,由吳門琴派領銜打造的古琴文化藝術館“松風聽音”、小林漫畫“等一朵花開”閱讀藝術空間、茶文化研究中心和鄉音茶館“月栖華明”相繼入駐蔣氏宅、丁氏宅、程氏宅,與“南村映雪”形成“風花雪月”4個網紅打卡地……截至目前,松江共有30餘處文物建築在修繕後完成業态入駐并對外開放。

“曆史建築不僅要‘修起來’,更要‘活起來’。未來,我們将繼續鼓勵文物建築的‘活化’利用,秉持‘可進入、可觸摸、可感覺’原則,讓文物建築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實作文物保護與文旅融合的雙赢。”張峰說。

文字:桂可欣

圖檔:受訪者提供

編輯:陳燕 張友明 賈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