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你老了,真的能健康地繼續打工嗎?

近日,“延遲退休”“低生育率”話題頻頻登上熱搜,引爆輿論。目前全球人口正步入老齡化階段。世界上幾乎每個國家的老齡人口數量和比例正在增加。第七次人口普查顯示大陸人口呈現老齡化趨勢,而延遲退休就是大陸應對人口老齡化這種社會現象在政策方案上進行的調整。在《“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明确提到,要“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具體政策究竟會如何出台尚不得而知;但對于我們每個普通人,在步入老年階段該如何健康地面對工作和生活,全社會又該如何幫助大家實作“老有所為”?

本期專家:

問:人們步入老年,身體會有什麼的變化?這些變化對于工作能力會有怎樣的影響?

李晶:受内外環境的整體影響,人們到老年一定會出現一些生理上的變化。衰老是一個自然現象,也是一個客觀存在的規律,隻不過在小程度上由于個人的遺傳背景、生活和工作環境不同,衰老速度也會有所差異。

一般在50歲左右可能會出現感覺能力下降,很直覺就是視覺改變。老年人的角膜會逐漸變厚,晶狀體逐漸變渾濁,造成視力模糊。對明暗度的感覺降低,對鮮豔色彩的抓取度也會降低,人們會出現花眼的情況。原來近視的人群,在老年以後近視力和遠視力都會降低。

另外,聽力也會随之下降,聽不見高頻聲音,出現神經性耳聾的情況。還有嗅覺、味覺、新陳代謝速度、觸覺等也會明顯下降。這些因素綜合起來會影響到老年人的社交能力,進一步會影響他們的情緒。

肌肉組織也有同樣的問題,人體正常的肌肉大概在35歲左右處于高峰狀态,随着年齡的增長,肌肉量逐漸下降。在老年醫學裡面有一個非常關鍵的疾病,就是肌少症。肌肉量大,保護力量就強,如果肌肉衰退了,在行走的過程中就會容易跌倒。一旦跌倒,伴随骨質疏松存在的情況下,骨骼脆性增加就會造成骨折,嚴重影響身體功能,甚至會威脅到生命。

老年以後,神經系統功能退化會造成對外界反應遲鈍,同時思考能力和事務解決能力,以及執行能力都會順勢減弱,這些因素都有可能影響工作。另外,内科系統的條件也不穩定,常常會有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關節病等常見疾病。

問:從個人層面來講,面對延遲退休,我們要做哪些體檢或日常健康監測來保證身體狀态能一直承受工作壓力呢?體檢項目裡哪些名額出現異常代表自己不适合繼續工作了?

李晶:除了一些如血正常、血糖、血脂、肝腎功能等基本體檢項目之外,甲狀腺功能、骨密度以及肌肉品質等這些都是可以查的。我們都知道随着年齡的增長,一些問題就會出來,是以在50歲之前,如果還沒有做過比較全的篩查的話最好做一次。

還有一個就是頸動脈的超聲。現在做這個比較友善,可以反映我們全身血管的狀态,包括血壓、血糖和血脂。

建議大家還是盡量平衡自己的心态,不要有太強烈的心理情緒,因為除了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也會影響到我們的健康。心态平和、心情舒暢,更利于保持良好的生活狀态,提高生活品質。

像一些血管病變,如果當時已經出現很嚴重的高血糖或高血壓,那麼無論是體力消耗大的工作或腦力消耗大的工作,其實都是不适合的。因為這類工作都會增加心跳頻率和心髒耗氧,進而誘發心血管或腦血管疾病。同時還要考慮生活狀态等其他因素,來判斷目前的狀态是否适合繼續工作。

問:近日,有報道一個60歲的快遞員工在深夜加班時猝死,是否高齡上班族患病風險會更高呢?

李晶:男性和女性的身體構造不同,體内的激素水準也是不同的。男性40歲以後屬于心血管疾病的高發階段,女性由于有雌激素保護,發病年齡就會晚一些。很多男性有接觸煙酒、生活不規律、從事高強度體力或腦力工作、心裡壓力大的情況,這些都是發生心血管疾病的原因之一。

現在有很多年輕人,因為意識不夠高,或因為工作原因沒辦法太注重自身健康,比如壓力大、作息不規律等,這類人群到老年以後更會容易産生機體抗病能力下降、免疫力下降、對微生物的适應能力變差等問題,更容易出現感染性疾病、免疫異常,或心髒病、腦血管疾病加重的情況。是以也希望大家能重視自身健康,有問題就盡早發現、盡早幹預,這樣能夠延緩疾病的程序,更好地維持身體機能,在未來工作能力也會更高。

當我們談論老年人的健康和工作時,不僅需要關注身體方面的問題,還需要考慮老年人的社會參與和心理狀态。在這個方面,或許我們可以從先于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的鄰國日本的做法中借鑒一些經驗和教訓。

問:日本的上班族一般在多少歲退休?步入老年後,還會工作多久?一般會從事哪些工作?職工的工作會在老年階段有變化嗎?

姜建強:2013年日本頒布《高年齡者雇傭安定法》,規定企業有確定繼續雇傭的義務,讓有工作意願的員工都能工作至65歲。這一法案将在2025年4月正式實施,這也就意味着日本将在2025年正式導入65歲退休制度。2021年4月,日本政府又對該法進行修訂,要求企業確定從65歲到70歲為止的勞動者就業機會。目前這部法律尚不具有強制效應,屬于“努力義務”階段,僅是鼓勵企業和員工将退休年齡延遲。可以預測在不久的将來,70歲将成為日本社會的退休年齡。這部修訂法還強調,即便到了70歲,企業也有義務實施繼續雇傭制度。

日本企業一般有3種退休方案可以選擇,第1種是把退休的年齡直接延遲;第2種是建立返聘制度,要保障有意願的那些員工能夠一直工作到70歲;第3種是廢除退休制度。大部分日本企業都選擇了第2種方案。

員工被返聘後,一般會繼續以原崗位在公司工作,隻是原有的管理職級會被取消并大幅降薪。當然退休者也可另謀出路,自己尋找再就業的公司。如很多養老機構就在雇傭老年看護人員,據媒體報道,在一家擁有大約30名員工的養老機構看護人員中,55—65歲的有10人左右,65歲以上有8人,70歲以上有4人,年齡最高者為84歲。“以老養老”的情況在日本相當普遍。

問:日本老年人工作一般出于哪些原因?

姜建強: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因為日本人的平均壽命很高,2021年女性平均壽命為87.57歲,男性為81.47歲。(編者注:據世界衛生組織(WHO)釋出的2021年度的《世界衛生統計》報告,大陸2019年整體預期壽命為77.4歲,男性74.7歲,女性80.5歲)同時,日本人的健康壽命也很長,很多老人退休後充滿活力,閑不住。第二是老後不安的情緒蔓延。日本金融廳曾釋出報告稱,如果一對日本退休夫婦,男性年齡在65歲及以上、女性在60歲及以上,如果僅僅依靠養老金,每月将會産生5萬日元的缺口,如果退休後再活30歲,缺口就是2000萬日元(約131萬人民币)。日本老人領取的養老金多則20萬日币(人民币約1萬元),少則7、8萬日币(人民币約3500-4000元),僅僅依靠養老金的晚年生活是很緊張的。當然,不想和社會完全脫節、日本文化推崇匠人精神、喜歡工作等都是日本人活到老幹到老的因素。

編者按:所謂“健康壽命”,是指無需護理等,可以健康度過日常生活的壽命。日本厚生勞動省3年一度對日本全國約20萬戶家庭進行調查,并公布估值。

問:最近“一個清華大學畢業的58歲老人,找不到一份月工資5千元的工作”這則新聞在網絡上引起熱議,考慮到老年人的身心狀态,日本政府在促進高齡就業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

姜建強:2018年日本政府制定了“老年化社會對策大綱”,将高齡者劃分為前期高齡者(70歲-80歲)和後期高齡者(80歲-90歲),前期高齡者處于繼續雇傭狀态,後期高齡者則需要國家提供老後服務。這一劃分其實是對老年人的再定義,具有意義。同時,為了促進有工作欲望的高齡者工作,允許選擇推遲領取養老金,以換取每月領取額的按比例上浮。除此之外,日本政府又采取措施對雇傭高齡勞動者的企業給予一定補助。此外,日本政府也制定了《癡呆症政策推進大綱》,鼓勵進行癡呆症相關的科研研究的同時,希望高齡者維持原有的生活工作狀态,預防或延緩癡呆症的發生。日本研究表明,工作是預防癡呆的最好方法。

随着生育率降低,延遲退休已經成為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舉措,同時也為老年人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和機會。退休并不代表生活的終結,相信在全社會的關注和努力下,老年人可以過上更加健康、充實、幸福的生活。

繼續閱讀